joshuabell吧 关注:95贴子:2,126

【音乐会】Joshua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奏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6-25 18:36回复
    先上图再说~~


    2楼2010-06-25 18:42
    回复

      依然沿袭着Josh与圣马丁之间无指挥的默契合作~~


      4楼2010-06-25 18:43
      回复

        难得看他坐下来拉琴啊~~~~


        5楼2010-06-25 18:44
        回复
          抠门儿的NCPA只上了这么三张图…………杯具………………
          以下为NCPA的演出快报(转自NCPA官网:http冒号//www点chncpa.org/n16/n2279/n2297920/4368601.html)
          金童与圣马丁为巅峰交响完美收官
          6月24日晚,曾为电影《英国病人》、《莫扎特传》配乐的英国圣马丁室内乐团,和有着“小提琴金童”美誉的约夏•贝尔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一场珠联璧合的交响音乐会。而这场音乐会也是继英国爱乐、斯图加特广播、费城管弦、英国BBC交响等乐团后,国家大剧院“巅峰交响的诸神之战”系列交响音乐会的收官之战。
          没有指挥   依旧珠联璧合
               当晚,一曲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首先为音乐会拉开了序幕,乐团温暖丰富的音色,犹如为这首简短的序曲注入了一股绘画般的色彩。其后约夏•贝尔又与英国圣马丁乐团一同献上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素有“小提琴金童”之称的他一向以华丽的炫技为人所称道,但许多观众可能并不知道,贝尔的“创作”才华也在圈内有口皆碑。小提琴家们大都会直接演奏乐曲中的“原版”华彩段落,但贝尔则擅长在乐曲主旋律的基础上即兴发挥与炫技,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一个小提琴家的才华和水平。在当晚的演出中,贝尔同样没有让中国观众失望,即兴的“创作”与独特的“炫技”获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英国圣马丁乐团之前为人所熟知,多是因为其在电影中的配乐令人印象深刻,但当晚最后一曲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则完全超越了乐迷对它的既有印象。有趣的是,这支“白金级”乐团并没有指挥,每次演出都由小提琴首席来担任指挥的重任。而当晚的“指挥”自然由约夏•贝尔担当。在贝尔的领奏下,这部作品精炼的结构、狂放不羁的舞蹈节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对比与旋律急速的律动变化完全赋予了“圣马丁”另一种气质,整个乐队的演奏也一气呵成,充分展现了乐团非同一般的可塑性。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掌声不断,都在为这场充满默契的音乐会欢呼。
          


          6楼2010-06-25 18:47
          回复

            (吐槽:Joshua的经典造型~~~那表情~那姿势~那衣冠不整~(喂喂!!)~~~~~)


            8楼2010-06-25 18:53
            回复
              中国 下次来北京试试《梁祝》
                   贝尔与很多中国音乐家合作过,其中包括郎朗和马友友。但他迄今还未试过演奏中国乐曲。贝尔自称“很享受学习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他说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建议他去演奏《梁祝》,“下次来京应该试一试了”。贝尔自己也写曲子,在录专辑之外,他目前最想做的是创作一些个人独奏的曲目。“灵感暂时还不太多,但一定会来的。”
                   贝尔在美国本土拥有大量女性乐迷,官网上也贴满了粉丝们与他的合照,论坛上也满是对贝尔俊朗外形的赞叹。贝尔则说,他宁愿乐迷评价“他的琴拉得真好,可长得太丑了。”他希望乐迷还是不要过多在意自己的外表。
                   年纪还不大的贝尔,也早已开始关注音乐教育。在印第安纳州大学周围,满是贝尔成长的遗迹。前些年,大学几番邀请贝尔去任教,贝尔也就答应下了,暂时在繁忙的演出空隙,一年挤出两周去教学。贝尔说,跟学生一起,分析与重新整理思维,是很重要的“调剂”。
                   贝尔也很喜欢与年轻的管弦乐团合作,去解释自己做事情的立意和目的,并鼓励大家自然而不是模仿地去实践。“音乐应该成为童年生活中‘正餐’的一部分,与数学、文学同样重要”,贝尔说,音乐对逻辑思维、表达方式的培养很关键,还有助于孩子们学会在社会中彼此的相处。“每种文化,包括偏远的丛林里,都有自己的音乐和艺术,为什么?只因为那是人类强烈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音乐,像对待语言那样。”
                   吸引新一代去听他的音乐会,日后这批人也能走上相似的音乐道路,这是贝尔期待的。
              


              12楼2010-06-25 19:12
              回复
                实验 古典音乐的荒唐境遇
                     新千年之初,贝尔在乐坛上是一块烫手山芋。他心气高扬,尽可能答应下所有的演出邀约,也希望去表现一切。但很快,小提琴家就意识到了脚步需要减缓,并开始去做一些从前从不感兴趣的事:比如去上瑜伽课,打坐冥想。这是因为贝尔亟须要找到一种平衡感。
                【偶只能拆开一段一段的发……】
                


                13楼2010-06-25 19:14
                回复
                  2007年,贝尔刚完成了在卡内基音乐厅一场天价但也一票难求的独奏会后几天,带着他那把在拍卖行里价值400万美元的古董琴,戴上了一顶棒球帽,装成一个不起眼的街头乐手,在华盛顿一个地铁站里拉琴。这次无报酬也无保险的实验,结果真的试出了名人效应的荒唐:一千多人匆匆路过,只有七个人停下来聆听演奏、一个人认出了贝尔。三刻钟的“卖艺”时间结束,一结算:“赏金”32.17美元。
                    
                  


                  14楼2010-06-25 19:14
                  回复
                       贝尔回忆,起初是washingtonpost一位专栏记者找到他,说想要写一篇关于音乐发展环境的报道,重点是要“测试”在那种环境下,看到贝尔的演奏,旁观者会做何反应。一向喜欢接受挑战的贝尔一听,觉得有意思,就答应了。这篇报道,获得了2007年的一项普利策奖。


                    15楼2010-06-25 19:16
                    回复
                      贝尔过后觉得,路人匆匆而过,却不肯花一秒钟来听他的演奏,这多少令他沮丧,“音乐需要有愿意聆听的观众的参与”。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是重新界定古典音乐家的身份,但并不会去改编或更新古典音乐的内容:“在演奏古典乐的同时,我会参与电影音乐的制作,有时也会录制电视节目。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去扮演好古典音乐家的角色。”


                      16楼2010-06-25 19:16
                      回复
                        度受……乃居然对华盛顿和谐邮报过敏…………偶无语了…………
                        整理一下阅读顺序:第13到16楼就是第11楼中间没能发出来的那段文字。


                        17楼2010-06-25 19:18
                        回复
                          回复:18楼
                          啦啦啦~~~


                          19楼2010-06-25 21:58
                          回复
                            回复:21楼
                            啊哈哈~~~Josh本来就很帅嘛~~~~~~(其实偶迷上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帅……殴)


                            22楼2010-06-28 10:41
                            回复
                              回复:20楼
                              那不是一般的激情~~~


                              23楼2010-06-28 1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