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十八回,王夫人利用晨省的机会,见贾母心情好,就趁便回了几件事,我暂不说晴雯的事,而是先说袭人的事。王夫人提拔袭人已经两年了,这时才回明贾母,贾母回答【“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而且你这不明说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从贾母的回答中,读者也许认为贾母也是才知道王夫人提拔了袭人一事,但这是事实吗?
两年的时间里,贾母补上了一个1两的大丫头,会一点也没察觉吗?这1两的丫头可是在跟前侍候的,贾母连晴雯这样的二等丫头都注意到了,会没注意眼前的一等丫头?这显然不合理。贾母应该早就知道王夫人提拔袭人一事,只是王夫人不汇报,她也不点破,但心里肯定不高兴。所以,尽管这时贾母说“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好像也是才知道,但这决不是真心话,贾母只是碍于面子不好点破,但贾母的不高兴还是表露出来的,这就是她评价袭人的话,事实上,我们读正文,从来不会觉得袭人是“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是没嘴的葫芦。”倒是觉得袭人还是蛮会讲话的。贾母表面上说“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但是,还是要贬一下袭人,这其实不是袭人的错,而是不满王夫人汇报迟了,不满王夫人瞒着她。所以,贾母说的并不是真心话。
在三十五回,也有个有趣的对话,【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这里,贾母是客套话,没有人真心认为别家的孩子好,孩子再怎么样也是自己的好,贾母这里是客套话,虽不是真心话,却可以理解,但是王夫人的话就实实在在是谎话了,王夫人当着贾母面说谎,但是为贾母说话,所以两人心照不宣。
我举三十五回的例子主要是说明王夫人说谎。因为在七十八回,王夫人说三年前就留心晴雯也是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