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658贴子:2,998,603
  • 7回复贴,共1
刚才去逛网,看到有人对文若愚版的《道德经》如下图评论。先不不管文若愚其人,也不管评者是公推的行家,只对文中“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感兴趣。
先说这句话,帛书版本的,通行版是王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注如下: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为什么通行版不像通行版,帛书版又不像帛书版呢?帛书版不会说:道可道,非常道的。
但傅大师说过,要是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那么,天地是不是“名”?天地是否变成产生万物了?天地本来就是万物!也有说是互文,要两句一起翻译,可当参考。
而王注里面,高明之处,就是注文没有“天地”两字,这才是天才手笔!但现在许多照王版的老子书,如比较新版本余秋雨,姚淦铭,曾仕强等,都改成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点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断法就避开了无名有名的困境。
但中信版却说两种都可以断,但没文字说明,试找了一个,是钱钟书的点法,原文如下:
“无名,天地之始”,复初守静,则道体浑然而莫可名也;“有名,万物之母”,显迹赋形,则道用粲然而各具名也。首以道理之“道”,双关而起道白之“道”,继转而以“名”释道白之“道”,道理之见于道白者,即“名”也,遂以“有名”、“无名”双承之。由道白之“道”引入“名”,如波之折,由“名”分为“有名”、“无名”,如云之展,而始终贯注者,道理之“道”。
因为道隐无名,道常无名,所以以有名无名断句。
但也有这样认为:始到妙到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是说明万物由无到有的玄妙变化都唯道是从。所以点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合理些。
如余大师译:无,是天地的起点,有,是万物的依凭。
但还有另一种解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以天地之始是“无”没问题,而天下万物生于天地之始也是没有问题,而道之门就是有与无,即天地万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9-22 23:49回复
    把“道”用语言描述出来,就需要对它进行命名和定义。所以老子又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给了它一个名字叫作“道”,定义为“大”,但这个名字和定义并不能等同于道的全部内涵。因此老子才说自己是“强为之名”,只是很勉强的给了它一个名字,一个定义。 因为道,本无形无象而无名。如果强为之名,这个勉强的名,就只是以我们所能认知到的,道的某一方面特征为依据,比如大,远,反。然而这所有落于具体的名,都不能概括得了道的真正内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9-25 20:55
    回复
      说到底,道可以道,以道命名的道也可以命名,但是道名出来的道,难以概括道的内涵,所以对道的另一些特征如大,远,反等,又不能一概论之,所以只能强为之,所以并非真正的恒道。
      这里要说明一下,有专家认为常是尚,而尚通上,所以非常道即为非上道!感觉解不太通,大家有兴趣可以试试翻译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9-25 21:02
      收起回复
        其实,这里谈到的道与道名,正如庄子所说的:名者,实之宾也。名与实的关系,名可以过实,又可以不过实之分,如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这里谈到实过其名。但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里又是名不符实,其实谈名实,庄子挺有资格的,如跟惠施的各种辩论,还有一些寓言论述,无不彰显一位智者高人一等的智慧之光。如鱼之乐,如以名实论,鱼的快乐,是通过庄惠两人的辩论得来的吗?还是鱼自己能觉得快乐?这跟庄周梦蝶与蝶梦庄子一样道理,究竟是庄周如鱼还是鱼如庄周?真实与虚幻真的能确切知道吗?我之我难道是我吗?我之鱼与鱼之我又难道是我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9-25 21:51
        回复
          正因为道体非常玄妙幽深、蕴涵非常宽泛丰富,所以人们对道的认识是后天逐步进行探索、认识,才能有所了解、感悟,因此是可以阐述和说解的。
          但是,人们的探索是渐进的,认识是主观的,阐述是非系统的,说解是有局限的,与作为客观本体的道的玄妙幽深和丰富内涵还有相当距离,并不等同于道所具有的全部内涵、外延、情态和性状,要想全面彻底地掌握道的真知,还需要一个长期不断的探索过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 同样,既然道本无名,道是由人们勉强命名的,那么,所命之名只是仅就道的某一特征为理据,或大或逝,或远或反,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道的内涵、外延、情态和性状,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认识道,只要是人,就无法生而知之。而在探索道的人生路上,只是在“道名”上的求索上,所以说非常道,非常名。
          道与道名在那里,生而知之而了悟“道”的,我还没见过,只有在求索中不断修正或像大智慧某一天忽然觉悟,那另当别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2-09-26 00:22
          收起回复
            读老子一书,不也是一个道串出一本书,不管大远反,一,有与无,都是道中来,但又不是道,都是道名,难道老子不也是这样解释道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2-09-26 00:25
            收起回复
              解的不错,但不赞成河上公,王弼等人解注愚蠢,是糊涂蛋,钱钟书等当代大家都是幼儿园水平。
              还有,道呵道,呵跟“唯之与阿”的阿同义,更有呵责之意。但要翻译就不好译吧。如道要是呵责“道”,就不是平常的道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2-09-26 12:21
              收起回复
                不想反驳你,你说对就对。但上面的话至少有三个漏洞,以前听说过仁者无敌,现在来老子吧,才知道这话是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应该说:有时间无敌。刚下班,还是实其腹最重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22-09-28 19: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