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026贴子:1,284,157

回复:【丕叡甄郭】从《甲午诏》说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举例看《三国志》中对于谶纬、术数等相关记载很多很多。如:
董卓【卓言:"昔高祖都关中,十一世后中兴,更都洛阳。从光武至今复十一世,案石苞室谶,宜复还都长安。"】——谶语。这是董卓将京师从洛阳迁往长安的一个重要理由。
牛辅、董越【魏书曰:辅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锧致其旁,欲以自强。见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气与不,又筮知吉凶,然后乃见之。中郎将董越来就辅,辅使筮之,得兑下离上,筮者曰:“火胜金,外谋内之卦也。”即时杀越。献帝纪云:筮人常为越所鞭,故因此以报之。】——卜筮。牛辅非常相信面相和卜筮,每个来见他的客人都要令相者先给对方看个面相。又喜欢卜筮占吉凶。董越曾经鞭打过这个卜筮者,所以卜筮者就借机诬陷董越【外谋内】导致其被杀。
袁绍【英雄记曰:是时年号初平,绍字本初,自以为年与字合,必能克平祸乱。】——以字为祥瑞。本初(初)平,在我们看来纯属生拉硬套,但袁绍就信这个,可见当时的纬学对人们的影响有多深。
袁术【典略曰: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以姓所属的五行为祥瑞。又因谶语“当涂高”与自己的字(公路)相符合,而误以为是上天给自己启示。


IP属地:江苏21楼2022-07-02 02:05
回复
    韩馥【馥称谶云神人将在燕分。又言济阴男子王定得玉印,文曰"虞为天子"。】——谶语、玉玺视为祥瑞。
    公孙度【魏书曰:度语毅、仪:"谶书云孙登当为天子,太守姓公孙,字升济,升即登也。"】、【时襄平延里社生大石.......或谓度曰: “此汉宣帝冠石之祥, 而里名与先君同 。社主土地, 明当有土地, 而三公为辅也。 ” 度益喜。】——公孙度附会自己的姓和字与谶语合,以为是自己的祥瑞。又有人跟他说“襄平延里社”的“延”与公孙度父亲的名一样,又自以为是大吉。
    谯周【等上言:"臣闻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所甄,验应自远。谨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洛书录运期曰:'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孝经钩命决录曰:'帝三建九会备。'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璿玑下来应之,此为异瑞。........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馀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徵。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刘备称帝也附会了各种谶纬之语。
    刘备吴皇后【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群下劝先主聘后......於是纳后为夫人。建安二十四年,立为汉中王后。】——面相。看面相断吉凶是史载里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之一,如许负相薄姬、周亚夫;和熹邓皇后【又相者见后惊曰:“此成汤之法也。”】;朱建平相曹丕等等。
    何彦英【先主定益州,领牧,辟为从事祭酒。后援引图、谶,劝先主即尊号。】——以图谶劝刘备
    杨仪【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卜筮。
    魏延【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解梦。也是一种常见的预言方式。
    孙权【江表传曰:坚为下邳丞时,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两条都是面相。


    IP属地:江苏22楼2022-07-02 02:06
    回复
      虞翻【关羽既败,权使翻筮之,得兑下坎上,节,五爻变之临,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翻言。】——虞翻会卜筮,筮得关羽败亡。
      综上所述,当时很多人会以这种方式认定自己该做什么、会成为什么人、未来会发生什么等等,以成就自己所为的天命或以此趋利避害。其中不乏自我附会,自我暗示。很多在如今看来是生拉硬套的说辞,但在当时就是非常具有蛊惑性,人们就爱信这个。
      曹丕代汉的谶纬、卜筮、祥瑞等的附会之文就更多了,几乎都在裴松之注里。因为,我一直强调,陈寿本质是不愿意记载太多与曹丕代汉相关的事件的,尤其是可以表达其代汉的正统性、合法性的相关谶纬、卜筮、符瑞等等的,因为从先秦、西汉、东汉古人信这个。认为这就是天人合一、五行始终,人将会如何都是天注定的,或是天预示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达给人。其思想在中古时代影响深远,大到国家,小到生活。从官吏到民间,绝大多数人对此深信不疑。因此,越多的天启谶纬例证,越能证明曹丕受天命代汉的合理性。魏、吴相关谶纬、术数之文多在裴注之中,而刘备称王称帝的相关符瑞则在本传中。陈寿对曹丕代汉符瑞等避而不记载、尽可能少记载,恰恰能反应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立场。
      列举几条预示曹丕的符瑞:
      【魏书曰: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望气。
      【魏略曰:太祖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是时有高元吕者,善相人,乃呼问之,对曰:“其贵乃不可言。”】——看相。
      【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此何祥也?”飏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恒象,此其应也。”内黄殷登默而记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黄龙见谯,登闻之曰:“单飏之言,其验兹乎!”】——黄龙的祥瑞。寿《志》本纪里明确写在称帝之前的天象就是这例。其他与曹丕代汉乃“天命所归”的谶语均在裴注中。能写这条就很够意思了,每写一笔陈寿的心都在滴血。


      IP属地:江苏23楼2022-07-02 02:08
      回复
        【八月,石邑县言凤皇集。】——符瑞。
        【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符就是符瑞,谶就是谶语。
        【臣伏读左中郎将李伏上事,考图纬之言,以效神明之应,稽之古代,未有不然者也。........汉祖未兆而神母告符;孝宣仄微,字成木叶;光武布衣,名已勒谶。】——图纬图谶
        【辛亥,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谶纬、符瑞黄龙。
        【辛亥,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又曰:‘初六,履霜,阴始凝也。’又有积虫大穴天子之宫,厥咎然,今蝗虫见,应之也。又曰:‘圣人以德亲比天下,仁恩洽普,厥应麒麟以戊己日至,厥应圣人受命。’又曰:‘圣人清净行中正,贤人福至民从命,厥应麒麟来。’春秋汉含孳曰:‘汉以魏,魏以徵。’春秋玉版谶曰:‘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於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今魏基昌于许,汉徵绝于许,乃今效见,如李云之言,许昌相应也。佐助期又曰:‘汉以蒙孙亡。’说者以蒙孙汉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谶纬、黄龙、麒麟等都是代汉符瑞。
        其中【孝经中黄谶曰:'日载东,绝火光。不横一,圣聪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归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礼乐,正万民,嘉乐家和杂。'此魏王之姓讳,著见图谶。】和【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这两条是基于曹丕这个名字确的谶纬,以明确代汉之人叫曹丕。


        IP属地:江苏24楼2022-07-02 02:09
        回复
          以上都是“谶纬”的范畴。谶语、符瑞、祥瑞、灾异、梦境、面相、占卜等均以突出事件的“天”性,以此让其统治更具有说服力。对于称帝这种大事来说,这种祥瑞、谶纬、术数之语越多越好,越多越能说明其合理合法合乎天意。毕竟此时天下还未统一,曹丕对其还是心有顾忌的,尤其是东南一直有一句流行的谶纬【紫盖黄旗,运在东南】。
          这句话最初是出现在曹丕与吴人陈化的对话之中的,凸显了当时北方曹魏与南方东吴政权在以谶纬为基础的合法性的对立。陈化提到了自古以来的一句谶纬【帝出乎震......旧说紫盖黄旗,运在东南】说明无论曹魏还是东吴,对于谶纬所预示的政权合理性深信不疑。
          《吴主传》裴注引【吴书曰:以尚书令陈化为太常。化字元耀,汝南人,博览众书,气幹刚毅,长七尺九寸,雅有威容。为郎中令使魏,魏文帝因酒酣,嘲问曰:“吴、魏峙立,谁将平一海内者乎?”化对曰:“易称帝出乎震,加闻先哲知命,旧说紫盖黄旗,运在东南。”帝曰:“昔文王以西伯王天下,岂复在东乎?”化曰:“周之初基,太伯在东,是以文王能兴於西。”帝笑,无以难,心奇其辞。】
          因此,对于政泉统治来说,越多的谶纬支持自己就越好。这种谶纬、符瑞不仅仅体现在自己本身,甚至连同配偶的祥瑞也可以证明自己。比如刘备的吴皇后。
          吴皇后起初是嫁给刘瑁的,刘焉也是深信谶纬的,他从入益州到为刘瑁纳吴氏,始终遵循了谶纬符瑞之说。【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史载说的清清楚楚。因为,看面相的说吴氏大贵,大贵的意思就是皇后,为了避讳不能说的太明显而已。那么娶了有皇后命的人自然就是皇帝了,这就是刘焉的思维逻辑,也是当时的绝大多数深信谶纬的人的思维逻辑。


          IP属地:江苏25楼2022-07-02 02:19
          回复
            为什么立郭后为皇后?
            回头看《三国志 后妃传》,从卞太后、甄后、明悼毛皇后到明元郭后,只有姓,没有名。没有名实属正常,因为避讳了,久而久之就失去其真实的名字了。如《后汉书 皇后纪》注引【讳某者,史失其名。下皆类此。】所以《后汉书 皇后纪》没有名的,皆用“讳某”代替。但无论《后汉书》还是《三国志》均没有提到后妃的字。《魏志 后妃传》中唯一提到字的只有文德郭后,且是写在正文中的,而非裴注补充,这个区别非常重要。
            避讳原本只讳本命,而不讳字,但东汉后期连字都开始避讳了。
            如《司马朗》【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
            《常林传》【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於是咸共嘉之。】
            《崔琰传》引【魏略.......许攸........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
            《马超传》引【山阳公载记曰: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杀之,何以示於天下也!"】
            也就是说,在东汉后期称对方的字都是轻谩、不敬的。而这一现象是九岁的司马朗、七岁的常林这种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因此还得到了其他人的赞许,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称其字是不敬已经成为了常态。许攸因为乎曹操小字被厌恶,马超因为叫了刘备的字差点被杀,更说明称字是大不敬的行为。
            所以,陈寿不为郭后避讳其字,反而写在本传正文中,其想表露的意思显而易见了,说明这个字对她非常重要。结合神文时代谶纬符瑞对政权的重要性看,这应该就是郭后得以被立为皇后的最关键的原因。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楼2022-07-02 02:21
            回复
              综上所述,避讳产生的原因大约有三点:
              1、出自原始社会对鬼神的信仰(恐惧,避而不提死者名而讳之)
              2、出自巫术(趋利避害,出于对人的保护,防止被做成人偶的巫蛊之术)
              3、基于第二点发展而来的对他人的保护和尊敬(“字”的产生原因。汉末三国时期,连字都得避讳不能提)


              IP属地:江苏28楼2022-07-02 02:24
              收起回复
                再看卞太后的祥瑞,依然是裴注《魏书》记载的【后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齐郡白亭,有黄气满室移日。父敬侯怪之,以问卜者王旦,旦曰:"此吉祥也。"】这里突出的是“黄气”,这是天子气。如《先主传》【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
                (区别在于,曹丕无论黄气、青气本纪正文没有,而刘备的黄气则写在本传中,什么心思不用我多说。)
                《晋书 天文志中》【天子气,内赤外黄,四方所发之处当有王者。】
                《艺文类聚》祥瑞部上【《魏志》曰:文帝生时,有云气青色,圆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春秋演孔图》曰:黄帝之将兴,黄云升於堂】
                文昭甄后的祥瑞也是裴注《魏书》记载的【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甄后的符瑞是【玉衣】和相术的【贵不可言】。相术在当时很常见,而且成为主要占卜手段之一。甚至在东汉初期成为被选入宫的标准之一【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愿下相工,简其可否。】
                所以,卞后、甄后究其本身是具有祥瑞的,这个祥瑞不仅代表了自身,也与其配偶、子女息息相关。再往大了说,则代表了曹魏政权的合法合理、合乎天命,对于曹魏政泉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唯独文德郭后有字,但却讳了她的名?结合上面司马朗、常林、马超等称字为大不敬的表述,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然而,陈寿不仅记载了她的字,还解释了为何取这个字【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结合前面摘录的袁绍、袁术、公孙度、曹丕的姓名等所谓的祥瑞看,其字“女王”就是她的祥瑞,因此陈寿将其写在了本传中,以此说明她能成为皇后的最关键的原因。裴松之虽摘录了《魏书》的记载【后以汉中平元年三月乙卯生,生而有异常】但这个“异常”的威力显然没有其字“女王”大。
                然而无论是生而异常,还是字女王,在曹丕政权看来就是巩固其代汉的正确性、合理性的,依然是服务于权力本身的工具。前文说过了,这种祥瑞对于当权者来说自然是不嫌多的,且多多益善。


                IP属地:江苏29楼2022-07-02 02:28
                收起回复
                  比如蜀将黄权投降后,曹叡就刻意问过黄权,谁是正统的问题。黄权同样以【天象】回应,也就是说那时的人根本跳不出谶语、祥瑞、面相、梦、天象这个圈子。
                  【蜀记曰:魏明帝问权:"天下鼎立,当以何地为正?"权对曰:"当以天文为正。往者荧惑守心而文皇帝崩,吴、蜀二主平安,此其徵也。"】
                  所以,曹丕之所以立郭后为皇后,除了其在夺嫡之争中有所帮助之外(存疑),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再甄后死后,郭后的字【女王】这对曹丕代汉来说是又一个祥瑞。这个祥瑞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说比其在夺嫡之争中的帮助更重要。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全统一,在这种环境下,确立自己的正统性对曹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大臣们表奏了这个谶语,那个卜筮的,各种祥瑞扎堆上。即便如此,曹魏政权还是顾忌所谓的【黄旗紫盖、运在东南、帝出乎震】等谶语。
                  从谶纬、术数、符瑞的角度看,这就是为什么栈潜上疏被曹丕无视的根本原因,与栈潜所理解的宠爱根本没有关系。栈潜根本就不理解代汉的曹丕所想,曹丕只是想从配偶方面再次确认其政权的合理性。反过来说,作为另一个自带【此女贵乃不可言】的祥瑞的甄后,若没有谮言,曹丕是断然不可能赐其死的。赐其死岂不是咒自己?因此,结合中古时代神文政治体系看,曹丕赐死甄后实属误杀。
                  在【此女贵乃不可言】的甄后死后,还有具有祥瑞意义的后妃就是郭后,所以要立皇后也只可能立郭后。其实说到这里,很多疑问都可以解开了。曹丕尊宠郭后为夫人、贵嫔、皇后与男女之爱大概率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是因为她的字。若甄后没被谮,大概率皇后还是甄氏,曹丕不会放着一个自带祥瑞的且又有儿子的人不立。结合前面说的皇后与贵嫔爵无所视看,曹丕最初的设想大概率是甄氏为皇后,郭氏为贵嫔,二人都具备祥瑞,更加确定了政权的合法性。但甄后被谮赐死后,唯一能做皇后的就只有无子的郭后。曹丕对谮言的源头大概也是了解的,但是他杀不得,不会再杀一个吉祥物,不仅不能杀还得立为后。
                  但皇后最后是会转变为太后的,所以他在立皇后之前就限定了太后的权力,进而在立为皇后之后又出台终制,安排了郭后不与自己合葬而是与贵人以下同葬。丝毫看不出任何爱怜,反而体现了曹丕对郭后似乎有些怨恨,但又杀不得、废不得,就因为字女王,这对政泉来说是祥瑞。但曹丕死后,这个“女王”的祥瑞就没有作用了,所以与贵人同葬。


                  IP属地:江苏30楼2022-07-02 02:30
                  收起回复
                    (27楼图稍后再补,贴吧依然不吐出来)
                    文德郭后为什么受宠?
                    史书说的也很明白,是在曹丕、曹植夺嫡之争中时常有所献策,对于曹丕被立嗣有功。虽然,郭后对此有过哪些具体计策被采纳史书并没有记载,但寿《志》这么说了,就暂且这么信着。
                    《文德郭后传》【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
                    文德郭后在曹丕得以被立为太子之事上是有功劳的,这是她能从妾到夫人,再到贵嫔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这件事说明了文帝曹丕这个人是个极其重情义、有恩必报之人,他虽然有小心眼、记仇、斤斤计较的时候,但对于曾经在夺嫡之争中帮过他的人,都是极其厚爱的。还有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就是曹操的小儿子赵王曹幹的母亲。
                    曹幹五岁的时候,曹操病危,临终前命曹丕好好照顾曹幹。事实上即便曹操没有这个遗命,曹丕依然会好好照顾曹幹,因为曹幹的母亲在曹丕立嗣问题上也大大的帮助了曹丕。因而,曹丕去世之前,又遗命明帝曹叡好好照顾曹幹。可见,曹丕是打心底非常感激曹幹之母。
                    《魏书二十 赵王幹传》【幹母有宠於太祖。及文帝为嗣,幹母有力。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
                    又如贾诩。贾诩之所以为太尉,也是因为他在丕植之争问题上是坚定的挺丕派。所以,曹丕践祚后,不仅以贾诩为太尉,封魏寿乡侯,还封了贾诩小儿子为列侯。这种行为只有在特别喜爱一个臣子时才会有,因为【封爵重事】非必要不封。
                    所以,贾诩才能与二荀并传,实际上,贾诩入魏之后所出计策并不多,为太尉时的政绩也没有。因而裴注说【荀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言下之意,贾诩不配太尉之位。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22-08-09 01:30
                    回复
                      《贾诩传》【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
                      又如吴质受宠于曹丕,也是这个原因。【吴质......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曹丕时代,曹休【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夏侯尚【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而吴质一个从未带兵打过仗的却与宗亲并列。可见,在夺嫡一事上,挺丕派都受到厚爱,位高权重。
                      《世语》【(杨)脩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脩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脩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
                      因而《三国志集解》云【刘桢平视甄夫人,输作。吴质则谛视郭后。路侧耳语之功,废簏载绢之策,深结子桓之欢, 故亲信如此。】意思是吴质之所以可以获得曹丕许可平视郭后正是因为《世语》所记载的【废簏载绢之策】。而对夺嫡没有帮助的刘桢同样平视夫人甄氏,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所以,一切的“荣耀”都源自当年的夺嫡之争。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22-08-09 01:33
                      收起回复
                        四、曹丕的立太子
                        就《三国志》本身的记载看,曹丕大部分时间还是很重视这个儿子的。这本身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刻意传播曹丕如何杀甄后、不待见曹叡、想立幼子等等,不是魏黑,就是无脑跟风协助黑曹。要知道,陈寿非偏袒曹魏,他本身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就根据他主观选择了一些史料进行排序,虽然如此,但并没有后世解读的那么怪诞。但随着贬曹尊刘风起,世人更愿意看见曹魏更多离经背道的狗血故事,这种观念甚至影响了一些所谓的史官、史学研究者、考古工作者(譬如坊间一直流传的曹操七十二冢,事实上根本子虚乌有,曹操就一个墓,只不过宋朝回填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就出现了各种风言风语)。故事仅仅是故事,并非事实。
                        曹操死后,曹丕为魏王,改元延康,封曹叡为武德侯。这是曹丕九子里唯一在曹丕为魏王期间封侯的。如《文帝纪》注引《魏略》所言,曹丕非常重视曹叡的学习,所以为曹叡选择郑称这样一个“笃学大儒”来教导曹叡,希望能将曹叡打磨成价值连城的“命世之宝”“曜明其志”。可见直到此时曹丕对曹叡都是基于希望的,他的厚爱表现在对曹叡的培养上,给他选择好老师。
                        《文帝纪》【五月戊寅......封王子叡为武德侯。】【魏略曰: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曰:"龙渊、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里之田;砻之以砥砺,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学亦人之砥砺也。称笃学大儒,勉以经学辅侯,宜旦夕入侍,曜明其志。"】
                        他们父子的矛盾只是在甄后被赐死的一段时间内,曹叡被贬为平原侯。这个时间其实仅仅只有九个月。待曹丕的气消了之后,黄初三年三月册封诸侯王时,第一个封的又是曹叡,随后才是他自己的兄弟十一人。再过了十几天才轮到另一个爱子曹霖。
                        《文帝纪》【 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甲戌,立皇子霖为河东王。 】
                        而他所不喜欢的弟弟曹植则拖到了四月才获封鄄城王。按这个顺序,曹叡在曹丕心中一直都是“立嗣”的首选。只不过心里认同,但一直没有下诏,或许是曹丕以为能如朱建平所言自己可以活到80岁【 文帝黄初七年,年四十,病困,谓左右曰:"建平所言八十,谓昼夜也,吾其决矣。" 】曹叡、曹霖立嗣之争,并没有当年曹丕、曹植立嗣之争那么激烈、长久,牵动之多。仅仅只是甄后死后的九个月内有短暂的动摇。就曹叡、曹霖问题,曹丕只问过卫臻,而卫臻虽然知道曹丕想听什么,但就是不说,自始至终都没表态。
                        《卫臻传》【及文帝即位,东海王霖有宠,帝问臻:"平原侯何如?"臻称明德美而终不言。】
                        而正是《卫臻传》中的“平原侯”更明确了曹丕动摇,叡、霖之争仅仅是在曹叡因甄后被赐死而从齐公贬为平原侯期间。对于曹叡被贬废为平原侯在《三国志》并没有明确提到,明确提到并说明原因的是《晋书》。
                        《晋书·阎缵传》:【魏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
                        曹丕明白卫臻的意思之后,除此之外《三国志》其他人物传记里再没有叡、霖之争相关的记载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8楼2022-08-09 01:37
                        回复
                          至于《魏略》【 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为嗣,故久不拜太子 】可能只是曹丕的障眼法,至少找不到具体事例佐证。因为曹丕对于曹霖的喜爱是有明确记载的,无论封王、遗命还是与卫臻的问话,都能看出来。但这个京兆王曹礼就无迹可寻了。黄初三年获封的曹丕儿子四人(包括曹叡),而《文帝纪》只记录曹叡和曹霖,由此可见至少陈寿认为曹丕并非特别喜爱曹礼,更不可能与曹叡争嗣。毕竟曹霖获封东海王都是在曹叡平原王之后,更不用说京兆王曹礼了。
                          《晋书 阎缵传》【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
                          曹丕为曹叡挑选的家臣、师傅、文学都是选取的“正人”去“匡矫”他。如果曹丕不待见,甚至对曹叡不抱希望,大可不必为其选择各种“正人”。如毌丘俭、高堂隆、何曾等都曾是曹叡的师傅。
                          《晋书 何曾传》【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父夔,魏太仆、阳武亭侯。曾少袭爵,好学博闻,与同郡袁侃齐名。魏明帝初为平原侯,曾为文学。】
                          《三国志 毌丘俭传》【入为将作大匠。俭袭父爵,为平原侯文学。】评曰【毌丘俭才识拔幹】
                          《高堂隆传》【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评曰【高堂隆学业脩明,志在匡君】
                          与其说曹丕不待见曹叡,对他不抱希望,不如说曹丕对曹叡寄予厚望,所以才在为他选择了【志在匡君】的高堂隆。而高堂隆即便是不以魏为正统的习凿齿都称其为忠臣,【习凿齿曰:高堂隆可谓忠臣矣。】
                          立嫡以长,夺嫡之争在曹丕身上经历过,没人比他更加了解那种感受。因此除非不得已,他断然不会在自己儿子们身上再上演一场夺嫡闹剧。何况,夺嫡之争搞不好就如袁绍、刘表那样搞到分崩离析、国破家亡。只要曹丕思维清楚、脑子正常,曹叡又没有太大过错的情况下,都不会故意制造混乱。


                          IP属地:江苏39楼2022-08-09 01:38
                          回复
                            五、文帝曹丕与文昭甄后的关系
                            《文昭甄后传》【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
                            集解《世说》注下有“擅室数岁”四字。事实上,不按《世说》,仅看曹丕对曹叡的态度【封王子叡为武德侯】,子以母贵而贵,也可得出直到延康元年,文昭甄后与文帝曹丕的关系依然是不错的,至少没有明显矛盾。否则就会折射到其子曹叡身上,如文昭甄后后期被赐死,则曹叡被贬为平原侯九个月。
                            此处亦可得出甄夫人此时为正妻,因为天子只可能封赏妻的长子,不可能在只封一人情况下,封庶出之子。亦如建安十六年,曹丕自己【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此时卞夫人是妻,曹丕是嫡长。
                            又如,
                            《王卫二刘傅传》刘桢传注引《典略》【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
                            《御览 四百六十四》引《文士传》曰:【桢性辩捷,文帝常请同好为主人,使甄夫人出拜,坐者皆伏,而桢独平视如故。武帝使人观之,见桢,大怒,命收之。主者案桢大不恭,应死,减一等,输作部使磨石。】


                            IP属地:江苏47楼2022-08-15 22:26
                            收起回复
                              刘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其罪因就是直视夫人甄氏。这条记载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1、曹操非常看重礼节,并视为为曹丕立威。
                              2、夫人甄氏此时是正室,正室出拜是对宾客的亲近与重视。(曹操不会为曹丕一个妾大动干戈。正因为甄夫人是妻,所以刘桢是“不敬”之罪。因为妻与夫齐,对妻不敬就是对夫不敬。而妾是不会产生这个问题的,妻、妾的差距是很大的。《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
                              3、直到这时夫人甄氏还是受宠的。
                              刘桢是在什么时间段被刑的?
                              《刘桢传》本传没有,得看《吴质传》,而且得看《吴质传》的裴松之注引的《魏略》、《典略》曹丕与吴质书信。
                              《吴质传》注引《魏略》【及河北平定,大将军五官将为世子,质与刘桢等并在坐席。桢坐谴之际,质出为朝歌长......二十三年,太子又与质书曰:“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典略》曰:【质为朝歌长。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与质书。】
                              按《武帝纪》朝歌是建安十七年划给魏郡的。【大军西征】为建安二十年曹操征张鲁。又按建安二十三年文帝与吴质书曰【别来行复四年】,因而吴质出为朝歌长大约是在建安二十年期间,所以刘桢被刑也是大约在建安二十年。


                              IP属地:江苏48楼2022-08-15 22: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