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缵绪,沂渭源流”,这是梁氏祠堂常用的对联。吧中关于此联的讨论我也认真看过,今天来凑个热闹,聊聊我的看法。
“缵绪”的释义是继承祖业,也特指君主继位,当然在这里是指继承祖宗的世业。那“夏阳”阳又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夏阳不是人名,是地名。《元和姓纂.卷五》记载:“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说的就是周平王封秦仲的小儿子秦康于夏阳这个地方,建立了梁国,秦康改称为梁伯。梁伯并不是他的名字,其含义是梁国国君,《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梁伯、芮伯來朝。”,这里说的“梁伯”、“芮伯”分别是指梁国和芮国的国君。平王东迁封少子康于夏阳是公元前770年,而德公元年是指秦德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77年,显然此梁伯不是指少子康。那夏阳与梁国有什么关系呢?《史记三家注》是这样注解“梁伯”的:《史记三家注》:“成公元年,梁伯、〔一〕芮伯來朝”。注解:“〔一〕正義:括地志云:「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少梁故城,古少梁國。都城記云梁伯國,嬴姓之後,與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滅之。」”。同州是地名,与冯翊是同一地方,只是所辖区域略有不同,梁国、少梁、夏阳、韩城也是同一区域,只是历朝所属和所辖区域略有不同。现代文献是这样解释的:韩城,夏、商时期以“龙门”代称。在今韩城市辖区内,西周时有韩国,梁国。春秋战国时秦灭梁国改称为少梁邑。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置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其后有多次变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县,此后再无变更。简单地说就是,周平王封同州所辖区域的一片土地给少子康,建立了梁国,秦国灭了梁国之后,此地改称为少梁,后来秦惠文王在此地置夏阳县,这就是对联中“夏阳”的含义,代指古梁国。因梁氏是少子康建立梁国后,“以土命氏”从此有了梁氏,所以对联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继承梁氏始祖的世业”、“梁氏起源于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缵绪”的释义是继承祖业,也特指君主继位,当然在这里是指继承祖宗的世业。那“夏阳”阳又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夏阳不是人名,是地名。《元和姓纂.卷五》记载:“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说的就是周平王封秦仲的小儿子秦康于夏阳这个地方,建立了梁国,秦康改称为梁伯。梁伯并不是他的名字,其含义是梁国国君,《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梁伯、芮伯來朝。”,这里说的“梁伯”、“芮伯”分别是指梁国和芮国的国君。平王东迁封少子康于夏阳是公元前770年,而德公元年是指秦德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77年,显然此梁伯不是指少子康。那夏阳与梁国有什么关系呢?《史记三家注》是这样注解“梁伯”的:《史记三家注》:“成公元年,梁伯、〔一〕芮伯來朝”。注解:“〔一〕正義:括地志云:「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少梁故城,古少梁國。都城記云梁伯國,嬴姓之後,與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滅之。」”。同州是地名,与冯翊是同一地方,只是所辖区域略有不同,梁国、少梁、夏阳、韩城也是同一区域,只是历朝所属和所辖区域略有不同。现代文献是这样解释的:韩城,夏、商时期以“龙门”代称。在今韩城市辖区内,西周时有韩国,梁国。春秋战国时秦灭梁国改称为少梁邑。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置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其后有多次变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县,此后再无变更。简单地说就是,周平王封同州所辖区域的一片土地给少子康,建立了梁国,秦国灭了梁国之后,此地改称为少梁,后来秦惠文王在此地置夏阳县,这就是对联中“夏阳”的含义,代指古梁国。因梁氏是少子康建立梁国后,“以土命氏”从此有了梁氏,所以对联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继承梁氏始祖的世业”、“梁氏起源于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