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吧 关注:9,408贴子:254,922

漫聊“夏阳缵绪,沂渭源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夏阳缵绪,沂渭源流”,这是梁氏祠堂常用的对联。吧中关于此联的讨论我也认真看过,今天来凑个热闹,聊聊我的看法。
“缵绪”的释义是继承祖业,也特指君主继位,当然在这里是指继承祖宗的世业。那“夏阳”阳又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夏阳不是人名,是地名。《元和姓纂.卷五》记载:“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说的就是周平王封秦仲的小儿子秦康于夏阳这个地方,建立了梁国,秦康改称为梁伯。梁伯并不是他的名字,其含义是梁国国君,《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梁伯、芮伯來朝。”,这里说的“梁伯”、“芮伯”分别是指梁国和芮国的国君。平王东迁封少子康于夏阳是公元前770年,而德公元年是指秦德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77年,显然此梁伯不是指少子康。那夏阳与梁国有什么关系呢?《史记三家注》是这样注解“梁伯”的:《史记三家注》:“成公元年,梁伯、〔一〕芮伯來朝”。注解:“〔一〕正義:括地志云:「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少梁故城,古少梁國。都城記云梁伯國,嬴姓之後,與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滅之。」”。同州是地名,与冯翊是同一地方,只是所辖区域略有不同,梁国、少梁、夏阳、韩城也是同一区域,只是历朝所属和所辖区域略有不同。现代文献是这样解释的:韩城,夏、商时期以“龙门”代称。在今韩城市辖区内,西周时有韩国,梁国。春秋战国时秦灭梁国改称为少梁邑。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置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其后有多次变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县,此后再无变更。简单地说就是,周平王封同州所辖区域的一片土地给少子康,建立了梁国,秦国灭了梁国之后,此地改称为少梁,后来秦惠文王在此地置夏阳县,这就是对联中“夏阳”的含义,代指古梁国。因梁氏是少子康建立梁国后,“以土命氏”从此有了梁氏,所以对联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继承梁氏始祖的世业”、“梁氏起源于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IP属地:广西1楼2022-05-24 16:55回复
    我们再来聊聊“沂渭流源” 。
    “沂渭流源”有的地方也作“沂渭源流”,这个不重要,我们先来谈谈这个“沂”字。
    “沂”,是指山东沂水,代指梁氏先贤梁鳣。
    梁鳣,字叔鱼,号子京,春秋时期齐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纵观司马迁《史记》,他是梁氏在《史记》中为数不多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象得姓始祖少子康及后继国君都称之为“梁伯”,可谓是有姓无名。另一个有记载的“梁赢”,她是梁伯的女儿,其实也不能算是她的姓名,其含义是“赢姓梁国公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梁鳣,字叔鱼。少孔子二十九岁。”作为孔门弟子之一,梁鳣便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和封赐,汉追子京侯。唐代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梁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梁子”。近代很多梁氏谱书,普遍认为梁鳣是梁氏得姓始祖梁康伯的九世孙,因此,对联中以“沂”代指梁鳣来表达梁氏源流。
    然而,就梁氏世系源流来讲,梁鳣有没有代表性呢?那就值得商讨了。


    IP属地:广西2楼2022-05-24 16:56
    收起回复
      作为代表世系源流的人物,当然要有一定的名望和社会地位,再有就是他的后裔是不是影响了整个族系的发展壮大。就名望和地位而言,在当时连他的老师孔子也不是名门贵族,各种名誉封号都是后来人加封的,换句话说,梁鳣在世时就封侯的话,也许在山东(当时的齐国)会形成郡望大族,事实上是没有。所以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沂”是“汧”的笔误。


      IP属地:广西3楼2022-05-24 16:58
      回复
        持此观点的认为:“沂”“汧”字形相近。列举了“汧渭”误为“沂渭”的例子:如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十、宋夏僎《夏氏尚书详解》卷八、元吴澄《书纂言》卷二、元王天与《尚书纂传》卷四都作“淮会于泗,沂渭会于沣”,很明显这里“沂渭会于沣”是“汧渭会于沣”之误。
        也就是说,“沂渭流源”应当是“汧渭流源”,我没有能力考证《尚书全解》等书籍,但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汧渭流源”是有道理的。


        IP属地:广西4楼2022-05-24 16:59
        回复
          通过《史记.秦本纪》我们可以知道,秦氏的先祖是帝颛顼的苗裔孙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也叫伯益。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伯益姓赢。伯益有个远裔叫非子,“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说的是周孝王让非子在汧水和渭水之间主管养马,结果“马大蕃息”,孝王就封秦邑给非子,让他重新延续赢氏的祭祀这个故事。非子以土命氏,号称“秦赢”,这就是秦氏的由来。秦赢有个后裔叫秦仲,周宣王任命他为大夫讨伐西戎,秦仲战死。宣王与兵七千让他的五个儿子继续讨伐西戎,兄弟五人攻破西戎,宣王任命长子庄公为西垂大夫。


          IP属地:广西5楼2022-05-24 17:00
          回复
            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记载:“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就是说周平王封秦仲攻破西戎的五个儿子之中的小儿子康于梁地,少子康以土命氏,这就是梁氏的由来。换句话说,梁氏是从秦氏中分支出来的。


            IP属地:广西6楼2022-05-24 17:03
            回复
              秦氏的得姓始祖是非子,非子之所以得封地而命氏,是因为帮周孝王在汧水与渭水之间主管马匹有功,追根溯源,追到非子这,“汧渭流源”不是也很有道理吗?那么“夏阳缵绪,汧渭源流”,的含义就是:梁氏的根在夏阳,源于秦氏。如果这样去解释的话,你是不是觉得这是指整个梁氏源于秦氏,而非特指安定梁氏。


              IP属地:广西7楼2022-05-24 17:03
              回复
                另外,非子主管马匹于汧渭之间,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汧水,渭水不是分开的两个水系,汧水只是渭水的支流之一,今名叫千河,在宝鸡汇入渭河。渭水发源于宝鸡以西方向,是干流;汧水发源于宝鸡西北方向,是支流,汇入渭水后整个流域仍称为渭水向东流入黄河。汧水与渭水交汇于宝鸡形成的夹角区域就是非子养马的地方,其实单用一个“渭”就能代表源流了。至于前面说到的“淮会于泗,汧渭会于沣”是什么意思,我没弄明白,因为宝鸡是不是“沣”我不知道。汧渭交汇处宝鸡在渭水的中上游,在渭水的中下游是有一条沣水汇入渭水。为此有点不解其意。


                IP属地:广西8楼2022-05-24 17:04
                回复
                  归纳一下前面所述的两种观点:
                  1:“汧渭流源”说的是梁氏源流,“夏阳缵绪”说的是梁氏的根。
                  2:“沂渭流源”说的是梁鳣与非子,然而秦氏在前且分支出梁氏,是不是应该写成“渭沂流源”呢?且“夏阳缵绪”已经能说明梁氏的根,又提“沂”是不是有点重复?是不是说“夏阳”指整个梁氏,而“沂”特指安定分支呢?以目前我知道的资料,还无法证明安定梁氏是从山东来的。倒是有史料显示,安定梁氏是从山西来的。


                  IP属地:广西9楼2022-05-24 17:05
                  回复
                    据南宋范晔撰《后汉书.梁统列传》(后汉书.卷三十四.第二十四)记载:“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晋大夫梁益耳,即其先也。”
                    关于梁统一族及子孙,七人封侯,三人立皇后,六人为贵人,二位大将军,世代为朝中大官重臣。以这样的背景,成就了安定梁氏郡望。后汉书写得清清楚楚,在这就不重述了。我们谈的重点是安定梁氏郡望的代表人物梁统及其先祖梁益耳。


                    IP属地:广西10楼2022-05-24 17:06
                    回复
                      梁统是安定郡乌氏人,这个“乌氏”不是姓氏,是地名叫乌氏,其实氏读音不作氏,读音是“支”,也有的史书直接写为“乌支”。《东观汉记》在《后汉书》中的注解说:“(梁统)其先与秦同祖,出于伯益,别封于梁,梁益耳见左传。氏音支。”
                      简单地说就是:梁统是梁益耳的后裔,梁益耳是梁国的后裔。那左传是怎样记载梁益耳的呢?


                      IP属地:广西11楼2022-05-24 17:07
                      回复
                        《春秋左传》记载:“文公八年【传】夷之蒐,晋侯将登箕郑父、先都,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军。”,
                        “文公八年”是指晋文公八年,即公元前619年梁益耳是晋国的中军统帅。
                        我们以梁益耳公元前619年为晋国的中军统帅,来回顾一下梁氏的历史进程:
                        1:公元前910~896年,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得封秦邑而有秦氏,(见《史记.秦本纪》)
                        2: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而有梁氏。(见《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
                        3:公元前653年,晋公子夷吾投奔梁国,成为梁伯的女婿,是后来晋国的国君晋惠公。夷吾的儿子是梁伯的外甥叫圉,是后来晋国的国君晋怀公。(见《史记.晋世家》、《春秋左传》)
                        4:公元前641年,秦国灭了梁国。(见《史记.秦本纪》、《史记.晋世家》、《春秋左传》)
                        5:公元前619年梁益耳是晋国的中军统帅。(见《春秋左传》)
                        谱界有“秦并梁、子孙奔晋”之说是有道理的,从《史记》和《春秋左传》所记载的秦灭梁过程来看,秦是不战而取梁,并没有伤其民灭其族。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北西都是秦的势力范围,亡国的梁氏子孙只有东渡黄河投奔晋国。从关系上来讲,晋国前两任国君是梁国女婿及外甥。从安全角度来讲,晋国是能与秦国相匹敌之国。从时间上来看,梁益耳是在梁国亡国后二十多年时任晋国的中军统帅,也说明梁益耳在梁国的地位非显亦贵。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子或贵族去他国任职也是常事。至于梁益耳是不是梁国后裔,《东观汉记》、《后汉书》、《元和姓纂》都有明确记载。


                        IP属地:广西12楼2022-05-24 17:08
                        回复
                          那么梁益耳与梁鳣就梁氏源流来说,谁最具有代表性呢?
                          1:从辈份上来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梁鳣,字叔鱼。少孔子二十九岁。”,《史记.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说梁鳣生于公元前522年。而梁益耳公元前619年就是晋国的中军统帅。显然梁益耳的辈份高于梁鳣,所以谱界有“梁鳣是始祖梁康伯的九世孙,晋大夫梁益耳之五世孙,”之说。


                          IP属地:广西13楼2022-05-24 17:09
                          回复
                            2:从地位上来讲,梁益耳是晋国的大夫、中军统帅。而梁鳣只不过是孔子弟子而已,况且那时连孔子都不是豪门贵族,梁鳣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和封侯,都是汉朝之后的事了,且并不是实打实的侯爵。在过去,要形成郡望大族,普通百姓是不行的。
                            因此我认为梁益耳更具备源流代表性,特别就安定梁氏支系而言。


                            IP属地:广西14楼2022-05-24 17:11
                            回复
                              《后汉书》是如何表述梁益耳的后裔来到安定君的呢?
                              《后汉书.梁统列传》曰:“统高祖父子都,自河东迁居北地,”
                              河东是指河东郡,秦朝三十六郡之一,在今山西夏县北。从地图上能清楚地知道,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区域。
                              北地是指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灭义渠后所置,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北地郡与安定郡有什么关系呢?


                              IP属地:广西15楼2022-05-24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