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74,382贴子:9,099,542
  • 7回复贴,共1

【技术帖】2.邱振中:这样临帖看起来很慢,实际上比任何方法都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书法领域,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几乎是获得技巧的唯一方法。
“临摹”指面对范本(字帖)的摹写和临写。“摹”是把透明的纸覆盖在范本上,一笔一画地照着写:“临”是把范本放在旁边,照着样子写。今天用到“临摹”一词,大部分场合是特指“临”,而不包括“摹”。
在印刷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为了获得临摹的范本,便用具有一定透明度的纸张覆盖在作品上,用毛笔把字的边缘用细线勾出,然后蘸墨把笔画填满,这样便获得一份复制的作品。勾出边线的工序叫“双钩”,把笔画填实的工序叫“廓填”。


IP属地:辽宁1楼2022-05-08 20:45回复
    古代制作透明纸,是在纸上薄薄涂上一层蜡。这样做出的纸透明度不会很好,勾描时,要在墙上挖一个洞,在一边点上灯,在另一边把字帖和做好的透明纸叠在一起,借灯光把字迹映在纸上,再进行勾描。
    “双钩”、“廓填”,既是复制字帖,也起到了熟悉字帖的作用,经过一次这样的勾画,字帖的各种细节会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为了“摹”的方便,人们经常用红色把字帖直接印在练习用的纸上,让学生就在上面书写,这样的练习用纸叫做“红摹本”。写过一段时间“红摹本”,便可以开始临写字帖了。
    开始阶段,只需要练习一本字帖,甚至是其中的几行。
    赵孟颊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习之,便可名世。”
    冯班说:“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用笔,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
    这在其他艺术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传统书法的范畴内,是一种普遍的状况。
    书法的有机性,决定了它“数行”中已经包含技法的全部要素。“数行”中已经包含各种点画、字结构的基本类别,以及字的衔接和行的呼应——都放在你的面前,只是看你怎么拆解、取用。所谓“数行”,还包含着一层用意,那就是初学者首先必须对一册范本的“数行”进行无限细致的解读、钻研和练习。
    由于唐代楷书的出色成就,也由于字体演变结束,楷书从此成为日常应用的基本书体,从宋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楷书是书法的唯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书体,写不好楷书便不算掌握了书法。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此后,绝大部分人学习书法都从楷书入手。其实在楷书成为普遍应用的字体之前,人们首先练习的基础字体肯定是篆书或隶书。
    因此,只能说开始学习书法应以规矩、端正的书体入手,以便在稳定性、基本笔法(藏锋、中锋等)以及结构的匀称、均衡等基本技法上得到充分的训练。
    楷书、篆书、隶书都是初学书法时可选择的书体。
    书法发生时有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篆书、隶书就是最初出现的书体,篆书、隶书的笔法是笔法最初的形态,以后笔法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把它们作为初学的范本,容易人手,深入也是便利、自然的事情。
    篆书笔法比较简单,以平动、中锋为主干,结构上也比较单纯,以内部空间的均匀排列为基础,但正因为技法简单,而能够让初学者在这最基本的技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
    隶书是在平动的基础上加上摆动、转笔等技法,而且是在笔画运行的全过程中加以均匀的控制,与后世着重起笔、收笔、转折处的用笔方式截然不同。把隶书作为人门字体,会在点画的丰实与笔法的均匀性上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一位学习者以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汉碑之外,大量战国简、汉简的出土,使我们对当时实际书写的状态有了一个真切的认识,与以往将隶书作为范本的意义又有所不同。
    篆书、隶书都是早期书体,特别是篆书,识别多有困难,其实作为基础训练,一册范本涉及的字数不多,认识它们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选择好字体后,便是选择具体的范本-字帖。每一种字体都有无数范本可供选择,成熟的书写者要广泛临摹,但是对于初学者,挑选范本还是有一定的原则。
    第一是清晰,古代作品,留存日久,多有残缺,特别是碑刻,有的一件碑刻中几乎找不到几个完整的字,笔画漫漶,结构残缺,这种作品不适合初学。
    第二是规范,书法讲究法度,也讲究自由生发,一件杰作往往包含两种成分,其中什么东西对于初学者是必须掌握的,什么东西是目前不能去追求的,初学者无法判断。
    第三是尽量选用墨迹做范本,以石刻为范本一定要参考相近的墨迹。如学习北魏石刻,可参考写经或其他出土的墨迹材料(见图),学习汉碑一定要参考汉简。初学者无法从拓本去还原书写的动作,而墨迹可以提供较多的支持。


    IP属地:辽宁2楼2022-05-08 20:47
    回复
      范本的质量也是一个问题。过去,基础训练所需要的范本,如一册常用的楷书作品拓本,是不难置办的,但是如果继续进行深入的学习,例如需要临写行书、草书或其他书体,困难就出现了。杰作真迹只有极少数人能见到,高质量的拓本数量有限,也只是少数人才有能力购置。如宋代宫廷所刻《淳化阁帖》,只是赏赐近臣,一般人只能见到经过无数次翻刻的拓本。
      临帖的准确性是第一阶段的目标。
      钱谦益是这样写到王铎的:“秘阁诸帖,部类繁多,编次参差。蹙衄起伏,趣举一字,矢口立应。覆而视之,点画戈波,错见侧出,如灯取影,不失毫发。”(《牧斋有学集》)说出《淳化阁帖》中任何一个字。
      王铎马上写出来,丝毫不差。这很难让人相信。只要练习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相信钱谦益的诚实,那只有一种解释:钱谦益所能看出的细节,不管多么微小,都已被王铎所注意到,并加以准确的再现,而他所没有见出的细节,可以想见,王锋也应有足够的关注和表现。观察者完全处于书写者的笼罩之下。
      元代柳贯写道:“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赵孟颊)谈余,试潘墨覆临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诸帖,既成,命取真迹一一覆校,不惟转折向背,不无绝似,而精采发越,有或过之。”(《柳待制文集》)背临诸人各帖,临完后,叫人拿字帖来对照,不仅转折向背毕肖原帖,而且神采飞扬,有些地方还超过了原作。
      不同时代的两种记录互相参看,对准确一词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王铎的临作今天还多有留存,从中可以见出王铎对范本出色的把握。


      IP属地:辽宁3楼2022-05-08 20:48
      收起回复
        人们会问,需要这么准确吗?
        每个人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到底要达到何等准确的程度,实际上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逼真的临写是最初的要求,它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一种欲望:尽可能进入前人的感觉与书写状态中。前人所有的技法,都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哪一细节对应的是重要技巧,哪一细节对应的是稍为次要的东西,是没法判断的,基础训练只能尽可能利用范本进入作者的状态中。
        如果没有准确的欲望,在临摹中肯定会忽略很多东西,而所忽略的,肯定是临习者习惯之外的东西;如果是初学者、那么,他首先忽略的肯定是他最需要用来改造自己感觉的东西。
        要做到准确,首先是仔细观察范本。人们对汉字已经很熟悉,大多数人看一眼两眼便开始写:一写,发现模样还不清楚,又去看;再写,还是不清楚。
        书写中不能反复看范本。尽可能记住一个字的所有细节,书写时如果发现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再回到范本、阅读、记忆、反复,直到离开范本而能在头脑中清晰地“看到”那个字为止,然后开始书写。
        什么叫细致观察?例如一点,要沿着它的轮廓一段一段观察,弧度何处改变、延续多长距离、何时转为直线、直线又何时转回为曲线等,轮廓的这些变化是书写时用笔的动作带来的结果,临习者只能根据这些变化来分析作者书写时的动作,然后自己用这些动作试着进行书写,如果写出的点画不准确,再调整动作书写,反复观察、调整,直到把点画书写准确为止。





        IP属地:辽宁4楼2022-05-08 20:49
        回复
          这样的训练看起来进展很慢,实际上进步比任何别的方法都快。此外,对一个范本这样分析了3-5行以后,基本上已经把握了它全部的规则,此后的训练会轻松得多。
          初学者往往被范本各种形式的变化所吸引、所干扰,其实那些都只是基本技法的变化和运用。一位出色的书家,作品中所包含的基本技法数量之少,要求熟练程度之高,远出于人们的意料。例如中锋、侧锋、提按、普通转笔这么几种平平常常的笔法,便足以支持一位书法史上的名家。
          把所有人们用过的技巧罗列出来,也许是个很长的单子,但它们大都是基本技巧的变化形式。从运动本质上来说,基本技巧只有不多的一些内容,如平动、提按、转笔等,但是对这些基本技巧的把握,要求十分熟练。例如一个右上角的普通转笔(如图),也许需要练习上千遍才能够达到要求。

          ——注意右上角,方向改变时质地保持不变。


          IP属地:辽宁5楼2022-05-08 20:50
          回复
            临摹有不同层面的要求。
            例如笔法。临写一定形状的点画,可以用若干种不同的笔法,但符合范本原意的只有一种,它应当出自一种自然、流畅的动作,这就要练习者将各种动作与效果进行比较,找出最自然又最接近范本原意的动作。这样的临写,与只求形状相似的书写明显处于不同的层面上。
            再如结构。临写某个字结构而有几分相似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这只是表面的相似,如果深入到范本作者书写时的动力形式-使用力量的方向和笔画衔接时的运动方式等——临写便在另一个层面上进行了。
            临写中,动力形式是深入的关键。
            每一位书法家都有一种作为自己基础的书体,而这种书体中,又有一本字帖是他的重点,对这本字帖的临习,成为他毕生从事书法的基础,他在这本字帖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也许是几年,也许是更长的时间。
            通过这本字帖掌握一种书体后,他再广泛地接触这种书体的其他优秀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古代的杰作,有时也包括一些近代和当代的作品,所有这些作品,他不再像第一册字帖那样花去大量时间,他也许只临写一遍,也许临写几行,甚至只是浏览。这样,他对这种书体的领悟、把握逐渐深入,开始用这种书体来创作作品。再往后,他会广泛接触各种书体,每一种书体都阅读、临摹大量作品,对许多作品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和临摹,他记住了其中许多重要的细节,对大部分作品都有自己的见解。
            梁献《评书帖》:“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众美,变动弗居,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广泛的吸取是为了发展自己潜在的各种素质,对各种风格的可能性进行尝试和检验,最后找到自己的道路。
            这便是一位书法家从起步到成熟,临摹、学习、训练的大致过程。
            一位书法家所有的技巧、感悟都源于对一本字帖的深入。
            一位成熟的书家也会不断回到临事上来。这时,临摹的方法、目标与初学者不同,他可以自由设定自己的目标,也可以自由处理临事的作品风格。这些富有个性的临摹,在书法史上有它们特殊的意义。
            有两位书法家的临摹作品需要特别的关注。
            王锋留下了大量临事作品,其中大部分临事的是“阁帖”中晋人和唐人的作品。这是他经常临写,视为终身楷模的典范之作,但他在有意当作作品来临写时,结构、用笔都与原作距离很远。


            IP属地:辽宁6楼2022-05-08 20:50
            回复
              但是它与完全独立的创作不同,范本像是一个影子在远处飘荡,而作者则用余光不时瞟它一眼,然后紧接着进行自己的书写。这使我们想起某些现代画家,他们画中的人物变形很厉害,与真实的人物相去很远,但他们创作时离不开模特儿。这是他们心理上不能缺少的支点。

              吴昌硕在清末民初以篆书、篆刻知名。他临写石鼓文的作品,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本文摘自:《书法》一书
              作者:邱振中


              IP属地:辽宁7楼2022-05-08 20:51
              回复
                全文完。


                IP属地:辽宁8楼2022-05-08 2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