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吧 关注:17,579贴子:181,934

回复:《【紅樓夢】觀義覺迷論 》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次强调,贾宝玉不是玉玺,而是神瑛侍者下凡历劫。以下驳贾宝玉等于传国玉玺谬论。
  提问:
  1. 贾政为啥要毒打传国玉玺?!
  2. 周围的人为啥要逼着传国玉玺去多读书?!
  3. 为啥周围的人要数落传国玉玺有爱吃红这个不长进的毛病儿?!
这三个问题有人能回答的上来吗?简直是不可理喻。此小说,现在另有清史背景说的,我在此也稍加辩驳一下。此书演出的是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是大方向,大门面。你们就来说说清朝时期悼的是什么玉?别把你们的小九九想法摆上来哦,这可是门面问题。如果连主题思想都搞不清楚,就别再抠细节了。当然,现代小说也有很多是没有中心思想的,就如古人说,神散了快不行了,就随便看看吧。


IP属地:上海130楼2022-04-30 00:22
回复
    贾宝玉小名叫宝玉,书中并没有提什么大名这类的字眼,作者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很多人非要强行去歪歪,有个网民说得对,宝玉正规叫法就叫宝二爷。非要强行给他说个大名,那就叫李自成0_0,这还了得,把隐意都说出来了。琏二爷,因为是李自成阵营的,所以也叫二爷。但是,第二回中贾雨村说“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如果迎春年龄大于贾琏,不在二子之中,也不可能贾琏娶妻生了子,迎春都还没嫁出去,更何况红楼梦里从来没有提到另一个儿子是谁。如果贾琏就是长子,迎春是二子,也无法解释琏二爷这个称呼。所以是前后谬误之处,算作者没能周全。那宝大爷是谁呢,就是贾珠朱由校呀。宝二爷的称呼其实起先是为影射朱由检定制的,现在用来影射二闯王李自成,大闯王就是高迎祥。


    IP属地:上海131楼2022-04-30 00:23
    回复

      【老太太的一个新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放在那里,谁知眼错不见他就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就是两者标志性印象。贾宝玉最后的情形,贾政【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一场怡红梦。林黛玉、探春等人有时在喜庆的日子也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只是偶尔,只因红朱色有明朝印象。


      IP属地:上海132楼2022-04-30 00:24
      回复
        林黛玉篇
        林黛玉推导下来应该是影射崇祯帝朱由检。贾母说过的话:两个玉儿最可恶;不是冤家不聚头。贾母作为三朝元老秦良玉给黛玉和宝玉的评价,既疼爱又忧虑。虽说经常在一起打架,但还是亲密血缘关系,唐代李家王朝明代朱家王朝。王熙凤: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贾母这老祖宗称呼表明身份,凤姐强调了嫡亲孙女,现在看来确实是嫡亲,朱家是华夏嫡亲的儿女。神瑛侍者和绛珠草也就是唐代时候的关系,李家那时候是帝王,朱家那时候是草民,沐浴的是李家皇恩,食的是李家皇禄,黛玉这个朱家后人是要将泪水还给贾宝玉这个李家后人的,如此主要概念便完全通畅了。红楼梦混入了很多成语典故意味,如不打不相识、冤家路窄,可以很好的理解红楼梦。宝玉和黛玉打打闹闹才意识到,原来他俩是前世的冤家。作者写得真的好,太有滋味了。


        IP属地:上海133楼2022-04-30 00:44
        回复
          第三回回目,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陈其泰:父在不得称孤。】春秋战国诸侯王自称寡人,始皇自称孤,沿用下来,所以古代君王自称孤家、寡人;太后皇后自称哀家。这里用了“孤女”,此时林如海还健在,作者用意就不用多说了吧。又根据陈其泰所言,林如海其实就是母亲,贾敏才是父亲。黛玉居所潇湘馆的气息: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好一派帝王气象。黛玉送给宝玉的玻璃绣球灯,乃宫中之物。玉带林中挂,上吊归影射,朱由检的结局,写黛玉还是应该病死,艺术与史实不应混为一谈,同样秦可卿之死也不好写出上吊情节,司棋也不好写投水自杀。黛玉死在元妃后面,也就是顺天府完全被攻陷后,黛玉前往煤山自缢跟宝钗降清几乎发生在同时。贾宝玉的耗子精故事有两层意思:今世,李自成摇身一变,变成了帝王,偷了朱由检家的香火。另一层意思是,前世,朱由检家族偷了前朝李家的香火。唐王朝在持续衰落中,经历了黄巢起义,朱温给予最后一击,大唐灭亡。如今是李自成给大明王朝造成致命的一击,这就是因果循环论。这李姓和朱姓家族在这前后两次的历史转折点上扮演了关键角色,真是历史的一场巧雨呀,是李家和朱家产生的一段孽缘,是作者创作灵感的源头,也算是作者借题发挥的历史依据,演出了这独特的经典小说。刘姥姥讲的第二个故事就是在讲,林黛玉成了精,在偷香火,这就把香玉跟香火联系起来。书中说宫里老太妃薨了,可能就是1642年田贵妃病故。“葬花吟”就是对明朝灭亡引发的灾难所写的挽歌,此时不是亡国之日,是在明朝摇摇欲坠之际崇祯显露出的哀叹。“红豆曲”是借贾宝玉之口为朱由检唱的一首留恋生命的美好而又绝望的诗篇。第三十回回末,根据这“不是冤家不聚头”对宝玉与黛玉有这样一段描写,“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请读者也对此参一禅,是怎样的人居两地相互“挂念”的滋味。


          IP属地:上海135楼2022-04-30 00:50
          回复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珠寂寞林。” 这句话我想大家能体会了吧,这是作者的极度怀恋。“怀金悼玉”,玉,光明的象征,指代明朝,金,后金,清朝。解释为:历史包容了清朝终不忘悼念明朝,这部小说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书中所表现的情不是明末历史人物之间的情,而是作者对历史的情,是大情超越个人的情,这跟写实小说是有区别的。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中,黛玉掣到一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深意就是莫怪清朝夺了明朝江山,当自悔思过。刘姥姥的第三个故事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朱由检一共在位十七年,林黛玉病死。宝玉和刘姥姥的这段对话,就是李自成和刘宗敏的对话,命刘宗敏为崇祯立祠堂。刘宗敏是个乡下大老粗,这段对话相当形象。


            IP属地:上海136楼2022-04-30 00:51
            回复
              朱由检长相消瘦,从他的画像上就能看到。常年忧国忧民的愁思,可想而知。林黛玉弱柳扶风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从小就有的病,是什么病?国库空虚,后金威胁,党争不断,天灾引发民变,是崇祯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顽疾。是国家之病非一人之病,整个国家沉重的担子挑在年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身上,责任之巨大。双亲已故,兄长已逝,身边可谓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最后死前,孤家寡人,无人上朝,只有皇后和大太监王承恩陪着他。这就是红楼梦中黛玉的处境,以及黛玉最后焚稿断痴情时的凄凉,只有紫鹃和婆子陪着她。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意思是我非昏庸导致国家灭亡,你等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大臣,崇祯最后的悲鸣。黛玉为什么应该定为菊花?参考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估计现代的美女喜欢减肥都是崇尚林黛玉的形象而来,殊不知这是亡国之君的形象呵,而唐宋喜欢丰满圆润美女型,比较健康富足。


              IP属地:上海137楼2022-04-30 00:52
              回复
                周瑞家的送宫花顺序就不是按等级次序来送的了,作者将黛玉安排在最后就有了特殊的表达,表达朱由检的小性子,环境所致,使得他心胸狭隘猜忌无度。其他情节也有这样的表达,如第二十二回,黛玉骂宝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别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虽然看宝黛吵架很好玩,但细想这就是非常极端的言辞,表达朱由检猜忌无度的心态。不过怎么说呢,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就肩负如此巨大的压力,三十三岁心智还没成熟就被风刀霜剑逼死了,确实很可怜。将国家交给未成年人是相当可怕的,很容易被哄骗,有贤臣辅国还好说,最怕遇到奸臣揽权。明末谁是国贼禄蠹?欺君罔上,以权谋私,残害忠良,流寇四起,无耻乞降,仗着主子的势利,仗着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一家子都仗着他横行霸道的,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了!大约这些奶子们,一个个仗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他们就生事,比别人更可恶,专管调唆主子护短偏向.我都是经过的……。秦良玉作为三朝元老是经历过的人。魏忠贤培养的干儿子干孙子们,充斥着整个朝廷,树大根深,盘根错节,贤臣几乎被排挤光了,这样一个充斥着贪官污吏的腐败朝廷,不亡国才怪咧。即使魏忠贤死后,也难以一下子肃清这些阉党余孽贪官污吏,那样朝廷岂不是无人矣,不是几年十几年能恢复得过来的。东林人太激进了些,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做事不考虑后果,常被舆论利用。于是打架是常有的事,内斗也消耗了明朝的精力。朱由检这样一个深宫里长大的孩子,哪有他太祖从地狱里磨炼出来的魄力,能一日之内绞杀几万的贪官污吏。朱元璋那样做是否过分,我可没资格去评论。《石匮书后集·烈帝本纪》中载:崇祯元年六月,时大同以插汉讲款,不设备;故上责之。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上言:『皇上召对平台,有「文臣不爱钱」之语;然今之世,何处非用钱之地?何官非爱钱之人?向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臣由县官居言路,以官言之,则县官行贿之首,而给事为纳贿之魁。今言蠹民者,俱咎守令之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薪俸几何,上司督取,不曰无碍官银、则曰未完抵赎;冲途过客,动有书仪;考满朝觐,不下三、四千金。夫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科道号为「开市」,臣两月来辞金五百;臣寡交犹然,馀可推矣!乞大为惩创,逮其已甚者。使诸臣视钱为污、惧钱为祸,庶几不爱钱之风可睹也』。


                IP属地:上海138楼2022-04-30 00:52
                回复
                  薛宝钗篇
                  宝钗影射的是吴三桂,真宝玉影射多尔衮,真假宝玉之间用了许多幻笔。宝钗与宝玉结姻象征的是吴三桂与多尔衮结拜为兄弟,大清与吴三桂合兵。因为明亡后,没多久吴三桂选择了降清。吴三桂降清的原因是什么,就因为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劫持。发生在明亡之前,小说中影射在妙玉身上,发生在元春死之后被强匪劫持,元春死后又冲冲忙忙的办了金玉婚姻,正好跟小说情节先后安排一模一样,跟历史完全吻合。


                  IP属地:上海139楼2022-04-30 10:04
                  回复
                    再说宝钗,抄检大观园的时候为何避嫌退出大观园,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吴三桂奉召从金陵北京前往山海关驻扎得以保存最后实力,大观园就是京师象征金陵。写宝钗出场时被安排在荣国府东北角的梨香院,暗指吴三桂将来被派往明朝版图东北角山海关驻扎阻截清兵,名为梨香院谐音离乡怨,可能吴三桂不乐意很抱怨此事但不得不去,也可能吴三桂反对此事,主张先消灭李自成再抵御后金,不得而知。攘外必先安内,出自北宋宰相赵普,北宋面对的境况,与明朝面对的境况是一样的。北宋末期有宋江起义,明朝末期有李自成起义,北宋末期有辽金的外患,明朝末期有后金的外患。老太太为何说象雪洞,大雪纷飞的环境,驻扎在冰冷的石头城中。蘅芜苑很无缘,与明朝无缘与大顺无缘与清朝也无缘,最后吴三桂造反称帝为大清所灭,一生所遭多不幸,很很很、恨恨恨无缘!关于宝玉和金项圈上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按照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命运来解释。这同样也是宝玉与宝钗婚姻之后命运的安排,也就是吴三桂的命运,指向后面与大清分道扬镳,水火不容兵戈相见,难以永继,以至最后灭亡。也就是宝玉离开宝钗出家了,相当于离婚了。所以通灵宝玉和金锁两者字面上的意思就象征了它们主人的命运走向了反面。为什么宝钗一直称呼宝玉为宝兄弟,那就是象征性的把吴三桂降清以后和多尔衮的关系明确告诉了大家,不是夫妻关系而是兄弟相称。薛蟠也称呼宝玉为宝兄弟,洪承畴与多尔衮的关系;凤姐也称呼宝玉为宝兄弟,李岩与李自成的关系。


                    IP属地:上海140楼2022-04-30 10:05
                    回复
                      薛姨妈一家所住的东北角,在宗法礼制下,左祖右宾,薛姨妈一家是宾客。府内分前中后三段,中间是正堂和主人居住的地方,前方是管理外事的奴仆杂役居住的地方,后方是管理内事的奴仆杂役和未出阁的小姐们居住的地方。薛姨妈是作为宾客居住右方,而且带着未出阁的小姐,自然是住右上角最合适。而且与王夫人是姐妹,又离王夫人的住处最近。注意了这东北角不是贾府东北角,是荣国府东北角,再往右还有宁国府,所以按位置来说是靠近整个贾府的中部,旁有街道通外部。所以呢东北角这一词跟中国东北省没有关系,他指的是明朝的东北角山海关。


                      IP属地:上海141楼2022-04-30 10:05
                      回复
                        关于宝钗待选入宫,也就是在说大清在等待时机招降吴三桂,其实她最后入宫了就是降清这件事,小说中也就是与宝玉婚配这件事。宝玉说她象杨贵妃,宝钗大怒,说没有个好兄弟做得杨国忠的。这句解读是这样,李自成讽刺吴三桂是个叛徒、卖国贼。而吴三桂反讽李自成,没个好兄弟能一起保卫大明江山的,还劫持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并杀了他全家,谁跟你李自成一起顽。注意小说写得很细腻,写了宝钗的脸一时通红,说明这事跟私情有关联。这是宝钗唯一的一次大怒,也就是那“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


                        IP属地:上海142楼2022-04-30 10:05
                        回复
                          贾母为什么要说家中四个女儿都不如宝丫头,这就是吴三桂的魅力了,超强的能力。皇太极打不过吴三桂,他唯一的一次最接近京师的作战,只能是绕过山海关避开吴三桂,走远路从蒙古一方境内切入偷袭帝都。朱由崧、朱由榔不用说了,只有有所作为的朱聿键还可以比比,后期崇祯非常依仗吴三桂,赐他尚方宝剑。虽然后世人恨彼者居多,但也有不少文人持同情态度。吴三桂最后在清朝坐到平西王如此高的爵位,而且已年迈,不安顿晚年享受荣华富贵,却拼上整个家族的性命,不顾及子孙的未来,起兵造反,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清除自己背上污名的耻辱;二,恢复汉人的江山。


                          IP属地:上海144楼2022-04-30 10:06
                          回复
                            夏允彝与本书作者的态度是一样的,他对吴三桂的评价: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致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宝钗实际上就是君子的典范,首先给他贴了个标签——蘅芜君。
                            君子不好奢华的外表、清心寡欲——贾母说宝钗住的房间象雪洞一般;
                            君子成人之美——邢岫烟当衣,宝钗为弟妇解围;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凤姐说:宝钗是事不关己,一问摇头三不知;
                            君子博闻强识——很多情节都刻画了这一点,不多说了;
                            君子谦逊礼让尊老爱幼——点戏点贾母爱看的,莺儿与贾环玩,责莺儿让贾环;
                            君子以行仁义,做事恰到好处行中庸—— 金钏投井善劝王夫人;
                            君子不拘一格——宝钗扑蝶的戏份,至于宝钗无意中听到小红事,怕小红羞臊心里难安,所以灵机应对,事后恪守秘密,君子不好背人说是非。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如饮美酒,这并不矛盾,君子淡泊名利,相交如平淡之水。君子之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明辨是非等气概如饮美酒。最后“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可以说是两者很好的诠释,此句出自唐代罗隐《牡丹花》诗,是在说即使象花与画这种表面上看似没有情感的东西,也会让人觉得它们很动人。


                            IP属地:上海145楼2022-04-30 10:06
                            回复
                              宝钗住的蘅芜苑环境,周围一片都是怪石嶙峋的山石,无植物花木,只有门口前有许多异草,如此诡异的地方哪里像是闺阁小姐住的地方,这就是在影射山海关一片石的著名历史战场呵,山海关周边的环境。原文: “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注意下文的“藤萝薜荔”,“杜若蘅芜”,南北朝孔稚珪所著的《北山移文》中有言:“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尘游躅于蕙路,污渌池以洗耳”。这些异草在《离骚》中也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IP属地:上海146楼2022-04-30 1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