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019贴子:1,284,094
  • 8回复贴,共1
一楼献祭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22-04-08 09:17回复
    这是简易扫盲版,详细版还是去志吧或我的个人贴吧。
    一、汉田税三十税一,是不是远比魏屯田客的五五分成低?
    答:这是用汉自耕农其中一部份对比魏屯田客的全部,当然不合适,要比应是用魏自耕农来比。
    汉自耕农的负担:《盐铁论.未通》云:“加之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这是西汉先贤的结论,可知他们缴田税+人头税+徭役=五成收入。
    调,本是汉特需盐、铁、帛、马等物资而调发,后来变成无偿征用,平民可能在某年需多付些实物。西汉民是中分其功,东汉民在这基础上,还多项调。
    曹魏租调制:田税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没有先贤量化魏编户的徭役。
    真实的汉田税很复杂,不同谷物有折换,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簿》显示是按田亩总数与总产量。
    还是简单点,汉编户的田税是缴谷+刍稾。
    《盐铁论.未通》云:“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梁粝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汉末亩产是多少?按土地肥沃程度分等级缴。会稽钟离牧的米亩产为两斛多,按两斛算,2/30=0.06,亩收六升,还需缴刍稾。曹操亩收四升。
    刍稾稅本是以草料、禾稈等实物按重量征收,供官府驯养的动物消耗,可《二年律令.田律》显示一早已变成货币稅,“入顷刍稾,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二石。稾皆二石”、“入刍稾,县各度一岁用刍稾,足其所用,其余令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稾。刍一石当十五钱,稾一石当五钱。刍稾节贵于律,以入刍稾时平贾入钱。”
    这律说明每顷(汉初受田单位)收三石刍、两石稾,恶地减刍一石。当收取足够国家一年所需的实物刍稾后,每顷需缴五十五钱。若市价高于官收价,则按市价征收。需注意的是,这是汉初的官方兑换价,可能是吕后二年七月实行八铢钱后的价格,非汉武帝行五铢钱后的。
    汉末粮价波动,刘虞治下谷值数十、兴平元年曹操与吕布相争时遇蝗灾,谷值五十余万、袁绍在冀州及刘备在荆州时,粟与金同价(见《太平御览》卷840引任昉《述异记》)。
    王仲荦在《金泥玉屑丛考》第二章评论:“所举两汉米价,大抵不属于至贱,即属于至贵……东汉米价应为二百,谷价应为百钱。”算上刍稾,若一户魏自耕农有田七十亩(中原无主荒地甚多,占田不难,晋占田制下男能占田七十亩、女子占田三十亩),对比汉制,少缴一斛多(等值约二百钱的农作物)。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22-04-08 09:31
    回复
      二、屯田客的五五分成,比重高吗?
      答:轻重与否是用前朝比较,汉末三国是乱世,指望曹操在汉制上减轻,是否有点不切实际?故还应回到汉制本身。曹操控制流民,避免青州黄巾杀刺史刘岱之事重演,如放任不管,成汉就是例子。采袁涣议后,听任无地流民自愿加入与否。
      汉田租是多少?这要弄清当地亩产和收租额,以居延为例:
      第四长安亲,正月乙卯初作,尽八月戍戌,积二百口(廿)四日,用积卒二万七千一百卌三人。率日百廿一人,奇卅九人。垦田卌一亩卌四亩百廿四步,率人田卅四亩,奇卅亩百廿四步。得谷二千九百一十三石一斗一升,率人得廿四石,奇九石。(72E.J.C.1号文书)
      奇是无法除尽而余下的整数(亩和石),24石/34亩=0.705……,这是亩产七斗。
      右第二长官二处田六十五亩,租廿六石。(303.7)
      26/65=0.4,这是亩收四斗租,收租的不是豪强,是汉。王莽说:“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十税五也。”无地民投靠豪强成隐户,豪强让包庇他们不用缴税和服役,只需缴五成租,这就是汉代社会。
      东晋应詹建议效法曹操民屯时说的魏氏故事:“一年中与百姓,二年分税,三年计赋税,以使之公私兼济”(见《晋书.食货志》),不清楚是否曹操时已实施。前两句无太大歧义,第一年免租,第二年收取部份。第三年到底是指全额田租,还是在此之外加上自耕农需负担的赋役?曹操时,除了突遇吉本之乱,正常情况下內地屯田客不用服兵役,司马师的募取屯田本是违制。
      郑欣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探索.曹魏屯田制度的几个问题》第三节分析:“因为不仅在史书中看不到屯田客要负担一般农民赋税的影子,而且屯田客也负担不起这种双重的税收……试想,如果多数大地主的佣客只向地主缴租,不给国家服役纳税,而屯田客则既要向国家缴租,又要向国家服役纳税,受著双重的剥削,这样谁还愿意应募当屯田客呢?”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22-04-08 09:41
      回复
        三、曹操的租调制,是否四倍与汉?
        答:这是歪曲。余鹏飞先生在《三国经济发展探索》第三章第四节确实估算口赋对比绢绵价,但没说过这是总负担的对比。且他也计算错误,用晋令,4丈缣=6丈绢,缣价为四至六百钱,绢价应是缣价的2/3,他却算成1.5,变成六百至一千。我来还原一下他的计算理念:
        没有汉绢价实例,不少史家只好借用汉缣价加上晋令来估算。
        《魏书.食货志》云:“旧制,民间所织绢、布,皆幅广二尺二寸,长四十尺为一匹,六十尺为一端。”
        《流沙坠简.二器物类》55:“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廿五两,直钱六百一十八。”
        《初学记》卷27宝器部引《晋令》曰:“其赵郡、中山、常山国输缣当绢者,及余处常输疏布当绵绢者,缣一匹当绢六丈,疏布一匹当绢一匹,绢一匹当绵三斤。”
        4丈缣=6丈绢
        1匹缣=1.5匹绢
        1匹绢=3斤绵
        2/3匹绢价=2斤绵价
        从內地运往边地的缣价是618钱,绢价是412钱;居延汉简221.19记一匹缣卖出300钱,绢价是200钱。缣价不是固定的,暂取中值,以300多钱估算。绢两匹暂作650钱。
        居延汉简308.7记絮价每斤为160钱、居延新简EPT51.257记絮价每斤为十多钱、EPT59.21记络絮二斤直百卌,即每斤值七十钱。
        絮,敝绵也。绵肯定比絮贵,绵两斤姑且算200钱。
        绢两匹、绵两斤等值近1100钱。
        算赋(人头税)是成年人每位缴120钱,小孩缴23口钱,五口一家为例,每年需缴:老母120+男120+妻120+两小孩46=406钱
        绢绵价是口赋的约三倍,但魏编户不用缴更赋,想弄清汉魏对比,请先弄清汉更赋。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22-04-08 09:55
        回复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4-08 09:57
          回复
            四、更赋有多重?
            答:更赋是你不必服役,但需缴代役钱。
            青岛土山屯木牍:
            逋二年所收事它郡国民更卒钱九千二百
            ……
            逋二年过更卒钱五十九万六百
            《汉书.昭帝纪》注引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谓卒更也。贫者欲得雇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雇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徭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
            践更,即土山屯木牍的更卒钱,每月缴2000钱,西汉时,正卒(23岁始,比算赋的15岁晚,至56岁,汉末时仍实行,参见崔琰)需服两次为期一年的兵役。
            过更是每年需缴更赋300钱,长沙走马楼吴简(壹.4755)号简证吴沿用汉制,更人收300钱。
            可惜事实大多与规定不符,居延有年仅13岁的(171.18),也有65岁的老翁(284.12)。对百姓而言,更赋的负担挺重,故《后汉书.板楯蛮传》云:“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棰楚,过于奴虏,亦有嫁妻卖子,或乃至自颈割。”


            IP属地:中国香港6楼2022-04-08 10:06
            收起回复
              小结
              田税,户若占田七十亩的魏民,少缴谷与刍稾,等值约200钱。
              口赋对比绢绵,魏民多缴约700钱。
              西汉民是正卒服两年兵役,不服役缴更卒钱,每月2000钱+每年缴过更300钱。魏自耕农不用服兵役,那是士家的事。
              魏自耕农不用负担无偿的调。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22-04-08 10:13
              回复
                五、曹操的租调制对魏编户有何益?
                答:1.曹操的租调制能杜绝汉代杀婴之风,汉穷人缴不起而杀婴,如魏户主缴不起,也只能是他本人逃亡,你家里有一个小孩,和三个小孩也没区別。
                《水经注.湘水》注引《零陵先贤传》云:“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
                2.户调征收的是绵绢等实物,而这又是农民自己种植和纺织出来的,它不受市场物价暴涨或狂跌的影响,用不著用很多的钱币去购买缴纳……但可不受商人中间的盘剥。


                IP属地:中国香港12楼2022-04-08 14:41
                回复
                  六、划一定额对比复杂的汉制,更能杜绝弱民兼赋的现象
                  高敏先生在《秦汉史论稿.秦汉赋稅制度考释》认为是按田亩总数与总产量。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簿》披露了乡的征收:
                  垦田六十顷二亩租七百九十六石五斗七升半率斗三升奇十六石三升一斗半
                  这句的意思是田6002亩,收7965.75斗。率是平均之意,7965.75/6002=1.3271826,每亩确实是收一斗三升。奇是指三升后的小数,乘以六十顷二亩后,确实是十六石三升一斗半。看来高敏先生的预判正确。
                  可实际操作更复杂,涉及各种作物换算折合征收量、谷物干湿损耗的矫正。张家山247号汉墓《算术书》并租题:
                  禾三步一斗,麦四步一斗,荷五步一斗,今并之租一石。问租几何,得曰:禾租四斗卌七分【斗】十二,麦租三斗【卌七】分【斗】九,答租二斗【卌七】分【斗】廿六。
                  耗租产多干少,曰:取程步四分步【一】一斗,今干之七升少半升,欲求一斗步数。术曰:置十升以乘七斗【步】四分步一【为实,七升少半升为法】,如干成一数也。曰:九步卌四分步卅九而一斗。程它物如此。
                  《堂邑二年要具簿》记:凡貇(垦)田万一千七百九十九顷卅七亩半:其七千一百九十一顷六十亩,租六万一千九百五十三石八斗二升,菑害;定当收田四千六百七顷七十亩,租三万六千七百廿三石七升。
                  解说
                  堂邑县垦田共1179937.5亩
                  菑害有719160亩
                  定当收田460770亩,收租36723.7石
                  两者虽有误差7.5亩,但影响不大
                  能收租的田亩收额为36723.7石/460770亩=0.079石,即近8升
                  “定当收田”亩收租近八升,按理,不应反比“菑害”田少缴,若参考走马楼吴简的旱败不收,假设承自汉制,即“菑害”田也免租,那么,整县亩征额为36723.7石/1179937.5亩=0.031石
                  西汉关东亩产按一斛算,1/30即三升,这假设还真吻合。可问题来了,菑害的定义是怎样?由负责的郡吏决定。哪些人能当?需懂计算会计的,农民当不了,结果只能由当地豪强任职。原意是农民部份田若遇灾害能获得减免,可汉末只会如同察举制的名额被瓜分,“菑害”田也沦为豪强名下的田,这正是曹操《抑兼并令》的产生原因,强民休想再把租转至弱民头上。
                  一律四升,你名下有多少田就缴多少粮,菑害田的减免额,不再把这决定权放至郡吏手中,监察者也能更有效率的核对帐目。


                  IP属地:中国香港38楼2023-01-10 02: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