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划一定额对比复杂的汉制,更能杜绝弱民兼赋的现象
高敏先生在《秦汉史论稿.秦汉赋稅制度考释》认为是按田亩总数与总产量。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簿》披露了乡的征收:
垦田六十顷二亩租七百九十六石五斗七升半率斗三升奇十六石三升一斗半
这句的意思是田6002亩,收7965.75斗。率是平均之意,7965.75/6002=1.3271826,每亩确实是收一斗三升。奇是指三升后的小数,乘以六十顷二亩后,确实是十六石三升一斗半。看来高敏先生的预判正确。
可实际操作更复杂,涉及各种作物换算折合征收量、谷物干湿损耗的矫正。张家山247号汉墓《算术书》并租题:
禾三步一斗,麦四步一斗,荷五步一斗,今并之租一石。问租几何,得曰:禾租四斗卌七分【斗】十二,麦租三斗【卌七】分【斗】九,答租二斗【卌七】分【斗】廿六。
耗租产多干少,曰:取程步四分步【一】一斗,今干之七升少半升,欲求一斗步数。术曰:置十升以乘七斗【步】四分步一【为实,七升少半升为法】,如干成一数也。曰:九步卌四分步卅九而一斗。程它物如此。
《堂邑二年要具簿》记:凡貇(垦)田万一千七百九十九顷卅七亩半:其七千一百九十一顷六十亩,租六万一千九百五十三石八斗二升,菑害;定当收田四千六百七顷七十亩,租三万六千七百廿三石七升。
解说
堂邑县垦田共1179937.5亩
菑害有719160亩
定当收田460770亩,收租36723.7石
两者虽有误差7.5亩,但影响不大
能收租的田亩收额为36723.7石/460770亩=0.079石,即近8升
“定当收田”亩收租近八升,按理,不应反比“菑害”田少缴,若参考走马楼吴简的旱败不收,假设承自汉制,即“菑害”田也免租,那么,整县亩征额为36723.7石/1179937.5亩=0.031石
西汉关东亩产按一斛算,1/30即三升,这假设还真吻合。可问题来了,菑害的定义是怎样?由负责的郡吏决定。哪些人能当?需懂计算会计的,农民当不了,结果只能由当地豪强任职。原意是农民部份田若遇灾害能获得减免,可汉末只会如同察举制的名额被瓜分,“菑害”田也沦为豪强名下的田,这正是曹操《抑兼并令》的产生原因,强民休想再把租转至弱民头上。
一律四升,你名下有多少田就缴多少粮,菑害田的减免额,不再把这决定权放至郡吏手中,监察者也能更有效率的核对帐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