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吧 关注:86贴子:3,925
  • 5回复贴,共1

五千言全文贯通的诀窍是什么?在哪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华夏3千年成文历史上,唯一全面落实“以道立天下”的道学治国策,而取得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西汉布衣天子文帝刘恒。


IP属地:北京1楼2022-01-26 23:32回复
      有人深刻指出:《五千言》传承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社会学理论!如果只是去一字一句,一章一段的去解,那永远也解不出一个整体的思想!断断续续,很容易令人断章取义!道法者,思想体系也,道术者,方法手段也。
      不能不说,这位先生所言甚是。实际上,盲人摸象的寓言就是最形象的典故。可惜一知半解,尤其是那些毫无来由,张嘴就来的脑补妄想症,如我认为某某章句的意思。。。我宣布某某章节的解释。。。,真可谓是信口雌黄,满目疮痍,以致五花八门,千人千解,终于全文无解!!
      诚如古人所言: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高屋建瓴,正确把握了全局,才可能更精确的把握局部。就象知道了是大象,才能更准确的知道哪里是象腿、鼻、牙、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只因身在此山中,自是难免鼠目寸光,作茧自缚。
      五千言的写作本义,就是教授“以道立天下”的道学治国策,因而《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或俗称帝王术。一生崇尚节俭的布衣天子汉文帝刘恒父子以道学治世思想体系指导治国的实践和由此而来取得巨大成功的文景之治史实,就是毋庸置疑的历史铁证。而有了“帝王术”这个纲,再有了正确的底本帛甲,自然就可以纲举目张,全文皆活了,自是一通百通,全文终解。
      而这就是帛甲本《五千言》得以全文贯通的诀窍所在。


    IP属地:北京2楼2022-01-26 23:33
    收起回复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二年 [1] 和十二年 [2] 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3]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4]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5]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5]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6]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6]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IP属地:北京3楼2022-01-27 07:04
      回复
        蝶恋花·向板仓
        Mzedong(1930年寒冬)
        霞光褪去何凄楚,
        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
        奈何吾身百莫赎,
        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
        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
        痛声悲歌催战鼓,
        更起刀枪向敌仇。
        注:杨开慧乳名霞,人称霞姑。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IP属地:北京9楼2022-02-03 08:59
        回复
                甲骨文的道德二字图
            有位九漏鱼先生说:德是什么呢?
            从最原始的字形来看,一个眼晴上面画了一个箭头,可以理解的范围:1.眼晴被射了一箭,但箭头是反的,可能是被误伤,也有可能是自己射箭把弓绷飞了,箭弹回来插眼睛上了。2.用眼晴瞄着某种东西。3.……
            从后来的字形变化看,一个直加上一个心。可以解读:1.有一种直的事物长了个心。2.有一种心是直的。3.从内向外有一个直线距离。
          ……
            再后来的字,双人,十四,一心。可以解读:男人女人都有的,最多的(算盘古算法,十四是最大的数——满十五就进一)。想法。
            那么,在这么多的可能答案中,选谁呢?
            只能用玄之又玄的方法——即综合考虑的方法来选三个写法都有想似地方的答案了。结果:德——目标,方向。最后一个写法:“德”共同的目标方向。这就是“德”的真实含意了。
          ————
            应当说,这位九先生的观点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到底五千言的德指的是什么?当然要以作者的定义为准,而不是自己想当然胡说八道一通自己的定义。而五千言开篇即提出了德分上德下德,并定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这还不清楚吗?
            上德,就是最佳的路线、目标和方向。所以,它是无为而无以为的,即一切“道法自然”!而下德呢?则是人为选定的路线,因而是有为而有以为也!比如孔老二的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等。那么需要学习治世的大丈夫应该怎么办呢?一句话:“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即居道治而不居礼治!故去皮取此——去礼取道!这就是全文的中枢神经!剩下的文字就是论证具体如何贯彻去礼取道——以道立天下的方针,最终实现“无为而治”了,比如治人事天莫若啬!所以,五千言全文贯通并不困难,难的是你必须抓住全文的宗旨和总纲——以道立天下,去礼取道这个纲!剩下的就是纲举目张,一切自然而然了。
            九先生接着说:
          居于以上的认知,来解一下德篇第一章
          上德不德:最好的方向是没有方向。
          是以有德:是因为(上德)有(随机的)方向。
          也就是说,最好的方向没有方向,是因为(最好的方向)可以以任何方向为方向。
          下德不失德:最不好的方向是不能离开的方向。
          是以无德:是因为(下德)没有了(可以任意运行的)方向。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是说,上德之所以能成上德,是因为它“不(古时,不=否)”德!但上德也是德之一吧?那不德即否德,不是连上德自己在内也否了?又从哪里“有德”呢?所以,这也许是被篡改,也许是作者玩了个文字游戏等等。实际上必须是“上德否定下德,是以有上德”。这才是无矛盾的行文真相!
            另一方面,正因为上德否定下德,所以它才叫上德,如果同流合污,那同样也就成了下德了。而下德呢?作为被上德否定的对象,恰因为它保持着“不失(下)德”的特性!所以也无上德。逻辑关系是否很清晰?
            说实话,此章作为五千言首章,作者开门见山明确了全文宗旨:故去皮取此——去礼取道,因而是全书的总纲,至关重要!读不懂这一章,那就必然全文皆黑——不知其所以然了。


          IP属地:北京10楼2022-03-01 09:25
          回复

                  甲骨文的道德二字图
              有位九漏鱼先生说:德是什么呢?
              从最原始的字形来看,一个眼晴上面画了一个箭头,可以理解的范围:1.眼晴被射了一箭,但箭头是反的,可能是被误伤,也有可能是自己射箭把弓绷飞了,箭弹回来插眼睛上了。2.用眼晴瞄着某种东西。3.……
              从后来的字形变化看,一个直加上一个心。可以解读:1.有一种直的事物长了个心。2.有一种心是直的。3.从内向外有一个直线距离。
            ……
              再后来的字,双人,十四,一心。可以解读:男人女人都有的,最多的(算盘古算法,十四是最大的数——满十五就进一)。想法。
              那么,在这么多的可能答案中,选谁呢?
              只能用玄之又玄的方法——即综合考虑的方法来选三个写法都有想似地方的答案了。结果:德——目标,方向。最后一个写法:“德”共同的目标方向。这就是“德”的真实含意了。
            ————
              应当说,这位九先生的观点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到底五千言的德指的是什么?当然要以作者的定义为准,而不是自己想当然胡说八道一通自己的定义。而五千言开篇即提出了德分上德下德,并定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这还不清楚吗?
              上德,就是最佳的路线、目标和方向。所以,它是无为而无以为的,即一切“道法自然”!而下德呢?则是人为选定的路线,因而是有为而有以为也!比如孔老二的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等。那么需要学习治世的大丈夫应该怎么办呢?一句话:“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即居道治而不居礼治!故去皮取此——去礼取道!这就是全文的中枢神经!剩下的文字就是论证具体如何贯彻去礼取道——以道立天下的方针,最终实现“无为而治”了,比如治人事天莫若啬!所以,五千言全文贯通并不困难,难的是你必须抓住全文的宗旨和总纲——以道立天下,去礼取道这个纲!剩下的就是纲举目张,一切自然而然了。
              九先生接着说:
            居于以上的认知,来解一下德篇第一章
            上德不德:最好的方向是没有方向。
            是以有德:是因为(上德)有(随机的)方向。
            也就是说,最好的方向没有方向,是因为(最好的方向)可以以任何方向为方向。
            下德不失德:最不好的方向是不能离开的方向。
            是以无德:是因为(下德)没有了(可以任意运行的)方向。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是说,上德之所以能成上德,是因为它“不(古时,不=否)”德!但上德也是德之一吧?那不德即否德,不是连上德自己在内也否了?又从哪里“有德”呢?所以,这也许是被篡改,也许是作者玩了个文字游戏等等。实际上必须是“上德否定下德,是以有上德”。这才是无矛盾的行文真相!
              另一方面,正因为上德否定下德,所以它才叫上德,如果同流合污,那同样也就成了下德了。而下德呢?作为被上德否定的对象,恰因为它保持着“不失(下)德”的特性!所以也无上德。逻辑关系是否很清晰?
              说实话,此章作为五千言首章,作者开门见山明确了全文宗旨:故去皮取此——去礼取道,因而是全书的总纲,至关重要!读不懂这一章,那就必然全文皆黑——不知其所以然了。


            IP属地:北京11楼2022-03-01 0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