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遗憾的写作。因为每一次写作过后,总觉得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出来。又或许漏了点什么。
这是个随手录,记载的是些思考探索的过程,有点杂,有些乱,还有点长。这话题应该可写成一遍学术探究性的论文,与人探讨,但所处的位置,也无从发表,所以在这里随意写写吧,有空的看看吧。
好吧,废话不多说,开始吧。
讲鼻炎,什么是鼻炎?鼻炎的辩证就是表虚风寒。要了解鼻炎,首先必须要清楚什么是寒。
“寒与热”。脑子中总有千言万语,但真正到了如何去写,又无从下笔。什么是寒?什么是热?想了那么久,看了那很多的书。
都指向最终六个字:寒则凝,热则行。
在生活上有很多人都说。我体寒。什么是寒呢?其实我学医,但在这之前我也不清楚。我治过的病人95%我感觉他们都是热体的。怎么判断?吃得都是烧猪烧鸡烧鸭,高热量食物,得的都是炎症,我还往体寒想吗?寒体我真的很少见。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判断自己体寒,特别怕冷?不上火?吃到寒性食物就咳嗽?有人说绿豆吃多了会寒?水喝多了会寒?
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脑子就不断地去搜索,不断地去回忆,因为需要大量的案例,大量的数据去验证猜想。
大量的中医书上都说,寒则凝?老实说,我也曾是老实巴交坐在,正规的学校课堂里,听老中医讲课的好学生。所以,我很肯定地说,我这么“牛逼”的,都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二个字,我肯定很多人也没有真正的搞懂这个字。我们都处于字面上,机械式理解而已,听着老师讲书上“寒”的症状表现还有治疗原则,仅此而已。然后生活上行医时,碰到类似的症状,就会触发我们记忆中的寒,从而默写出了汤方。从前我的就是这么过来的。
寒则凝?现代学习都是唯物论,怎么会相信无缘无故的事情。是事他就得有个理。是吧。
如果说治寒,又怎么能少得了伤寒论这书呢?如果寒就是凝?单从这个“凝”字的意思,我很容易想到了浓度?是因为浓度高了才会凝聚。但是这让我很纠结了,这又与我另外一个观点相矛盾。———“上火就是血液的太黏稠,太浓了”。如果上火就是血浓的话。“寒”他怎能又是浓呢?这很对立,这很矛盾。难道真的打脸了?难道从前真的错了?
又想几星期,想到很有关键的问题。浓度这概念。在古代中医里面是没这说法。浓度这个概念是在17世纪,国外的化学家摩尔发现的。那么几千年前的中医史上,在伤寒论里,他们应该是没有涉及到浓度这个说法的。
虽然没有,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感知自己认识的东西,而去否认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可取的。应该也有点关联吧(这是后话)。“凝”如果不是指浓度高的问题。应该我们有误解了古人的意思了,或还有忽略的地方。
举个例子,就拿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说,张仲景河南人,对于河南这地区来讲,什么才叫寒冷,那肯定跑不了是冬天下雪了吧。当时到处是战争,应该说是没有多少食物可以吃的。普遍的农民或得病者,大多数都是体弱多病的,饿到体质虚,才容易“寒”出病来,这肯定不是指营养过剩的浓度。
真理往往源于生活,而又藏于生活,等待着被发现。从小孩活到老年活得久了,就能感受到什么是体寒了,什么叫水喝多了会肿,凉水、冰水容易体寒,虚胖都是体寒,等等。
无论是什么年代,最浅而易见的现象都在生活上,在煮饭或煮水时候,热的水是沸腾的、是快的。在冬天,小河流着流着就慢了,结冰了,凝固了。这应该就是古人当时所想吧。给寒与热的定义吧。
寒则凝,热则行。
“凝”如果不是指血的浓度高?那么凝的意思,就只能是一种情况了,寒则————血慢。





这是个随手录,记载的是些思考探索的过程,有点杂,有些乱,还有点长。这话题应该可写成一遍学术探究性的论文,与人探讨,但所处的位置,也无从发表,所以在这里随意写写吧,有空的看看吧。
好吧,废话不多说,开始吧。
讲鼻炎,什么是鼻炎?鼻炎的辩证就是表虚风寒。要了解鼻炎,首先必须要清楚什么是寒。
“寒与热”。脑子中总有千言万语,但真正到了如何去写,又无从下笔。什么是寒?什么是热?想了那么久,看了那很多的书。
都指向最终六个字:寒则凝,热则行。
在生活上有很多人都说。我体寒。什么是寒呢?其实我学医,但在这之前我也不清楚。我治过的病人95%我感觉他们都是热体的。怎么判断?吃得都是烧猪烧鸡烧鸭,高热量食物,得的都是炎症,我还往体寒想吗?寒体我真的很少见。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判断自己体寒,特别怕冷?不上火?吃到寒性食物就咳嗽?有人说绿豆吃多了会寒?水喝多了会寒?
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脑子就不断地去搜索,不断地去回忆,因为需要大量的案例,大量的数据去验证猜想。
大量的中医书上都说,寒则凝?老实说,我也曾是老实巴交坐在,正规的学校课堂里,听老中医讲课的好学生。所以,我很肯定地说,我这么“牛逼”的,都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二个字,我肯定很多人也没有真正的搞懂这个字。我们都处于字面上,机械式理解而已,听着老师讲书上“寒”的症状表现还有治疗原则,仅此而已。然后生活上行医时,碰到类似的症状,就会触发我们记忆中的寒,从而默写出了汤方。从前我的就是这么过来的。
寒则凝?现代学习都是唯物论,怎么会相信无缘无故的事情。是事他就得有个理。是吧。
如果说治寒,又怎么能少得了伤寒论这书呢?如果寒就是凝?单从这个“凝”字的意思,我很容易想到了浓度?是因为浓度高了才会凝聚。但是这让我很纠结了,这又与我另外一个观点相矛盾。———“上火就是血液的太黏稠,太浓了”。如果上火就是血浓的话。“寒”他怎能又是浓呢?这很对立,这很矛盾。难道真的打脸了?难道从前真的错了?
又想几星期,想到很有关键的问题。浓度这概念。在古代中医里面是没这说法。浓度这个概念是在17世纪,国外的化学家摩尔发现的。那么几千年前的中医史上,在伤寒论里,他们应该是没有涉及到浓度这个说法的。
虽然没有,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感知自己认识的东西,而去否认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可取的。应该也有点关联吧(这是后话)。“凝”如果不是指浓度高的问题。应该我们有误解了古人的意思了,或还有忽略的地方。
举个例子,就拿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说,张仲景河南人,对于河南这地区来讲,什么才叫寒冷,那肯定跑不了是冬天下雪了吧。当时到处是战争,应该说是没有多少食物可以吃的。普遍的农民或得病者,大多数都是体弱多病的,饿到体质虚,才容易“寒”出病来,这肯定不是指营养过剩的浓度。
真理往往源于生活,而又藏于生活,等待着被发现。从小孩活到老年活得久了,就能感受到什么是体寒了,什么叫水喝多了会肿,凉水、冰水容易体寒,虚胖都是体寒,等等。
无论是什么年代,最浅而易见的现象都在生活上,在煮饭或煮水时候,热的水是沸腾的、是快的。在冬天,小河流着流着就慢了,结冰了,凝固了。这应该就是古人当时所想吧。给寒与热的定义吧。
寒则凝,热则行。
“凝”如果不是指血的浓度高?那么凝的意思,就只能是一种情况了,寒则————血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