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am.com.cn/uploads/allimg/100408/09525a2T-0.jpg)
为何恐惧笑声?
撰文/张智丰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冬日的中午,大风降温的日子已经过去,气温回升,无风,阳光和煦。你悠闲地漫步在街头,随意张望。这时有两个身材高挑、 打扮入时的妙龄女郎从你的对面经过,她俩在愉快地谈论着什么。当她们和你擦身而过、消失在你的视野之中时,你突然听到身后爆发出一串清脆如银铃般的笑声。
毫无疑问,刚才的两个人是心情愉快的,她们在笑,这和周围的气氛很协调。大概还有行人听到她们年轻朝气的笑声,也受到感染,嘴角不禁轻轻上挑, 露出会心的微笑呢!可是,为什么你却笑不出来呢,而且觉得那么尴尬、丢脸……那突然爆发的一串笑声在你听来,像是耳边响起的一声炸雷,你一下被笑“懵” 了,僵在原地。同时,你内心腾起疑惑:莫非她们是在笑话我?会不会是因为我今天的穿着不得体,样子显得很滑稽,引人发笑?你感到有些焦虑和急切,想赶快回 家照照镜子,看看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对劲。至此,你再也没有心情闲逛了,甚至想快步离开这个让你感到局促的地方。
害怕“被笑”也是病
按常理来看,“笑”可是一个好东西,我们大家都是喜欢“笑”的:笑是愉快的象征,笑能解除我们的烦恼,笑有巨大的魅力。正因为我们那么喜欢笑, 那么喜欢快乐,给我们带来无尽欢笑的喜剧小品演员们才会被我们关注和追捧。可恰恰相反,在上面这件事例中,笑并没有给主人公带来愉悦,还平添了许多焦虑和 烦恼,甚至可以说,他有点被笑声给吓到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我们的主人公不幸拥有一种被称作“被笑恐惧症”的心理特征。被笑恐惧症(gelotophobia)是一个新近才出现的心理学名词,是在 1996年由德国的Michael Titze发现并命名的,其中词根gelos在希腊语中代表“笑”,而phobia代表“害怕”,放在一起的这个词就代表“对被笑感到恐惧”。 Michael Titze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病人很担心被取笑,他们会去观察周边的环境,寻找被嘲笑或奚落的任何可能迹象。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原因或证据,他们就 会把环境中听到的笑声归结于在嘲笑自己,然后感到很不舒服。
Titze把被笑恐惧者的状态描述为“匹诺曹综合症”,因为他们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如临大敌,像遇到危险而不能逃跑的动物,恐惧得肌肉紧 张、全身木僵,仿佛立刻变成了木偶。下一次再进入社交活动之前,被笑恐惧者会感到惴惴不安,对预期可能出现的嘲笑感到担忧害怕。很多时候,由于这种恐惧、 尴尬的预期过于强烈而难以承受,他们干脆自己“宅”在一个地方,宁可孤独无聊,缺乏人际交流,也不愿冒这种可能变成可笑的“木偶”的危险。
“匹诺曹综合症”的临床描述可谓十分生动,但针对被笑恐惧症更深入的研究在这两年才刚刚起步。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幽默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 的《国际幽默研究杂志》在2009年出版了一期专刊,专门报道了对于“被笑恐惧症”的各类研究。这其中有Michael Titze关于临床症状的描述,有对被笑恐惧的测量学探讨,也有一些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被笑恐惧症的症状特点。
例如,瑞士苏黎世大学Willibald Ruch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对被笑感到恐惧者和不感到恐惧者在解释模糊情境下的笑声含义时明显不同。实验中给这两类被试听一些笑声的录音片段,这些 笑声具有不同的情绪含义,让被试评价这些笑声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结果发现和对笑声不恐惧的被试相比,被笑恐惧者会更多地把由衷的愉快笑声评价为不愉快的, 也就是说,即使是真正的开怀大笑,也很可能被他们知觉为发出笑声的人内心其实并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