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吧 关注:1,162贴子:37,226
  • 14回复贴,共1

庄看红楼之袭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早本中的袭人不是贾母的丫鬟,一开始就是宝玉的。张爱玲通过29回清虚观打醮中【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得出结论。其实通过第5回中出现的【只留袭人,媚人、晴雯、】及46回【死了的可人和金钏,】有媚人和可人,说明在早本曾有“人”系列的丫鬟名字,而媚人和可人不会是宝玉起的名。为何最后只剩下袭人?就为了突出那句诗及宝玉的为其改名。而诗不知是曹雪芹记错还是有意为之,“昼暖”显然比“骤暖”持久,更符合袭人。将袭人改为【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是为了提高袭人地位。必须注意在36回,晴雯还不是贾母的丫鬟,【王夫人听说,也就罢了,半日又问:“老太太屋里几个一两的?”凤姐道:“八个。如今只有七个,那一个是袭人。”】难道晴雯不是8个之属?只是贾母的小丫鬟?显然,晴雯是贾母给的也是后来改的。这很正常,正如有黛玉必须有宝钗与之对立,有袭人也必须有晴雯与之对立。
据张爱玲的研究:第5回是从25回分出来的,早本是宝玉被五鬼魇了之后,魂魄去了“太虚幻境”。那么也就没有和警幻之妹成亲之事了,这时是将死之人。后改为秦氏引梦,才有了成亲。而这样就必须让袭人和宝玉初试云雨情,由梦境转现实。曹雪芹这样改写的用意何在?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理解。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和宝玉无缘,这道理其实和黛玉注定和宝玉无缘是一样的。黛玉和袭人是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罢,何苦还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而林妹妹是没机会伸出三个指头的。一妻一妾就是这样组合,黛玉是精神上的伴侣,袭人是生活上的伴侣。这是一种理想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现实的组合是宝钗和晴雯,像王夫人和赵姨娘那样。悲剧就是这样!可是,为什么曹雪芹会安排晴雯被逐最终夭亡呢?原因在《芙蓉诔》,以文传诗。有关晴雯的文字矛盾甚多,不像袭人一以贯终,是修改的缘故。



1楼2010-05-03 02:39回复


    IP属地:江苏2楼2010-05-03 10:28
    回复
      【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常看到拥晴派用这句骂袭人是狗。竭力尽忠,最忠的不是狗么。唉~~~~~~~~~~~~
      PS:关于袭人的看过很多遍,如果一定要扯什么奴性,要骂什么狗,那我只好连晴雯一起骂!如果说袭人是狗,那晴雯算什么东西?只是头丧家犬,不中用的狗而已,有什么好得意的!唉~~~~~~~~~~~~~
      (不是说都解放了么,不是说废除封建么,我怎么感觉自己还是活在古代,周围都是些老古董)


      3楼2010-05-03 12:27
      回复
        回复:4楼
        跟袭黑简直没法聊,尽瞎扯,反驳也无效。


        5楼2010-05-03 15:59
        回复
          很久不来了~看来高情也回归了


          6楼2010-05-09 14:31
          回复
            回复:6楼
            还记得我啊,其实也谈不上回归。


            7楼2010-05-10 11:09
            回复
              张爱玲的考证很垃圾。


              8楼2010-05-10 11:13
              回复
                回复:8楼
                举例说明


                9楼2010-05-10 12:03
                回复
                  考证这个东西……
                  我还是比较信服科学的考证。红学嘛,随意啦……


                  IP属地:北京10楼2010-05-10 16:11
                  回复
                    9楼,比如她说袭人嫁给别人是因为“嫌宝玉不上进”,而事实上根据脂批,我们知道袭人是被迫出嫁,并在贾家败后,与蒋玉菡共同侍奉宝玉宝钗夫妇。


                    11楼2010-05-10 22:27
                    回复
                      回复:11楼
                      我也嫌。


                      12楼2010-05-11 20:31
                      回复
                        另外,脂批也只是参考。


                        13楼2010-05-11 20:32
                        回复
                          张爱玲的考据不成体系难立学说但无假,可贵之处。“脂批”很乱,取舍之间出入千里。不看也罢。
                          文字都在那里,不需要考据,也不需要脂批。


                          14楼2010-05-13 09:13
                          回复
                            回复:14楼
                            脂批有很多假的,你不知道?


                            15楼2010-05-13 1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