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珠江
珠江流域的鱼种入侵源头
很多人对于鱼虾蟹等水生产品,第一印象就是认为这些都是海鲜,淡水鱼似乎只有人工养殖的才能吃。
其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多少人会人工养殖水产品,因为只需要在河里面捕捞就已经能满足广大市民的日常需要,在那个年代养鱼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珠江流域一直都是淡水鱼的主要产地。
仅仅是广州到珠江出海口的这段河流中,每年的淡水鱼产量就能轻松达到两万吨,这一切都得益于珠江流域庞大的水流量以及四季温暖的气候。
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发展,工厂开始到处兴建,当时我们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无暇同时顾及环境和发展,所以当时的河流基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环境的变化让河流中淡水鱼的产量直线下降,那些以打渔为生的渔民们纷纷转行。聪明的渔民们终于意识到沿河打渔是一件靠天吃饭的行当,而淡水鱼养殖却是一件更为稳定地获得渔产的方式。
于是渔民纷纷开始换行养鱼,我们国家对于淡水鱼的人工养殖本身就有十分深厚的底蕴,比如四大家鱼,就是古人们用上千年的时间进行筛选改良后形成的本地养殖鱼类。
但是四大家鱼的养殖难度和产量都让人不甚满意,比如草鱼,特别容易生病,而且需要养殖两三年才能有在河中直接捕捞的那般大小。

结合当时广东地区的外贸实际,一些聪明人知道国外的物种环境与国内的不一样,于是想到从外国引进一些新的鱼种,他们想要找到一种结合新奇、好吃、产量高的鱼种,想要抢占原本四大家鱼的市场。
当然功夫不怕有心人,的确是让他们找到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罗非鱼。罗非鱼来自非洲,因为形状与我国本土的鲫鱼十分相似,所以罗非鱼也被称之为非洲鲫。
罗非鱼原产地非洲,那边的恶劣环境造就了罗非鱼强大的生存能力,凭借它的强大繁殖能力和超低的发病率,一段时间内广东地区一直都十分钟情于养殖罗非鱼。经过多年的养殖,已经让中国稳居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及出口国。
罗非鱼不挑食,不论是水生植物、藻类等素菜,还是小型鱼虾、肉碎屑等荤菜,它都来者不拒。
一般情况下,只需6个月,罗非鱼就能成熟开始繁殖后代。每100克体重的雌鱼,每次能产大约100颗卵。一条成年雌鱼大概能产1000到1500颗卵,一年可以产几次卵。而且罗非鱼会把鱼卵含在自己的嘴里,用自己的身体保护鱼卵,防止鱼卵被吃掉或者无法孵化,所以罗非鱼的鱼卵存活率非常高。这种旺盛的繁殖速度让罗非鱼成为了我国最具入侵的物种之一。尤其是在南方水域中,罗非鱼一直是绝对的优势物种,占比很高。
一个池塘中只要放入少量的罗非鱼鱼苗,罗非鱼就能迅速繁殖几代子孙。一个池塘中的罗非鱼可能是几世同堂。加之罗非鱼雄鱼雌鱼的生长速度相差3倍,所以鱼塘最后打捞罗非鱼的时候,鱼的大小规格差别很大。

与罗非鱼地位差不多的还有尖齿胡鲶,也被称之为埃及塘角鱼或者埃及塘鲺等,都是凭借高产量好养活,以低廉的价格快速侵占当地的水产市场。
在我国南方地区,罗非鱼养殖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据水产部门统计,2002年,仅广东一个省,罗非鱼的养殖面积达4万公顷,产量达70.7万吨,占全国罗非鱼产量的40%,占世界的20%;2004年出口美国的罗非鱼创汇1.2亿美元。这就是罗非鱼产业的巨大魅力。
由于目前几乎海洋中所有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已经被极度地开发,有的甚至被捕捞殆尽,这就使得原来主要依靠捕捞、从大陆架获取人类必需蛋白质的水产业,不得不考虑把重心移向在人工控制下,更能保证数量和品种稳定的水产品养殖,这个转变被称为“蓝色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我国的鱼类养殖十分活跃,尤其在新品种的引进方面,已经有不下几十个品种。但罗非鱼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可以说,在我国引进的众多养殖新品种中,罗非鱼是最成功的一例。

尖齿胡鲶
珠江流域的第一批入侵鱼类
但是好景不长,广东的水产养殖方式基本是小作坊式的鱼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主要是依靠着小河流,借助河水的流通,保证鱼塘的干净程度,提升产量和卖相。
所以每个小鱼塘基本都会有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为了避免养殖的鱼苗逃脱,一般出入口都会被滤网分隔开来的。

但是意外总会来临,在广东水产养殖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夏季台风和洪水,每次台风来袭必然会引发洪水,河流水位上涨就有一定的可能超出河堤,甚至漫入鱼塘。这就给了罗非鱼和尖齿胡鲶一个逃脱的机会。
时间长了,在珠江流域的各个河道中就都遍布着罗非鱼和尖齿胡鲶的身影。在河道中多出两个物种并不是简单的数量+2的问题,因为任何生态系统中,所有可以被利用的营养物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生物对其进行吸收。
大部分水生生物主要的营养来源就是河水中的浮游生物,大一些的鱼会以小鱼小虾为食。淡水河中并不比海洋,像四大家鱼或者罗非鱼,尖齿胡鲶这些身长达几十厘米及以上的鱼类,已经处于食物链顶端了。它们消耗了当地鱼类的食物,挤占了其他水生物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罗非鱼喜欢在水底的软泥上挖洞,用来作为自己繁殖期间的巢穴,很多水生植被和水底生物的栖息地都会被破坏。
所以罗非鱼和尖齿胡鲶在珠江流域中属于出道即巅峰,凭借他们庞大的身形,成年之后基本不会被其他鱼类所威胁到。
再加上这两者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这两种非洲鱼类迅速在珠江流域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
前文也说到,这时刚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珠江流域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重金属含量开始大幅度上涨,适应了原本珠江中清澈河水的本土鱼类本来就数量锐减,而从非洲来的这两种入侵鱼类却像是回到家一样,快速繁殖和成长。
于是罗非鱼就成为珠江流域的主要鱼类之一,珠江本身的鱼类生态则是遭到一轮大清洗。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污染河水中成长的罗非鱼有一股十分强烈的土腥味,就算是广东人也都不喜欢吃它们。

此时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破坏和生物入侵的危害了,于是广东政府从2000年以后开始大力整治珠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并且将大量的大口黑鲈投入珠江中,因为大口黑鲈是一种十分凶残的鱼类,希望能通过这种鱼将罗非鱼的数量压制住,试图以外制外。
最重要的是,大口黑鲈的肉质更好,即便是野生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土腥味。
但这次投放的结果是,虽然大口黑鲈十分强悍,但是繁殖能力远远不如罗非鱼,最终,不仅无法压制罗非鱼的数量,也形成不了野外种群。因为养殖逃逸,进入到珠江的梭鲈也是一样,被罗非和尖齿胡鲶给压制了,同样遭遇的还有太阳鱼。(从某些方面来说,罗非和尖齿胡鲶立功了)
直到现在,珠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其中生存的罗非鱼也渐渐变得能吃,令人遗憾的是,对于野外水域中的罗非鱼,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控制它们的办法。
毫无疑问,罗非鱼在引进我国之后,经过人们几十年的潜心培育,品种改良,最后成为了个体大、味鲜美,连普通老百姓都消费得起的日常餐桌“当家鱼”。这个过程,凝结了广大鱼类学家、科技工作者、养殖生产者的大量心血。但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疏于管理,使罗非鱼酿成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后果,这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珠江流域的鱼种入侵源头
很多人对于鱼虾蟹等水生产品,第一印象就是认为这些都是海鲜,淡水鱼似乎只有人工养殖的才能吃。
其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多少人会人工养殖水产品,因为只需要在河里面捕捞就已经能满足广大市民的日常需要,在那个年代养鱼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珠江流域一直都是淡水鱼的主要产地。
仅仅是广州到珠江出海口的这段河流中,每年的淡水鱼产量就能轻松达到两万吨,这一切都得益于珠江流域庞大的水流量以及四季温暖的气候。
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发展,工厂开始到处兴建,当时我们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无暇同时顾及环境和发展,所以当时的河流基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环境的变化让河流中淡水鱼的产量直线下降,那些以打渔为生的渔民们纷纷转行。聪明的渔民们终于意识到沿河打渔是一件靠天吃饭的行当,而淡水鱼养殖却是一件更为稳定地获得渔产的方式。
于是渔民纷纷开始换行养鱼,我们国家对于淡水鱼的人工养殖本身就有十分深厚的底蕴,比如四大家鱼,就是古人们用上千年的时间进行筛选改良后形成的本地养殖鱼类。
但是四大家鱼的养殖难度和产量都让人不甚满意,比如草鱼,特别容易生病,而且需要养殖两三年才能有在河中直接捕捞的那般大小。

结合当时广东地区的外贸实际,一些聪明人知道国外的物种环境与国内的不一样,于是想到从外国引进一些新的鱼种,他们想要找到一种结合新奇、好吃、产量高的鱼种,想要抢占原本四大家鱼的市场。
当然功夫不怕有心人,的确是让他们找到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罗非鱼。罗非鱼来自非洲,因为形状与我国本土的鲫鱼十分相似,所以罗非鱼也被称之为非洲鲫。
罗非鱼原产地非洲,那边的恶劣环境造就了罗非鱼强大的生存能力,凭借它的强大繁殖能力和超低的发病率,一段时间内广东地区一直都十分钟情于养殖罗非鱼。经过多年的养殖,已经让中国稳居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及出口国。
罗非鱼不挑食,不论是水生植物、藻类等素菜,还是小型鱼虾、肉碎屑等荤菜,它都来者不拒。
一般情况下,只需6个月,罗非鱼就能成熟开始繁殖后代。每100克体重的雌鱼,每次能产大约100颗卵。一条成年雌鱼大概能产1000到1500颗卵,一年可以产几次卵。而且罗非鱼会把鱼卵含在自己的嘴里,用自己的身体保护鱼卵,防止鱼卵被吃掉或者无法孵化,所以罗非鱼的鱼卵存活率非常高。这种旺盛的繁殖速度让罗非鱼成为了我国最具入侵的物种之一。尤其是在南方水域中,罗非鱼一直是绝对的优势物种,占比很高。
一个池塘中只要放入少量的罗非鱼鱼苗,罗非鱼就能迅速繁殖几代子孙。一个池塘中的罗非鱼可能是几世同堂。加之罗非鱼雄鱼雌鱼的生长速度相差3倍,所以鱼塘最后打捞罗非鱼的时候,鱼的大小规格差别很大。

与罗非鱼地位差不多的还有尖齿胡鲶,也被称之为埃及塘角鱼或者埃及塘鲺等,都是凭借高产量好养活,以低廉的价格快速侵占当地的水产市场。
在我国南方地区,罗非鱼养殖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据水产部门统计,2002年,仅广东一个省,罗非鱼的养殖面积达4万公顷,产量达70.7万吨,占全国罗非鱼产量的40%,占世界的20%;2004年出口美国的罗非鱼创汇1.2亿美元。这就是罗非鱼产业的巨大魅力。
由于目前几乎海洋中所有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已经被极度地开发,有的甚至被捕捞殆尽,这就使得原来主要依靠捕捞、从大陆架获取人类必需蛋白质的水产业,不得不考虑把重心移向在人工控制下,更能保证数量和品种稳定的水产品养殖,这个转变被称为“蓝色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我国的鱼类养殖十分活跃,尤其在新品种的引进方面,已经有不下几十个品种。但罗非鱼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可以说,在我国引进的众多养殖新品种中,罗非鱼是最成功的一例。

尖齿胡鲶
珠江流域的第一批入侵鱼类
但是好景不长,广东的水产养殖方式基本是小作坊式的鱼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主要是依靠着小河流,借助河水的流通,保证鱼塘的干净程度,提升产量和卖相。
所以每个小鱼塘基本都会有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为了避免养殖的鱼苗逃脱,一般出入口都会被滤网分隔开来的。

但是意外总会来临,在广东水产养殖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夏季台风和洪水,每次台风来袭必然会引发洪水,河流水位上涨就有一定的可能超出河堤,甚至漫入鱼塘。这就给了罗非鱼和尖齿胡鲶一个逃脱的机会。
时间长了,在珠江流域的各个河道中就都遍布着罗非鱼和尖齿胡鲶的身影。在河道中多出两个物种并不是简单的数量+2的问题,因为任何生态系统中,所有可以被利用的营养物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生物对其进行吸收。
大部分水生生物主要的营养来源就是河水中的浮游生物,大一些的鱼会以小鱼小虾为食。淡水河中并不比海洋,像四大家鱼或者罗非鱼,尖齿胡鲶这些身长达几十厘米及以上的鱼类,已经处于食物链顶端了。它们消耗了当地鱼类的食物,挤占了其他水生物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罗非鱼喜欢在水底的软泥上挖洞,用来作为自己繁殖期间的巢穴,很多水生植被和水底生物的栖息地都会被破坏。
所以罗非鱼和尖齿胡鲶在珠江流域中属于出道即巅峰,凭借他们庞大的身形,成年之后基本不会被其他鱼类所威胁到。
再加上这两者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这两种非洲鱼类迅速在珠江流域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
前文也说到,这时刚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珠江流域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重金属含量开始大幅度上涨,适应了原本珠江中清澈河水的本土鱼类本来就数量锐减,而从非洲来的这两种入侵鱼类却像是回到家一样,快速繁殖和成长。
于是罗非鱼就成为珠江流域的主要鱼类之一,珠江本身的鱼类生态则是遭到一轮大清洗。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污染河水中成长的罗非鱼有一股十分强烈的土腥味,就算是广东人也都不喜欢吃它们。

此时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破坏和生物入侵的危害了,于是广东政府从2000年以后开始大力整治珠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并且将大量的大口黑鲈投入珠江中,因为大口黑鲈是一种十分凶残的鱼类,希望能通过这种鱼将罗非鱼的数量压制住,试图以外制外。
最重要的是,大口黑鲈的肉质更好,即便是野生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土腥味。
但这次投放的结果是,虽然大口黑鲈十分强悍,但是繁殖能力远远不如罗非鱼,最终,不仅无法压制罗非鱼的数量,也形成不了野外种群。因为养殖逃逸,进入到珠江的梭鲈也是一样,被罗非和尖齿胡鲶给压制了,同样遭遇的还有太阳鱼。(从某些方面来说,罗非和尖齿胡鲶立功了)
直到现在,珠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其中生存的罗非鱼也渐渐变得能吃,令人遗憾的是,对于野外水域中的罗非鱼,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控制它们的办法。
毫无疑问,罗非鱼在引进我国之后,经过人们几十年的潜心培育,品种改良,最后成为了个体大、味鲜美,连普通老百姓都消费得起的日常餐桌“当家鱼”。这个过程,凝结了广大鱼类学家、科技工作者、养殖生产者的大量心血。但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疏于管理,使罗非鱼酿成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后果,这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