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鱼吧 关注:211,779贴子:3,458,422

回复:讲讲外来入侵的淡水鱼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接珠江
珠江流域的鱼种入侵源头
很多人对于鱼虾蟹等水生产品,第一印象就是认为这些都是海鲜,淡水鱼似乎只有人工养殖的才能吃。
其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多少人会人工养殖水产品,因为只需要在河里面捕捞就已经能满足广大市民的日常需要,在那个年代养鱼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珠江流域一直都是淡水鱼的主要产地。
仅仅是广州到珠江出海口的这段河流中,每年的淡水鱼产量就能轻松达到两万吨,这一切都得益于珠江流域庞大的水流量以及四季温暖的气候。
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发展,工厂开始到处兴建,当时我们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无暇同时顾及环境和发展,所以当时的河流基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环境的变化让河流中淡水鱼的产量直线下降,那些以打渔为生的渔民们纷纷转行。聪明的渔民们终于意识到沿河打渔是一件靠天吃饭的行当,而淡水鱼养殖却是一件更为稳定地获得渔产的方式。
于是渔民纷纷开始换行养鱼,我们国家对于淡水鱼的人工养殖本身就有十分深厚的底蕴,比如四大家鱼,就是古人们用上千年的时间进行筛选改良后形成的本地养殖鱼类。
但是四大家鱼的养殖难度和产量都让人不甚满意,比如草鱼,特别容易生病,而且需要养殖两三年才能有在河中直接捕捞的那般大小。

结合当时广东地区的外贸实际,一些聪明人知道国外的物种环境与国内的不一样,于是想到从外国引进一些新的鱼种,他们想要找到一种结合新奇、好吃、产量高的鱼种,想要抢占原本四大家鱼的市场。
当然功夫不怕有心人,的确是让他们找到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罗非鱼。罗非鱼来自非洲,因为形状与我国本土的鲫鱼十分相似,所以罗非鱼也被称之为非洲鲫。
罗非鱼原产地非洲,那边的恶劣环境造就了罗非鱼强大的生存能力,凭借它的强大繁殖能力和超低的发病率,一段时间内广东地区一直都十分钟情于养殖罗非鱼。经过多年的养殖,已经让中国稳居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及出口国。
罗非鱼不挑食,不论是水生植物、藻类等素菜,还是小型鱼虾、肉碎屑等荤菜,它都来者不拒。
一般情况下,只需6个月,罗非鱼就能成熟开始繁殖后代。每100克体重的雌鱼,每次能产大约100颗卵。一条成年雌鱼大概能产1000到1500颗卵,一年可以产几次卵。而且罗非鱼会把鱼卵含在自己的嘴里,用自己的身体保护鱼卵,防止鱼卵被吃掉或者无法孵化,所以罗非鱼的鱼卵存活率非常高。这种旺盛的繁殖速度让罗非鱼成为了我国最具入侵的物种之一。尤其是在南方水域中,罗非鱼一直是绝对的优势物种,占比很高。
一个池塘中只要放入少量的罗非鱼鱼苗,罗非鱼就能迅速繁殖几代子孙。一个池塘中的罗非鱼可能是几世同堂。加之罗非鱼雄鱼雌鱼的生长速度相差3倍,所以鱼塘最后打捞罗非鱼的时候,鱼的大小规格差别很大。

与罗非鱼地位差不多的还有尖齿胡鲶,也被称之为埃及塘角鱼或者埃及塘鲺等,都是凭借高产量好养活,以低廉的价格快速侵占当地的水产市场。
在我国南方地区,罗非鱼养殖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据水产部门统计,2002年,仅广东一个省,罗非鱼的养殖面积达4万公顷,产量达70.7万吨,占全国罗非鱼产量的40%,占世界的20%;2004年出口美国的罗非鱼创汇1.2亿美元。这就是罗非鱼产业的巨大魅力。
由于目前几乎海洋中所有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已经被极度地开发,有的甚至被捕捞殆尽,这就使得原来主要依靠捕捞、从大陆架获取人类必需蛋白质的水产业,不得不考虑把重心移向在人工控制下,更能保证数量和品种稳定的水产品养殖,这个转变被称为“蓝色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我国的鱼类养殖十分活跃,尤其在新品种的引进方面,已经有不下几十个品种。但罗非鱼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可以说,在我国引进的众多养殖新品种中,罗非鱼是最成功的一例。

尖齿胡鲶
珠江流域的第一批入侵鱼类
但是好景不长,广东的水产养殖方式基本是小作坊式的鱼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主要是依靠着小河流,借助河水的流通,保证鱼塘的干净程度,提升产量和卖相。
所以每个小鱼塘基本都会有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为了避免养殖的鱼苗逃脱,一般出入口都会被滤网分隔开来的。

但是意外总会来临,在广东水产养殖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夏季台风和洪水,每次台风来袭必然会引发洪水,河流水位上涨就有一定的可能超出河堤,甚至漫入鱼塘。这就给了罗非鱼和尖齿胡鲶一个逃脱的机会。
时间长了,在珠江流域的各个河道中就都遍布着罗非鱼和尖齿胡鲶的身影。在河道中多出两个物种并不是简单的数量+2的问题,因为任何生态系统中,所有可以被利用的营养物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生物对其进行吸收。
大部分水生生物主要的营养来源就是河水中的浮游生物,大一些的鱼会以小鱼小虾为食。淡水河中并不比海洋,像四大家鱼或者罗非鱼,尖齿胡鲶这些身长达几十厘米及以上的鱼类,已经处于食物链顶端了。它们消耗了当地鱼类的食物,挤占了其他水生物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罗非鱼喜欢在水底的软泥上挖洞,用来作为自己繁殖期间的巢穴,很多水生植被和水底生物的栖息地都会被破坏。
所以罗非鱼和尖齿胡鲶在珠江流域中属于出道即巅峰,凭借他们庞大的身形,成年之后基本不会被其他鱼类所威胁到。
再加上这两者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这两种非洲鱼类迅速在珠江流域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
前文也说到,这时刚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珠江流域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重金属含量开始大幅度上涨,适应了原本珠江中清澈河水的本土鱼类本来就数量锐减,而从非洲来的这两种入侵鱼类却像是回到家一样,快速繁殖和成长。
于是罗非鱼就成为珠江流域的主要鱼类之一,珠江本身的鱼类生态则是遭到一轮大清洗。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污染河水中成长的罗非鱼有一股十分强烈的土腥味,就算是广东人也都不喜欢吃它们。

此时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破坏和生物入侵的危害了,于是广东政府从2000年以后开始大力整治珠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并且将大量的大口黑鲈投入珠江中,因为大口黑鲈是一种十分凶残的鱼类,希望能通过这种鱼将罗非鱼的数量压制住,试图以外制外。
最重要的是,大口黑鲈的肉质更好,即便是野生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土腥味。
但这次投放的结果是,虽然大口黑鲈十分强悍,但是繁殖能力远远不如罗非鱼,最终,不仅无法压制罗非鱼的数量,也形成不了野外种群。因为养殖逃逸,进入到珠江的梭鲈也是一样,被罗非和尖齿胡鲶给压制了,同样遭遇的还有太阳鱼。(从某些方面来说,罗非和尖齿胡鲶立功了)
直到现在,珠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其中生存的罗非鱼也渐渐变得能吃,令人遗憾的是,对于野外水域中的罗非鱼,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控制它们的办法。
毫无疑问,罗非鱼在引进我国之后,经过人们几十年的潜心培育,品种改良,最后成为了个体大、味鲜美,连普通老百姓都消费得起的日常餐桌“当家鱼”。这个过程,凝结了广大鱼类学家、科技工作者、养殖生产者的大量心血。但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疏于管理,使罗非鱼酿成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后果,这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IP属地:广西43楼2021-10-31 23:37
回复
    尖齿胡鲶( Clarias gariepinus)

    识别特征:身体呈鳗形且光滑无鳞,有发达的背鳍和臀鳍,游动时呈鳗形前进。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更长,鳍条数目更多;与其它胡鲶相比,头宽扁,头背部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骨质突起;胸鳍硬刺短而钝,不刺手;鳃耙密集,数目高达52-90(胡子鲶仅15-18,蟾胡子鲶为18-23);鼻须和颌须稍短,均不达胸鳍;幼体和成体体色差异不大,背部为黑灰色并有淡色斑纹,体色有深黑,灰黑,灰色等,体背及两侧苍灰色,带有不规则云状斑块,腹部为白色。自体重10克以上的个体所有鳍条边缘均有淡红线环绕。
    属于底层鱼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耐寒临界温度为7℃,在溶氧量低至0.128ppm的环境中可以生存。但种内竞争较激烈,经常出现弱肉强食、互相残杀的现象。
    又是一个两广人都讨厌甚至憎恶的家伙,尖齿胡鲶又叫埃及塘鲺,埃及塘角鱼,革胡鲶等等。它的原产地是非洲尼罗河流域,是我国水产养殖部门,在1981年从埃及引进,1982年在广东水产基地养殖成功。
    我国水产部门引进的目的是作为一种优质水产品物种的。因为这种鱼食性广泛,体形非常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能够耐低氧环境,适应性强,抵抗病害能力强,养殖技术门槛低,产量很高等等优势,在两广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大量养殖。并已在华南、华中大部分地区推广。
    尖齿胡鲶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而且能够适应低氧环境,适应能力很强。有调查显示,尖齿胡鲶最小体重在100克时就能开始繁殖,而且个体越大,繁殖能力就越强。成年的尖齿胡鲶体长超过 1米,目前记录在案的最大个体体长为 1.7米,体重为 60公斤,比本地的胡子鲶和鲶鱼都要大。能对胡子鲇、瓦氏黄颡鱼以及大口鲶,以及其它原生鱼类造成严重威胁。
    现在,在南方水乡,特别是两广地区农村最为突出,农村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尖齿胡鲶的身影,如水稻田、沟渠、村外小水垱、污水沟、下水道等等地方,都有它的存在,并且生长非常健壮,是其它鱼类望尘莫及的。但在污水环境下生长的尖齿胡鲶并不适合食用。

    在广东和广西水产养殖区,凡是已经养过这种鱼的池塘,想全部捞捕消灭是非常困难的,对养殖其它淡水鱼类,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凡是放养的各类鱼苗,便成为它的腹中食,严重地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尖齿胡鲶便成为养殖户最为头疼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地阻碍着水产养殖业,降低了水产品产量,成为水产养殖户挥之不去的梦魇。
    尖齿胡鲶因为超强的适应性,养殖技术简单,养殖场所不需要非常严格,那怕养殖池塘,水质严重恶化,造成翻塘现象,所有的鱼类死光,尖齿胡鲶依然能够正常的存活下来。
    而大部分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管理方面非常松驰粗糙,没有精细管理,一旦到雨季,尖齿胡鲶便随水逃逸,在池塘外面任何有淡水存在的地方,就能大量繁殖和生存。在自然水域里,捕食所有淡水水生动植物,是来者不拒,百物能食的一种鱼类。
    不仅如此,野生的尖齿胡鲶还非常能“生”,怀卵量一般在 20~30万粒/尾左右。以广州的流溪河为例,当地发现的尖齿胡鲶大多是2龄鱼,平均体长为 50.6cm,平均怀卵量为 26.6万粒/尾,生殖能力相当惊人。
    说到人工养殖,这条外来鱼也确实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2019年,广东省的鲶鱼养殖产量达到了 3.4万吨,广西则为 2.9万吨,在全国各大省份中均位于前5名。其中,这里的鲶鱼品种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尖齿胡鲶(另一部分是胡子鲶和大口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尖齿胡鲶的受欢迎程度。

    尖齿胡鲶虽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但是其来源却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野生的尖齿胡鲶往往会劝退一大波消费者,一方面是出于对生长环境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健康、绿色、安全的饮食理念。
    消费者的顾虑其实也不难理解,而真正让人痛恨的是——某些不良商家为了谋取私利,用来源不明的尖齿胡鲶作为食材,让不明真相的顾客买单。这种做法既不道德,也不漂亮,只会给整个鲶鱼的消费市场带来舆论危机。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养殖的尖齿胡鲶,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在过去,有些养殖户曾经使用潲水投喂饲养,导致池塘严重污染,水质环境非常恶劣。在新闻媒体曝光之后,不仅尖齿胡鲶成了消费者眼中的“ 垃圾鱼”,风评一落千丈,尖齿胡鲶的市场价格也跟着跌入了谷底,整个产业链都险些崩溃,还波及到了其它鲶鱼,很多人都不敢购买,更不敢食用,甚至到了“谈鲶色变”的程度。
    总之,尖齿胡鲶本身是一条营养美味的优质淡水鱼,但最终的品质还是要看生长环境——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水质始终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尖齿胡鲶——我不脏!
    尖齿胡鲶生存能力极强,可以在极度缺氧的水体中生存。在原产地的非洲热带草原,季节性的干旱导致水位下降,原本栖息的水塘可能会会变成一个几乎无水的泥坑,无数鲶鱼都堆积在坑底。但胡鲶则进化出了适应这种极端环境的方法。
    尖齿胡鲶演化出了:鳃上器
    直 接 呼 吸 潮 湿 空 气

    这个器官有大量的分叉,如肺泡一样扩大呼吸面积,其上的毛细血管可以直接从湿润的空气中获得氧气。这样的结构可以让尖齿胡鲶在旱季可以仅凭烂泥和少量的水便可以和同伴坚持下去,苟到雨水的到来。尖齿胡鲶在溶氧量为0.8毫克/升的水体中也可以生存(一般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为1.7毫克/升),极强的耐低氧能力为扩张领土提供了条件。
    尖齿胡鲶还有一个脱离泥潭的方法:爪巴(胡鲶属都有的生存技能)
    在比较湿润的表面,尖齿胡鲶可以用强壮的胸鳍和尾部扭动前进,慢慢爬到其他有水的池塘。然而在比较舒适的环境内,尖齿胡鲶仍会在下雨时通过爬行来迁徙,进入新的水域。

    极广的食性和较强的攻击性也为入侵提供了便利。除了比较常规的小鱼,虾,蠕虫,它们的食谱中还包括腐肉,屠宰场下脚料,甚至老八快乐餐(非常规)等等重口味的食物,这种超强的生存能力,成为了某些坟蛋不良人为非作歹的利用工具,也成了它的原罪,导致大众和无良媒体“口诛笔伐”它的原因。
    和本土的鲇(Silurus asotus)相比,在投放等量的饵料条件下,胡鲶对饵料的转化率大概为鲇的57%,就连一半都不到。然而尖齿胡鲶的生长速度远比鲶快很多。鲇苗要花大概一到两年才能增加400g,而尖齿胡鲶春季繁殖的幼苗仅需一年便可以增长500到1000g。由此便可看出胡鲶在同一年中消耗的饲料量要远大于鲇,对本土水生物的危害巨大。
    而对于本土生态位相似的物种——棕胡鲶(Clarias fuscus),尖齿胡鲶也痛下杀手。棕胡鲶成体一般在20cm左右,而尖齿胡鲶则为90cm,远高于前者。后者会抑制前者的成长,而前者和后者的幼苗在体重达到1:6的时候残杀现象最为严重,而且前者死亡率远高于后者。


    下面来谈谈谣言吧,导致整个鲶形目被污名化的原因
    尖齿胡鲶因为其生长快速,体型大,耐低氧等等特点,成为了十分优越的食用鱼,在华南地区有大量养殖。而却因为很多人认为“鲶鱼脏”而不去食用。
    用粪坑养鲶鱼这种说法,开始于一期《走进科学》节目中报道了广西一家破屋子里掉到化粪池里的几条胡鲶繁衍生息乱喊乱叫的故事(鬼楼午夜怪声)
    从此之后,大量的媒体和营销号开始以“粪坑养鲶鱼”,“鲶鱼是用尸体喂出来的”等等噱头大肆宣传鲶鱼恶心,而普通大众又分不清那么多鲶鱼种类,于是部分养殖户的行为让整个鲶形目名声扫地,(不仅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其他鲶鱼在贩卖的时候也刻意避开“鲶鱼”的名字,消费者如果知道“巴沙鱼”“鮰鱼”“梭边鱼”等等鱼全是“鲶鱼”的话,不知道又有何感想?

    尖齿胡鲶能投喂动物下水,屠宰场下脚料,剩饭剩菜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可回收利用的有机物。然而在正常的饲养当中,全价配合饲料喂食才能达到最大效益,光泔水是不可行的。
    至于老八快乐餐,在经过发酵灭菌之后,当然也是可以放入池塘中的,但目的不是作为鱼饲料,而是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但是如果不经发酵直接投放,则会由于腐烂导致鱼塘缺氧,这样做得不偿失,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而且在养殖水体中排放废水和垃圾这种做法无疑会造成鱼的体质下降,大大增加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这种养殖场管理是极为错误的,并且完全违背《水产养殖安全管理规定》。
    没有哪种鱼类能在氨氮严重超标,污染极其严重的环境中生存,那些造谣和传谣的人,真的是无脑至极,脑子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

    (尖齿胡鲶只是能够忍受肮脏的环境,并不意味它喜欢这种恶劣环境,更不能意味着它仅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它在干净的鱼缸里活的也很好很开心 。)
    要知道,在正规饲养的情况下,当年清明孵化出来的尖齿胡鲶鱼苗,到当年年底,经过8个月的饲养,平均亩产能达到4吨!
    肮脏的不是鱼,而是无良养殖者和媒体人,以及传谣者的心!


    IP属地:广西44楼2021-11-05 00:49
    收起回复
      其它胡鲶
      金丝鲶(尖齿胡鲶杂交种)



      金丝鲶是水产单位通过在胡子鲶与尖齿胡鲶杂交繁殖过程中,子代体色分离,出现了金黄色而被选留下来(也有白色的)。实际在人工繁殖过程中,有时很多组亲鱼而子代无体色分离现象,有时几组亲鱼的子代中会出现1%的体色分离,这不符合遗传的规律性。这是携带控制体色基因的染色体在早、亲鱼的性细胞结合过程中,金黄色体色基因正好处在染色体相同位置上,而出现了纯合现象,从而子代表现了金黄色。
      金丝鲶属隐性基因的纯合体。一般认为,生物界出现隐性基因纯合的生物体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没有开发利用价值,需要淘汰。但由于金丝鲶携带了胡子鲶的绝大部分遗传信息,而尖齿胡鲶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生长速度快等优点,使金丝鲶也具有尖齿胡鲶的优良习性,这一点已经在池塘养殖,温窒越冬养殖及室内试验中己证明。它自身艳丽的体色,使其商品价值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前景。
      这家伙其实是在尖齿胡鲶原种污名化,口碑渣到退市以后,才推广起来的(尽管它诞生的时间很早,但推广时间比较迟),既是为了救市也是为了提高养殖效益
      蟾胡子鲶


      蟾胡子鲶(Clarias batrachus),又称二栖胡鲶,泰国塘鲺,泰国塘角鱼等等,系华南师范大学生生物系于1978年从泰国引进。它与我国南方产的胡子鲶在形态、习性等方面很相似。蟾胡子鲶的体形比较大,体呈暗褐色,胸鳍和腹鳍色较深黑;由腹部至尾鳍基有不规则的灰褐色圆点。
      识别特征:蟾胡子鲶(泰国塘鲺)的体形比较大,身材肥圆(相对于胡子鲶),体呈暗褐色,偶鳍,也就是胸鳍和腹鳍色较深黑;由腹部至尾鳍基有不规则的灰褐色圆点、色斑、色差、色块。最大个体能达到47cm,最大体重可达500g。
      小丑武士鲶是它的变种。

      相关研究资料比较少,就简单说几句,这货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只比尖齿胡鲶(含金丝鲶)低一点,跟尖齿一样,跟胡子鲶竞争激烈,几乎取代了胡子鲶的生态位和市场,现在国内最常见的胡鲶就蟾胡鲶和尖齿胡鲶,及其变种和杂交种。
      斑点胡子鲶

      学名:Clarias macrocephalus (Günther, 1864),斑点胡子鲶体细长,头部较大,枕骨较深,头前半部扁平,头后侧扁。无鳞,侧线完整。口宽,横裂,微下位。上颌较下颌稍突出,上颌和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牙齿,形成牙带。吻短面宽钝,唇厚。触须发达,有须四对,其中鼻须一对,上颌须一对,下颌须二对。眼小,前侧位,有活动眼睑。背鳍、臀鳍均长,两鳍后端在尾处上下相对。胸鳍小,有一对发达的硬棘,作御敌和支撑行动,棘由毒腺组成的外膜包被,外缘有锯齿形小齿。除胸鳍有鳍棘外,其他各鳍均由软条组成。腹鳍小,几乎与臀鳍连为一体。尾鳍圆扇形。体色一般为褐黑色或灰黄色,腹部色泽较淡。体侧散布一些不规则小白斑点。
      跟蟾胡鲶是老乡,都来自东南亚,耐低温能力差,在华南地区不能自然越冬。据测定,11℃以下时,持续2-3天会死亡。
      斑点胡鲶一般是用来跟尖齿胡鲶杂交,原种没有推广养殖,相对较少,基本只有水产部门才有,想了想,是把它列出来比较好(缺实物图,用度百的凑数)
      缺乏斑点胡子鲶和革胡子鲶杂交种的生态学资料,就不列出来了
      长丝异鳃鲶



      学名Heterobranchus longifilis,长丝异鳃鲶,也叫桑帕鲶鱼、非洲巨鲶,赞比西河神等。属脊索动物门鱼纲硬骨鱼亚纲鲶形目胡鲶科异鳃鲶属下的五个物种之一,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胡子鲶和非洲体型最大的鲶鱼,全长最长可达1.5m以上,体重最重可达55kg以上。体长而粗壮,喉部侧扁。头宽扁。眼间距离甚宽。口亚下位。弧形。颌有锥状齿。须4对。发达。口角须超过鳃孔。鳃腔内有辅助呼吸器官。背鳍平行四边形,不具硬刺,为全长(不包括尾鳍长)三分之一长,位于体中央;脂鳍与背鳍等长,高度为背鳍的一半高,前后两端分别与背鳍和尾鳍相连;臀鳍极长;胸鳍具硬刺,尾鳍圆形。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河流域。生活于水质浑浊的缓流或静水沼泽湖泊和河流中,常栖息于这些地方的阴暗处和洞穴中。性格凶猛,以其它无脊椎动物、小型鱼类和脊椎动物以及动物腐肉和垃圾为食。借助辅助呼吸器官摄取空气。因其体力十分庞大,之所以当地人敬畏并认为其是赞比西河守护神“Mazunda”,然而随着卡里巴水坝的建成,目前导致野外生存已受威胁。在当地为美味食用鱼类。可作为惹人喜爱的观赏鱼饲养在水族馆中的巨型海底隧道中展出观赏,在自家可与高档淡水观赏鱼混养,因其体型巨大,游动性强、食量大而惊人且生长速度较快,需要带有一定游动空间的宽敞水槽饲养。不过许多高档观赏鱼玩家因为上述这样而丢弃到野外,在我国南方(tw)的一些地区已经有建立稳定的入侵族群,对本土鱼类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非洲引进的两种胡鲶,分别是尖齿胡鲶和长丝异鳃鲶,东边那座岛引进的是长丝异鳃鲶,已在当地野外泛滥建群了;我们内地引进的是尖齿胡鲶,不过,内地有少数观赏鱼玩家有买入,所以把它也列出来好了


      IP属地:广西45楼2021-11-05 22:17
      收起回复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北京地区鱼类多样性调查和外来鱼种入侵风险评估(节选,有兴趣的可以找原文)

        2.2 本地鱼种和外来鱼种分类汇总
        与张姗(2020)汇总的北京本地鱼类库(本地种83种,外来种13种)进行比较,本研究利用环境DNA分别检测到39种本地鱼种和13种外来鱼种。与北京地区历史记载的83种本地鱼种相比,本地鱼种明显下降。此外,本研究检测到的外来鱼种中入侵种的比例较高,占外来鱼种46.2%。说明近年来北京地区原生鱼类多样性下降明显,可能是由于大量外来入侵鱼类被引入北京地区水域,对北京本地鱼类多样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研究共检测到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L.)、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Lacèpede、蟾胡鲶Clarias batrachus (L.)、加蓬胡鲶Clarias gabonensis Günther、饰妆铠弓鱼和坦噶尼喀口孵非鲫Oreochromis tanganicae 6种外来入侵鱼种。饰妆铠弓鱼在所有样点中被检出;蟾胡鲶在所有水库和河流样点(26个)及6个湖泊样点中被检出;尼罗罗非鱼在26个样点中被检出,在河流水体中普遍存在;加蓬胡鲶在14个样点中被检出,水库和湖泊检出率较高;坦噶尼喀口孵非鲫和大口黑鲈分别在7和4个样点中被检出。(不愧是首都,养殖逃逸和人为放生的动物都那么另类)
        其实,近些年华北地区引进的外来鱼类,不止上述的那些,除了蟾胡和尼罗罗非以外,还有尖齿胡鲶,大口鲇,以及杂交鲶(不知是南种还是北种),大部分都是养殖逃逸为主,少量是某些坟蛋不养了乱丢(说的就是那些所谓的观赏鱼玩家)。
        东北地区十几年前就从岭南地区引进过罗非鱼,还有新疆,缺乏数据和资料,略过


        IP属地:广西46楼2021-11-05 22:41
        收起回复
          家里出了变故,得暂时停更了,什么时候复更就不知道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1-11-10 19:57
          回复
            北美鮰科三兄弟

            由上至下,分别是长鳍真鮰,云斑鮰,斑真鮰
            先从斑真鮰开始


            斑真鮰,也叫斑点叉尾鮰,(学名:Ictalurus punctatus)是鮰科、真鮰属鱼类。属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以上,据说北美捕捞的最大体长约1.27米。体型较长,前部较宽肥,后部较细长,头部较长。口亚端位,头部上下颚具深灰色触须4对,长短各异,以口角须最长,鼻须最短、眼较小,侧中位,鳃孔较大,鳃膜不连颊部。体表光滑,侧线完全,体两侧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银白色,幼鱼体之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重大于500g以上的鱼,身上的斑点则逐渐变得不明显或消失。背鳍1个,基底短,鳍棘1根,其后缘呈锯齿状,鳍条6-7根;胸鳍有1根锯齿状硬棘和8-9根鳍条;腹鳍于腹位,鳍条8-9根;臀鳍基部较长,鳍条24-29根;尾鳍分叉深;背鳍后有一脂鳍。
            原产于北美洲大陆,从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斑真蛔为温水性鱼类,栖息于河流、水库、溪流、回水、沼泽和牛轭湖等水域底层。幼鱼阶段活动较弱,喜集群在池水边缘摄食、活动,随着鱼体的长大,游泳能力增强,逐渐转向水体中下层活动。冬天主要在水体底层活动,而且活动能力明显降低。主要以底栖动物、小鱼、虾、水生昆虫、有机碎屑等为食。
            我国于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在1989年的时候被成功驯化,截至目前,我国的斑真鮰养殖量基本保持在50万吨以上,养殖产量占全球的65%左右。这条“泊来之鱼”曾经以出口为主要销售途径,然而,自2016年3月1日起,美国实施《强制性鲶鱼检验法规》,对鲶鱼(指鲶形目鱼类,包括斑点叉尾鮰)养殖、加工、出口、监管等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如此一来,我国斑真鮰出口急剧下滑,急需开拓内销市场。幸运的是,经过业内人士的不懈努力,这几年在华南、华东等产区已经陆续有加工厂运作,内销市场份额大大增加。内销市场的打开,也打破了国内养殖地域的限制,目前养殖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辽宁、江西等省份。其中,江苏的养殖规模发展较为迅速。
            由于人为的原因,养殖逃逸/被放生野外,开始在我国野外泛滥成灾,在长江流域也经常看见这种鱼的身影。
            烤鱼店和烧烤卖的烤鲇鱼,基本就是它和巴沙鱼(博氏巨鲶),少数是土鲶,杂交鲶和尖齿胡鲶,还有餐馆卖的无骨鱼菜肴,用的也是斑真鮰和巴沙鱼(博氏巨鲶)。并且,因为斑真鮰跟长吻鮠(俗称江团等),还有斑鳠(俗称芝麻剑等)长得有些类似,经常被奸商拿来冒充长吻鮠和斑鳠。
            隔壁空军佬钓到的,大个体斑真鮰

            哦,对了,这货的白化变异,当初被奸商起了个高大上的商品名,卖到2000多块钱,骗了不少人

            云斑鮰

            云斑鮰(学名:Ameiurus nebulosus)是鮰科、鮰属鱼类。体短而粗,头稍大,腹面平直,背面则斜乎。吻宽而钝、横裂。口亚下位,口裂较宽大。前颌骨和齿骨上分布有不规则向内弯曲的细密小齿。两鼻孔间距较大,前鼻孔l对,呈管状;后鼻孔也是1对,前方着生有鼻须。眼较小,位于头部两侧。有触须4对,长短各异。口角须宽扁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和颐须较短,鼻须末端超过眼的后缘,外侧颐须长于内侧颐须。胸鳍鳍条8-9,硬棘带有锯齿状。脂鳍位于背鳍之后,臀鳍正下方。尾鳍末端截形略内凹不开叉:体表光滑无鳞,富含粘液。侧线完全,较平直。鳃耙数8-9。体表背部深褐色,腹部灰白色。
            云斑鮰为淡水广温性鱼类,生活在水的底层(2-5米深处),行群体生活,常栖息在沙质及泥质水底,尤其喜在富含有机质和水生植物丛生的池塘、海湾、水库、湖泊的沿岸和小溪中生活。斑鮰为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喜欢集群摄食。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


            跟斑真鮰同时引进,因为养殖逃逸,这些年云斑鮰也几乎入侵了整个西南、东南地区的自然水域,在部分内陆(长江中下游)的江湖湖库里,偶尔也有人钓起这种鱼,只是整体数量没斑真鮰那么多。
            最后,就是长鳍真鮰了


            长鳍真鮰(Ictalurus furcatus)又称蓝鲇,为鲇形目,北美鲇科,真鮰属一种淡水鱼类。长鳍真鮰分布于北美洲东南部各大河流,体型巨大,是原产地著名的游钓鱼类,同时也出现在水族馆中作为展示鱼类,是北美最大的鲶鱼,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长鳍真鮰没有被正式引进,当初引进斑真鮰的时候,混杂进来了,国内的数量很稀少,可能鱼友养的,比养殖逃逸的还多,发出来凑个数
            这三个家伙的简单鉴别:长鳍真鮰的臀鳍长而平,故名长鳍;云斑鮰的尾鳍末端截形略内凹不开叉;斑真鮰的臀鳍为半圆状,幼体和亚成体身上有斑点(在国内水域,它没长到斑点完全消失就被抓了)。


            IP属地:广西60楼2022-03-05 16: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