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吧 关注:1,022贴子:3,475

回复:细读列子 解冲虚之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古换心之术
今天我们常常会把某些具备专业奇才之人冠称为一把刀,比喻其人在特定范围内有超出常人的功夫,也用来区别另外一些有会几手的普级人才。却不知这种看似俗成的称谓,到底是出至何处?且看本回故事就明白了;
出场人物:扁鹊 鲁公扈 赵齐婴
扁鹊其人是闻名于华夏,不比知道孔子的人少,应该比知道列子的人多。从《史记•扁鹊列传》中看其生平故事,此人长相难看,而且声音高挑如鹊,故有其名。所从师学医足足用了三十二年,不算孩童时期也有二十年的学习经验,古人十五而冠就算是成人了,所以有其师兄二十四岁出师。但扁鹊却是安心守命,只至其师逝后孝满三年以后才出来行医问诊,短短十年时间就名满天下,被誉为神医。根据典记,魏文王(也就是前篇曾出场的文侯)曾求教于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扁鹊是否有三兄弟且不计较,只是其中医理论的深度却是不争的事实。传说他有起死回生之妙法,这里列子先生又会给我们讲那一段故事?
鲁公扈和赵齐婴两人有病,以古人文言所累,往往是把人名之前冠以国名,讳其名实,只称某某国姓某某。这两人一同到扁鹊那里请求医治。扁鹊为他们看了病,不久就一起治愈了。扁鹊本着医者对患者的责任心对公扈和齐婴说:“两位先生以前所害的病,是从外面侵入腑藏所致,用药草和针砭就能治好。以在下观察,现在两位先生身上有至出生以来就有的疾患,而且此病是一直和你们的身体一同在不断地增长者,如果两位先生有意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治疗,怎么样?”此二人半信半疑,心里话这扁鹊不会是想故弄玄虚,有意宰我们一刀吧?于是说:“这个当然好了,但是还希望先说说我们病的症状如何?”
扁鹊直言对公扈说:“兄台的心志刚强但气魄柔弱,所以计谋太多而缺乏果断。而齐婴先生是心志柔弱但气魄刚强,所以计谋太少而专横十分。如果把你们的心交换一下,那样正好就把你们各自的缺点变成对方的优点了,于你们二位今后是不是说很好呀!”这里原文为“均善矣”。此二人一定是被扁鹊说的心服口服,也没有想这换心是怎么样的方法,只知道扁医生说要为自己治遗传性疾病,而且病症说的都还很准确。往往生病者在医生面前,都是言听计从,因为自己根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而面前有就救命的良医,那还不千恩万谢加送大红包包了。当然扁医生也是不自信满满,胸有毛竹,说办就办,开玩笑的话是,有这样好的外科手术机会,还不用家属签字什么的。立马叫两人喝了毒酒,当然应该是类似麻醉剂的汤药,这药够猛的,一下就用了让两位兄台睡过去了三天的剂量,手术开始,说话就容易了,只用三句半,一剖开胸膛,二取出心脏,三交换以后又放了进去,最后半句吃药。等三天之后二位醒来一切和原来一样。还真是神药,开胸手术三天就能下地如常。
话说两人万谢之后各自告辞回家。但是就在这里出问题了,这鲁公扈应该回鲁国的家是吧,他去不自觉去了赵齐婴的家,回家以后,指着赵齐婴的妻子儿女叫老婆孩子,当然这赵齐婴的妻子儿女不认识这疯子是谁了,这叫一个闹。另外一边的赵齐婴呢?却也回到了鲁公扈的家里,自己心里激动万分,与妻儿久别求医而归是吧,这下可是全家团聚了,见面就想拥抱妻子儿女。这鲁氏妻儿当然是不会答应。于是两家人因此打起了官司,最后一查原来根源在扁医生那里,就请求扁鹊来做证人分辨缘由。扁医生的话是多么有份量呀是吧?大手一挥三言两语,说明了此事发生的原因,就把官司给搞定了。那么最后结果如何?是扁担开花各回各家呢?还是将错就错,以斜就歪呢?无查。列子先生没说。故事就这里打住了。如果这故事放在今天我们都会以为信,但只要超过去今天100年时光,想必真信的人不会超过三个。中医真有那么神吗?那扁鹊自己怎么就死了呢?而且是死于非命?神医呀,一定会活个千儿八百岁才是。且不要乱自猜度,我们来看看故事的内容是否可信,说此二人交换了心脏,以后就乱了原本的心性,没有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长的什么模样,没把自己当是另一个人,自认为与原来一般无二。可是我们通常看人,都只是看这人的表面长相,所以有时候就会认错人,相貌相同的天下多了去了,可真是要找出一对性格神似的人就难了,除了双胞胎有血缘关系的另算。这人的长相你不动则已,只要一动作,一开腔,立马就看出不一样的地方,那到底是那里不同呢?我们常常都会说是气质的不同,但这气质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先天性格,加上后天的生活、学习环境形成人的不同个性,从语言,行为举止出现不同。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面,一个从其出生之后,他的体质里就遗传了其家族的密码,我们今天的人都相信这个所谓有基因。你长大再如何变,其性是没有多大的改变的。所以就有人说:“这教育是真的有用吗?还是人的根本遗传性?”
最后借用名家之言来总结,卢重玄解:“夫形体者,无知之物也。神识者,有知之主也。守乎本则真全而合道,滞乎质由失性而徇情。俗人徒见形之有憎爱,不知神之为主宰也。今言易其心而各有妻子者,明心为情主,形实无知耳。所以道者莫贵乎养神也。”



84楼2010-06-27 00:12
回复
    高山流水遇知音
    此节的故事也传唱千年的名言了,故只需引出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此间恰逢五月初五端午节,辗转去到古琴台门前一望。
    


    88楼2010-06-28 00:39
    回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今天我们常会听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语,此语出至那里呢?且看下文同、文章很容易懂,知道的人也很多,不如也只引原文,读起来也很爽口;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皆,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这纪昌小子学了师父飞卫的箭术,后生杀心,临了却是技不如师,没有活学活用。这飞卫却也是好心肠,没有因为纪昌要杀自己而生气,文章最后的相对而泣,是英雄的两相惜,也是同行的竟争之命苦痛难当。都说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这里列子先生引这一段故事,也是为要我们了解人心与技术的不可比性。
      


      90楼2010-06-30 20:17
      回复
        造父的老师叫泰豆氏,造父一开始跟随他学习驾车时,所持礼仪十分谦卑,但泰豆三年也没有教他。造父持礼更加谨慎,泰豆才告诉他说:“古诗说:‘优秀弓匠的弟子,一定要先学习做簸箕;优秀冶匠的弟子,一定要先学习做皮衣。’这造父的师父还真有点象列子的师父壶子是吧!先凉你三年,一般性格的人早就转投他门了是吧,可是造父同列子一样老实的很,看准了的事情,他是一门心思的要学下去。
        这泰豆氏说:“你先看我快步行走。如果能和我一样地快步行走,然后才可以掌握缰绳,驾驭马匹。”造父说:“一切听您的命令。”泰豆于是把木棍立起来作道路,木桩上只能放一只脚,根据步伐大小放置,然后踩在木桩上行走,来回快跑,也没有跌落下来。这功夫看着有点象是武术中的梅花桩是吧?造父学习这个技巧,三天就完全学到手了。泰豆赞叹说:“小伙子不错嘛!你怎么这么灵敏呀?掌握得真快啊!记住你的心得,凡是要驾御马车的,也要像这样子。刚才你在木桩上走路时,踩得稳的是脚,相应者是心,心要配合感觉这个脚的所踏力度。把这推广到驾车上,在协调缰绳和衔铁的时候,快慢与口令相和谐,需发于心胸所意,而掌握节拍在于手臂之间。心里要一直感觉着车的行进与马的动作协调合适,身外要了解掌控马匹性情与之相符合,所以进退收紧与放松都如此遵循,路曲车旋马策也因符合车与马的规率去做,这样做就算是长途道路,马奔跑起来气力也会绰绰有余,你能如此去做,才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巧。
        泰豆师父最后总结说:“当你在衔铁上感知到信号,马上就能在缰绳上有所回应;在缰绳上感知到信号,马上就能在手上有所回应。在手上感知到信号,马上就在心上有所回应。这样就用不着眼睛看,用不着鞭子赶,心情闲适,身体正直,六匹马的缰绳不乱,二十四只马蹄的步伐没有误差,回转与进退,没有不符合节拍的。然后,小子你知道吗?这驾车的技术娴熟之后,可以使车轮之外没有其它痕迹,可以使马蹄之外没有其它地面也照样能行走,并没有觉得山谷的艰险和原野的平坦,看上去完全一样。我的技巧没有了,你好好记住吧!”这泰师父确实是个中高手,他说出了驾车的最高境界,即人车马三位一体,整合为一。马蹄不乱车辗如一,走山路与过平原一样分毫不差。有一句话说的好:“天下事,做到极处都可以称这艺术。”这驾车的技术到最后也就是一门艺术。盖房子人人都会,可建成一座可传后世的房子却只能是艺术品。今天在上海全世界的建筑师都来建自己房子,可这房子建的如何,不只是一两个人说好,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造父之艺术竟比过其族人的创世之功。
        


        92楼2010-07-01 19:49
        回复
          昆吾之剑与火浣之布
          出场人物:周共王   萧叔
          这汤问篇即将收尾,可真正成汤之言却很少,这周穆王却是十分抢镜,这不他又出场了。
          且说这周穆王大举征伐西方戎族时,其族曾给穆王进献锟铻剑和火洗布。其剑长约一尺八寸,钢质纯熟,刀刃赤色,用它来切断玉石像切断泥土一样。那称为火洗之布,洗它的时候必须投入火中,布即成为火的颜色,而污垢则成为布的颜色,从火中把布取出抖动几下,布就白得像雪花一般。皇太子认为世上没有这种东西,传说的是虚妄之事。萧叔说:“皇太子真的太自信了,也真的诬蔑了事物之理啊!”这收官之言还真是怪模怪样,虽然也同上节一样是说宝剑之类的奇异之物,这里却牵扯出一样皇太子来,这皇太子是何人呢?还是来查查他的背景吧。周穆王前面已经介绍过,他是周室王朝第五位国王,他死后其子周共王,姓名姬繄扈,(“繄扈”,拼音:yī hù),西周第六代国王,生卒年不详。在位12年,病死,葬于毕原谥号共王(“共”,拼音:gōng)。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周穆王之子。 姬黳扈继位时,国家因穆王远游,耗费了巨量财富,弄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但是,在许多场合又不得不维持着天子的架子。如为了表示赏罚 分明,共王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继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周王朝开始衰落下去。姬病死后的庙号为共王。这共王之后就是前面造父一节提到的“四王之变”,周室国力日衰。这共王史载很少只在《国语•周语一》有载,说密康公跟随共王游于泾上时,有三女子自愿献身于前,密康公收而不献于共工,密康公的母亲叫他不能要这三女子,认为这样的事情即使共王都受不起,何况一个小国的君主。密康公不听,接纳了三女。一年后被共王灭掉。这密国康公也是姬姓的后代,这共王为了三位美女而不顾手足之情,其情当是不堪。这共王之称是否取意共工氏之乱意呢?只能乱猜一二罢了。那么更奇怪的就是收官的人物――萧叔。这萧叔查其姓始为古时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如此说来,这萧叔应为同为造父、子非一族类,后应同在周室为官。而能在王面前称其为叔的,其资历可见一般。萧叔曰:“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诬理哉!”这共王此时还是太子,这萧叔似以长辈的身份十分的严厉的教训口吻。此昆吾之剑与火浣之布虽然为异物,但天下之大是无奇不有,也就是如此篇的第一节所言,万物之先有何存在一样,不能以自己所见视听闻,而失去了另外一面无限广阔的世界。A面B面,正反相应才能是整体,阴阳相合才是统一。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两合是为太极,大道太极而于无始之极,无名之状,自也然也,不知才最老实的,也是最真实说法。所以此篇汤问所言,本无没有答案可言,这有点象佛家之参悟之话头:“既然道本无,何来的这山河大地邪!”看似很有学问之问,但却也同一般小儿之戏言般可笑,莫以自见为见,莫以自闻为闻,天地之间唯心所显,无所见的又是什么呢?神秘终究是神秘本身,命运也同为命为运化。汤问篇结束了,却引出另外一需要追问的话头,即可为命?且看下篇分解。
          


          94楼2010-07-05 20:58
          回复
            力命第六
            中国人相信与不相信的人都会知道“命运”两个字,一为宿命,一为运势。命中有时方为有,运势不到即不达。任命于天即为宿命,不可更替。然而春秋时代周室将倾,诸侯争霸天下。讲的是以力撼命,武力天下,胜者为王败者寇。而在民间的百姓,也会遇到同类事情,比如前篇中的魏黑卵杀来丹之父事件,到底是命运安排?还是能自食其力谋取命理呢?所以生之为人者都会有此一问?且看列子先生的原文如何说的,这是一段对话,也就是人与自己命运的对白;
            


            95楼2010-07-05 21:02
            回复
              力量很自负的对命运说:“你的功效作为怎么能和我相比呢?”命运不置可否的说:“你对事物有什么功劳而要和我相比?”


              96楼2010-07-05 21:05
              回复
                也就是黄帝的氏族在一天天壮大,而炎帝的权威却日渐弱小,先有东夷族部落少昊与炎帝魁隗氏族九世孙夸父的联盟军对阵失利而迁都,后虽打败联盟攻势,夸父却求助于蚩尤,这个蚩尤帅其九黎族八十一部落合击炎帝。为什么东夷少昊会攻打炎帝呢?应该是其祖上太昊伏羲氏当年所谓的禅位于下臣朱襄氏也是被迫所致,其后世当然会不肯罢休,因此联合炎帝的外室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巨人部落夸父,想取而代之。可惜仍然打不过,没办法只好求助于蚩尤。应该说原来这个蚩尤应该不是这个名字,是后世成王败寇的论法,蚩尤本来称由,同神农氏族一脉,由在古时也是农田的意思,只是被当政的炎帝榆罔派在外部靠近东夷族部落,本来的目的应该是看管伏羲氏的东夷后裔,这下可好,两下联合起来了。加之蚩尤占得地利,即有盐地又冶炼出了青铜,可以打造武器,因此很容易的打败了炎帝。炎帝就想到了自己的北方的弟弟有熊氏,求他来帮忙。黄帝也是看好这次好机会,从北方杀来与蚩尤联军会战,经过长达九年的战争,黄帝最后是设计水淹了蚩尤大军,在涿鹿一战大胜还活抓住了蚩尤,并分其身葬于四方,想必是为了威摄其余党。蚩尤部落后代四散于重山之间,成为今天苖族的前身,因为少数民族中有布衣族,而苖族被称为不由族。其后所谓的三苖也就是蚩尤部落的后世沿续,在今天的苖家依然有很多关于蚩尤庙,以及家族神信仰,可以证明其历史发展轨迹。蚩尤虽死部落未灭,东夷族当然也没有灭,其后代更出了双瞳重华舜帝这样的人材。好了,黄帝终于是胜利了,炎帝呢?此时应该大势已去,今天的情况就象重复前世的其祖接班伏羲氏,与后望大禹取代舜一样。炎帝当然是不肯就此罢了送出王位,于是又来一场阪泉之战,失败之后只好做出了聪明的选择,也来了个禅让。黄帝成功上位没有杀炎帝,而是收为臣属。同时经过历久的战争,天下也是盼着和平,北方与南方在黄帝时代得到了第一次统一,和称为华夏之邦。另外多讲一句,黄帝篇中所言的华胥国,查史〈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华胥氏生伏羲氏,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约20公里的蓝田县华胥镇。
                说完了一些历史,这力命之说大家可以自己分断一二不再累述。
                


                98楼2010-07-05 21:09
                回复
                  西门大富 北宫赤贫
                  在前面说一堆扯不清楚的野史,下面列子先生又开始讲故事听了;
                  话说有一位名叫北宫子人对其友人西门子说:“我和你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别人却使你显达;你看我们都一样的世家大族,而别人却尊敬你;我们俩人相貌也差不多是吧,我自觉不比你好看,也不会难看到那里去,还见得人吧!不都一个嘴巴两个眼睛,而别人却喜欢你;我们两个讲话都是一样地,关点论据都是一样,为什么别人却总采纳你的意见;还有我们都是一样的做事,做同一件事情,完成情况也差不多,可就是别人就是信任你;兄弟两个在朝里当一样的做官是吧,为么什总是别人重用你,没有人用我?;我们家里都一样的种田,数量一样,为什么别人总会把你的田种的比我家的好的多呢?你看你富的直流油;兄弟两个一样的经商做生意,为什么别人总是去你那里卖东西,你买么什就发么什,你发财发的钱都没地方放了。你看我穿的是家里用最便宜的粗布织的衣服,吃的是最差的最糙的饭,几乎都要去捡菜叶子吃了,住的就更不用说了,是不挡风遮雨,冬冷夏热的茅草屋,想外出做事情吧,也就只能靠我这11路公共汽车步行,鞋子都磨的快没得底子了。你看你穿的是绣着精细图案的高纺纹的真丝绸衣服,吃的是最高档酒店做出来的美味可口的饭菜,住的是郊外的别墅,还带个大游泳池,就差搞个高尔夫球场你屋里头了。好家伙,你说你出门吧,你是赶车队呀,四匹马车对你来说是小儿科了,你这是养马太多出来溜马玩吧。成群结队的在大街上跑,还好是在你家里,要是在我屋里,那还不把个房子搞地天翻地覆。去你家里做客吧,你嬉皮笑脸的只管自己嬉戏欢笑,大有不想理我的念头;在朝廷上,你夸夸其谈、不可一世的样子总带着一幅轻视我的脸色。你西门子是大户吧,可你瞧不上偶,请客问候没有我的份,外出游玩也不和我同行;已经有好多年了。西门子你是不是自以为仁德超过了我吗?”


                  99楼2010-07-12 18:48
                  回复
                    西门子大户回答说:“真是不好意思,北宫子兄弟我也不知道这里面的真实原因。你看你吧,做事老碰钉子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功,所以就受穷,我做事总是蛮顺,手到什么都擒来,这不就是老天爷对待我们的厚薄不同的证明吗?你却说什么东西和我都一样,你的脸皮也太厚了。”北宫子一时无语言塞,无法应答,失魂落魄地回去了。半路上碰到了东郭先生。东郭先生问:“喂!北宫子先生这是从哪里回来呀,为什么脸色这样差,一个人失魂落魄垂头丧气的?”北宫子对东郭先生回上述情况。东郭先生说:“嗯,既然是这样子,好吧,且让我帮你消消气,我和你再到西门氏家去问问他。”东郭先生见了面就问西门子道:“西门大官人,为什么要那么样的侮辱北宫子呢?你且说说原因和理由吧。”西门子说:“这北宫子没事跑过来与我扯淡,讲他的时代、家族、年龄、相貌、言论、做事都与我相同,而低贱与尊贵、贫苦与富有却与我不一样。我很客气的回答他了呀!我说了,真是不好意思,北宫子兄弟我也不知道这里面的真实原因。你看你吧,做事老碰钉子一事无成,所以就受穷,我做事总是蛮顺,手到什么都擒来,这不就是老天爷对待我们的厚薄不同的证明吗?你却说什么东西和我都一样,你的脸皮也太厚了。”东郭先生说:“嗯,西门大官人,你所讲的厚薄不过是说才能和仁德的差别,我这里还有一种厚薄与此不同。且讲于你听听;北宫子的仁德厚,命运薄,你的命运厚,仁德薄。你的显达,不是凭智慧得到的;北宫子的穷困,不是冒昧的过失。都是天命,而不是人力。而你却以德薄命厚自以为了不起,北宫子又以德厚命薄自觉惭愧,其实是都不懂得这里面本来的道理。”西门子说:“先生不要讲了。我从此以后就不敢再说这样的话了。”北宫子回去以后,穿他的粗布衣服,觉得有狐貉裘毛那样的温暖;吃他的粗粮大豆,觉得有精美饭菜的味道;住他的茅草屋,像是住在宽广的大厦中;乘坐他的柴车,像是有华丽雕饰的高大车马。终身舒适自得,不再分别得失荣辱在别人那里还是在自己这里。东郭先生听到后说:“北宫子已经沉睡很久了,但只听到一句话便能从梦中醒悟过来,却也很有悟性啊!”


                    100楼2010-07-12 18:48
                    回复
                      这是个很容易懂的故事,平实简单的就象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有人生而聪慧,三岁可背全唐诗,有人一年背不出一首古诗、学不会三句外语,有人一夜所赚的钱,旁人就是穷尽一生也无法赚到。有人天生丽质,有人就是生的如歪瓜如裂开的枣,这是为啥呢?不是那个天生就有德行,德行之厚薄是后世人定,不关天事,命运说:“不好意思,这也关我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哈!”那关WHO的事情!谁在主宰我们的一切?都说天知道,可天却说I摸搜搜索尔!自己玩去,莫烦你老头子打牌,老头子刚摸到一手电话号码,臭牌!


                      101楼2010-07-12 18:49
                      回复
                        北宫子未听得东郭先生一语前是自伤自愧,但听得有这天道命理之说,回去就能平心静气,安贫乐道,自觉在家吃粥咽糠也是香甜无比尔?这是不是说那孔子的贤徒颜回兄弟呢?这人真是个奇怪的组合体,一个人的心思本来是寻死觅活的,可听得一句半句解心之语,竟然就立马转向海阔天空起来。


                        102楼2010-07-12 18:51
                        回复
                          佛家讲需转得法,而莫被这法所转,即也是这个道理,天下之理、之情都只不出人之一胸,能展怀而对,空其意气于天地,任它变幻莫测,也只是空花梦幻。人终散去而留红楼对雨。


                          103楼2010-07-12 18:52
                          回复
                            管鲍之交   厚薄之辨
                            历史上的管鲍之交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这里列子先生有什么新解意呢?且先看原文;
                            管夷吾、鲍叔牙两人交朋友十分亲近,都在齐国做事,管夷吾帮助公子纠,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当时齐国公族的公子被宠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没有区别。大家害怕发生动乱,管仲与召忽帮助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后来公孙无知发动兵乱,齐国没有君主,两位公子抢着回国。管夷吾与公子小白在莒国境内对抗,路上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威胁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也被迫自杀,管夷吾被囚禁。鲍叔牙对桓公说:“管夷吾很能干,可以治理国家。”桓公说:“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杀了他。”鲍叔牙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恨,而且一个人能尽力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尽力为国君做事,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夷吾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鲁国把他送了回来,齐国鲍叔牙到郊外迎接,释放了他的囚禁。桓公用厚礼对待他,地位在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也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桓公把国政交给管仲,称他为“仲父”。桓公终于称霸于诸侯。管仲曾感叹说:“我年轻穷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道做买卖,分配钱财时总是多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婪,知道我贫穷。我曾替鲍叔出主意而非常失败,鲍叔不认为是我愚笨,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是我不好,知道我没有碰到机会。我曾三次作战三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要人照顾。公子纠失败了,召忽自杀了,我也被囚禁而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是我无耻,知道我不在乎小节而以不能扬名于天下为耻辱。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这是人们称道的管、鲍善于结交朋友的事,小白善于任用能人的事。
                            上面是还原史实故事,下面才是列子先生想说的话。他说:“然而实际上无所谓善于结交朋友、实际上无所谓任用能人。说他们实际上无所谓善于结交朋友、实际上无所谓任用能人,并不是说世上有比他们更善于结交朋友、更善于任用能人的事,而是说召忽想去死,是不得不自杀;鲍叔不是能够推举贤能,而是不能不推举贤能;小白不是能够任用仇人,而是不得不任用仇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只因他们个人的品性与器质始然,他们本人都是这个性格。
                            故事接着发展下去,到管夷吾生了重病的时候,小白问他,说:“仲父的病已经很重,不能再瞒着你了,如果你的病治不好,那我把国家政事交给谁呢?”管夷吾问:“您想交给谁呢?”小白说:“鲍叔牙可以。”管仲说:“不行,他的为人,是一个廉洁的好人,但他不把比自己差的人当人看待,一听到别人的过错,终身也不会忘记。用他来治理国家,在上面会困扰国君,在下面会违背民意。他得罪于您,也就不会太久了。”小白问:“那么谁行呢?”管仲回答说:“不得已的话,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在上面能忘掉自己,在下面能使下属不卑不亢,对于自己不如黄帝而感到惭愧,对于别人不如自己表示同情。把仁德分给别人的叫做圣人,把钱财分给别人的叫做贤人。以为自己贤能而瞧不起别人的人,没有能得到别人拥护的;自己虽贤能而能尊重别人的人,没有得不到别人拥护的。他对于国事有所不闻,对于家事也有所不见。不得已的话,隰朋还可以。”
                            从故事的启承转合,可见管夷吾并不是要轻视鲍叔,而是不得不轻视他;并不是要重视隰朋,而是不得不重视他。开始时重视,有可能后来要轻视;开始时轻视,有可能后来要重视,重视与轻视的变化,并不由我自己。公子小白即齐恒公如当时没听鲍叔牙的话杀了管仲,历史是否会重写呢?但小白非大白,其有成王的气质,有成霸的天赋,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同样的道理,这鲍叔牙之所以看好管仲,也是因为其性格就是喜欢比自己有本事的人,如管仲看穿鲍叔牙的心理一样,其人天性如此,就好象一句俗话说的那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之皆然。”鲍叔牙天生就瞧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总是以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他人,不如自己的人如是有了错,那更就会封杀冷藏一世。而管仲之所以不避语失而得有恩于自己的鲍叔牙呢?也是因为他天生就是当二把手的材料,有掌握天下的能力,知人而善任。他不仅看明白了鲍叔牙也看清楚了他推举的那位接班人隰朋,说他有合上意,也能下融群臣,但对于国事与治家事不能考虑的全面周全,也就是说可以稳定之国时安邦,平稳有余,而图谋发展就不能了。列子先生引这段历史典故,是为了再解前节所言的厚薄之语,天命如此,人各有命,这个命为何物呢?我们今天说性格决定命运,这里也可以暂如此理解。但是这性格是如何呢?性格有无变化呢?也就是本节后面所说的,先厚后薄、薄后始厚之语,我们成人之后知道,以已之力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之大境,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当世,即中国人所说的识实务者为俊杰,道家讲不敢为天下先,也是这个意思。大势所致如那忽召不得不自杀,死期之至,非自能所为。说他为了什么节义也罢,总之是有一死。
                            


                            104楼2010-07-12 18:53
                            回复
                              邓律师犯法
                              出场人物:邓析   子产
                              我们的天下第一大律师邓析再次出场,却也是其落幕之戏。
                              列子先生说:“中华大地上的第一大律师邓析先生,持模棱两可的论题,创设没有结果的诡辩之说,在文字上钻法律的空子,自持有鬼辨之才,得天下之理。在子产执政的时候,作了一部写在竹简上的法律《竹刑》。古时的律法原来是刻在铜制的鼎器上面,是为国器。一般百姓是看不到的,也就只能听任当官的说啥就是啥,不知法当然就不可能懂法了。这邓律师有创举,他把郑国的法律知识写在竹简上面, 也就是今天印成的书册,应该是手抄本的,但这也可以流传,这样郑国人都能学习到了。 不仅如此,邓律师还主动开讲解班,进行法律研习班普及法律知识,郑国人当时是趋之若鹜,辨论之风大行其道。郑国后来也使用它,但因此多次使子产的政事发生困难,人民开始有发言权了,民意难平子产只能屈服。子产当然是不能任其势力在发展下去了,找了个理由便把邓析抓了起来,并当街示众有意羞辱他,羞辱过后不久就杀了他。
                              列子先生说:“如此可见当朝的子产并不是自己有能力使用《竹刑》,他也许是本就不想百姓知道什么法律内容,也不会自己去发明什么竹简去搞个义务律师当当,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全国人民都在搞这个事情,没办法了才不得不用它;再者邓析并不是能够使子产屈服,因为法律本身的,以及民生民意的缘故,而是不得不使他屈服;子产也是如此,并不是非要诛杀邓析,而是不得不诛杀他。小小一个邓析,你好好过你的小日子,我子产当然不会在意你一只小蚂蚁,可你太不自量力了,搞出这些个妖蛾子来,叫王国失去颜面,失我子产失去管束郑国的权威,那还了得。你是想做啥子嘛?你无情在前,就不怪我义在后了。国家权力与民生之间本来就有不可调和的弊病,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法律,如此公平也就只是相对而言。更何况是人执的法律,那漏洞就不说了。邓析之死说明了什么呢?也是同上节一样,其死也是性格原因,那叫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有得者必有失,人之才能,与世间都是相通相背,其理曲直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当然这邓律师这样的人材为什么还会被法所制了呢?他不是有一张能辨天下的好嘴吗?原因很简单,他只有解释法律的权力,却没有制造法律的权力。
                              


                              105楼2010-07-15 1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