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墨吧 关注:57贴子:6,102

【Jの求解】关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几个错别字,很容易发现,懒得改了………………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材。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意义。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象被火烧过的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围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明了他的意义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见到一个美人,不说我要去向她求婚,她可以替我生儿子,只说我看她这人很有趣味,我要来研究她的生理构造,分析她的心理组织。科学家见到一堆粪,不说它的气味太坏,我要掩鼻走开,只说这堆粪是一个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看看有没有病菌在里面,科学家自然也有见到美人就求婚,见到粪就掩鼻走开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他已经由科学家还到实际人的地位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IP属地:北京1楼2010-04-24 18:11回复
    本文过深,所以放上来讨论……………………


    IP属地:北京3楼2010-04-24 18:12
    回复
      所以 我看不懂


      4楼2010-04-24 18:22
      回复
        能看懂多少算多少,我待会先整理份文章结构和中心论点出来,……因为我也看不懂…………


        IP属地:北京5楼2010-04-24 18:33
        回复
          某位初三学妹问我的……我可不想丢脸……………………………………………………


          IP属地:北京6楼2010-04-24 18:34
          回复
            是不是我最近道行又回来了....处处禅机阿.....


            7楼2010-04-24 18:40
            回复
              是要问什麼?


              8楼2010-04-24 18:40
              回复
                我的观点是(貌似可以写驳论。。。。。。。)
                为什么科学精神不能与审美精神平起平坐
                科学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奉献就是美
                要先有科学精神才能有科技,有科技人才能节省时间欣赏美


                9楼2010-04-24 18:43
                回复
                  为什么科学精神不能与审美精神平起平坐
                  科学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奉献就是美
                  要先有科学精神才能有科技,有科技人才能节省时间欣赏美
                  这只是观点
                  这篇文章也只是文章
                  以前的时候所谓的画作 雕刻都是一种奢侈
                  贾人官吏才玩得起
                  但是如果指的是一般的美
                  他是不分阶级的 是一种根本的感受
                  其实这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太实际 他就是缺少美
                  一个人太虚幻 他就是缺发现
                  美不能填饱肚子
                  但是科技可以增产等等 然后接续你说的循环
                  但是如果一天到晚耕田你也只能是因为养家的压力苦命耕作
                  但是"美"可以化为精神上的动力
                  你要说哪个比较重要 看看下面
                  如果闹饥荒 你有闲情去看那些字画?
                  如果整天窝在书桌前 你思考会不会僵化?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10楼2010-04-24 18:52
                  回复
                    回复:6楼
                    这个目的……


                    IP属地:北京11楼2010-04-24 19:10
                    回复
                      为什麼这贴会来这麼多人......


                      12楼2010-04-24 19:22
                      回复
                        很多人么?。。手机党表示鸭梨很大。。


                        13楼2010-04-24 19:24
                        回复
                          回复:13楼
                          嗯……………………是的……


                          IP属地:北京15楼2010-04-24 19:25
                          回复
                            我就看到两个不认识没来过的嘛。


                            16楼2010-04-24 19:27
                            回复
                              呃&误操作…………


                              IP属地:北京17楼2010-04-24 19: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