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族吧 关注:165贴子:3,601
  • 6回复贴,共1

莱国的来龙去脉--莱人最先培育小麦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莱国,早于商代在胶东沿海建立,世代活跃在山东半岛。《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指出:莱国是子姓国,为商朝时即已存在的同姓国。《路史·国名纪四》谓莱为商后之国,殷商子姓,则莱国亦当为子姓,《史记》卷三《殷本纪》载:“(商祖)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殷氏、莱氏。”《左传·隐公元年》正义据《世本》“来为子姓”之说。子姓和嬴姓均属东夷少昊氏之后。
归城城址出土的一批铜器中有一件鼎的铭文有这样五个字“莱伯作旅鼎”
面对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料,考古人员得出结论———莱山脚下的黄水河流域是胶东半岛青铜文化的中心区域,从墓葬到城址,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规模。从文物的等级来看,这个国家也是胶东半岛最大最强的国家。从历史记载来看,这个国家只能是莱国,那么归城应该就是莱国的都城。


IP属地:北京1楼2021-09-24 20:57回复
    小麦来自西亚却最早出现在山东,这是个疑案。

    莱人之所以被称为莱人,据王献唐考证:“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莱人首先发明麦种者,亦即原始之农业民族。”建立最早的都城“麦丘莱,并在此培育了小麦,分布山东中、东部,都城“麦丘邑”;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

    根据出土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的地域分布规律,看不出一个由西向东的传播模式,因为在西北地区、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都发现有距今4000年前后的早期小麦遗存,不仅如此,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可信度最高的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出土于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距今4500年),这个遗址恰恰位于整个带状地带的最东端-山东半岛上。所以,小麦是否确实是沿着丝绸之路由西向东逐步传入中国的,值得重新考虑。

    此图出自农业部。古代山东土地肥沃冠天下, 主要粮食作物产区几乎都在山东及其周围地区。
    2005年,山东聊城市校坊铺遗址发现了四千年前的小麦遗存。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属于龙山文化时代早期阶段,就是距今4800年前后。
    多数学者主张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莱人为首先发明者,亦即原始之农业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我国历史上自古传承下来的小麦品种和小麦种植技术,还是莱人的小麦和小麦种植技术。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为我国的小麦栽培作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西汉时期的农学家氾胜之(山东菏泽人),致力于在中原地区推广小麦种植。汉代陕西关中人口的增加与小麦种植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IP属地:北京2楼2021-09-24 20:58
    回复
      莱国原是殷商的子姓国,归顺姬周而获得封爵,属于周朝诸侯国,应是华夏一员,参加姬周出征攻打淮海,获得莱伯尊号。但由于经常与齐国鲁国发生边界冲突,被称为莱夷。齐人指使莱人消灭鲁国时,孔子作为鲁官,愤然讲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烟台莱国故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一尊一卣铭文。卣上刻有铭文———“王出狩南土……启从征……。钺箙。” 从这条铭文来看,莱国君王-启,能够率领军队参加周天子组织的征伐战役。钺在当时是一种斧形的兵器,是王权首领的象征。
      周朝初年,东方嬴姓诸国不愿意归附周,支持商纣之子武庚反周复商,徐与奄、蒲姑、淮夷诸国等17 国也联合反周未成功,所以被周人称为东夷。发配至西垂的古秦人被称为“戍秦人”、“秦夷”。
      历史上,中国也有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蔑称,其实就是夷夏之辨的畸形产物,其核心都可以归结到姬周以家族血缘为核心建立的部落联盟统治体系,导致春秋战国分裂混战数百年,周王室名存实亡,贻害中国不浅。


      IP属地:北京3楼2021-09-24 20:59
      回复
        在龙山文化晚期,胶东古人开始引种小麦,古人最初蒸饭煮粥是粒食的,但麦饭比粟米和稻米更难吃,曾经被中原人视为劣等粮食。西域传来的做法,之前都是做成麦饭,非常难吃,却不是西域人的主粮。到战国晚期,胶东莱夷人发明了小麦磨面技术,可以做面条和馒头,比粟米和稻米更好吃,小麦抗旱能力强,适用于东部华北平原,得以广泛种植,最终成为北方汉人的主粮。从此开始,小麦磨面技术从东到西传播,传到了中东和欧洲,他们开始做面包和烧饼。


        IP属地:北京4楼2021-10-23 08:16
        回复
          在今冀东的唐山地区的一些文化遗址,如唐山大城山、丰润韩家街、滦南东店庄等遗址中出土了一批具有山东龙山文化的遗存。在今渤海海峡一带的庙岛群岛和辽东半岛上,发现了许多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7000~4000年前期间,大连地区贝丘遗址、小珠山遗址、旅顺郭家村遗址中出土的具有典型山东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特征的蛋壳黑陶。大连地区大王山青铜时代遗址(距今3000年)发掘出山东岳石文化陶器。这些考古事实反映出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足以说明7000年前大汶口-龙山先民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可以凭着一叶扁舟往来于各岛之间。

          由于山东半岛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地区,当初从事稻粟混作,大汶口龙山先民把稻作技术带去辽东半岛,后来传播到日韩,湿润气候很适合稻作。但到龙山文化晚期,胶东古人放弃稻粟混作,开始引种小麦。自古以来,东北一直居住着通古斯语族,以游牧狩猎为生,几乎不搞农耕。近代日本人军团侵占东北开拓农业,引进了稻作技术,大批闯关东移民大力发展稻作技术并辛勤劳作,这样就有了著名的东北大米。


          IP属地:北京5楼2021-10-23 08:17
          回复
            甲骨文的“来”字,像一株根叶秆穗俱全的麦苗形,它的本义是指小麦。《说文解字》云:“来,周所受瑞麦来(大麦)。一来二缝,像芒束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说明大麦小麦盛产于周地,是上天所赐,又指到来的来,引申义有时间的经过、将要、产生、大约等。此字后来多借用为来往之来,是由彼至此、由远及近的意思,与“去”相对。而“来”的本义,则为后起的“麦”字所代替。"
            另外,“来”又用作姓氏,“来”姓是以“国”得名。据《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目夷氏。” 有人认为,“来地”在古代很可能是以种植小麦而闻名,因此而得国名。


            IP属地:北京6楼2022-04-08 14:18
            回复

              此图出自农业部。古代主要粮食作物产区地几乎都在黄河中下流域,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都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养马地区,对于东方农业文明构成严重的威胁。

              N系人群率先到达黄河流域北岸,开创了粟作农业,但生产规模不大,至今还没有成为中国人的主粮,N系人群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对中原汉族父系的基因贡献微乎其微,但留下一定的文化遗产。
              O2-M122早在2.8万年前就在黄淮海平原诞生,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才开始其新石器时代的扩张。O2-M122强烈人口扩张的Y染色体支系在中国东部的广泛分布,与中国农业的东部本土起源是一致的。由于中国东部大平原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地区,当初从事稻粟混作,后来引进了小麦,致力于在中原地区推广小麦种植,奠定了黄河农业文明的基础,小麦最终称为北方汉人的主粮。东南亚O1a-M119和O1b1a1-M95长期生活在热带森林从事半农半猎,远不如黄河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湖南、浙江一带最早出现水稻,但生产规模不大,也不是商周秦汉的主粮。自从汉代征服南方,才开始开拓南方农业,稻栽培已具相当规模。自从宋代以来,水稻慢慢变成了多数中国人的主粮。


              IP属地:北京7楼2022-11-02 1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