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学世家:
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常推於郡中。——《魏略》
姜维字伯约,郡欲表维以为将。维家本衣冠,不愿为将,郡因表拜郎中。——《太平御览·卷二百一十五·职官部十三·总叙尚书郎》《魏略》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市财政局、审计局局长),州辟为从事(省厅厅长)。历蜀汉护军、中监军、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来忠,亦博览经学,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姜维。维善之,以为参军。——《三国志.蜀书.来敏传》
陈寿,初应州命,卫将军(姜维)主簿,著《三国志》。——《华阳国志》
李宓,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姜维)主簿 著《陈情表》。——《华阳国志》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芝性骄傲,於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二、年少封侯(亭侯—乡侯—县候)
234年: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杨仪、费祎希更军事,姜维统诸军)——《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延大怒,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追斩之。——《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姜维)。——《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司马懿)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汉晋春秋》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县候),时年三十二。——《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三、击破司马昭、邓艾
244年:
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邓艾)出参征西(夏侯玄)军事,迁南安太守。——《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三国志.蜀书.王平传》
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林夜袭帝营,帝坚卧不动。爽等引旋,蜀果驰兵趣三岭,争险乃得过。遂还,(贬)拜议郎。——《晋书.文帝记》
四、羌胡报仇、俘获国舅
247年:
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等(南安太守邓艾)战,克之。——《华阳国志》
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维徙之繁县。——《华阳国志》
昔岁及此年(271年),药兰泥、白虎文秦凉杀刺史胡烈、牵弘,遣田璋讨泥。——《宋书.天文志第二十三》
250年: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傅子》
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西平郭脩,曹魏郭太后族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脩字孝先,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脩不为屈。——《魏氏春秋》
后岁首(253年),祎持节行酒,郭脩以马鞭中小刀刺祎,祎数日薨。——《太平御览.汉表传》
五、千里增援
254年:
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狄道、临洮三县民还。——《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姜维寇陇右。时安东将军司马文王镇许昌,徵还击维(魏郭淮、陈泰战事不利,司马昭千里增援)——《魏氏春秋》
魏嘉平五年,月晕犯钺,兵起,九月车骑将军郭准上言,姜维等攻陇西,斩首万余人,积十月应。——《开元占经》
六、壮士断腕(成语出处)
255年:
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会值洮西之役,官兵失利, 刺史王经困于围城之中。当尔之时,二州危惧,陇右懔懔,几非国家之有也。——《晋书.段灼传》
众议以经奔北,城不足自固,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三国志.魏书.陈泰传》
邓艾:"王经精卒破衄於西,贼众大盛,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今陇右之害,过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谓。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三国志.魏书.陈泰传》
陈泰:诚非轻军远入,维之诡谋仓卒所办。——《三国志.魏书.陈泰传》
经叹曰:“粮不至旬,向不应机,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三国志.魏书.陈泰传》
冬十月,诏曰:"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贼陆梁边陲。洮西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万数,或没命战场,冤魂不反,或牵掣虏手,流离异域。——《三国志.魏书.三少帝记》
邓艾曰:"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贼有黠数,其来必矣。"——《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姜维屡寇边,陇上为荒芜。文皇愍斯民,历世受罪辜。——《晋曲.惟庸蜀》
七、兵向长安
258年:
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骆谷关 在盩厔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蜀将姜维出骆谷,围长安,即此。——《陕西通志》
甘露三年蜀将姜维出骆谷围长安即此谷道也。——《长安志》
八、谏杀宦竖
262年:
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三国志.蜀书.陈祗传》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华阳国志》
九、料事如神
263年:
司马昭屡姜维数为寇,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晋书.文帝记》
司马昭谋伐蜀,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晋书.文帝记》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於绵竹。后主请降於艾,艾前据成都。维等初闻瞻破,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袁子》
十、无出维右
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轝,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如观(钟会)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世说新语》
看见钟会就像观看武库一样,里面充满了各种矛戟等武器在前,象征着他的才能和威严
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晋书.杜预传》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世说新语》
评价夏侯玄容貌光彩照人如同怀抱着日月
景王欲诛夏侯玄,意未决,间问安王孚云:“己才足以制之不?”孚云:“昔赵俨葬儿,汝来,半坐迎之。泰初后至,一坐悉起;以此方之,恐汝不如。”乃杀之。——《语林》
公休: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诞麾下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晋记》
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时征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世语》
十一、武力超群
264年:
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后汉书.吕布传》
吕布每次斩首的数量是很少的,甚至可能就一两个,但给敌人造成了很强的震慑效果。以上案例都说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纯粹靠兵刃交战斩杀有反抗意志的敌人是一件很难的事。
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三国志.典韦传》
连壮年典韦这号猛人战死前明确记录的只有两人+数人。会惊,谓维曰:"兵来似欲作恶,当云何?"维曰:"但当击之耳。"会遣兵悉杀所闭诸牙门郡守,内人共举机以柱门,兵斫门,不能破。斯须,门外倚梯登城,或烧城屋,蚁附乱进,矢下如雨,牙门、郡守各缘屋出,与其卒兵相得。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维时年六十三,将士死者数百人。——《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姜维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还能手杀五六人,说明其武艺相当不错,即使算不上猛将,也肯定是个高手。更何况姜维此时已经六十多岁,这样的表现已经相当厉害,如果是在野外交战,且姜维有坐骑的话,恐怕有机会率领部下完成突围。
十二、后盛于唐
668年:
蜀大将军平襄侯(姜)维,裔孙明,世居上邽(天水)。明,后魏衮州刺史。明子远,后周荆秦二州刺史。远子宝谊,左武卫大将军。宝谊子恪,唐高宗时左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甲戌,姜恪检校左相,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新唐书·本纪第三·高宗》
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有诏原死,除名为庶人。——《新唐书.薛仁贵传》
七月甲戌,薛仁贵及吐蕃战于大非川,败绩。闰九月甲寅,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新唐书·本纪第三·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