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吧 关注:1,776贴子:30,381
  • 1回复贴,共1

以《踏莎行》观察晏殊词中“圆融的观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叶嘉莹先生以《浣溪沙》二首探究出晏殊词具有“圆融的观照”,也就解释了古人“珠圆玉润”这一说法。今天再以《踏莎行》为例进行深入探寻。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一开始通过“红稀”与“绿遍”的对比呈现一种“花落燕归”式的观照。上片前三句是静态,后二句却是动态,晏殊有意让“春风”“杨花”“行人”三者产生关系,从春风到行人的推进突出杨花翻飞的进行式,而流畅的刻画也使上片的景物描写多了一种“直接”的“观照”。
下片一开始就用“藏”“隔”二字体现出一种“间接”的观照,上片一气贯穿的“远景中景近景”镜头转变为“从外到内”“隔空牵扯”的联系。“翠叶”“朱帘”“炉香”是深入,然而“游丝”的出现又牵扯到外景,内外在不停转化,同时动静也在暗中变化。末两句更是体现“间接的观照”,酒醒与斜阳不像“春风”“杨花“行人”产生接触,它们共同出现在“深深院”,一指作者心内,一指作者心外,二者拥有极强的独立性,从而体现了“无我之境”。(按,无我之境实际指意象互不关涉的共同境)
这首词上下片的对比形成所谓的“圆融的观照”,至于晏殊本人,可能只是想写下一种生活的状态,然而在他力求“珠圆玉润”中,我们又分明感受到一种哲学意味。大概得益于“阴阳”一说。而这样的手法,也应该来自于晏殊本人的博学与富贵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7-22 10:26回复
    求加精,码字不易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7-22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