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看完《小花鼓》已经有一段时间,心中总有些许挥不去的思绪告诉自己应该写点什么,却又不知要从何说起。曾经为这篇东西想了好多个名字,最好还是落实到这个最恶俗的原点。本来嘛,就是一片读后感,何必追求那么多的形式主义的修饰。
凌晨三点零八分,依然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手机熄灭前最后的光斑仍然残留在视网膜上,眨了眨早已酸痛不已的双眼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流下的眼泪已在眼角凝成两股泪痕,拇指和食指轻轻摩挲着残留的盐粒。上次因为小说而落泪恐怕要追溯到2004年的春天——《诗人之死》,这本书记录了华东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在动荡的十年中经历的一次也是唯一次爱情悲剧。
《小花鼓》的结尾延续了颜凉雨以往风格,让“小花鼓”与周石头最终有了一个“HE”的结尾。但与凉凉以往的作品相比,《小花鼓》绝对属于一个另类,貌似从“亲妈”变成了万恶的“后娘”:大概除了《琥珀》以外任何一个读颜凉雨书的人都可以从中寻得一份实实在在真实可感的快乐,幸福,以及最难得的乐观精神。也因如此《小花鼓》的出现把好些个曾经的“凉粉儿”雷了一个外焦里嫩,香酥脆滑……回顾凉凉笔下的人物,有最活力四射的梁凉,有最欢脱蹦跶的钱小飞,有最理所当然的李天屿,有最纯情可爱的唐尧,有最含蓄内敛的老白,有最话唠纠结的小卒子,有最温情脉脉的温浅,有最“自私自利”的陶想,有最“迟钝木讷”的沈盟,有曾经最“虚情假意”的王朝(我最不下去,相接龙的去百度贴吧找一下吧)……可是对于“小花鼓”、郭东凯以及周石,我却不知道在“最”加上什么修饰词儿简单的概括,因为那都是不全面的。这三个娃在凉凉从字里行间走了出来,他们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脱脱的三个真实的男人站在我的面前。
如果把颜凉雨的作品做一个简单的归类的话,我会把《小花鼓》和《琥珀》放到一起。作为一个叙事者,作者向读者转述K曾经的情感经历。有人怀疑K是不是真实存在,认为这只是作者炒作的噱头,我也怀疑过,但我怀疑的是故事的情节,因为曾经接触过K,知道真实存在这么一个人,只不过他的故事……或许多少有一些文学修饰吧。对于《小花鼓》我更愿意将之称为是刘远小盆友“成长的烦恼”。
一个忘年交的师长在她第二次婚姻失败后坦然的对我说:人生就像是一条河,那从出生那天起开始涉水,死亡后便寻得彼岸花。每一个之于你重要的人就是为你摆渡帮助过河的人,有些人或许会因为和你的步调不一致而离开,有些人或许会陪你走到尽头……所以对每一个曾经陪伴过你的人,正在陪伴着你的人,即将陪伴你的都应该心存一份感激,感谢他成为你这一段历程中的一个回忆,一笔财富。
一如凉凉笔下其他的人物,刘远具备了所有耽美文中“同志”形象的关键性要素:花样的年纪,美型的外貌,张扬的性格,执着的信念,纯真的憧憬。也可以说,当与“老油条”郭东凯如火如荼的描绘着自己初恋的时候,刘远还是一个依稀跳动在字里行间的人物,包括出柜——看到作者对“小花鼓”的过程描写的那么简单就知道后面有事,果不其然——,刘远真正活起来恐怕要从郭东凯打算结婚开始吧!结婚二字恐怕是所以“同志”都不愿触及的话题,能避则避,避不过就逃。刘远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和郭东凯谈恋爱,不是保养与被包养的关系,更不是一时的性冲动,是要长长久久的过日子那种。可是郭土豆呢?从第一次在云端的包厢里要了小花鼓就在回避“谈恋爱”这个话题。虽然他承认挺喜欢这小孩儿,也异于寻常的真心对小孩儿,可却一直都没打算和小孩儿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小孩儿充其量是他众多小情人儿中最得宠的一个。郭土豆应该是70后吧,我一直认为这一代人挺幸运的,赶上了“动荡的十年”的尾巴,在改革开放的初潮中成长,在开放搞活的政策下创业,比起我们这批倒霉催的80后他们不知道有多哈皮。也正是因为十年的代沟,在郭东凯和刘远之间形成了一道二人均难以逾越的隔阂——回归传统。说白了,就是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同和被认同(有这个词儿吧?忘记了,意思对就行)。混血帅哥基努里维斯曾有一部青涩之作《不羁的天空》,年少轻狂的他为了反抗身为市长的父亲对他的管束,自甘堕落的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小混混,同性恋,甚至是男妓。可那时候他脸上却洋溢着最纯真的笑容,当他回归原来的世界后,虚伪、冷酷、做作又成为他伪装自己的的外套。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郭土豆亦如此的曾经年少癫狂,放荡不羁,回归婚姻是他的宿命也是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他对父母应承担起的责任。他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政府,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父母,唯独对不起小花鼓。
凌晨三点零八分,依然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手机熄灭前最后的光斑仍然残留在视网膜上,眨了眨早已酸痛不已的双眼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流下的眼泪已在眼角凝成两股泪痕,拇指和食指轻轻摩挲着残留的盐粒。上次因为小说而落泪恐怕要追溯到2004年的春天——《诗人之死》,这本书记录了华东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在动荡的十年中经历的一次也是唯一次爱情悲剧。
《小花鼓》的结尾延续了颜凉雨以往风格,让“小花鼓”与周石头最终有了一个“HE”的结尾。但与凉凉以往的作品相比,《小花鼓》绝对属于一个另类,貌似从“亲妈”变成了万恶的“后娘”:大概除了《琥珀》以外任何一个读颜凉雨书的人都可以从中寻得一份实实在在真实可感的快乐,幸福,以及最难得的乐观精神。也因如此《小花鼓》的出现把好些个曾经的“凉粉儿”雷了一个外焦里嫩,香酥脆滑……回顾凉凉笔下的人物,有最活力四射的梁凉,有最欢脱蹦跶的钱小飞,有最理所当然的李天屿,有最纯情可爱的唐尧,有最含蓄内敛的老白,有最话唠纠结的小卒子,有最温情脉脉的温浅,有最“自私自利”的陶想,有最“迟钝木讷”的沈盟,有曾经最“虚情假意”的王朝(我最不下去,相接龙的去百度贴吧找一下吧)……可是对于“小花鼓”、郭东凯以及周石,我却不知道在“最”加上什么修饰词儿简单的概括,因为那都是不全面的。这三个娃在凉凉从字里行间走了出来,他们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脱脱的三个真实的男人站在我的面前。
如果把颜凉雨的作品做一个简单的归类的话,我会把《小花鼓》和《琥珀》放到一起。作为一个叙事者,作者向读者转述K曾经的情感经历。有人怀疑K是不是真实存在,认为这只是作者炒作的噱头,我也怀疑过,但我怀疑的是故事的情节,因为曾经接触过K,知道真实存在这么一个人,只不过他的故事……或许多少有一些文学修饰吧。对于《小花鼓》我更愿意将之称为是刘远小盆友“成长的烦恼”。
一个忘年交的师长在她第二次婚姻失败后坦然的对我说:人生就像是一条河,那从出生那天起开始涉水,死亡后便寻得彼岸花。每一个之于你重要的人就是为你摆渡帮助过河的人,有些人或许会因为和你的步调不一致而离开,有些人或许会陪你走到尽头……所以对每一个曾经陪伴过你的人,正在陪伴着你的人,即将陪伴你的都应该心存一份感激,感谢他成为你这一段历程中的一个回忆,一笔财富。
一如凉凉笔下其他的人物,刘远具备了所有耽美文中“同志”形象的关键性要素:花样的年纪,美型的外貌,张扬的性格,执着的信念,纯真的憧憬。也可以说,当与“老油条”郭东凯如火如荼的描绘着自己初恋的时候,刘远还是一个依稀跳动在字里行间的人物,包括出柜——看到作者对“小花鼓”的过程描写的那么简单就知道后面有事,果不其然——,刘远真正活起来恐怕要从郭东凯打算结婚开始吧!结婚二字恐怕是所以“同志”都不愿触及的话题,能避则避,避不过就逃。刘远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和郭东凯谈恋爱,不是保养与被包养的关系,更不是一时的性冲动,是要长长久久的过日子那种。可是郭土豆呢?从第一次在云端的包厢里要了小花鼓就在回避“谈恋爱”这个话题。虽然他承认挺喜欢这小孩儿,也异于寻常的真心对小孩儿,可却一直都没打算和小孩儿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小孩儿充其量是他众多小情人儿中最得宠的一个。郭土豆应该是70后吧,我一直认为这一代人挺幸运的,赶上了“动荡的十年”的尾巴,在改革开放的初潮中成长,在开放搞活的政策下创业,比起我们这批倒霉催的80后他们不知道有多哈皮。也正是因为十年的代沟,在郭东凯和刘远之间形成了一道二人均难以逾越的隔阂——回归传统。说白了,就是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同和被认同(有这个词儿吧?忘记了,意思对就行)。混血帅哥基努里维斯曾有一部青涩之作《不羁的天空》,年少轻狂的他为了反抗身为市长的父亲对他的管束,自甘堕落的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小混混,同性恋,甚至是男妓。可那时候他脸上却洋溢着最纯真的笑容,当他回归原来的世界后,虚伪、冷酷、做作又成为他伪装自己的的外套。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郭土豆亦如此的曾经年少癫狂,放荡不羁,回归婚姻是他的宿命也是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他对父母应承担起的责任。他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政府,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父母,唯独对不起小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