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失孤》的原型这两天不是找到儿子了吗,但是儿子最终选择留在养父母这边,我看网上都在评论结局不完美,应该追究收养人的法律责任什么的。在我看来这其实才是最好的结局,郭刚堂了却了心愿,小郭也多个亲人,彼此牵绊,默默祝福。如果硬要让他们在一个屋檐下,20多年来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只靠血脉上的一点牵绊,最终很可能是矛盾不断,充满隔阂。相思很容易,相处太难,这点截瘫人肯定都明白,身体好的时候亲人的态度和现在肯定不一样,人性经不住考验。
其实剖析一下,为什么受伤以后身边人态度变化这么大,原因1.是对家庭是0贡献,甚至是负贡献。2.是因为没有选择,有恃则无恐。我是家里的两代单传,受伤前因为上大学找工作都是我在外地,偶尔回家都是母慈子孝,我也从来没怀疑过亲情,受伤半年之后,特别是在北京博爱的那几年,我确实看到了人性的下限。而且通过我这些年的了解,我还远远算不上最惨的。
后来我就开始考虑怎么能改变现状,才开始有了一套独立的想法。第一,要尽可能的把赔偿金自己管理,这就像老年人说谁孝顺财产给谁道理一样。 第二,尽可能的去做点什么,能上网的人就能做很多工作,有收入或者被需要,你就不是“负贡献”的那个人。第三,有了收入尽可能独立,能找护工找护工,能自己干的自己干,打破有恃无恐状态。 当然找护工不是与家庭决裂,实际上单方面依靠任何人都是不靠谱的,我见过太多护工在家属面前一套背后一套了,所以家属和护工之间是一个制约关系。
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人性,很难改变,也无法苛责,毕竟确实自己拖累了很多人,所以想活的好一点,就只能想清楚其中道理,折腾一把,改变自己的境遇。
其实剖析一下,为什么受伤以后身边人态度变化这么大,原因1.是对家庭是0贡献,甚至是负贡献。2.是因为没有选择,有恃则无恐。我是家里的两代单传,受伤前因为上大学找工作都是我在外地,偶尔回家都是母慈子孝,我也从来没怀疑过亲情,受伤半年之后,特别是在北京博爱的那几年,我确实看到了人性的下限。而且通过我这些年的了解,我还远远算不上最惨的。
后来我就开始考虑怎么能改变现状,才开始有了一套独立的想法。第一,要尽可能的把赔偿金自己管理,这就像老年人说谁孝顺财产给谁道理一样。 第二,尽可能的去做点什么,能上网的人就能做很多工作,有收入或者被需要,你就不是“负贡献”的那个人。第三,有了收入尽可能独立,能找护工找护工,能自己干的自己干,打破有恃无恐状态。 当然找护工不是与家庭决裂,实际上单方面依靠任何人都是不靠谱的,我见过太多护工在家属面前一套背后一套了,所以家属和护工之间是一个制约关系。
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人性,很难改变,也无法苛责,毕竟确实自己拖累了很多人,所以想活的好一点,就只能想清楚其中道理,折腾一把,改变自己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