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中的文字是作者的原始材料、创作素材,其中只提到王荣“与成兆才一起演出过”。 而“一起演出过”并不意味着成兆才“以好学的精神向二人转艺人王荣等学习了很多节目与唱腔”。可见,作者对原始材料进行了艺术加工、合理想象。
然而,这段带虚构性质的文字,又被2002年出版的《东北二人转音乐》一书的作者当成科学资料(论据)加以引证:“光绪年间,二人转不仅在东北地区有如此盛况,其影响已达关内冀东一带,并对莲花落和评剧的初创,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据王乃和《成兆才与评剧》一书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北西路‘二人转’艺人王大脑袋,由山海关到冀东地区,参与丰润魏庄赵小斋等莲花落班社演出,并以丰富的唱腔、生动的舞蹈表演与‘拉场玩艺’(今拉场戏)的戏曲分场形式,给当地莲花落演员以很大影响”;“兆才(成兆才,评剧创始人之一)进一步向二人转的文学节目、唱腔、曲牌、特别是二人转中拉场玩艺的分场形式学习。”[14]
然而,这段带虚构性质的文字,又被2002年出版的《东北二人转音乐》一书的作者当成科学资料(论据)加以引证:“光绪年间,二人转不仅在东北地区有如此盛况,其影响已达关内冀东一带,并对莲花落和评剧的初创,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据王乃和《成兆才与评剧》一书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北西路‘二人转’艺人王大脑袋,由山海关到冀东地区,参与丰润魏庄赵小斋等莲花落班社演出,并以丰富的唱腔、生动的舞蹈表演与‘拉场玩艺’(今拉场戏)的戏曲分场形式,给当地莲花落演员以很大影响”;“兆才(成兆才,评剧创始人之一)进一步向二人转的文学节目、唱腔、曲牌、特别是二人转中拉场玩艺的分场形式学习。”[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