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吧 关注:6,445贴子:323,502

回复:二人转和评剧有什么关系吗

收藏回复

注释中的文字是作者的原始材料、创作素材,其中只提到王荣“与成兆才一起演出过”。 而“一起演出过”并不意味着成兆才“以好学的精神向二人转艺人王荣等学习了很多节目与唱腔”。可见,作者对原始材料进行了艺术加工、合理想象。
然而,这段带虚构性质的文字,又被2002年出版的《东北二人转音乐》一书的作者当成科学资料(论据)加以引证:“光绪年间,二人转不仅在东北地区有如此盛况,其影响已达关内冀东一带,并对莲花落和评剧的初创,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据王乃和《成兆才与评剧》一书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北西路‘二人转’艺人王大脑袋,由山海关到冀东地区,参与丰润魏庄赵小斋等莲花落班社演出,并以丰富的唱腔、生动的舞蹈表演与‘拉场玩艺’(今拉场戏)的戏曲分场形式,给当地莲花落演员以很大影响”;“兆才(成兆才,评剧创始人之一)进一步向二人转的文学节目、唱腔、曲牌、特别是二人转中拉场玩艺的分场形式学习。”[14]


禁言 |33楼2010-04-11 10:52
回复
    以上对于“和”字说的复述、转引、加工、“演义”还算是“忠实原作”,而1985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史话》一书,“演义”得简直离了谱:“河北与东北的评剧就是从二人转与二人台等曲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俗称为‘落子’戏”。[15]原作中的“莲花落和蹦蹦(二人转)”,演变成了“二人转与二人台”。后面还莫明其妙地来了句“俗称为‘落子’戏”,作者似不知“落子”乃“莲花落”的简称。
    从艺人的口传,到文人的文传,又几经加工、“演义”,便构成了“和”字说的演变历史,成为“一家之言”。


    禁言 |34楼2010-04-11 10:53
    回复
      二、“即”字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纂工程在各地启动,评剧发源地和流传地的专家、学者追根溯源,对评剧的历史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查,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审虚实、辨真伪,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考证。
      “即”字说浮出水面。
      1984年至1985年间,《唐山戏曲志》编辑部有关专家就评剧起源等问题曾三次走访前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戏剧学校副校长、著名评剧艺术家、教育家金开芳先生。


      禁言 |35楼2010-04-11 10:53
      回复
        下面是当年的访谈记录:
        问:据你所见所闻,唐山落子是冀东莲花落吸收了东北二人转拉场戏、东北蹦蹦音乐唱腔才发展形成的吗?你对“王大脑袋进关蹦蹦来了”,做何解释?
        答:这个问题我和胡沙有很大分歧,我由此而想,写好评剧史难哪!……评剧界有些后来的人,他们对当初怎么创建的唐山落子、根本就没赶上过——没看过、没听过,可他就敢望风扑影的瞎说八道,所以把评剧历史弄乱套了。
        唐山落子是成老先生、任老先生和我师父张治广、我的干爹张德礼他们这些老前辈共同创建的,在唐山永盛茶园正式形成。


        禁言 |36楼2010-04-11 10:54
        回复
          成先生写出新本子,才有落子大戏出,吸收影调、梆子腔、大鼓调才有了落子大戏的唱腔,才出现各种板式。
          再往前谈,我师父他们这一辈,早年在崔老八班学的玩艺儿——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呢,就有了拆出戏了。怎么会是吸收东北二人转拉场戏才发展成唐山落子呢?如果有人拿出事实,唐山落子哪一出戏、哪个腔调,哪一个板式,哪一个角色的动作是从东北二人转里来的,那我心服口服——可拿不出事实来呀?现在东北还在唱二人转,不还是那个老样子吗?
          ……


          禁言 |37楼2010-04-11 10:55
          回复
            有人说评戏的根儿在东北,可为什么东北二人转没有发展成评戏,为何偏偏起源于滦县,形成于唐山呢?可以这样说:唐山落子是冀东、关里几代艺人花费了不知多少心血,到成兆才、我师父他们这一辈,一点一点才研究出来的;不是那一个人发明的,更不是一个王大脑袋进关——蹦蹦来了,才形成唐山落子。
            王大脑袋果有其人,据说他年轻时进关学的莲花落子,回到东北又折回来了,后来落到天津,听老辈儿人说“王大脑袋进关——蹦蹦来了”,只不过是一句玩笑话,其实他没有参加过改革。
            最近胡沙同志和我交换过意见,解除了分歧,他承认当初了解的不全面。我认为责任不在胡沙同志,而是有人不负责,歪曲历史,向他介绍情况。[16]
            金开芳先生出生于评剧的故乡——唐山滦县,当年(1984年)85岁,10岁进唐山永盛茶园入庆春班,拜张治广为师,随成兆才等第一代评剧艺人学艺、从艺,是评剧初创时期的知情者、参与者、奠基人、见证人。


            禁言 |38楼2010-04-11 10:55
            回复
              金开芳先生的证言固然可信度较高,但也需要考证。
              1985至1988年间,唐山市艺术研究所前所长宋瑞夫对“莲花落的名称”、“有关莲花落、十不闲的文字记载”、“有关莲花落的传说”、“莲花落曲目”、“关于莲花落的演唱形式”、“关于冀东莲花落”等系列问题逐一考证,专题研究,撰写了《莲花落资料》[17]一文,得出“即”字说之结论:1、“冀东莲花落即是蹦蹦”。论据:“滦县县志记载‘莲花落’原名‘莲花乐’,俗谓之蹦蹦戏,昔时丐者沿街乞讨之歌曲”。2、冀东莲花落是评剧的母亲。他在文章结尾指出:“莲花落艺人对莲花落艺术进行了重大改革,为发展成评戏做了充分准备。准备了人才,准备了音乐,准备了剧目,使它由曲艺说唱形式逐渐过渡到戏曲形式。这就是评戏的前身‘莲花落’、‘落子’,也就是评戏的母亲”。作者选用了“母亲”之字眼,显然是针对并否定胡沙之“评剧唱腔的亲生之母是蹦蹦”而言的。而对于“莲花落与蹦蹦之关系”问题的考证,也是针对胡沙之“蹦蹦就是东北二人转”的论断而引发的。


              禁言 |39楼2010-04-11 10:56
              回复
                与此同时,唐山市艺术研究所评剧音乐理论家陈克考证了“冀东莲花落与民歌”、“冀东莲花落与东北二人转音乐”、“冀东莲花落的戏曲化发展”等问题,从音乐角度阐述了由冀东莲花落音乐(说唱音乐)到评剧(戏曲音乐)的演变过程,在论文《漫谈冀东莲花落唱腔音乐的演变》[18]中通过曲例分析,得出“评剧与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同源于莲花落”之结论,并针对胡沙“评剧唱腔的亲生之母是蹦蹦”的论断指出“二人转(东北蹦蹦)与评剧音乐,不是母与子关系,而是姊妹关系,那种认为评剧唱腔音乐源于东北蹦蹦(二人转)的论点显然是不对的”——这与二人转有些专家的观点不谋是而合。日前,笔者曾就“评剧及二人转与冀东莲花落的关系”问题咨询过辽宁省曲艺家协会顾问、原春风文艺出版社编审、著名曲艺理论家耿瑛先生。耿先生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回答说:“两个姑娘,一个妈”。评剧与二人转同宗于冀东莲花落。


                禁言 |40楼2010-04-11 10:56
                回复
                  上世纪90年代,“即”字说已被评剧界专家所公认。
                  1991年出版的《评剧音乐概论》[19],第一章《评剧音乐的形成》,作者以“要弄清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去研究一下莲花落,研究评剧音乐与莲花落的关系,同时也有必要去研究一下评剧与河北梆子的关系”开篇。第一节,单刀直入,以“评剧源于莲花落”为标题,指出:“莲花落是流行于冀东唐山地区滦县、乐亭、丰润、遵化、玉田、迁安等地的一种民间说唱、歌舞”。
                  在这段简要介绍评剧起源的开篇文字中,既没有“东北蹦蹦”、“二人转”之字样,又没了“汪(王)大脑袋”之踪影。


                  禁言 |41楼2010-04-11 10:57
                  回复
                    第一节第二部分,又以“评剧与莲花落的关系”为题,将“评剧板式与莲花落音乐”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
                    1、评剧的主要板式都是来源于莲花落;2、评剧音乐的形成是把说唱、民歌性质的曲牌音乐发展改造成板式变化体音乐;3、评剧传统唱腔的慢板、二六板、垛板、小生二六板等板式是来自莲花落。
                    该书由张士魁、贺飞、凡今航、王其珩合著,何为主编。著者分别为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长春市评剧团、哈尔滨市评剧团的评剧音乐家,主编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的戏曲音乐理论家。书中的观点基本代表了评剧界专家的共同见解。
                    评剧及评剧音乐来源于冀东莲花落,与二人转(东北蹦蹦)没有承传关系——这是“即”字说的内涵和结论。


                    禁言 |42楼2010-04-11 10:58
                    回复
                      三、“即”字既生,“和”字不死
                      “即”字说的生成,不仅是改变了一种说法,而且是弄清了一个问题,更新了一个观念,纠正了评剧史上的一个笔误,破解了一个历史之谜。与“和”字说不同的是: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听艺人介绍、传说(尽管有艺人的证词),而且是有考证、有论证,有理有据,有坚实的基础,堪称评剧史学研究的一项成果。
                      然而,这项成果至今未被社会所广泛享用,“和”字说仍在传播评剧文化的多条渠道流传不止,于诸多媒体频频露面。
                      1999年出版的《中国民族音乐概述》:“评剧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和内蒙地区的剧种,初为冀东一带农民在农闲时演唱的对口莲花落(载歌载舞的说唱形式,由一旦一丑表演)后组成职业班社,渐由农村到城市,吸收了东北‘崩崩’腔(又称‘落子’)、‘崩崩戏’,先后经历了唐山落子时期……”。[20]该书虽冠之以“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之字样,却重复着20世纪被否定的旧说。


                      禁言 |43楼2010-04-11 10:58
                      回复
                        2001年出版的《中华音乐家书系•民族音乐概论》:“评剧是我国很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又吸收了东北的‘蹦蹦’腔调,故早年有‘落子’、‘ 蹦蹦’之称”。[21]
                        国家数字文化网,戏曲•中国戏曲•20世纪的中国戏曲栏目《新剧种的崛起》:“评剧是在曲艺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作为评剧母体的一支莲花落,是流行于河北的曲艺品种之一,……蹦蹦原是东北流行的歌舞,也称地蹦子……。其中的多人演出又称‘拉场戏’,因分角色、彩扮表演,成为评剧的源头之一。……后来,由艺人汪大头带往冀东农村。由于它与莲花落形式相近,两种艺术很快就结合在一起。”


                        禁言 |44楼2010-04-11 10:59
                        回复
                          注  释:
                          [1]该书于1957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初版,1982年再版,作者称“内容无甚改变”。
                          [2]胡沙《评剧简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3页。
                          [3]同注[2]第5页。
                          [4]同注[2]第8页。
                          [5]同注[2]第7页。
                          [6]同注[2]第6页。
                          [7]同注[6]。
                          [8]引文见张平 文华《评剧明星》,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257页。
                          [9]引文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277页。


                          禁言 |47楼2010-04-11 11:01
                          回复
                            [10]张引 孙康 俞志富《评剧音乐大全》,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版第1页。
                            [11]查无此剧,疑应为《借髢髢》,冀东民歌、冀东莲花落曲目,也是评剧早期剧目。1981年10月沈阳市文化局剧目室编《评剧剧目简介》中有载。
                            [12]王乃和《成兆才与评剧》,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第5~6页。
                            [13]同[12]第28页。
                            [14]那炳晨 杨修生《东北二人转音乐》,吉林音像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1页。
                            [15]彭隆兴《中国戏曲史话》,知识出版社,1985年4月第一版第214页。
                            [16]唐山戏曲志编辑部《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345~346页。
                            [17] 唐山戏曲志编辑部《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1~18页。
                            [18] 唐山戏曲志编辑部《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19~49页。
                            [19]何为主编,张士魁、贺飞、凡今航、王其珩《评剧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20]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第225页。
                            [21]齐易 单建鑫《民族音乐概论》,京华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279页。


                            禁言 |48楼2010-04-11 11:01
                            回复
                              本文发表于《文化学刊》2008年第5期。作者系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


                              禁言 |49楼2010-04-11 11: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