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吧 关注:6,445贴子:323,502

回复:二人转和评剧有什么关系吗

收藏回复

  • 121.29.241.*
来这里讨论的是艺术,就不要谩骂了。
首先楼主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是用二人转传统戏与评剧进行对比的。至于现在的新转好坏暂且不提,即然是跟在楼主的帖子上讨论,还是不要偏离主题的好,谩骂也更不必要了。传统二人转与评剧的联系应该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希望大家能够尊重艺术讨论。


17楼2010-03-23 13:46
收起回复
    喜欢二人转的人素质怎么这么低啊,小沈阳确实不怎么样,南方人都说东北人都小沈阳那样,我同学还问我,你们东北人是不是都是刘老根里那样傻了吧鸡的,汗,整个东北人的形象都没了,还有维护,而且张二可也没说什么,那几位是不是心里变态啊,连人妖这样话都弄出来了,估计心里阴暗,


    禁言 |18楼2010-03-23 17:40
    收起回复
      • 210.82.107.*
      两者都有问题;
      2楼:
      不要在这里推荐二人转,最讨厌二人转,粗俗,
         的语气太没礼貌,而且又以点盖面地用粗俗给二人转下定义。
      10楼朋友说错了,“张二可”它不是女子,也不是男人,是个变性人,你看她它照片还看不出来吗?典型的中国“人妖”!!!!!!!!!!
         是谈艺术,怎么从艺术以外对人进行标签式地侮辱?
      


      19楼2010-03-23 20:03
      回复
        说别人人妖的那两个确实有些心里变态,心里扭曲,大家谈得是艺术,按照曲艺标准,二人转很原生态,确实是俗,这个是公认的,不可能去戏曲相提并论,所谓戏曲多少经过文人雅化了的,


        禁言 |20楼2010-03-23 22:53
        收起回复
          • 121.29.241.*
          有一句话叫“不知者不怪”, 也有一句话叫“无知者无谓”。对于不是很清楚或是很了解的事情,为什么要用这么坚决的口气来表达呢??


          21楼2010-03-26 08:53
          回复
            无知者无畏。。。打错字了


            IP属地:河北禁言 |22楼2010-03-26 08:55
            回复
              • 124.206.148.*
              这里有些人只是凭自己的喜好说话,对于他不太清楚的事难免信口开河。


              23楼2010-03-26 14:32
              回复
                二人转最后的那个尾音确实像评戏。


                禁言 |25楼2010-03-26 16:16
                回复
                  一项被埋没的科研成果
                  ——莲花落与蹦蹦及评剧与二人转之关系
                  王学仲
                  查阅评剧史料,见有关叙述评剧及评剧音乐起源方面的文字,对于评剧与莲花落、蹦蹦之关系的表述,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两说:一说是“评剧起源于莲花落和蹦蹦”(简称“和”字说);一说是“评剧起源于莲花落,即蹦蹦”(简称“即”字说)。一字之差,意思大相径庭。
                  孰是孰非?似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已有结论。
                  遗憾的是:专家、学者们惨淡经营的科研成果至今未被社会所广泛享用,被否定的一说仍在某些论著中繁衍,在大学教材中转述,在网络上疯传,误导着不明真相的业内外人士。
                  因此,有必要旧话重提,与同仁切磋。


                  禁言 |26楼2010-04-11 10:48
                  收起回复
                    一、“和”字说
                     “和”字说的源头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最早的一本评剧史书——《评剧简史》。[1]作者胡沙称:“评剧是从莲花落和蹦蹦演变而成的”;[2]蹦蹦就是东北二人转[3];“评剧的腔调是从蹦蹦发展来的”;[4]“评剧唱腔的亲生之母是蹦蹦”。[5]
                    结论是从两位评剧老艺人的口述中提炼出来的:“李春盛说: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到锦州去,遇见了宁远县蹦蹦艺人也叫李傻子的;李春盛就向他学习蹦蹦,并带回关内来演唱”;[6]“他又说评剧的腔调是根据蹦蹦的腔调结合演员的创造发展而成的”。夏春阳说:“在我十六七岁的时候(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有些东北蹦蹦艺人,从锦州到冀东来,住在客店里,许多赶大车的和来往客商,也在客店里住着,他们就包上头,在店里打地摊唱或围着桌子唱,唱完了要几个钱维持生活。蹦蹦腔调好听,冀东人学起来也不困难,大家就拿唱本学,词句好学,板头要费点劲。他又说:我遇见的头一个蹦蹦艺人叫汪荣,外号汪大头,锦州人,他是唱蹦蹦三花脸的;是他把蹦蹦带到关里来的”。[7]


                    禁言 |27楼2010-04-11 10:48
                    回复
                      《评剧简史》于1982年再版后,影响很大,成为“欲了解评剧发生、发展等有关问题的人所必读”之书。[8]
                      后来,作者又把这个观点写入1983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评剧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莲花落即‘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使用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用绳子连在一起的七块笔板。……蹦蹦原是流行在东北各地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一丑一旦,也使用节子板作为主要乐器……后由艺人汪大头经赤峰、承德带到冀东农村。蹦蹦音乐与莲花落音乐相近,形式活泼简便,很快被冀东莲花落艺人所接受”。[9]


                      禁言 |28楼2010-04-11 10:50
                      回复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一本富有权威性的工具书。因而,“和”字说具有了权威性,不断被其他论著所转述,甚至是被不加引号地原文复制,如1986年出版的《评剧音乐大全》:“评剧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蹦蹦艺人汪大头经赤峰、承德带到冀东农村,蹦蹦音乐与莲花落音乐相近,形式活泼简便,很快被冀东莲花落艺人所接受”。[10]


                        禁言 |29楼2010-04-11 10:50
                        回复
                          出版于1984年的《成兆才与评剧》一书,不但支持了“和”字说,而且还有所发挥:“成兆才在艺术上受到二人转很大影响。他以好学的精神向二人转艺人王荣等学习了很多节目与唱腔。他从群众欢迎程度上,以他敏锐的艺术感觉感到二人转的‘拉场玩艺’较之莲花落的原有形式具有新的生命力,远远超过了‘单口’、‘对口’代言体演出形式的作用,值得借机使莲花落得到补充和提高,觉得二人转艺人能够经过努力,使多年前的莲花落别开生面,冀东的莲花落也能步其后尘得到改进。于是,他便借机大量吸收二人转曲牌、唱腔,借鉴‘拉场玩艺’和地方戏曲的分场形式,把莲花落原有节目《借琵琶》[11]、《乌龙院》、《小姑贤》等改编成‘拆出’剧本,把莲花落原有]‘单口’、‘对口’形式逐渐推进到能够拆开,分场演出的程度”[12]


                          禁言 |30楼2010-04-11 10:50
                          回复
                            这段文字不仅把“莲花落”与“蹦蹦”的结合过程描述得有声有色,而且还推出了评剧创始人中的一号人物成兆才:即成兆才亲自操刀完成了冀东莲花落与东北二人转之结合的全过程。但问题是:这段文字有艺术加工的成分。
                            作者在注释中写道:“王荣(一说汪荣),宁远州(今辽宁兴城县)人,亦有说是锦州人。他是清光绪年间最先进入冀东的二人转著名艺人。……据我了解,他的进关时间是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进关后,他曾参与滦县魏庄赵小斋班,与成兆才一起演出过,以后又共同到过天津”。[13]


                            禁言 |31楼2010-04-11 10:51
                            回复
                              这段文字不仅把“莲花落”与“蹦蹦”的结合过程描述得有声有色,而且还推出了评剧创始人中的一号人物成兆才:即成兆才亲自操刀完成了冀东莲花落与东北二人转之结合的全过程。但问题是:这段文字有艺术加工的成分。
                              作者在注释中写道:“王荣(一说汪荣),宁远州(今辽宁兴城县)人,亦有说是锦州人。他是清光绪年间最先进入冀东的二人转著名艺人。……据我了解,他的进关时间是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进关后,他曾参与滦县魏庄赵小斋班,与成兆才一起演出过,以后又共同到过天津”。[13]


                              禁言 |32楼2010-04-11 1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