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ten吧 关注:31贴子:823

吾的作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娘~~~下午茶~~~


1楼2010-03-12 15:19回复
    80晏子辞齐景公赐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了一个使者来。(晏子)将食物分给使者吃,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去,将这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说:“哎呀,晏子的家穷得像这样。(注:“若是其贫也”是主谓倒装“其贫若是也”)我不知道,是我的过错啊。”(齐景公)派了一个小官送了一千两金子和商人卖物所交的款税,请晏子用它们来款待宾客。晏子推辞(没有接受),(齐景公)三次派人送来,(晏子)最终拜了两次辞谢说:“我的家不穷。用大王的赏赐,可以将恩泽覆盖到我的三族,还可延及到交往的朋友,使百姓振作起来,大王的赏赐是很丰厚的了!我的家并不穷。我听说,从君王那里多多地拿来,再施舍给百姓,这是臣子代替君王统治百姓,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王那里多多地拿来,却不施舍给百姓,这是(将财物)收藏在自己家里,仁义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君王那里取得,得罪了士人,自己死了之后财物又转移到别人手里,这是替主人(注:这里指别人)收藏,聪明的人是不这样做的。粗疏的布,一斗食物,足够我安度中晚年了。”齐景公对晏子说:“往日我的先王齐桓公,把书写了姓氏的五百社封赏给管仲,(管仲)接受了,没有推辞,你为什么要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明的人多次思考,一定会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多次思考,一定会有一次收获。想来管仲的失误,就是我的收获吧?所以我拜了两次,不敢接受君命。
    


    2楼2010-03-12 15:19
    回复

      81臧文仲如齐告籴
      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对鲁庄公说:“与邻国结好,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乃是为了应付国家的急难。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珠玉财物,乃是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国君为何不抵押钟鼎宝器向齐国要求购买粮食呢?”庄公说:“派谁前去?”臧文仲回答说:“国家遇到饥荒而由卿大夫外出求购粮食,是古代的制度。臣充列卿位,请派臣去齐国。”于是庄公派遣臧文仲赴齐。
               臧文仲的侍从说:“国君没有指派你,你却主动要求,这不是自己挑选差事去干吗?”文仲说:“贤明的人应该争当危难而谦让平易的事务,当官者应该敢于任事而不逃避危难,在高位者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国家才能安定。现在我不去齐国,就不是争当危难了。处于上位而不体恤百姓,当了官而又懒于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国君所该做的。”
               臧文仲去到齐国后,用鬯圭和玉磬向齐国求购粮食,说:“天灾流行,殃及敝国,饥荒又降临到人民中间,百姓瘠瘦羸弱,生命受到威胁。对周公、太公的祭祀无法保证,给王室的贡品也难以操办,我们国君很担心因此而获罪。所以不敢再珍惜先君的宝器,请求交换贵国积余的陈粮。这既可减轻贵国管粮人的负担,也可解救敝国的饥荒,使我们能担当向王室朝贡的职守。不但我们的国君和臣子能领受到贵国国君的恩惠,就是周公、太公和天地间的所有神祇也靠这可以继续得到祭祀。”齐人于是把粮食借给了鲁国,并退还了宝器。
      


      3楼2010-03-12 15:20
      回复
        82.梁亭夜灌瓜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是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救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查看,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忧虑)。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说,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4楼2010-03-12 15:20
        回复
          83项羽乌江自刎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仁。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仁。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他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借,他趁秦末大乱而兴起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字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像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5楼2010-03-12 15:21
          回复
            84列子辞子阳之粟
                列子贫穷,脸上有饥饿的神色。有一客人将列子的情形告诉了郑国的国君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人,住在您的国家却家境贫穷。您恐怕不是喜欢读书人吧?”郑国的子阳马上命令官员送给列子粮食。列子出来,见了使者,列子两次推辞了子阳的馈赠。使者离开了。
                 列子进去,他的妻子看着他拍着胸口说:“我听说做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会让他们安逸、快乐,现在您面有饥色,子阳(派人)拜望您并送给您食物。您(却)不接受,这难道不是我的命不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子阳并不是自己了解我,而是凭着别人的话送给我粮食,到他认为我有罪的时候,又将会凭借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接受他粮食的原因。况且,受人供养,如果不为他的灾祸而死,(那么)是我不讲道义;如果为他的灾祸而死,那么是为无道之人而死,哪里是有道义呢?”列子死后,百姓果真起义杀死了子阳。列子看见微小之处去除不义的行为真是有远见啊!况且列子在内有饥饿寒冷的担忧,还不苟且取得(利益),看见得到的东西会想一想(是否符合)道义,看见利益想一想(得到他们是否)有害处,何况他身处富贵呢?所以,列子能通晓关系到性命的情形,可以说是能守住自己的节操。
            


            6楼2010-03-12 15:21
            回复
              85晋文公逐麋得善言
                   晋文公追逐一只麋鹿却丢失了它,他问农夫老古说:“我的麋鹿在哪里?”老古用脚指着说:“往这边去了。”晋文公说:“我问你话,你用脚指给我方向,为什么?”老古抖抖衣服站起来说:“(我)全没料到君主(竟然)会像这样!虎豹有它该住的地方,如果它过厌了悠闲的生活而往人多的地方去,那就要被人捕获;鱼鳖有它该住的地方,如果它住厌了深处而往浅水里游,那就要被人捕获;诸侯有他该住的地方,如果他住厌了人多的地方而到远方去游玩,那么他的国家就要灭亡了。《诗经》上说:‘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您放着国家不管,不回去,(那么)别人将要替您管理您的国家了。”于是晋文公害怕了,回去时遇到了栾武子,栾武问:“您打到了野兽吗?您脸上有高兴的神情啊!”
                   晋文公说:“我追逐一只麋鹿却丢失了它,但我得到了一句好话,所以有高兴的神情。”栾武子问:“那个人在哪里?”晋文公说:“我没有同他一起回来。”栾武子说:“处在较高的地位而不体恤他的属下,是骄傲的表现,法令尚未发出,却急忙处罚违令的人,是残忍的;听取了别人的话却丢了那个人,是偷窃。”晋文公说:“对。”回去,用车带上了老古,和他一起回来。
              


              7楼2010-03-12 15:22
              回复
                87李时行嗜书不厌
                     苏东坡赠给王定国一首诗,同乡先辈李时行书写了它。
                     当初,闽中的郑定以书法出名,一时间名人争相仰慕他,李时行得到了他写的秦观的一首词,亲手模仿他二十年,于是另写出了一番意趣情态,豪放、飘逸、悠闲、清丽,成为了一家之书。李公性情最是悠远恬淡,唯独喜好书法,从不满足。每到游历的地方,不问它的兴衰,就高兴地脱下帽子、衣服和鞋袜走来走去,坐下来吟诵比上的题诗,并拿出纸笔,临摹几十遍,高兴地一整日才离开。他的妻子曾临产,立功替她烧热水,在柴草焚烧后的灰烬上写字,手指手腕不停地画动,不稍作休息,时间长了,听到小孩子的哭声,才想起他的妻子要喝水。
                     李公名子,字时行,官做到了青州的推官。他死了以后,妻子贫穷不知将他葬在哪里,(只好)将他葬在青州。唉!(从此事)能看出李公的品行啊!
                     前几十年,李公的书法流落到普通人家的很多,当时的人没有醒悟看重它们,现在买他们的人,出高价也买不到了。古人虽然书写的都是些小事,也有在当时被湮没的,但它们的光辉、精华最终不会被遮掩,所以李公的书法也是一时被湮没而最终彰明于世。 


                9楼2010-03-12 15:23
                回复
                  88越国之剪发文身
                        越国派使臣诸发拿一枝梅送给梁王。梁王有一位名叫韩子的大臣,回头对左右诸臣说:“哪有用一枝梅送给各国君主的呢?请让我替诸位羞辱他。”于是出去对诸发说:“我们大王有命令,客人戴帽子就以礼召见,不戴帽子就不见。”诸发说:“那越国也是天子的封国,它
                  不封在冀州、兖州,而是处在海边一带,屏蔽外族而作为自己的住所。但蛟龙又和我们争夺,因此剪断头发,身上刺画花纹,色彩斑斓成图案,用来装扮成龙子的模样,以防避水神。现在大国的命令是,戴帽子就以礼召见,不戴帽子就不见。假使大国的使者有一天访问敝国,敝国国君也下命令说:‘客人必须剪断头发,身上刺画花纹,然后才能召见他。’对于你们大国怎么样呢?如果觉得那样也很稳妥,那么我情愿借一顶帽子戴上去晋见;如果觉得那样似乎不稳妥,那么希望不要改变国家的风俗习惯。”粱王听说这件事,赶快披上衣服出来接见诸发,并下令赶走韩子。《诗经》上说:“唯君予使,媚于天子。”大概说的就是这类事情吧!
                  


                  10楼2010-03-12 15:23
                  回复
                    90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子思向卫侯介绍苟变说:“他的才华可以统率五百辆战车。”卫侯说:“我知道他能做将领,可是苟变也曾经做过小官,他向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请人做官,如同木匠利用木柴,采取它的长处,抛弃它的短处;一棵好几抱的大树,其中虽有几尺的腐朽之处,(但)优秀的工匠还要拿它来用。现在国君正处于战国时代,选拔重要的武将,竟然因为两个鸡蛋而抛弃能捍卫国家的大将,这件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卫侯拜了两次说:“愿接受教诲。”
                    卫侯讲话、计划不正确,但所有的大臣都同声附和,像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一样。子思说:“在我看来,卫国的情形正所谓‘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啊!”公丘懿子说:“怎么像这样说呢?”子思说:“(如果)主君自以为聪明,那么臣子们的意见就不会被采纳。凡事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会排斥大家的意见,何况同声附和来助长罪恶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真相,却只喜欢别人赞美自己,没有比这更昏暗愚昧的了;不揣度事理所在,就胡乱奉承争取好感,没有比这更讨好谄媚的了。国君昏暗,臣子谄媚,这样的人身居上位,领导百姓,百姓是不会追随他的。如果这种情势不早日停止的话,国家就要灭亡了。” 


                    12楼2010-03-12 15:25
                    回复
                      91班固
                      班固字孟坚,他九岁时就能写文章、诵诗和赋。长大后,逐渐博览通读群书,对九流百家的著作,没有不彻底钻研的。他学习没有一定的老师,不为章句之学,只是抓住学问的主要意义而已。他生性宽和,(善于)容纳别人,不以自己的才能去压制别人。诸位儒生因此而敬慕他。
                      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了乡里。班固认为班彪所续写的前朝史不详细,就潜心钻研,想完成父亲未尽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告诉汉显宗,告发班固私自改写国史。皇帝有诏令下到郡里,逮捕了班固关进京城的监狱。把他家的书也全都拿走了。原先,扶风人苏朗造假图谶到处散布流言,被关进监狱中死了。班固的弟弟班超怕班固被郡县里拷问,班固不能自己辩护清楚,就奔赴京城上书,得到了显宗的召见。班超把班固写实书的意图向显宗作了详细的说明,而郡县里也上书说明了班固写作的本意。显宗认为他非常奇特,就召他在校书部工作,任命他为兰台令史。班固与前任睢阳县令陈宗、长陵县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了《世祖本纪》,班固被提升为郎官,作了典教秘书。班固又写了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事迹,写了列传、载记共二十八篇,上奏了皇帝。皇帝就让他重新去完成以前他所写的著作。
                      班固对他的孩子不加管教,几个孩子大多不遵守法令,小吏们感到很恼火。当初,洛阳县令种兢曾在路上行走,班固的家奴冲撞了他的车骑,小吏手拿大棰(向他)喊叫,班固的家奴解酒醉而叫骂,种兢大怒,(只是因为)害怕窦宪而不敢发作,(于是)怀恨在心。等到窦宪的宾客都遭到审问逮捕时,种兢因为旧恨而逮捕了班固,班固于是死在了狱中,死时年纪是六十一岁。皇上下诏令谴责种兢,种兢处罚了管这件事的小吏抵了他自己的罪。
                      


                      13楼2010-03-12 15:25
                      回复
                        92华佗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还有一个名字叫敷。曾在徐州一带游学,通晓几种经典。沛国宰相陈圭推举他做孝廉,太尉黄琼聘请他做官,他全都不去。华佗通晓养生的方法,当人们认为他快有一百岁了,但他还保持着壮年人的容貌。华佗精于开药方,他治病,配制汤剂只用几种药物,他心中掌握药物的分量,配药时不用称量,煮好药就让病人饮用,同时告诉他们用药的尺度,用完药后就能痊愈。如果要给病人针灸,也不过选一两个穴位,每处不过灸七八个艾柱,病也可以消除。如果扎针,也不过扎一两处。下针时对病人说:“入针的感觉应该传到某处,如果感到了就告诉我”,病人说:“已经感到了。”应声便拔针,病痛也跟着消失。如果疾病聚集在身体内部,针灸、药物都不能达到,必须开刀割去的,就给病人喝麻沸散,不一会儿病人就和醉死一样,什么也不知道了,于是华佗就开刀割去病患。病患如果在肠子中,就切开肠子清洗,然后缝合腹部,用药膏涂抹伤口,四五天就好了,不会疼痛,病人自己也不会感觉到,一个月之内,伤口就全都长好了。
                        前任甘陵宰相的夫人怀孕六个月,腹中疼痛不安,华佗给她号脉,说:“胎儿已经死了。”
                        让人用手摸探知胎儿所在的位置,在左边的就是男孩,在右边就是女孩。那人说在左边,于是华佗见了一付汤药给她打胎,果然打下来一个男胎,夫人的病也就好了。
                        县令尹世苦于四肢发热,口中干燥,不想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小便不通畅。华佗:“试着做些热饭给他吃,出了汗就能痊愈,不出汗的话,三天后就会死。”(家里人)马上做了热饭给他吃,但他吃了不出汗,华佗说:“五脏的气息在里面已经断绝了,他会哭着断气的。”真的像华佗说的那样。
                        


                        14楼2010-03-12 15:26
                        回复
                          94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传告军队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以及全国百姓,有能帮助我出谋划策使吴国军队撤退的,我和他共同主持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冬天蓄积皮毛,夏天蓄积夏布,大旱时蓄积舟船,涝灾时蓄积车辆,用来准备缺乏时的需要。即使没有外患的担忧,但谋臣和武士不能不培养和选择。比如雨天用的蓑衣和笠帽,到下雨之后,一定会有人要。现在君王退守在会稽山上,再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勾践说:“假如能听到您的话,有什么迟的呢?”(于是)拉着他的手与他共同商量。
                          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国求和并达成协议,说:“我们的国君勾践缺乏人才出使外国,派他手下的臣子文种,不敢直接对大王您说话,私下请求您手下的臣子传达:我们国君的军队士兵,不值得屈辱大王您再来讨伐了,愿意将金玉、女子奉献给大王,来慰劳大王的屈驾到来。请允许把勾践的女儿作为大王的女奴,把臣子的女儿作为你们臣子的女奴,将越国的宝器全部带来,,我们的国君率领越国人来跟随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调遣,如果(大王)您认为越国的罪行是不可赦免的,我们将会焚烧宗庙、把妻子和儿女缚起来,将金子和美玉沉到江中,有穿盔甲的将士五千人,将会效死拚命,就一定能抵两个人用。这就等于拿一万个武装的士兵来同大王您作战,恐怕会伤害大王所爱的将士吧?是一定要杀这个人呢,还是要得到这个国家,哪一种有利呢?”越国人装饰打扮了八个美女,送给吴国的太宰否说:“您如果能让大王赦免了越国的罪,还会有比这些人更美的美女送给您。” 太宰否进谏说:“我听说古代攻打别国的人,(只是)使他们降服罢了,现在越国已经降服,还要求什么呢?”夫差和勾践达成协议,撤离了越国。
                          


                          16楼2010-03-12 15:28
                          回复
                            96宁死也不“出去”
                            秦桧做宰相,作威作福时间长了。士大夫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立刻提拔并让他的好处显露出来,以至于被提拔做官一两年后便做到执政的官员。人们都怀着迅速被提拔的念头,所以在朝做官的人大多不肯外放,重内轻外的弊端,在当时很是明显。
                            有个叫王仲荀的凭着他的幽默与官员们交往。一天,他坐在秦府的宾客座位上,朝中的官员云集,等待接见,时间稍稍长了点,仲荀在角落中,就上前说:“现在宰相还没有出来,官员们等得久了,我有一个小故事愿意帮你们解除困乏。”大家知道他善于开玩笑,争着竖起耳朵听他说,于是他高声说:“以前有一个官员,出门去拜访没有回来。有个客人投了一张名片到他的门下,看门人告诉他那个官员不在,(可以)留下名片,等到官员回来后替他将名片送上去。客人忽然勃然大怒,呵斥看门人说:‘你怎么敢这样,凡是死了的人才说不在。我和你们老爷交情好,所以来见他,难道他不忌讳吗?你竟敢用这样的话来对待他。我一定等他回来,当面告诉他来治你的罪。’看门人道歉说:‘小人实在不知道忌讳,希望您宽恕我,只是现在官员来拜见时,我照例都是像这样告诉他们的,如果您认为不行,又该说什么来告诉客人们呢?’客人说:‘你们府上的官员既然外出未归,只要说某官出去就行了。’看门人变了脸色,皱起眉头说:‘我们家大人宁可死也忌讳出去这两个字。’”满座官员听了都哈哈大笑。
                            仲荀进出秦府与亲昵狎近之客交往,老了以后回到建康死去,他的谈话言词大多风趣,能令人回味。秦桧虽然挑起言语的灾祸,却唯独优待容忍他,(看来)他也是一个掉弄口舌之人。
                            


                            17楼2010-03-12 15:29
                            回复
                              93士奇爱子
                                 杨士奇晚年溺爱他的儿子,不知道他的恶劣,做败坏道德的事情,假如有的出巡的藩司、皋台、郡、道的长官看到他儿子残暴凶横,将实情来告诉杨士奇,杨士奇反而会疑心他们,一定会写信告诉儿子说:“某某人说你这样,若真的是这样,马上改正。”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得到了信,反而诋毁那个人说:“某某人在这里像这样行事,我因为他是乡邻的缘故,阻挠他的行为,因此他诬陷我。”杨士奇从此以后不相信说他儿子恶行的人。有拍马奉承的人赞扬他儿子的好处,杨士奇就认为确实如此并很高兴。从此他儿子的恶行就不再被他听到了。等到被害者接连上奏杨稷的不良行为,朝廷还是不忍心加给他处罚,将状子交给杨士奇,并说:“手下人不好,帮助他做坏事。”有上报说杨稷伤害的人命已有几十条,凶恶得无法言说,朝廷不得已,将他交给了司法部门,当时杨士奇年老生病不能起床,朝廷特别安慰他,怕给他招来忧愁。后来过了一年多,杨士奇死了,才将他的儿子依法论处,斩了他。乡人准备好了祭文,列举他儿子的恶行,天下人争相传阅。  
                              


                              18楼2010-03-12 15: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