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子吧 关注:600贴子:5,075
  • 8回复贴,共1

文学 | 生活的艺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林语堂


IP属地:河南1楼2021-02-16 16:33回复
    林语堂让美国人重新发现了中国,一个不同于以往“中国通”眼中的落后、扭曲、笼罩在西方价值观之下的中国,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这种被成功欲望裹挟的生活,也许正需要中国人那种睿智而快乐的哲学。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林语堂试图将“文化中国”和“战时中国”两个迥异的形象相结合,创作了《京华烟云》,以小说的形式具体展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中国人民的可亲可爱衬托日本军队的残酷野蛮,显示出战争摧毁美好人生的恶劣无道,内蕴仍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林语堂认为,一种世界和平哲学必须由东西方共同创建,这种和平哲学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生的关切。林语堂的文字是轻松幽默、率性洒脱的,如同“坐在火炉边和我们清谈人生故事”。他认为,伟大的文学都旨在稳健、全面地洞察生活,文学要为我们扮演生活阐释者的角色。


    IP属地:河南2楼2021-02-16 16:38
    回复
      林语堂反感将哲学科学化或是玄学化,他认为“哲学应该是一门艺术,要把世事化繁为简”。林语堂作品的精神内核始终是对人和生活的关注,他的思想藉由揣摩现实人生得来,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理念,而是具体可感的、活泼生动的生命哲学。
      在林语堂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以七旬高龄,夜以继日地工作,将全部精力都花在编撰《当代汉英词典》之上。词典成功出版,他喜形于色,说:“我工作完毕了!从此我可以休息了!”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奇人,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和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上无人能及。
      《京华烟云》的英文原名是Moment in Peking,北京的一瞬;中文翻译得也好,尤其“烟云”二字,在漫长的历史流程和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中,某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不过如一缕过眼云烟罢了,虽氤氲过,绚烂过,但又充满虚空和无力感,缥缈过后,惹人无限唏嘘感慨。


      IP属地:河南3楼2021-02-16 16:47
      回复
        《京华烟云》的故事从庚子事变到抗战爆发,贯穿了几十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中国人在其中的挣扎沉浮,通过各种社会大事件和生活小细节表现出来,不疾不徐,错落有致,俨然一幅包罗万象的世态风情画卷。
        《京华烟云》包含着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美好想象和体悟,在看似对平淡无奇的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述中,蕴含了对闲适自然、大度宽厚、从容典雅的北京精神和中国文化的赞美和期许。《京华烟云》是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古老中国的文化、精神和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生活之美好的诗意作品。
        林语堂:北京没有上海的洋奴味,也没有上海的拥挤,紧张和精致,更没有上海人的精明算计和排外情绪,北京像个大花园,像美丽质朴的乡村,又像一个古老的充满珠光宝气的梦境。


        IP属地:河南4楼2021-02-16 16:54
        回复
          如果说上海是现代化的,是西方化的,那么北京就是传统的,是地道中国式的,这是林语堂对北京的观感和体悟。在上海,林语堂有些无根感,而在北京他感到脚踏实地,仿佛自己就是一棵千年古树。
          林语堂总结说:“北平最大的动人之处是平民,决不是圣哲的学者或大学教授,而是大洋车的苦力。北平代表旧中国的灵魂、文化和平静,代表和顺安适的生活,是文化发展到最美丽、最和谐的顶点,同时含蓄着城市生活及乡村生活的协调。”
          “上海是可怕的,它的可怕在它那东西方的奇怪的结合,在它那浮面的虚饰,在它那赤裸裸而无遮拦的金钱崇拜,在它那空虚、平凡与低级趣味。上海的可怕,在它那不自然的女人,非人的劳力,乏生气的报纸,以及无国家观念的人......”


          IP属地:河南5楼2021-02-16 17:01
          回复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部英文作品。1936年,林语堂举家远涉重洋去美国,但关于苏东坡的100多种研究资料他全部带在身边。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IP属地:河南7楼2021-02-19 06:01
            回复
              胡安·赫尔曼(Juan Gelman)于1930年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父母都是乌克兰籍犹太人。他做过卡车司机、推销员等工作。1954年,任驻中国新华社记者。胡安·赫尔曼曾于1960年和1964年先后两次来华访问。在第二次访华时,他提出“重走红军长征路”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1988年以后,他一直与妻子马拉居住在墨西哥。2000年,成了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市的荣誉市民。他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翻译,在全部300名译员中,他位居次席。胡安·赫尔曼从8岁开始学着写诗,11岁在一本名为《红与黑》的刊物上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据不完全统计,他共发表了约40部诗集。他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具有个性化的诗歌元素,同时借鉴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歌的表现形式。2009年,胡安·赫尔曼成为中国第一个面向全世界的诗歌大奖——“金藏羚羊奖”的首位得主。
              赫尔曼《习惯》:
              我们建房子不是为了留在房子里
              我们爱不是为了停在爱里
              我们死不是为了死
              我们有动物的渴望和耐心。


              IP属地:河南8楼2021-02-19 06:12
              回复
                2008年4 月23 日,有“西语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塞万提斯奖颁奖礼在西班牙举行。获奖者是阿根廷诗人胡安·赫尔曼(Juan Gelman)。奖金为13.3万欧元。塞万提斯奖由西班牙文化部创办于1976年,每年颁奖给在西语文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作家,博尔赫斯和略萨都曾获奖。


                IP属地:河南9楼2021-02-19 06:37
                回复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
                  每个人生来都是带着业力的,那是我们累世因为各原因犯下的罪业。若是不消除,他们会积累成业障,阻碍着我们的生活。“业”,又称为业力。业,是造作;力,是力量;由造作而产生的力量和作用就叫做业力。通俗的说,业力即是我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对我们的生命产生的一种力量。
                  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一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业力所影响。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故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这就是轮回。业力是极难了解,极难解释的,因为它是无形的,但又在无形中来束缚着我们自己。


                  IP属地:河南10楼2021-03-16 2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