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吧 关注:106,298贴子:2,274,922

回复:210111【东吧有爱】藤阁的2021读书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8-Y201 《警察》(kindle版)
原作名: Politi(2013)
作者: [挪] 尤·奈斯博
译者: 林立仁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出版年: 2017-8

哈利又一次从边缘被召回,对抗奇异的杀手和警队败类的挑战和算计。又一次集齐“锅炉房”的人马,展开剑走偏锋的操作。又一次被新出现的女性视为魅力典范,为争取到手不择手段;又一次他爱的人处于险境,而且这次作者不仅用同样的暴力对自己的主人公痛下杀手,而且血腥地搭上了长久以来的战友。
不过,好在,哈利终于跟萝凯修成正果。一个整日靠酒精拯救的潦倒人居然走进了教堂,不知道是奈斯博最终让日渐老去的人物和自己与生活和解,还是有意安排人物成长的一个节点?如果是后者,那么婚后的哈利恐怕还是不得安宁吧。
从故事来说,节奏感很好,关键时刻紧一笔松一笔的四处开花式写法,既让人紧张得欲罢不能,又不禁大骂作者故意吊人胃口;从这点看颇有迪弗的感觉。小反转此起彼伏,可惜有些地方太过刻意,反轻易被人看出破绽。
最可惜的是很多设定没有了下文,坑挖得太多,填不过来了。希望是为下一本埋下的伏笔。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1楼2021-04-20 10:11
回复
    第29楼是阿婆的幽巷~~案,还@方大同是巨蟹座,因为是看了他的贴以后顺手借的,结果这层被度娘删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21-04-21 21:25
    回复
      30-Y203 《非人类》
      原作名: 人間じゃない綾辻行人未収録作品集(2017)
      作者: [日] 绫辻行人
      译者: 樱庭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20-2


      目录 · · · · · ·
      红斗篷(1993)
      崩坏的前夕(2000)
      洗礼(2006)
      苍白的女人(2010)
      非人类——B04号病房的患者(2016)
      味同嚼蜡!
      30年都未收录的作品,就别再收录了啊,原本就是没有收录的价值好吧!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6楼2021-04-30 08:39
      回复
        31-Y204 《上岭村的谋杀》
        作者: 凡一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7


        很好读,会被情节牵着不由自主地一直读下去,特别是第三部分,关注人物的最终命运带来的紧张感令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明知一定是悲剧,还是为结局唏嘘。
        故事表现了农村社会的现实而沉重的问题,涉及宗族、家庭、情欲和法理,这些严峻的现实被悬疑色彩包裹起来,可以算是社会派的推理作品。
        但如果这是推理作品,结局应该还有一个反转;如果这是推理作品,情节、人物方面就还有很多漏洞,有很多应该精心计划、却变成突兀插入的小细节。
        所以这到底还不是推理,它展示的是一个每个人都有错,但每个人都有理由、最终被命运裹挟走向毁灭的悲剧。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7楼2021-04-30 08:41
        回复
          32-Y205 《图书馆之谜》
          原作名: 図書館の殺人(2016)
          作者: [日] 青崎有吾
          译者: 李讴琳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





          里染天马三本里最好读的一本,文字顺畅多了,几乎没有让人感到枯燥昏昏欲睡的部分。
          到解说之前的部分,甚至到解说的前几部分都可算逻辑严密、步步为营,结果到凶手推出动机揭示一下子就崩了!哪里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这凶手根本不是人吧!一会情绪狂乱一会精打细算,一会临时起意一会冷静设局,这样的解答我拒绝接受!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8楼2021-05-13 11:43
          收起回复
            33-Y206 《本店招牌菜》
            原作名: TheSpeciality of the House(1979)
            作者: [美] 斯坦利·艾林
            译者: 孙蓓雯 / 邢泊静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9-4







            目录
            本店招牌菜
            艾伯比先生井然有序的生活
            愚者自将
            死亡圣诞夜
            最美好的一切
            背叛者
            抉择时刻
            家庭派对
            经纪人专列
            布莱星顿法
            生死之际
            贝登鲍尔的跳蚤
            不该问的问题
            埃策希尔•科恩的罪行
            第十二尊雕像
            全世界最后一瓶酒

            属于上世纪的作者,就有上世纪的独特经历:从年轻时期迷上了硬汉派大本营“黑色面具”杂志,第一个故事是由妻子推荐给奎恩兄弟的……
            书中各个短篇的出版年份跨度三十年之久,基本按出版年代顺序排列,能明显感觉出,早期作品的黑色阴森风格,刻意渲染人性之恶,命运之诡谲;到后期笔调越来越顺畅,温暖的色彩也渐渐增加。有评论很中肯:“暗黑版欧·亨利”。
            引言就写得很有短篇意味,场景令人胆寒却有一丝幽默。
            喜欢“本店招牌菜”看起来热闹实则一直气氛凛然;还有“艾伯比先生井然有序的生活”、“背叛者”中命运的冷笑,“埃策希尔•科恩的罪行”和“第十二尊雕像”可以拓展成一个长篇故事,几个小反转很有戏剧性,而“不该问的问题”和”全世界最后一瓶酒”最后一刻笔力千钧,令人拍案。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0楼2021-05-20 10:50
            回复
              34-Y207 《莫斯科情人》
              原作名: The Russia House(1989)
              作者: [英国] 约翰·勒卡雷
              译者: 何湾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出版年: 2012-6

              lengzhan接近尾声,tiemu那边的对手已缓和姿态,呈现开放的意愿,勒卡雷也得以首次出访,实地去看,亲身去感。然而这些似乎对他的作品影响并不大,没有给其更高的立意,更广泛的视角和更深沉复杂的情感。


              IP属地:北京82楼2021-05-27 10:11
              回复
                与《锅匠》中一样需要拯救的为爱扑火的俄国女人;与《头号罪犯》中一样自己陷入迷情、从而带着深沉而复杂的感情的旁观者;与《永恒的园丁》一样只是故事的串场、却得到作者不厌其烦描述的露一面就了无关联的人物;与史迈利同样敏感、洞察人物内心、对机关活动犹抱有一丝悲悯的奈德;横刀摘桃、算计、平衡各方利益、粗暴而自以为是的美国表兄,最后是与《荣誉学生》一样的我们的主角,本来退隐山林(或是隐于酒吧)、没有负起什么责任的局外人,突然收到征召为国家效力,再一突然受到了心底的感召,从而以一己之力成功破坏机关重重算计的莫名其妙的内心有“爱”的人;里奇卡尔在等待伊莱娜,巴雷在等待卡佳的船。虽然他们自己有妻子有情人有孩子,但从不妨碍他们对另一个因受欺压而显得软弱、又因反抗而坚强的女性的“爱”。
                勒卡雷访苏之后的作品,他得到的真相不会比在柏林墙他那一边得到的更多,其中的女性人物,也远不及《柏林谍影》里的丽莎楚楚动人。


                IP属地:北京83楼2021-05-27 10:11
                回复
                  35-Z133 《何以中国》
                  副标题: 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作者: 许宏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6-5







                  [简介]
                  公元前2000 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 年——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一段时间以来看有人质疑希腊文明的真实存在,觉得荒谬可笑,就想去看看此等言论的论据论证,不经意又发现了关于“夏”存在的激烈争论。于是就像看看考古人怎么说,就发现了这本《何以中国》--可以解答我的种种疑问。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4楼2021-06-03 14:08
                  回复
                    《何以中国》(一)第16-18页 (中华文明的漫天星斗--兼容并蓄,而后一枝独秀)
                    细究陶寺“前铜礼器”群来源之复杂,不能不令人惊叹。
                    从日用陶器为主的民俗层面看,它显然传承自当地黄土高原的土著文化,同时还受到北方地区文化的若干影响。但陶寺的礼器群或说高层次遗存,特别是彩绘陶器、漆器和上面的花纹,以及大部分玉石礼器,并不是仰韶文化或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固有传统,却能在中原的东方、东南方、东北方、西方和南方找到源头。
                    ……
                    陶寺出土的陶器,能在大汶口文化中找到相似器形的在十种以上。有的器形则见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后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
                    彩绘陶器上的纹样,在本地尚找不到直接的来源,而与大汶口文化的彩绘风格颇多接近。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墓的器物,有在沿面和圈足底缘涂红,在肩部或上腹部绘出三个大红圆点的习俗,陶寺的装饰手法与其如出一辙。不同的只是,陶寺随葬陶器个体较大,纹样也相应放大,朱红颜料绘在磨光黑陶衣上,色彩鲜艳,花纹斑斓夺目,具有更强的装饰效果。
                    至于陶寺彩绘图案中的云纹、回纹、几何勾连纹和灵物图案等甚至可以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北方赵宝沟文化陶器图案中找到源头。
                    陶寺大墓中与木俎(切食品时垫在下面的砧板)配套使用的V字形石厨刀,与良渚文化的同类器也十分相似,应同出一源。有趣的是,在江浙地区史前文化中,这类大型有刃器一般被认为是“破土器”,也即“开沟犁”。有学者推测,或许V形石刀从良渚文化传播到陶寺文化后,其功能有了本质性的改变。
                    琮、璧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最富特征的玉礼器,钺则常见于良渚文化和海岱地区的大汶口一龙山文化,双孔玉刀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江淮地区。陶寺玉钺与海岱地区同类器的形制更为接近。璧、环类玉器中还含有红山文化的因素。
                    “物以稀为贵”。显然,陶寺都邑的贵族把远方的输入品作为等级身份的标志物,颇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之胸襟。陶寺文化的礼器群包含的外来因素,表现出中原与周邻区域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尽管这些交流与沟通的具体方式还不得而知。已有学者指出“陶寺类型绝非晋南庙底沟二期类型的自然发展,而是东方文化西渐的产物”。无论如何,我们从陶寺都邑已可看到一种集多源于一体的趋势。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5楼2021-06-03 14:11
                    回复
                      《何以中国》(二)第19-20页 (科学,就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可以推测,不能妄断)
                      严格说来,后世国家领土、疆域的概念在那时还根本不存在,这里我们指的是作为权力中心的陶寺,它大致的控制范围。但即便是说明它的控制范围,对考古学来说也是勉为其难的。没有当时的文字材料,没有可靠的后世文献、考古学只能根据盛行于中心聚落或都邑的一群面貌相近的“物品”向外散布的范围、即所谓的“考古学文化”的分布,来描测这个群团或政体的空间扩展。其推论前提是这两项指标往往大致相合,但肯定也有例外,因此,这样推导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存在着危险,但舍此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6楼2021-06-03 14:12
                      收起回复
                        《何以中国》(三)第23页 (“何以中国”的一个“何”)
                        最著名的,是陶寺铜铃。1983年发现于陶寺墓地,这是陶寺遗址首次发现铜器25。铜铃颇不起眼。首先是小,长五六厘米,宽两厘米多。其次是做工粗劣,表面有铸造的缺陷和气孔。经成分测定,铜铃系将近98%的纯铜铸成。纯铜质软性脆,呈红色,所以一般称为红铜。较之合金制品的青铜,它当然具有相当的原始性,但陶寺红铜铃却意义非凡。
                        众所周知,在陶寺古国消亡百年后,坐落于中原腹地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都邑,出现了迄今所知东亚地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群。铸造这些腹腔中空的容器,与冷锻或铸造实心的小件工具、兵器或装饰品等在制作难度上不可同日而语。最难的是必须用复合范,也即两块以上的范,才能造出中空的器具。而如此复杂的造型,又决定了以往简单的石范无法完成铸造任务,灵活多变、易于把握的陶范应运而生。因此,以复合陶范铸造青铜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
                        由此可知,探索这项工艺的缘起,意义重大。但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的数十年间,考古学家还没有在二里头之前的龙山时代,发现一件完整的铜容器。而陶寺铜铃则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完整的复合范铜器。它的出现,说明中原地区在龙山时代已掌握了复合范铸造工艺,为青铜礼器群的问世准备了技术条件。这就是陶寺铜铃的出土引起巨大关注的原因所在。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7楼2021-06-03 14:13
                        回复
                          《何以中国》(四)第106-108页 (科学研究既然是由人来进行的,难免会带立场。但“人”要有自觉,能反省。)
                          作为考古人,我们无法像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那样,能幸运地深入到活生生的人群中去,观察有血有肉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直观了解他们的社会。我们只能通过古人留下的“文化”遗存,来探究他们的存在方式。他们“文明”了吗?他们生活在“国家”社会吗?
                          这又引出另外的问题: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国家”?我们的研究对象虽然是“形而下”的,但却避不开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你不甘做一个发掘匠,就得去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成不了思想家也得是个思想者吧。
                          但是,在没留下文字,死无对证的情况下,但凡头脑清醒些的学者,都知道“对号入座”贴标签的危险性。说有些研究结论就是在猜谜,属于无从验证的假说,毫不为过。意识到自身研究结论的相对性,本属常识却并非易事,把研究结论当成信仰来坚守的学者也不罕见,尤其在我国。
                          ……
                          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的科林·伦福儒( Colin Renfrew)教授应邀在北京做学术演讲。在交流互动中,他也被问及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问题的看法。他的回答很有意思:在做中南美考古的学者眼里,龙山时代的那些共同体应当就是国家了,因为他们发掘出的“国家”就那么大甚至还没那么大;但你如果问从事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考古的学者,他会觉得只有像殷墟那样的社会才是国家,至少应是二里头那样的规格吧。每个人的看法,取决于他的经验、学术背景和立场。这样的解释你可能不满意,但历史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是这么一码事。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8楼2021-06-03 14:15
                          回复
                            《何以中国》(五)第142页 (不管二里头姓夏还是商,我是中国人,我自豪。)
                            说到底,在考古学家致力解决的一长串学术问题中,把考古学文化所代表的人群与历史文献中的国族或者王朝归属对号入座的研究,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暂时不知道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分量。再说句大实话,这也不是考古学家擅长之事。考古学家最拿手的,是对历史文化发展的长程观察;同时,尽管怀抱“由物见人”的理想,但说到底考古学家还是最擅长研究“物”的。对王朝更替这类带有明确时间概念的、个别事件的把握,肯定不是考古学家的强项。如果扬短避长,结果可想而知。回顾一下研究史,问题不言自明。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9楼2021-06-03 14:17
                            回复
                              36-Y208 《间谍的遗产》
                              原作名: ALegacy of Spies(2017)
                              作者: [英] 约翰·勒卡雷
                              译者: 文泽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出版年: 2020-07







                              1990年,史迈利已经退隐,在《神秘朝圣者》(又译《史迈利的告别》),在沙拉特幼儿院的年轻崇拜者面前侃侃而谈,引导被打入冷宫的奈德对往昔岁月浮想联翩。
                              时隔27年,史迈利在彼得·吉勒姆孜孜以求的不断追索下终于现身,据专家读者分析此时的他已然百岁高龄;当众多读者粉丝惊喜地追问这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史迈利出现时,勒卡雷于2020年12月溘然长逝,史迈利系列终成绝响。
                              成名作《柏林谍影》写于冷战正酣时,而冷战落幕,当年的种种算计、欺骗、背叛、牺牲和收买却远没有结束。起始于阿历克·利玛斯,这个我心中勒卡雷作品中最悲情的人物(还有一个是吉姆·普莱多)的一切,仍缠绕不去,而服务局(过去的“圆场”),一如既往地猜忌、躲闪、不担责任,一如既往地使用压榨、迂回、自以为是的手段,将退隐于布列塔尼的彼得·吉勒姆拉扯进来,成为另一个不可接触、不可信赖、必要时承担全部罪责的替罪羊。
                              那个忠诚而率真、倜傥而多情的吉姆,在圆场走廊上走过能让年轻姑娘忍不住多看两眼,能让孤独的史迈利倾吐心声,能为了使命直捣虎穴,在面对着海顿赤裸裸的背叛证据终于不忍下手,担心妻子的安全而在巴黎的高峰时刻一路狂飙,终于,也还是老了啊……
                              “因为过去的乔治看起来永远都比他实际年纪要苍老,……还是那个乔治,只是他的年纪终于赶上了他的相貌。”
                              一见简介就毫不犹豫地收入这本书,一是为了终于彼得成为了主角,更重要的还是,每每想起来就止不住扼腕叹息的利玛斯。
                              一部《间谍的遗产》,就是在一层层的档案、简报、通讯中,在一层层被彼得深埋起来的记忆中,老总,史迈利,利玛斯,丽兹的幽灵重新出场,呈现出的《柏林谍影》的前传。
                              于是,我们看到了,利玛斯是如何发展起来自己的谍报网,又是如何被一网打击;丽兹是如何被精心算计,成为一枚无辜牺牲的筹码;蒙特是如何被网罗成圆场的坐探,而他的被发展又远远地与老总要铲除内部地鼠的决心相呼应。
                              人物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们演出的故事,却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了。主题一如往常,幻灭、背叛、出卖、逃亡,甚至人物都类似:郁金香就是另一个“伊莱娜”:厌倦,无望,决绝,悲剧。
                              让我惊喜的是,不仅看到了利玛斯的前情往事,还看到了久违的吉姆·普莱多,那个曾经被伤痛、委屈、愤怒纠缠不已的吉姆,那个最后在大胖罗契眼中终于“眼光清晰起来”、“精神也好了”的吉姆,依然蜷伏在曾经的瑟斯古德学校沉静度日。
                              世事流转,已经没有人能理解当初的人怎么能承受如此的牺牲。然而,没有得到解禁的命令,彼得,米莉,吉姆,仍然守口如瓶,以一己之力抗击着时代的怒潮。就像瑟斯古德学校垮了,但是”大坑“还在,阿尔维斯老爷车还在。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1楼2021-06-28 10: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