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绘心
又来上课了,补交作业,修行里也有做业这个词哈。前些日子又心血来潮,想写篇日记,当时短暂的构想了一下大概思路,记录了几个要用的词语,可过了两天状态又不稳定了,被业力一牵,跑到别的事情上去了,这一晃就又过了很长时间,也没写,这个业力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关于写日记,有人反对,认为没啥用,而且有副作用;同时赞成的也很多,因为写日记的人不少啊,各有各的道理,都对。以前吧里有位老师,也来吧里发帖,好多年前了,他能教小学生做诗词,你可以想象他日记的高水准,几乎是我见过最规整的,很精致,这么多年了,贴吧几经调整变迁,好多日记都没有了。当人经历过一些事以后,不觉的会总结生活经验,探索人生的道理,修道也是这样,日记是心路的历程啊,我写的都是流水账,没啥内涵。写书咱是写不了,由写作而成名的大有人在,不管写什么,都多多少少为文化做贡献。人随便看什么书,慢慢的都会涉及到孔圣人整理或编著的经典,其中诗词代表精致典雅,《诗经》里的第一首《关雎》,孔子把关雎放在第一位应该是有含义的,平常的解释是追求爱情,代表美好的生活,看那个状态,努力争取,日思夜想思维专一。划重点了,典雅,专一,不好做到啊,诗经也看不懂几首,精神食粮啊,而且“理过于事”,道理懂点,实际上不行,人就很浮躁,我目前就是这状态,但帖子也该写写,勉强写,很吃力的,思绪不稳或杂事太多时没法写。我为啥要写这个报告呢,我们平时写帖子有时是叙事,记录状态,有时是描述思想,先简单的试着写写,因为思想相当于“论”,经典里有经、律、论,通过修习与总结,人的思想会与经典的里的论产生少许相应,现在学校学生的论文都几万字啊,当然每个人的喜好与业力不同,日记写什么的都有,内容丰富多彩,都是习气使然,人的某些习性会在某些时间充分表达出来。论是很重要的,学到一定阶段必须学这个,和吃饭一样,而写论的很少,心平气和时来写个短篇,时间久了,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一些经典有感觉。
……佛家道家儒家,都有打坐,读经,经书内容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深奥难解。曾看到有个吧友说过,他看《楞伽经》看了十年,大概是没读出个所以然来,结合现代的注解再加上憨山大师的书,说是明白点了,当然他有很强的阅读能力。这一类人是从理上修行,走思维修的路,也是修行的一种。我大概的读过《楞伽经》,怎么说呢,现在有很多人对经典去尝试解释解说,你随便去看去听,得到什么结果呢,试试就知道了。不是说人非要看这本书,如果我们生在佛陀时代,有幸当面聆听佛的教诲,那是最好了,佛可以知道你实修与教理到了什么程度,给予精确的理论指导。如今佛的法在,经典在,就像学习儒家文化一样,每本书有其特殊的意义,慢慢的都会学到。现在的电子产品能给人提供很大的帮助,在很多方面有超越人类的趋势了,人人可以自修提高觉悟,人与人之间交流也在提高层次,用心做的事肯定会与众不同。插一句我想的,楞棱,这些字都有关系,可以说条理极其分明,或是有时形容一个人楞角,难处理,而人在经过磨练后,不是滑头啊,会变得成熟,通透。二楞之一《楞伽经》是达摩祖师亲自带过来的,后来传给二祖,我偶像说是印心之物。这部经典很难懂,以我读其它书的小经验来说,多读书,博览群书,再加上自己尝试写文章诗词日记,深刻理解书本的含义,揣摩作者的心理,当然这部经典是不能靠简单的推理的,要一点一点努力,慢慢的去接近、去解读,虽这样我也很久很久没入这部经典的门。理有心理和道理,内心会随着修习与悟性的提高而逐渐明朗,生活中的琐事更不用说了,逐渐烟消雾散,这也是写日记的原因之一,也可以更好的与人交流,与人言。写这么多呢说有用是有用,说没用也没用,这属于个人内心的充实啊。再回到这个帖子的正文,唐僧取经,取回来的是什么,日记里以前提到过,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等经典都已经有了,而以名著西游来着重书写唐僧取经,以及唐僧的舍利倍受崇拜,都是有原因的。
……我偶像在感觉气氛严肃的时候,就会适当的搞个幽默,曾说过一个关于荡秋千的,这个幽默我在其它书里读到了,清代的《镜花缘》,还有其它的就不多说了,这段话放这里不太好,但实在想不出其它的了,就这样吧,都这篇我写了好久。
绘心
又来上课了,补交作业,修行里也有做业这个词哈。前些日子又心血来潮,想写篇日记,当时短暂的构想了一下大概思路,记录了几个要用的词语,可过了两天状态又不稳定了,被业力一牵,跑到别的事情上去了,这一晃就又过了很长时间,也没写,这个业力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关于写日记,有人反对,认为没啥用,而且有副作用;同时赞成的也很多,因为写日记的人不少啊,各有各的道理,都对。以前吧里有位老师,也来吧里发帖,好多年前了,他能教小学生做诗词,你可以想象他日记的高水准,几乎是我见过最规整的,很精致,这么多年了,贴吧几经调整变迁,好多日记都没有了。当人经历过一些事以后,不觉的会总结生活经验,探索人生的道理,修道也是这样,日记是心路的历程啊,我写的都是流水账,没啥内涵。写书咱是写不了,由写作而成名的大有人在,不管写什么,都多多少少为文化做贡献。人随便看什么书,慢慢的都会涉及到孔圣人整理或编著的经典,其中诗词代表精致典雅,《诗经》里的第一首《关雎》,孔子把关雎放在第一位应该是有含义的,平常的解释是追求爱情,代表美好的生活,看那个状态,努力争取,日思夜想思维专一。划重点了,典雅,专一,不好做到啊,诗经也看不懂几首,精神食粮啊,而且“理过于事”,道理懂点,实际上不行,人就很浮躁,我目前就是这状态,但帖子也该写写,勉强写,很吃力的,思绪不稳或杂事太多时没法写。我为啥要写这个报告呢,我们平时写帖子有时是叙事,记录状态,有时是描述思想,先简单的试着写写,因为思想相当于“论”,经典里有经、律、论,通过修习与总结,人的思想会与经典的里的论产生少许相应,现在学校学生的论文都几万字啊,当然每个人的喜好与业力不同,日记写什么的都有,内容丰富多彩,都是习气使然,人的某些习性会在某些时间充分表达出来。论是很重要的,学到一定阶段必须学这个,和吃饭一样,而写论的很少,心平气和时来写个短篇,时间久了,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一些经典有感觉。
……佛家道家儒家,都有打坐,读经,经书内容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深奥难解。曾看到有个吧友说过,他看《楞伽经》看了十年,大概是没读出个所以然来,结合现代的注解再加上憨山大师的书,说是明白点了,当然他有很强的阅读能力。这一类人是从理上修行,走思维修的路,也是修行的一种。我大概的读过《楞伽经》,怎么说呢,现在有很多人对经典去尝试解释解说,你随便去看去听,得到什么结果呢,试试就知道了。不是说人非要看这本书,如果我们生在佛陀时代,有幸当面聆听佛的教诲,那是最好了,佛可以知道你实修与教理到了什么程度,给予精确的理论指导。如今佛的法在,经典在,就像学习儒家文化一样,每本书有其特殊的意义,慢慢的都会学到。现在的电子产品能给人提供很大的帮助,在很多方面有超越人类的趋势了,人人可以自修提高觉悟,人与人之间交流也在提高层次,用心做的事肯定会与众不同。插一句我想的,楞棱,这些字都有关系,可以说条理极其分明,或是有时形容一个人楞角,难处理,而人在经过磨练后,不是滑头啊,会变得成熟,通透。二楞之一《楞伽经》是达摩祖师亲自带过来的,后来传给二祖,我偶像说是印心之物。这部经典很难懂,以我读其它书的小经验来说,多读书,博览群书,再加上自己尝试写文章诗词日记,深刻理解书本的含义,揣摩作者的心理,当然这部经典是不能靠简单的推理的,要一点一点努力,慢慢的去接近、去解读,虽这样我也很久很久没入这部经典的门。理有心理和道理,内心会随着修习与悟性的提高而逐渐明朗,生活中的琐事更不用说了,逐渐烟消雾散,这也是写日记的原因之一,也可以更好的与人交流,与人言。写这么多呢说有用是有用,说没用也没用,这属于个人内心的充实啊。再回到这个帖子的正文,唐僧取经,取回来的是什么,日记里以前提到过,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等经典都已经有了,而以名著西游来着重书写唐僧取经,以及唐僧的舍利倍受崇拜,都是有原因的。
……我偶像在感觉气氛严肃的时候,就会适当的搞个幽默,曾说过一个关于荡秋千的,这个幽默我在其它书里读到了,清代的《镜花缘》,还有其它的就不多说了,这段话放这里不太好,但实在想不出其它的了,就这样吧,都这篇我写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