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吧 关注:229,100贴子:16,633,563

回复:【讨论】前提速时代(81-96)列车时刻表欣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林州、新密(原密县)、宜阳当时还与所在地级市之间开行国铁旅客列车。这几条支线均为标准轨,列车得以顺利开行。
事实上在同一时期,河南省还存在着一个基于762 mm窄轨的地方铁路系统,串联起许昌、周口、开封的许多县城乡村,在驻马店、商丘也有窄轨分布,由于这些铁路归口地方铁路管理,因此在国铁的时刻表上没有体现,目前这些窄轨铁路面临拆除或已经毁尸灭迹,时刻表等定量化的历史记录难以寻找


78楼2020-12-09 20:10
回复
    我们知道,根据木桶效应,一趟列车的运行速度取决于以下因素中最弱的一个:
    1.车底状况,当时22B是全路旅客列车的主要车型,兼有少量21,18,22C,24等,虽然普遍没有空调,乘车体验不佳,但车底限速120km/h。这个速度标尺,至今被广泛采用,所以并不是限制当时旅客列车速度的因素。
    2.牵引机车,旅客列车的牵引机,在当时的干线上有北京型、DF3,ND2等内燃机车,限速120,电化区间有SS1,限速100,此外还有数量未知的蒸汽机车仍在担当干线客运,速度只有80左右。这些机车的最高限速,一般很难达到。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当时由于技术限制,牵引机车功率不大,传动效率不高,因此在停靠站和限速点附近,加减速能力弱,达速困难,从而限制列车的运行速度。
    3.线路状况,具体而言,主要受长大坡道、小曲线半径弯道、线路等级和控制技术影响。早期蒸汽机和小功率内燃机对长大坡道的适应能力弱,因此在广大山区丘陵路段,旅速下降严重,甚至难以行车。80年代从宝成、成渝、西陇海、石太等线路开始的电气化改造,使得长大坡道对行车的影响得以克服。事实上,直到90年代末广深铁路之前的电气化改造,都不是以提高旅客列车的速度为主要驱动力。山地限制和降低旅客列车速度的同时,对货运列车牵引定数的影响更大,货运量上不来,严重限制了山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电气化虽然能解决长大坡道的问题,但小曲线半径造成的限速似乎更难解,因为早期隧道修筑能力有限,铁路在山间绕行,产生大量几百米的弯道。列车在弯道行驶,向心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与弯道半径成反比。想要解除弯道对速度的限制,必须重新设计线路,特别是要采取高桥长隧这种当时较为激进的修筑策略,彼时由于财力有限,技术有限,难以支撑改造线路的成本。最后,当时存在较多的单线铁路,需要安排会车,至少一方列车需进站停车等待,浪费了时间。加上很多线路信号与行车控制技术较原始,非自动闭塞,偏远线路甚至存在路票行车、人工扳道岔等做法,难以适应大量列车快节奏运行。
    4.调度等级,高等级列车停靠站较少,将较少的时间浪费在停车和启停,同等条件下也具有优先行车权。
    5.停靠时长,特别在当时,旅客列车在各类车站所需的停靠时间更长,停车频率更高,机车加减速能力弱,停车浪费较多时间。
    总而言之,3,5两点因素显著限制当时旅客列车的速度和铁路线的运力。但幸运的是,这些因素也在不断得到改善。随着线路电气化、复线化、自动闭塞化,特别是80年代末“北战大秦,南战衡广,中取华东”,新线路投入使用,老旧线路行车条件改善,旅客列车的运力增加。明晚起我们将把目光移向90年代,欣赏1991年4月-1992年的全国旅客列车时刻表,敬请期待。


    80楼2020-12-10 22:26
    回复
      盼望着,盼望着,连镇高铁、郑太高铁开通运营了,我们的时刻表更新进入90年代了
      下图的时刻表从1991年4月开始实行。其封面颇具时代气息。
      首先是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乘坐窗明几净的新型列车,在这幅图的背后,北京-上海的13/4次和21/2次列车在80年代末更换成空调列车,与此同时,基于S25B的双层空调列车也开始在京津、沪宁等区间投入运行。虽然当时的空调车和如今大家熟悉的“新空调列车”有本质的区别,加上25型列车还处于由试验场走向大规模应用的阶段,供应较少,但是国铁旅客列车与外界空气高度互通,冬冷夏热的局面开始得到改变
      下图是新型DF6机车的照片,DF6的1号和2号机是这种橘黄色的涂装,曾被认为是比肩ND5的货机,然而后面情况并不理想,屈指可数的DF6机车被晾在铁轨的尽头晒太阳,网上能找到的关于它的信息也非常有限。


      82楼2020-12-11 20:59
      回复
        91-92年间,西陇海电气化已完成,京广铁路郑州-武汉间开始电气化,其中郑州-信阳的电气化在91年底完成。
        通过下面两组照片,我们看到在这一时期里,京广线和陇海线奔驰着北京型内燃机车,和SS1、SS3型电力机车,图片来自92年和93年河南年鉴



        83楼2020-12-11 21:06
        收起回复
          各类列车
          国际联运,3/4和19/20去往莫斯科,在国内执行特快标准,27/8去平壤,在国内也是特快,89/90去乌兰巴托;当时5/6次列车还不去越南
          旅游列车,当时基本为各路局开主要城市群中间,标杆快车的一个平台,新型的双层空调车此时开始上线运行
          表中,把13/4,21/2和53/4移动宾馆单列为直达特别快车,与后来理解的直特相比,仍在一些车站停靠,但不办理客运业务,属于技术停车。注意当时牵引机车续航能力较差,这么长的距离,不停车直达在技术上还无法实现,因此采取了技术停车不办客的渐进措施。
          特别快车,1-99号,许多发展成车中经典
          直快,1xx的跨三局及以上车,2xx的相邻路局列车,有不少重号
          管快,3xx
          401以上普客列车数量巨大,在时刻表上占据了一半的内容。
          长途车多数已经采取17-20节的编组,管内车12-15节居多。表上还没有出现空调发电车这种说法






          85楼2020-12-11 21:46
          收起回复
            前往莫斯科有两种走向,3/4经二连出关进入外蒙,19/20经满洲里出关。两趟列车在国内段均按照顶级特快排图,19/20国内段速度与当今的K车不相上下,3/4次虽然经过的路段路况较差,但均速仍然有65左右,两趟车在俄罗斯境内亚洲段均速50-60,越往西越快,到欧洲境内均速在70左右


            86楼2020-12-11 21:57
            回复
              27/8次在国内段排图标准也很高,京沈间途径天津,用时不足11h,进入朝鲜境内,从边界线到平壤用时3小时45分,似乎比现在还快一些


              87楼2020-12-11 22:02
              收起回复
                旅游列车,质量还是很高的
                北京-承德旅游列车当时下行用时4小时34分,上行4小时44分,车速并不输给现在的同一区间的普通火车(甚至属于较高水平);大连-沈阳的旅游列车用时仅稍微超过5小时,平均速度接近80;青岛到济南旅游列车用时5.5小时,南京西-上海的游1/2为双层空调车,用时略超过4小时,与现在的K相比一点也不落后;另外当时移动宾馆晚上8:44从北京发,第二天早上6:14到,用时9.5小时,已接近提速极限。


                88楼2020-12-11 22:21
                收起回复
                  当时京沪间21、13次下行用时17小时24分,平均速度83.9,上行用时17小时18分,平均速度84.4,这个速度比81年有所提高,在现在的水平来看,达到了比较水的T的水平,单独实行右图所示的票价,空调在夏季使用还要另收空调费。此外歪果仁乘坐此列车的票价似乎与国内旅客还不一样(一般是更高,可能使用美金计价?)


                  90楼2020-12-12 14:12
                  收起回复
                    管内特快列车,注意到90年代南昌局曾并入上海局,所以上海开车到厦门,一路过去是管内列车。
                    与80年代相比,一部分直快升级为特快,比如北京-长春的159/60直快升级为59/60特快;北京-南京之间不再运行25/6直快,65/6次特快列车出现了,武昌-成都的213/4/5/6直快也升级为特快列车,成为后来T245/6/7/8的前身;郑州-乌鲁木齐列车此时也从171/2次直快升级为97/8特快,成为T197/8的前身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随着京广铁路衡广间复线化、大瑶山隧道开通和郴州-韶关的电气化,广铁运能大大增加,加上此时珠三角大发展,广东成为吸引湖南等地外来务工人员的中心,因此湖南-广东间的管内特快列车,在进入90年代后,也愈发丰富


                    91楼2020-12-12 17:27
                    收起回复
                      90年代,广九铁路成为新型旅客列车的试验场,广州、深圳、九龙之间开始大规模、公交化地开行高标准的旅客列车,包括25C等新型号空调列车,DF9等准高速机车 DF11和SS8当时还未踏入社会
                      同一时期,DF9在环铁进行160 km/h冲高试验的经典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441187fe


                      92楼2020-12-12 17:36
                      收起回复
                        91年时,广九间运行5班直通车,时间涵盖从早到晚,用时2小时18分,从广州站发出。表中的香港时间和我们使用的北京时间均对应东八区时间,可认为没有区别。去往北京和上海的直通车,在97年回归前夕才以25K的状态开始执行
                        随着特区的快速发展,广深之间,各等级列车也越来越多,仅特快列车就有9班,从广州站到深圳站,用时1小时59分,从广州东到深圳1小时52分;广深间的快客列车,则需要2个多小时,编码体系与北方的直快也不一样


                        94楼2020-12-12 21:33
                        收起回复
                          91年肇庆-深圳见开行特快列车,用时接近4.5小时,后来该列车延伸至香港,成为肇九直通车,直到进港高铁开通


                          95楼2020-12-12 21:36
                          回复
                            京哈线当时从沈阳到长春,特快用时接近4小时,直快4.4-5小时;从长春到哈尔滨,特快3小时,直快3.5-4小时。


                            97楼2020-12-12 22:08
                            收起回复
                              接下来我们欣赏京沪线北京-徐州区间
                              91年时北京-青岛25次特快开车时间是离谱的0:58,接过了最晚发车时间的交椅,经过6小时48分到达济南
                              开往福州的45次当时还生活在食物链顶端,从北京到徐州,需10小时48分,仅停靠天津西,济南
                              65/6次在北京和南京间实现夕发朝至,北京晚上6:30发车,第二天早到南京
                              109次当时还是北京-苏州的直快列车,从北京到徐州需要13.5小时
                              北京-杭州119次直快尚未升级为31,北京-徐州需12小时56分
                              类似地,天津-上海123次直快也未升级,后来是T33的前身,京沪高铁通车后取消,91年该列车在泊镇停19分待避三棵树-上海55次
                              北京-合肥的127次直快尚未升级为63次特快,东光站停车17分待避北京-南京65次特快
                              145/8 长春-上海可能是现在K515的前身
                              153时今天津-广州T253的前身,后来升级为K253,第5次提速升为T253
                              155当时由包头开往常州,后来延长到宁波,即K255的前身,目前已经变成Z281
                              161次就是后来经典的1461,该车北京-徐州当时需要13小时36分,东光停18分待避沈阳北-上海的85次
                              169由三棵树去往徐州
                              171从太原开往上海,是K371的前身
                              231由青岛到上海,兖州停19分待避京沪21次特快,之前的K293/4疑似其后裔,目前该车已消失
                              239次北京-青岛直快,后来演化不可考,唐官屯停12分待避通化-青岛105次直快(迷之排图)
                              247次北京-烟台,是后来K285的前身
                              251次济南-上海,后来高铁时代前,直到10年,京沪线有济南-上海的T105次列车,(更早的时候,枣庄-上海还有一班2xxx)不过此车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而消失
                              265次北京-徐州,后来演变成K107到徐州,一直夕发朝至
                              281烟台-上海,后来延长到金华西,近年被绿桶D781(青岛北-杭州)无情取代



                              98楼2020-12-12 22: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