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鹰院吧 关注:8,284贴子:1,891,545
  • 7回复贴,共1

🌸音乐的主体性和神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文是狼王三巨人文贴中我自己发言的整理,并根据海口新歌做了更新,从主体性和神性两点对华作品的人文品格和音乐人格进行通论,并不太算乐评。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11-29 11:30回复
    一、我管你,call n response, 华晨宇的主体性
    忘了是哪个乐评人说的(后经查证是CrazyInDark),华的我管你这首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嘲讽的行为艺术。一句话概括,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全相悖的。
    歌词句句唱的是“我”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不在乎外界,看起来像是一首对个体个性的颂歌。那么这首歌真的在号召大家都追求自我吗?
    当华伸手一指,轻轻巧巧一声say,下面所有观众齐声oooooooooo。对个性的极端歌颂,用的形式是call n response,下面众口一心的响应却是对个性的极端泯灭。这里的“我”不是在场每个人的自我,而是只有华晨宇一个人的“自我”,其他所有人的自我都消泯在对他的回应中。
    歌词一方面唱得是不服从,但整个音乐加表演形式都在要求观众服从。号令一出无不响应,对华来说是“我管你”,观众的角色就是“你”,而变不成“我”。所以他的call n response通常不是自由引导人民那种一个人呐喊带领大家一起冲锋,而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命令与服从。这不是all men are born equal的人本位,而是前现代的古典等级关系。
    所以我管你这首歌确实是黑色幽默,观众在互动中狂热的信仰与服从就是对歌词的绝佳反讽。做得到我管你吗?做得到不跟从吗?我做得到,你们呢?
    我曾经半真半假开过玩笑说下次演唱会希望他给大家伴奏我管你,歌迷来say他来ooooooooo,让歌迷过一把翻身做主的瘾。友人说,别做梦了,到时候不管谁唱哪段都会被你华反客为主的。更有甚者直接回帖告诉我说不想唱这个,不习惯颠倒这个主从关系= =
    华看世界看他人的目光从不是平视,他自己的世界对外部世界没有融入感,他个人也没有芸芸众生之一的认知。
    总之,他的歌,主体(agency)永远只有他把握。听众做不了主体,对他的音乐而言,你永远是客。
    懂了他为啥不希望自己的歌被传唱吗?为啥觉得没别人能唱好他的歌吗?除了他自己,没人能做他音乐的主体。Get it?Get it!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11-29 11:31
    收起回复
      三、华晨宇和神性——地球之盐、**、降临、斗牛
      华古典乐听得最多,作品里也爱用古典乐元素。近来这个倾向有加强的趋势,可喜可贺。先有古典后有天,希望他在这个路子上能多多拓展。(说好的古典风专辑不知道还能不能有兑现的一天,求个华版The Resistance啊~~~
      Muse还时不时引用肖邦拉赫玛尼诺夫,而华运用古典乐元素的时候常用美声复调之类,基本一出来就会塑造神圣的氛围和仪式感。98地球之盐、天籁2**、鸟巢降临等表演也都做了很有祭司风格的打扮。
      反方答主所定义的人文关怀背后的人文主义是西方现代启蒙以来从“神本位”到“人本位”转变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抗中世纪宗教神权的核心理念。简言之就是确立人在世界上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个性,提倡个性自由。从艺术领域来看这个转变,就是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以来的种种。古典乐从中世纪教堂发展到巴洛克再到极富个性的浪漫主义时期,美声从教堂走入世俗,最后发展出流行乐流行唱法,从献给上帝的声音到抒发自己的声音。舞蹈上从古典芭蕾发展到现代舞,把肢体从束缚的程式中解放出来表达个性。基本上所有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转型都脱离不开这个逻辑。
      所以,哪怕按照这个维度来要求,我管你异类齐天大圣这样完全围绕华自身主体性的作品,都是最标准的“人文关怀”,关注个性、关注个体的欲望、需求和表达。能引起多少共鸣另当别论,但是说华音乐欠缺“人文关怀”这个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人文关怀”这个维度下的标准答案。
      再说为什么“人文关怀”这个标准对华的很多作品不适用。也就是正方观点,华很多作品出发点和“人本位”视角就是相反的。问浪漫派为什么不写实,问道家为啥不尊儒,这不是有病吗?
      地球之盐这首歌,初听来主题很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副歌一连串的祈愿简直再现此诗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但细究起来,同样是献祭自己拯救人间,华的目光是向上的,与上帝对话;而杜甫的目光是向下的,中心是他个体的情怀,是“杜甫”的志与愿。而地球之盐里,个体的华晨宇并没有姓名,他成为连通超越性存在的渠道,是作品这个祭典的一环或者说主持者。
      同样,中西神话大杂烩的降临里,华并非作为个体的“人”来发声,整个作品也无关乎人的个体或整体,而是天上之音,超然于世,仿佛世界诞生之初的神明。
      最有趣的是,当神性介入作品时,华作为演出者虽然扮演的是神使/祭司的角色,但身为创作者的华视角和态度却更为复杂,绝不是简单的神旨代言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耳帝给这个表演做过详细的评析,强烈推荐。
      马璐的乌鸦极尽张狂、挑衅、蔑视伦常,华的圣灵在神圣肃穆的美声吟唱下展开铁幕一般的控制。而华rap马吟唱的部分则又与前半部分颠倒错位,圣灵癫狂,乌鸦庄肃。最后以圣灵扼杀乌鸦终结。和华大多数作品一样,依旧在意义上大幅留白,解读的方式非常多。是耳帝说的一体两面拯救与重生,还是对乌鸦被控却自作清醒的嘲弄,还是对圣灵背后的邪恶与癫狂的讽刺?光与暗,正与反,天使与恶魔,在这里全部颠倒错乱。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11-29 11:35
      回复
        再说斗牛。
        好像很多人把这首歌解读为牛的视角,我完全不能赞同。从歌词来看其实是全知的第三人称。从华的表演来看,A段rap在表现牛,B段在表现斗牛士(98场的装束就是模仿花镖手),C1段“野性袒露着灵魂纯粹……又要将它摧毁”则是跳出二者关系之外第三者的审视批判。那么第三者的身份是什么?是人类的自省吗?C2段以华向天祈祷的手势开始,美声吟唱响起,仿佛神谕,与华的主旋交织在一起,一声声“野性袒露着灵魂纯粹或者肆意妄为”来诘问审视人类斗牛的行为。军鼓响起,号召集结,大合唱加入,是对神谕的回应吗?如果再回头看C1段“直到亲手栽培了原罪以后,又要将它摧毁”,最直观的解读就是人类栽培了牛的原罪——愤怒,又将它摧毁。如果结合C2段神谕再推一步,是不是神栽培了人的原罪——傲慢,又将它摧毁呢?毕竟原罪一词本身指向的就是人类。牛→人→神三者之间的关系两两映照,形成了双重讽刺。不过最后D段的rap又落脚在批判人性上,所以双重讽刺很可能是我个人过度解读。总之这个第三者介于人神之间审视批判的声音,非常有趣。鉴于词毕竟不是他自己的,也就不再深挖了。
        第三部分这些神性色彩的作品,与第一部分我管你异类等极度张扬个性的作品,形成了非常极端的对照。后者把华本人的主体性无限放大,他本人的“自我”是整个作品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作品更像是塑造他本人主体性的工具。而在前者中,华则完全隐去了个体的“自我”,全面让位于作品世界,身为表演者的他更像是一个媒介、展现作品世界的一个工具。华本人,他的艺术人格,都是无数组矛盾的对立统一。极度张扬自我和极度隐去自我,就是其中之一。所有用单一维度试图框住他作品的评价,都是扯淡。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11-29 11:35
        收起回复
          四、极度自我与无我/人格与神格的融合——七重人格
          你华的音乐一直在向前走,去年的分析已经跟不上今年的新歌了,只好重开议题。去年刚总结了你华作品有一类是极度自我,有一类是极度无我,今年一首《七重人格》甩过来把我脸打得啪啪响。他为自己的人格作总结,自然而然也就把这两者统合到了一个作品中。对七重的解读角度有很多,我想把它放在三部曲这条线里分析,因为你华也说过,如果三部曲是123,那么七重就是0,三部曲的前奏。继歌手之后,你华再次宣布:不是我不会玩概念,我概念起来你们谁都惹不起!组里有位同学说得好,你华的multiple personalities是多重人格不是多重性格,如果用“童真”“浪漫”这些描述性格的词解读七重人格实在太苍白片面了。七重从结果而言当然展示了他不同的人格侧面,但展示这些不同明显不是这歌主要目的,在我看来,七重里不同的人格被一个主旨牢牢串起——苦海无涯,如何自渡?如果大家稍微了解下多重人格障碍这个疾病,就会知道多重人格的诞生往往是创伤应激的后果,当主人格无法处理生活中的创伤,便诞生出了不同人格来自救。当然,你华并不存在病理意义上的多重人格障碍,但是他多重人格的逻辑与DID一脉相承,整首歌的主题完全可以理解成各个人格在应对无边苦海时的挣扎与思索。
          开头童声部分是你华一贯的黑暗童话风,一开腔听众脑子里的画面大概就是故障的八音盒、坏掉的玩具、荒芜的游乐园之类。歌词也直白地引用了谁杀死了知更鸟的典故。受审判的知更鸟无辜被害,众鸟的哀悼虚伪可笑,嫌疑人麻雀将接受下次审判……似乎每个人都扮演了加害者而又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后面被反复提及的“沉沦宿命”实际上开篇就已点出。这里不得不指出童真人格在你华那里的复杂性。写给未来的孩子明明温馨感人最后却落在“有天要告别”的悲怆,忧伤的巨人清新甜美地讲述了一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你华的童真从来不代表单纯的天真美好,反而常与最阴暗的现实并行。
          闭嘴之后代替恶童出来的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格了。吉他riff一扫前段的暗黑,很悠扬的叙事调子。和上面破碎的童话不同,这一段思索是极度理性且形而上的。甚至可以直接与第一部分暗示的问题串联起来:是谁杀死了知更鸟?原本故事里就已经像罗生门一样,加上第一段的改编——知更鸟飞过天空、麻雀荒谬的哀悼,真相就更加扑朔迷离。这个绝对理性人格的声声诘问,在人文领域几乎是无解的终极问题。即便光阴有记载、典籍不空白,所谓真相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下面鼓进来,拷问的力度加重也更加急迫,音高也在上行,可以说与齐天里质问“生我又是为何、既带我来又如何不解我惑,谁来告诉我”如出一辙。
          个人痛苦的终极拷问得不到解答,便上升到了宏观宇宙。所以康德让我们仰望星空。所以世人出家寻求解脱。这里你华的神格登场。当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神,更像东方的佛。口技拟埙加上六字真言,梵音扑面而来。上来便是“古今天地”“清浊黑白”,谈着宇宙洪荒生死轮回,叙事者从个人变成了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从佛陀视角来看,世间万苦不过是兴衰更替轮回往复的一环。一切皆空、诸行无常。那么,悟到了这一层便可以借神格来解脱了吗?必须不能(他真出家了咱找谁说理去?)!你华到底是人不是神,看破大道无情他也终是有请,更不甘心把自我消泯在神格里。所以出现了下面这段最最精彩的transition——当天道告诉你“不外如是,不外如是”,你华并没有接受这个结果,而是高喊“由我主宰,由我主宰”,进入了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齐天大圣人格——我命由我不由天。
          七重人格C位当然非我们太子党莫属。你华标签一样的热血摇滚都来源于这个约等于孙悟空的人格。反抗、叛逆、中二(划掉),既有漫天神佛为我让路的气概又有踏平南天的勇武。专门用来开天辟地纵横天下,也是最有号召力的人格。太子一系历来稳居东宫由来于此。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11-29 11:37
          收起回复
            然而孙悟空的结局大家都懂,一个人对抗全世界只可能是过程不可能是结局。于是齐天大圣下一个人格便是斗战胜佛了。换言之,猴子被招安了。这段编曲、旋律、唱腔和歌词都照应了第二个人格那段,然而他们终究不再是同一个人了。第二段的质问还有疑问、还有不甘,还有抗争的希望,而斗战胜佛人格经历了反抗无果后只能向“沉沦宿命”妥协。下面又是埙+真言的渡化,仿佛一个罩子/五指山把他套在宿命里轮回。
            如果把西游记的结局当HE,事情到这就可以结束了。显然你华不这么认为。所以埙+梵音那段旋律最后的落点是开放的而不是闭合的。被招安的斗战胜佛终究不是完整的自己,向沉沦宿命妥协只会带来无尽悲哀。他最黑暗、最冰冷、最悲观的一面,带着一点厌世的万念俱灰,也是黛嘤美学的终点——盛筵难再,曲终人散。光明和喧嚣是过客,黑暗和孤独是永恒。
            但是,你华也没有止步于黛嘤的凄切,而是祭出了自己最后的人格——疯狂。也因为这点,总给我一种错觉《疯人院》该是三部曲第一部。音乐而言,三部曲自然是爱世界→疯人院→火孩,但叙事逻辑而言,《疯人院》完美对接七重的结局——疯狂是反抗、是解脱、是自由。不过爱世界的起点是抑郁,接上第六个黛嘤人格也合适。如此,论前后仍是爱世界在前疯人院在后,呼应七重里面最后两个人格。也可以说,他最想展示给我们,让我们接受、去爱的,大概是他的疯狂。
            七重人格的结局无疑是悲剧。七种人格轮番上场仍不能自渡到彼岸。于是你华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向外界伸出了手——请来我的世界,请好好爱我。三部曲应运而生。
            PS,七重人格的另一种解读是这里的2和5是同一人格(同样的唱腔和旋律),3其实是神性人格和解脱前的一重被控制的自我人格的对话,也可以。对七重的歌词解读我选择了这种。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11-29 11:42
            收起回复
              五、三部曲:主体的让渡——花火的绝世爱情?
              多少人曾经猜测过,你华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正经写芭乐,莫非真要等到他恋爱或失恋吗?答案如此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正宗的华氏芭乐写给了歌迷。
              精神病三部曲问世以后,最引我深思的地方不是题材本身,而且题材与体裁/形式之间的强烈反差。世人眼中的疯狂,大抵是七重那种——破碎、激烈、阴暗,而真正以精神疾病为主题的三部曲,华却抱之以极致的温情和柔软,甚至破例以芭乐的方式表达。
              不管他本人和歌迷承认与否,华处世的姿态本质上是孤高的。他的音乐从来都是在单方面展示自己的世界,而不是俯就他人。懂他的爱他的只能以跟随的方式呼应,不懂他的更是被拒斥于他世界之外,而他一直牢牢把握住自身音乐的主体性。一千人眼中固然一千个哈姆雷特,能扮演哈姆雷特的,只有他本人。然而他的孤独和傲岸在七重极致的自我剖析之后,走进了一个完美的悲剧闭环。凭一己之力自度不成,摆在他眼前的只有疯狂一途。穷途末路之时,华寻求救赎的最终答案,是爱与被爱。
              爱世界里,他第一次把音乐的主体摆在了被救赎的位置上,倾诉的对象破天荒地成为了拯救者,一改之前的跟随者/信徒的形象。更进一步的是,他过往唱抒情歌曲时的倾诉对象往往是笼统的外部世界或Dear Friend那种某个特定对象,而19年演唱会上微光、FF、爱世界等他都清楚明白地献给了歌迷。爱世界发行之际,不管是他弹奏钢琴的视频还是发起的绘画话题,无不直白地把歌迷代入了歌曲中“你”的位置上。而火孩一歌直接就是对唱形式,他第一次放弃了音乐世界主宰者的身份,以歌曲同外部世界平等交流。
              三部曲听罢的第一感受我先是笑你华折腰——华鹰鹰啊华鹰鹰,你终于也有低头的一天。继而又被这个姿态背后的意义所震慑——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和绝望,以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让一个国王对他的臣民俯首,向他的追随者们祈求爱和救赎呢?三部曲的顺序令大家耿耿于怀,不是结尾HE的爱世界顺接火孩,偏偏是悲凉的疯人院夹在中间,说明他黛嘤底色不改,内心深处也许仍未相信会有美好结局。可他却执意要编织一个永恒的梦、开一场不散的欢宴,把信任付给歌迷的爱。也许是除此之外再无他法自救的孤注一掷,也许是真爱面前百炼钢终化为绕指柔。
              当他终于向你伸出双手,唯愿爱与信任不被辜负。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11-29 11:42
              收起回复
                第二版X世界出来,之前大家一直纠结的叙事逻辑终于理清了。X世界果然毫无疑问该在疯人院之前。之所以叫X世界,是因为听说第二版歌词的名字叫《陪你路过这个世界》,与正式版的小爱、好想爱、爱世界全然相反。
                以前一直说,华晨宇的曲很多时候都独立自足,如同听外国歌曲或者古典乐一样,无视词的意义依然可以get他的表达。我甚至说过他有些曲子太满几乎不给词留下表达空间。而三部曲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创作三部曲时华把自己最爱的正反对照手法用在了词曲对照上,所以脱离词单看曲来解读三部曲绝不完整。恰巧我在YouTube上看到过一个玩乐队的荷兰大叔在不懂词的情况下对疯人院和爱世界的反应视频,很好地表现了在不懂三部曲词的情况下单单解读音乐会是什么效果。这位大叔在解读你华不朽、斗牛、蜉蝣、WNF等作品的音乐时几乎从不出错,在不看词的情况下编曲和旋律的动机都分析得很准确,而且随着他对你华了解的深入,甚至经常能成功预测编曲和旋律走向。而他听疯人院的时候,a段抒情和b段雷鬼rap的反复循环让他觉得有些冗长,不懂歌词便不解抒的是什么情,也不懂rap究竟在说啥,直观听感不过是伤感抒情和戏谑说唱反复交织罢辽。而了解歌词的话,a段b段的回旋就makes much sense了,a段抒情表达的是主角清醒地享受沉沦,b段说唱则是疯癫视角下光怪陆离的世界,a段里的“再度毁灭”“再度破碎”本身就暗示了清醒和疯狂的反复交替,abab正是从形式上为这种挣扎反复的状态作注。这位大叔解读爱世界也存在这种偏差,不见歌词,此曲大约就是一首优美伤情的芭乐,前段轻快跳脱交织优美轻柔,后段开敞明亮,你华中间的大哭腔哽咽对他来说还有点突如其来。歌词对X世界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同样是开敞明亮的副歌部分,正式版爱世界表达的是拨云见日被救赎,第二版路过世界中则是解脱之后见天堂= = 三部曲以乐写哀,优美抒情甚至有些亮丽的音乐本身与主题、歌词的对照是你华表达中的核心dynamic,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爱世界歌词变动之后直接扰乱了七重+三部曲的叙事逻辑。
                以路过世界这版歌词还原七重+三部曲的最初动机,与你华在演唱会上给出的多重人格→抑郁→疯狂→救赎故事线完美吻合。前文说到的三部曲第一部抑郁对应第六种人格,第二部疯狂对应第七种人格,这个平行叙事同样也说得通。少了爱世界版本中最后突如其来的HE,三部曲前两部的走向是一模一样的,看似光明升华的结尾都是悬崖边的纵身一跃,是走入极端之后崩断的那根弦。火孩的意义有多么重大呢,如果没有它,我们目之所及尽是你华的深渊。
                十分庆幸,你华在个体表达和听众感受之间选择了后者。他终究不愿用自己的负面情绪感染他人,与其拉他人共同沉沦,他宁愿画一个(自己也不信的)乌托邦寄托温柔。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0-11-29 11: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