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实话说,跟老同学的一些谈话让我有种读福楼拜还是谁的小说的感觉,所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具体内容:
思政课期末考试是一次评分,大课学生给自己和他人评分。选择出现了,是只给自己高分,还是都给一样的高分?这样的事我也经历过,我一边烦恼着出这种问卷的人不考虑现实情况(大家还不怎么认识),或者只是想给他们自己一个暗箱操作的空间,一边给所有人打了满分,好像基本没想过只给自己高分这种选择。或许是因为我们不够“卷”?可能吧。
反正,这种涉及学分的东西出现在他们那些“卷”地严重的人群里面,仿佛一瞬间,就把他们的人性异化了。
我的同学(当然关系可以),秉承着本心给所有人打了满,然而,结果出来,他成了一百六十人里倒数第二。
有人说:“这思政考试很有意义啊,表现了真实的人性。”
Emmmm。人性不能当饭吃啊!
是的,确实展现了真实的现实,但它是个很坏的开端。真诚的人,得了低分,还会一直真诚下去吗?虚伪的人,得了高分,会“浪子”回头重新真诚么?
这方面的有名的小说很多,多的连我都看过不少。但是,我一直都想说,他们,那些名作家,并未真正提出解决办法,仿佛他们的目的只在引发“读者”思考。然后,我也看过书评,论文,工具书,也都没有切入解决问题的关键(最近希望能在哲学方面读懂,万望。)。
大概,人性的异化,就是无解的吧。
但,就现状,我不想让我有道德的同学因为道德考试变得抑郁,甚至。。。
保重——对他,以及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