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吧 关注:922贴子:19,474

〓凤仪↑皇后〓 “国”与“君”——政治文化视角下的隆裕太后葬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     要:在民国纷呈的政坛上,清隆裕太后的葬礼不过是过眼烟云,然而对于紫禁城小朝廷来说,葬礼却是一件进入了历史记忆的“大事”。葬礼的表征是文化的,然其所指则往往是政治的。而隆裕太后葬礼正是这样一个交杂了政治动机与政治目的的舞台。透过清廷与民国在这次葬礼中的礼仪往来,正可洞悉二者之间关系的深层内涵,并进而反思辛亥革命尤其是与清帝退位相关的若干问题。从葬礼的仪式角度出发,文章试图尝试这样一种分析思路:透过仪式看政治。此外,文章还尝试建立一种近似于感知的时间观,由此审视历史记忆得以形成的机制。总之,文章试图由隆裕太后葬礼的分析入手,进而探索以紫禁城小朝廷为视点的民国政治史研究的新路径。



删除|1楼2010-02-09 11:38回复
    我气死了,2楼居然......


    删除|3楼2010-02-09 11:47
    回复
      • 219.134.3.*
      楼主快写完


      4楼2010-02-10 09:17
      回复
        更新了......


        删除|5楼2010-02-28 16:53
        回复
          作为清廷,同时也是2000多年皇权制的末代君主,溥仪一直是民国政治史论者不能忽视的话题.围绕着他的交往群体,政治活动,宫廷生活以及他那部可读性极强的自传,历来论者不乏其人.


          删除|6楼2010-02-28 16:58
          回复
            又说我是广告贴......
            气死了......


            删除|7楼2010-02-28 17:00
            回复
              一、引言
              作为清廷, 同时也是2 000 多年皇权制的末代君主, 溥仪一直是民国政治史论者不能忽视的话 题。围绕着他的交往群体、政治活动、宫廷生活以及他那部可读性极强的自传, 历来论者不乏其人。 溥仪在民国史中的重要性毋庸讳言, 从民国的宗社党到张勋复辟, 再到20 世纪30 年代的伪满洲 国, 溥仪这一失去了君权的/君王仍在民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并且, 由对他的关注 往往可以将民国社会已被边缘化的若干群体带入研究者关注的视野, 如民国初期( 以下简称/ 民 初) 旗人的生计问题以及绵延时日颇久的遗老势力, 这些主流之外的 末流, 往往更能使史家从一 个侧面洞悉民国社会深层的消息, 这正是溥仪研究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 围绕着溥仪的研究虽为数甚众, 然而, 逊位后的宣统皇帝以及以他为中心的紫禁城小 朝廷, 却较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目前虽也可见以之为主题的著作, 如秦国经的5逊清皇帝轶 事6 [1] , 然此类著作与研究性论著终有较大距离。而论者罕及紫禁城小朝廷的命运或也正与传统 正史本位的史观有一些关联, 即认为宫廷轶事不过稗官野史, 不登大雅之堂。在这种史观的指导 下, 史家的视野便被遮蔽了。然而在笔者看来, 1912 年失去了皇权以后的紫禁城小朝廷正有着/ 一 国二主的象征意义。宣统帝的逊位是以5关于清帝逊位之后优待之条件6( 下简称5 优待条件6) 为 代价的, 而此5优待条件6第一款便明文规定: /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 尊号仍存不废, 中华民国以待各 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 2] 所以, 清帝退位后, 紫禁城虽在实际的政治运作层面退出了政治舞台, 然 而, 以政治文化的层面观之, 紫禁城仍然承担着部分的道统合法性和君位神圣性, 而这样一种剥离 了政治实权的/ 中心象征仍是有意义的: 在民国政治的常态运作下, 紫禁城不过是一个用宫廷仪式 装点的皇城, 然而, 一旦政治异态发生, 紫禁城就会成为各类现实政治人物争相援据的/ 合法资源, 这一点在张勋复辟中体现最为明显。


              IP属地:四川禁言 |9楼2014-06-07 14:50
              回复
                出身于清末官宦世家的周君适先生曾这样记道: 根据优待条件, 遗老们一致认为, 清廷虽已交出政权, 但帝号仍然存在, 不可与历代亡国之君相提并论。 如汉献 帝封山阳公, 刘后主封安乐公, 晋恭帝封零陵侯, 都不能保留帝号。而- 大清宣统皇帝. 的尊号 不仅为全国臣民所共知, 也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既然皇帝尊号仍存不废, 那么, 在清廷的 认知中, 皇帝便依然是皇帝, 只不过是把政权交给臣子代为办理罢了。所以, 民国初年遗老中间有 这样一种声音: 大总统常说- 办共和. 办得怎样。既然是办, 就是试行的意思。 交出政权但尊号不变, 对于这样一种新变局的认知, 清室在祖制中找不到可以参考和借鉴的资源, 所据史料也与该文有较大出入。 有关小朝廷的资料, 散见于一些时人的文集、日记及书信中, 而尤以遗老的记述为多。 遗老们更愿意将这种格局近似地理解为是一种君主立宪; 因此, 紫禁城内的小朝廷 在经济尚能维持的情况下, 仍然安然地维系着宫廷运作的一切旧制, 溥仪则依旧黄袍加身, 接受着 臣民们的顶礼膜拜。


                IP属地:四川禁言 |11楼2014-06-07 15:01
                回复
                  除了溥仪在其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有对于宫廷生活的详细描绘外, 其伴读溥佳也有一段简 明的描述, 由此可以窥见紫禁城小朝廷日常生活的规模: 民国八年, 我到毓庆宫伴读的时候, 清廷 虽早被推翻, 民国成立已有八年之久了, 但按着民国政府与清室签订的所谓- 优待条件. 的规定, 溥 仪在宫内仍然保持着他的皇帝尊号. 。因此, 这个小朝廷. 对外虽不能发号施令了, 可是在紫禁城 内, 清朝时代的一切旧制陈规和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 并没有丝毫改动。紫禁城内外, 照旧驻有大 批护军和军队, 森严气氛一如往昔。满、蒙王公和旧臣遗老以及活佛们, 依旧进进出出, 向高踞宫中 的溥仪叩头礼拜, 把他拱若神明。即使是北洋政府的一些高官显宦和封疆大吏, 也以得到皇帝的青 睐为荣。每逢婚丧嫁娶, 光弄到大总统的匾额还不过瘾, 总要设法让溥仪也 赐给一块, 才觉得体 面。暂不论事后追记所含有的言辞上的意识形态倾向, 溥佳的这段回忆正可使我们概观 清帝逊位后的日常生活: 在紫禁城内, 溥仪的起居一切如故, 宫廷仪式依旧繁琐, 皇帝的尊号仍然使 他坐享了作为皇室的神圣与尊严, 同时, 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中, 紫禁城仍是尊贵与荣誉的象征。 除了宫廷固有的繁文缛节外, 小朝廷日常生活的一个细节颇值玩味。据溥佳回忆, 皇帝喝的是 从遥远的北平市郊运来的玉泉水, 所以每天那辆插着小黄旗的水车都会从市郊缓缓驶入神武门: 辛亥革命以后, 这辆车虽然不像当年那么威风了, 可每到夜间, 西直门还得专为它启闭。最可笑的 是, 军阀内战的时候, 各城门关闭甚严, 除了军人和外国人, 任何人不许进入, 可是这辆插着黄旗的 水车, 照旧通行无阻。有人嘲笑它是一辆外国水车.


                  IP属地:四川禁言 |12楼2014-06-07 15:03
                  回复
                    水车上的小黄旗正是皇室神圣性 的象征, 这种神圣性俨然超越了现实政治力量的权势争夺。 其时, 皇帝的存在对于社会各个群体来说, 都是一种可以援引和想望的资源, 他们怀着各自的 目的, 竭力争取接近紫禁城的机会。溥仪曾记道, 每逢他的生日, 袁世凯都会派礼官向他道 贺, 而陆荣廷则是第一个被赏赐紫禁城骑马的民国将领, 他来北京会晤段祺瑞时, 还特意 跑到宫里向逊帝请安。 而社会上的一般权贵也多以得到紫禁城的赏赐为荣, 有个叫王九成的 商人, 给直系军队做军装发了财, 他为了想得到一个穿黄马褂的赏赐, 曾花过不少工夫, 费了不少钞 票。与此同时, 民间的记忆中也存在着一个想象中的紫禁城中央。其时, 内地乡下总有人这样问 道: 宣统皇帝怎么样了? 现在坐朝廷的是谁? 真龙天子坐上了宝座, 天下就该太平了吧? 试 办共和的结果却是天下大乱,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 宣统皇帝便又从人们的记忆中浮现出来, 既然试 办共和不力, 百姓自然想望真龙天子重登宝座、一统河山。而当时的一般民众也未必以民国为 一种必然的政治趋势, 比如不少北京市民的家中就备有各种旗帜, 以应万变。 各种旗帜中自然 也有龙旗, 故而, 张勋复辟那些天, 京城一时间龙旗飘扬, 也并非都是 临时抱佛脚式的应急之举。 可见, 真龙天子至少承载了部分百姓对于天下太平的渴望, 紫禁城里的宝座始终是一种潜在的 道统力量, 对于这种力量的渴求在乱世中尤剧。在各派政治势力竞相角逐的民国政坛, 紫禁城里 的小朝廷一直处于一个隐而不显的状态, 然而, 张勋复辟乃至后来的伪满洲国却又俨然向人们提示 了它的存在。


                    IP属地:四川禁言 |13楼2014-06-07 15:06
                    回复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各色人等还只是想望这个小朝廷所带来的尊贵和荣誉的话, 那么, 遗老们则 是以特有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政治倾向和诉求, 这种诉求在他们的日记、书信和诗词中随处可见。 如吴焘在1925 年7 月28 日的一则日记中便这样记道: 晚饭后, 子余来, 阅进呈之扇, 谓书法极润, 不似老年人手笔, , 惟既自注年齿, 而不书年月, 殊有未惬。诗后应书宣统纪年方妥。深以所言为 然。纪年虽属末节, 但 纪年方式的不同在政权的认同上最具象征意义, 宣统纪年 不仅佐 证了 皇帝尊号仍存不废的存在, 更表征了遗老们对于政权的认同取向。一身不侍二主, 这也体现在那些拒不受民国任命的遗老身上。
                      郑孝胥1912 年5 月30 日的一则日记中曾提到王士珍辞陆军 部任命: 固留, 不可。王谓许豫生曰: 虽吾父命我, 犹不能从。 对于前朝的认同成为一些遗 老矢志不渝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小朝廷的认同群体是民初时期确然存在的一股势力, 由是观之, 小 朝廷所拥有的还不仅仅是一个尊号, 它的周围实际上还团结着相当数量的遗老旧臣。 紫禁城里的小朝廷以各种方式定期地向人们提示着自己的存在, 除了前面提到的与民国礼仪 上的往来以及向社会上的头面人物施与赏赐外, 定期端坐宝座接见访者也是逊帝小朝廷日常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任何一个群体一样, 遗老们也有自己的荣誉体系, 而入宫觐见则被视为无上的 荣光。罗振玉曾这样记道他入宫觐见后的蒙恩之情: 予自返津后, 每岁正月十三日, 皆入都祝贺万 寿圣节。及大婚礼成, 乃蒙召见于养心殿东暖阁, 奉对颇久, 温谕周至。甲子夏五月, 奉旨着在紫禁 城骑马。八月又奉命入直南书房。疏远小臣, 骤擢近侍, 圣恩稠叠, 至今无以报称, 念之惶愧汗 下。紫禁城的恩宠即使在清帝退位10 余年后的20 世纪20 年代, 仍然是一种稀缺的荣誉资源, 能够接近小朝廷如罗氏者, 也仍是部分精英才能独享的特权, 那么, 把这种赏赐和恩宠拿出来展 示并加以珍藏也就不足为奇了。


                      IP属地:四川禁言 |14楼2014-06-07 15:08
                      回复
                        以上笔者试图通过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片段以窥见清帝退位后紫禁城小朝廷的日常生活。 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曾说道: 民国政府成立后, 中国实际上存在着两个政府, 相比外面而言, 紫 禁城里面的这个肯定是小朝廷了。一国虽有二主, 然而, 二主各自的运作方式和逻辑则是 极不相同的。就笔者所关注的小朝廷来说, 它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一套复杂的礼制, 而正是这些日 常仪式烘托出了小朝廷作为皇室的神圣性。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使这套皇族仪式有了搬演的可 能, 而由于脱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 小朝廷的中心地位便更多地具有了象征的意义。正是这个想 象的/中央以及它周围确然存在的遗老群体, 使得小朝廷一旦获得现实政治势力的要挟或占有, 它 作为/ 中央的象征意义便会成为一种实然的力量凸显出来, 这正是政治文化层面上的小朝廷在政 治权力层面的意义。此外, 在笔者看来, 这个剥离了政治实权的小朝廷的日常生活, 在时间层面 上是凝滞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仪式生活抚平了时间的轨迹, 宫廷变成了各种礼制搬演的舞台, 从皇帝的衣食住行到各种礼仪性的交际无一不包含了各种仪式的反复演练。然而, 平静的时间流 淌中也夹杂了一些重大而突发的事件, 正是这些不寻常的事件打破了平静, 使得小朝廷骤然进入公 众的视野, 进入了人们的历史记忆。


                        IP属地:四川禁言 |15楼2014-06-07 15:09
                        回复
                          其二, 民 国承担的丧费二百万元其实是四百万岁费的提前折半预支, 这在廿七号大公报中可推测得出, 此 处则又与5优待条件第二条有了关联: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 岁用四百万两, 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 万元, 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由此可见, 优待条件在民国政府置办此次葬礼时是具有参考意义 的, 而颇为反讽的是, 民国政府拖欠清室岁费的事实竟在葬礼的筹办过程中浮出水面。其三, 民立 报廿七号消息中提到了宗社党 , 其时宗社党的复辟活动已俨然成为民国政府的心腹之患。时人 有论者: 方今宗社党人之踪迹尚在若有若无间。谓其有耶, 则未见有所作为; 谓其无耶, 则杯蛇市 虎之流言时时扰人清听, 贤后在尚可震慑之, 而 贤后既不幸殂落, 吾惧夫中原之多事也。 由此可见, 宗社党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也是民国政府置办此次葬礼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正是由于这 样一种实际威胁的存在, 民国政府就更要周详而谨慎地处理葬礼中的每一个细节。 民国政府这样厚葬隆裕太后实则另有更深层的缘由, 除了前面提到的优待条件与宗社党等 因素外, 隆裕太后襄助共和成了民国政府赋予她的崇高功绩。不妨先看一下当时各界对隆裕太后 的赞美。隆裕逝世后不久, 国务院发出了二则通告, 其中有言曰: 敬惟大清隆裕皇太后, 外观大势, 内审舆情, 以大公无我之心, 成亘古共和之局。而军界的表示也可见二则通令, 江苏程都督 通令上海各军队云: 溯自武昌起义, 全国震撼, 兵连祸结, 不知其极, 南北各军同室操戈, 东西诸邻, 渔人因隙, 幸大清隆裕皇太后明烛机光, 宸衷独断, 俯顺民情, 毅然逊位, 共和宣诏, 尧舜比隆, 天下 为大公, 合五族成一体, 应天顺人, 超今铄古, 天降鞠凶, 遽尔崩御, 旧君之感, 固不待言。而我军人 相持于枪林弹雨之中, 不数月间仍复握手一堂, 共弭猜二, 自非共和宣布之速, 正不知祸延何日。由 今以思, 是大清隆裕皇太后造福民国, 功莫与京, 而厚赐于我全国人, 尤为不可忘之盛德。另有宗社党在民国初年一直较为活跃, 关于宗社党的复辟活动, 可参见: 李旅长电呈哀词云: , , 我民军起义之日, 正南北亻叔扰之秋, 苟无斯人, 何期统一? 英谋独运, 奠 定五族之共和, 大道为公赞, 除千年之专制, 此诚女中尧舜, 汉代马邓也。以上所录的赞语虽有 各自的信息含量, 然于隆裕太后有功于共和则几成共识。


                          IP属地:四川禁言 |18楼2014-06-07 15:17
                          回复
                            事 实上, 即使清帝退位的事实既成, 袁世凯取清室而代之也仍需要充足的名分, 把隆裕太后奉为具有 揖让美德的共和功人正为袁氏取清室而代之的行径寻到了一段完美的说辞。所以, 袁氏厚葬隆裕太后以及与之相应的官方统一话语与口径中, 其实还隐藏着清帝退位时所留下的复杂政治和历史 语境。 其二, 无论是铸铜像还是修国史, 隆裕太后都在以民国特有的方式进入到这个新政权的英雄谱。或许两年前的清室绝不会想到自己的统治阶层的核心人物可以作为革了自己命的/叛臣孽子所供奉和标榜的英雄。对于这一颇具反讽意味的现象, 当时的报刊时评早有洞察: 晏驾之噩耗甫传, 而悲悼之文、哀慕之语接于目、触于耳者随在皆是。未闻有一人幸其死, 而为快心之谈者, 更未 有谩骂侮辱如两载以前之对于清皇室者。呜呼, 此何故耶? 如果说一年前清帝退位时民国政府 仅以一优待条件略作补偿的话, 那么一年后的隆裕太后葬礼则既是民国对清皇室的追加抚慰, 更 是民国对自身合法性的一次再度确认; 所以, 民国政府在这次葬礼的话语系统中不再强分我们和 他们, 而是力争在民国的立国人物谱中为隆裕太后找到一个位置, 也正由于此, 隆裕太后俨然成 为与秋瑾等真正的革命先烈比肩而立的共和英雄。 然而, 由于优待条件中规定皇帝尊号不废, 那么, 如庄士敦所说, 至少在名分上一个国家实际 上有着两个主人, 那么, 民国与清廷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在笔者看来, 清帝退位后, 民国与清 廷的往来主要是礼仪性的, 而作为一次重大的礼仪事件, 这样一种往来在此次丧礼中是极为频繁 的。故而, 以下笔者便拟从葬礼中的几个细节试探民国与清廷关系的内涵。优待条件 的更改主要有两次: 1914 年12 月26 日签署的善后办法七条及1924 年 11 月5 日发布的修改后 的清室优待条件 , 这两个文件可参见文献, 第55、286 页。


                            IP属地:四川禁言 |20楼2014-06-07 15: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