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 民 国承担的丧费二百万元其实是四百万岁费的提前折半预支, 这在廿七号大公报中可推测得出, 此 处则又与5优待条件第二条有了关联: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 岁用四百万两, 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 万元, 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由此可见, 优待条件在民国政府置办此次葬礼时是具有参考意义 的, 而颇为反讽的是, 民国政府拖欠清室岁费的事实竟在葬礼的筹办过程中浮出水面。其三, 民立 报廿七号消息中提到了宗社党 , 其时宗社党的复辟活动已俨然成为民国政府的心腹之患。时人 有论者: 方今宗社党人之踪迹尚在若有若无间。谓其有耶, 则未见有所作为; 谓其无耶, 则杯蛇市 虎之流言时时扰人清听, 贤后在尚可震慑之, 而 贤后既不幸殂落, 吾惧夫中原之多事也。 由此可见, 宗社党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也是民国政府置办此次葬礼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正是由于这 样一种实际威胁的存在, 民国政府就更要周详而谨慎地处理葬礼中的每一个细节。 民国政府这样厚葬隆裕太后实则另有更深层的缘由, 除了前面提到的优待条件与宗社党等 因素外, 隆裕太后襄助共和成了民国政府赋予她的崇高功绩。不妨先看一下当时各界对隆裕太后 的赞美。隆裕逝世后不久, 国务院发出了二则通告, 其中有言曰: 敬惟大清隆裕皇太后, 外观大势, 内审舆情, 以大公无我之心, 成亘古共和之局。而军界的表示也可见二则通令, 江苏程都督 通令上海各军队云: 溯自武昌起义, 全国震撼, 兵连祸结, 不知其极, 南北各军同室操戈, 东西诸邻, 渔人因隙, 幸大清隆裕皇太后明烛机光, 宸衷独断, 俯顺民情, 毅然逊位, 共和宣诏, 尧舜比隆, 天下 为大公, 合五族成一体, 应天顺人, 超今铄古, 天降鞠凶, 遽尔崩御, 旧君之感, 固不待言。而我军人 相持于枪林弹雨之中, 不数月间仍复握手一堂, 共弭猜二, 自非共和宣布之速, 正不知祸延何日。由 今以思, 是大清隆裕皇太后造福民国, 功莫与京, 而厚赐于我全国人, 尤为不可忘之盛德。另有宗社党在民国初年一直较为活跃, 关于宗社党的复辟活动, 可参见: 李旅长电呈哀词云: , , 我民军起义之日, 正南北亻叔扰之秋, 苟无斯人, 何期统一? 英谋独运, 奠 定五族之共和, 大道为公赞, 除千年之专制, 此诚女中尧舜, 汉代马邓也。以上所录的赞语虽有 各自的信息含量, 然于隆裕太后有功于共和则几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