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逝后不久, 大公报上有这样一则消息: 惟以现在丧礼及将来维持清室种种事宜均 须妥慎办理, 故即在总统府内设一办理清室事务处。 办理清室事务处的设置体现了民国政府对 此次葬礼的重视, 然而袁世凯先前曾示意清室丧仪应按清室旧制从优办理, 那么清廷中尚存的内务 府便应当是丧仪的主要筹办机构。既然如此, 清室事务处的设置正预设了一个政治机构层面上的 前提: 内务府尚属小朝廷直辖, 民国政府正无干涉的权利; 然而, 事务处的设置又分明提示了清廷事 务的办理已经成为了民国政府机构下的一项职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 隆裕太后逝后, 宫中几位贵妃为争得太后名号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 暗斗, 其时报章均有披露 , 但清廷似乎觉得仅是内务府推举还名分未定, 于是便有了袁世凯与醇 亲王就 瑾贵妃晋封尊号问题的往来文书。袁氏书文中有这样一些要紧的语句: 大中华民国大总 统谨致书于大清醇亲王殿下 , 瑾贵妃侍德宗数十年、侍隆裕皇太后又历有年, 如贵爵承旨晋 封尊号, 所有内廷事均归经理, 教育皇帝必能尽心, 民国政府人民必当欢欣承认,。首先, 从袁氏 文书的起始语句来看, 大清不仅活在遗老们的心目中, 在民国官方的话语中, 大清也仍然有着 确然实存的地位。其次, 袁氏充分肯定了瑾贵妃的名分, 然而此点正深值玩味: 清室后妃这等内务 也必要经民国总统确认后方可名正言顺, 民国与清廷关系的微妙正可见一斑。其三, 内廷事务处理 妥当, 民国政府人民则欢欣承认, 这样的表述就更让人感到民国与清廷关系的混乱和模糊。根据 优待条件, 皇室的存在应当是无条件的; 民国政府既承认了优待条件, 那么也就自然接受了清 廷皇帝的存在和地位。然而醇亲王在复书中则感激涕零、百般允诺: 以尊意筹划极为周详, 应即遵 照办理。在瑾贵妃定名分的礼仪文书中, 民国政府对清廷事务的介入和干预已见端倪。 此外, 为隆裕太后吊唁的函电中有一份是引人注目的, 孙中山由日本遥致唁电, 其时报章有记 者: 孙中山在日本亦有电致前清醇亲王致吊唁之意, 醇亲王覆电云: 清室不造, 圣后升遐, 远荷电 唁, 惟有体先太后赞成共和之意辅翊太平云。大公报6同日所载可作补充: 清太后仙逝后, 孙中山迭电大总统询问清廷一切善后事宜, 日前袁特拍发第十一号密电一件, 详告清廷最近状况及 民国关于优待一切办法。孙中山如此关切清廷善后事宜也事出有因, 结合二月廿七号大公报 的一则消息可推知: 总统府二十四日拍发加急密电于孙中山, 据闻系关于两项要件, , 一系哀悼 清皇太后之仙辂升遐, 请为转致清帝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