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吧 关注:11,227贴子:396,055

【史实】潍水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潍水之战是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此战汉大将军韩信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段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项羽再无能力灭汉,已经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刘邦则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的时刻。
    对于楚汉之争中最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却由于史料的稀少,而后世在感叹韩信的军事艺术完美的同时却忽略对此战的更深一步的探讨。以致于历代战争研究者对此战要么介绍极其简单,要么存在很多错误之处。而此战涉及到楚汉之间以及齐之间的政治,外交,牵连甚广,期间楚汉两方的君臣谋将,出谋划策,机心百出,上演了一部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历史大剧!


IP属地:四川1楼2010-01-25 03:38回复
    二:韩信之攻齐与西楚之对策
        汉四年十月,“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6),此时,范阳辩士蒯通蛊惑韩信偷袭齐国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7)。于是,韩信偷袭已经投降,毫无戒心,解除防范的历下华无伤,田解军,随后又攻占齐国都城临菑。
        对于韩信偷袭“友邦”,历来指责其贪一时之功,是私欲膨胀的结果。今有学者为其翻案,比如学者范学辉在其《重评韩信的灭齐之战》认为“灭齐是刘邦和韩信的既定战略目标,并且已经是当时战争全局的客观必需......齐国的降汉只不过是齐王在表面上答应向刘邦称藩而已......刘邦对郦食其之死也要负相当大责任......在派郦食其出使齐国的同时,刘邦根本没有取消对韩信的授权,即便是在齐国已被郦食其说服后,他也没有采取措施以阻拦韩信的进攻”(8),学者周聘也从功臣表中诸多将领不属于韩信而参战认为“灭齐是汉集团深谋远虑的结果......击齐非韩信个人之意,而是汉军事集团的重要决策”(9)。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对于范学辉的观点,第一:灭齐是刘邦和韩信的既定战略目标,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兵不血刃的解决,当然可以改变其战略。第二:齐国本来是处于中立,受到韩信武力压迫,又经过郦食其劝说,已经退出中立,和刘邦结盟“广叛楚,与汉和,共击项羽。”,可见已经达到刘邦想要对项羽战略包围的目的,并且又得到一个有力的盟军,何乐不为!至于以后田氏掌握齐国不符合刘邦统一天下的利益,但是同样由韩信掌握齐国对刘邦也是一大威胁,后来韩信要挟封王刘邦却无可奈何就是明证。第三:关于郦食其之死,笔者在其《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蒯通,韩信关系论》曾言:“显然刘邦是做两手准备,一手通过武力;一手通过外交。对外交是否可以成功是个未知数,自然不能因为派了使者而放弃武力进攻(武力压迫也是外交可以成功的一个条件)。再对于韩信攻齐,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战场战机瞬息万变,刘邦自然明白放权于将的必要性。所以刘邦没有授命韩信停战算不上牺牲郦食其。”。
    对于周聘的观点,我们看一下史记《高祖功臣侯表》:
    “冷耳——用兵从击破齐田解军;
    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
    蔡寅——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
    陈武——击齐历下军田既;
    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
    陈涓——以丞相定齐地”
        由上可知道,冷耳是从击破,不知道从何人;陈武是一只独立武装;其他都是参与潍水之战而不是攻齐之战,明显是属于吕泽带领的援军,而不是韩信所谓的偷袭“友邦”之战。另外在史记《惠景间候者表》记载,冯无择功绩有:力战,保护吕泽出荥阳。可见刘邦派韩信攻齐时,吕泽基本在主战场周围,并没有派去参与攻齐。从功臣表属于吕泽者的战绩仅限于潍水之战,可证明吕泽是后来支援作战的援军。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10)史记这段记载清楚的表明,韩信不但知道郦食其说齐的事情,而且对齐之战有全权处理的权利,而不能视为刘邦精心布置。所以偷袭齐国可以说是韩信受了蒯通的蛊惑才为之。关于蒯通的蛊惑,笔者在《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蒯通,韩信关系论》文中曾分析,蒯通是为项羽而谋,抓住刘邦没有诏韩信停止进攻的破绽,蛊惑韩信偷袭友邦,施展乱齐之策,借以破坏齐汉联盟。而韩信因为自己的私欲,偷袭“友邦”,虽然轻松的击破齐军,占领齐国都城,但是却把盟军推向敌人。“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11)。项羽“则使龙且、周兰往击之”(12)。
    形式又发生巨大的转变,西楚不但解决了汉军迂回到自己后方的战略威胁;而且瓦解了齐汉联盟,把以往仇视自己的田氏绑上了自己的战车。西楚通过蒯通纵横家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但解决自己后方的巨大危机,而且对汉亦是一个强有力的反击!


    IP属地:四川3楼2010-01-25 03:40
    回复
      五:龙且的战略之抉择
          在韩信偷袭齐国后,早有准备的西楚国立刻把援救齐国反击汉军作为一个全局性的战略规划。由于项羽在西边的主战场与刘邦对峙,只好派西楚的头号大将龙且以及周兰带10万大军协助,而这个战略计划则由在彭城担任柱国掌管政务的项佗主持。经过短时间的商议,迅速确立以龙且为主将,周兰为副手带领10万大军并协同西楚东部留公旋北部项冠的地方军队亲自援救齐国,项佗则留在彭城主持政务以及保障后勤。
          汉四年十一月,龙且带领援军于高密汇合田广军,扎住潍水东岸与西岸的韩信军隔河对峙。此时面临的形式对齐楚联军显然是有利的。韩信刚占领齐国,田氏势力尚强,西南的博阳有田横军,东南城阳有田光军,东北胶东有田既军,对韩信成夹击之势。韩信占领的齐郡,济北郡虽然在汉军控制中,但是潜伏势力依然蠢蠢欲动。面对这样的局面,龙且的手下献策:“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36),龙且断然拒绝了此策,说:“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37)。
          历来对于龙且急与作战的战略思想缺乏研究,一致认为龙且是狂妄自大,拒纳良策。而忽视更深一步的探讨龙且急于出战的政治原因。军事历来是政治的延续,军事历来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军事行动无疑要实现其政治意义,如果不能达到政治目的,成功的战斗依然是失败的军事。龙且手下的计策无疑是完美的战斗决策,一面坚守固城,清壁以待,一面用政治手段使齐人反汉,使得汉军既无法得粮,又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样下来汉军进则面临潍水,坚城的天险,退则面临齐人的骚扰,守则无粮无食的困境,可以说达到不战而屈人的最高境界。
          但是这仅仅是个完美的战斗决策,而非完美的政治决策。西楚来救援齐国不是为了发扬国际精神,而是实际的利益的驱使。西楚来援救齐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汉军迂回到自己后方的战略危机,不仅仅是为了破坏齐汉的联盟。更是为了进一步对汉军进攻强有力的回击,开辟另一战场来围剿汉的势力,更有效的打击刘邦。本来田氏和楚有不共戴天之仇,不可调和之利益冲突,而无法实现借助齐来迂回夹击汉军,现在因为韩信的私欲导致齐汉交恶,此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掌握齐国,把齐国变成西楚之东籓,成为另一方向进攻刘邦的坚实后盾,而不是为田氏做嫁衣裳。所以龙且手下的计策虽然在军事上是完美的战略计划,但是却未能充分考虑政治利益与其中的政治因素。假如,按其人策略西楚援军坚守不战,而使齐人反汉,令汉军无粮而败。其结果必然是田氏的旧势力重新掌握齐国,作为援军的西楚“龟缩不出”,不但威信大失,更重要的是将会失去控制齐国的机会。这样,可以说援军北上完全是为田氏做了嫁衣,仅仅获得的是田氏的“友谊”。在国际事物中只有利益可讲,而无友谊可谈。田氏和西楚有不共戴天之仇,在危机的形式下自然可以放下恩怨求助于楚;而危机解决后,田氏必然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心甘情愿听从于楚进攻汉军。那么楚军开辟另一战场反攻汉军的大计就泡汤了。所以西楚援军必然要战,只有在战场上消灭汉军,才能获得齐国的控制权,而不是被动的等待齐人反汉,夺回被汉控制的地盘。
          西楚的政治利益决定了西楚援军的战略计划,而以狂妄自大来分析龙且拒绝良策的原因,显然过于浅显。可以这样来看,决定和汉军作战不能仅看做是龙且一人的决策,它代表了西楚国的政治决策。这其中龙且也有自己的打算:一,是龙且正欲借击败汉军,立下赫赫战功,得以裂土封王。如果不战而胜,不但西楚无法控制齐国,而且自己又有什么功劳可言呢(总不能说我是不战屈人乃兵家最高境界吧?)!二,龙且对韩信并不以为然(以前钻裤裆的小儿能多厉害?),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龙且心里的计较更促使他决定立刻与韩信决战,建立不世功业!
          西楚这边是齐楚联军,西楚的政治利益以及主将个人得失决定西楚要立刻与汉军决战。而齐军呢?参与潍水之战的仅有田广军。而西南,东南,东边的田横,田光,田既都没有参与此战。从田广的政治利益来看,田广也不愿意看到齐人反汉,而不战而胜,那样他这个齐王恐怕控制不了新兴起的齐国势力。利用西楚强大的援军打败汉军才能树立自己的威望。田广是被田横扶立上台的,“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於相。”(38),可以说田广基本是傀儡。而此次如果和楚军一起击败汉军无疑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扩大自己的势力。只是如此,田广不等田横等人一起夹击汉军,主动和龙且于潍水东岸与西岸的韩信对阵。田横等人则想借汉军消耗西楚援军和田广兵力,自己坐享起成,自然愿意看龙虎相争,而自己却瓜分胜利的果实。
          齐楚联军为了各自的利益,一致的选择立刻与汉军作战,而略占优势的兵力和潍水的天险也使得他们对此战充满必胜的信心。


      IP属地:四川7楼2010-01-25 03:43
      回复
        六:以水破敌,尽显风流
            齐楚联军主动出战,面临种种危机的汉军更是求之不得,老谋深算,善于出奇兵的韩信此次依然不例外,老早他就“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 ”(39),也就是用一万多个装满泥沙的沙包在潍水上游,堵住河水向下流动,这样上游积满河水,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份的冬天,山东半岛上进入冬季,潍水河处于枯水期,本来就干涸的河流,被沙包堵住上游的水流,下游清浅。韩信带领大军直接淌水过河进攻潍水东岸的齐楚联军。龙且对此毫无怀疑(奇怪的是田广本是齐人,难道手下没有人怀疑河流为什么变浅?),心中得意:“韩信果然易与耳,连半渡而击这样简单的军事常识都不知道,正好杀他个措不及手。龙且趁韩信渡半的时候进攻汉军,果然韩信败走。龙且喜曰:“固知信怯也。”,立刻渡水追击(得意忘形竟然忘了自己也是半渡,汉军则可以而击了)。
            龙且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带着部队渡河进攻汉军。先头部队刚过河,早有准备的韩信放开上游的沙包,潍水直流而下,把齐楚联军分成两半,大部分联军无法渡河而待在东岸。诈败早有准备的汉军开始反击追到西岸的楚军,以几倍的优势自然大败心惊胆寒的龙且军,曹参,灌婴并擒获副将周兰。东岸的齐楚联军士气全失,向南方逃跑。
        韩信抓紧战机,一直追击到城阳,虏齐王田广,守相田光,田章。此时,汉军大获全胜,曹参东进,平定胶东的田既军;灌婴西向进攻自立为齐王的田横,田横战败逃奔至定陶的彭越(可参见附录图2)。
            在这里一般皆以为龙且在潍水西岸被韩信当场所杀。但是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表》记载:“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同样“蔡寅——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两人都属于吕泽带领援助韩信的援军,另有“丁礼——属灌婴,杀龙且”。这样看来,龙且并没有死于潍水之战,或则以龙且的勇武杀出汉军重围,逃跑至彭城。而汉军追击到彭城才将其杀死,或则龙且被丁复,丁礼合斩。这里有不少疑问,龙且什么时候跑到彭城,汉军什么时候杀得龙且?一般来说龙且既然跑到彭城,汉军必然要破彭城才能将其斩杀。据灌婴传记,攻破彭城是在韩信被立为齐王后,经过长时间在楚地作战最后才拿下彭城。按汉书的时候,韩信被封齐王是在汉四年二月,灌婴拿下彭城后向西进攻最后汇合刘邦却是汉五年十月。也就是破彭城的时间是在汉四年二月到汉五年十月这八个月内(按作战痕迹更接近汉五年)。也就是说离潍水之战有3个月到11月之间,如果龙且在此次被杀,和潍水之战相差太远,为何传记都是指龙且死于潍水之战?楚汉战争关于汉军作战的序列一向问题很多,灌婴潍水之战前的作战痕迹颇多错误之处,而后来的战绩也有另人生疑的地方。学者郭秀琦曾有文考证灌婴攻陷彭城的记载乃是他人添加进去的(40)。
            这样看来,关于潍水之战的延续,以及龙且的死亡也成了谜,尚待有识者教我。


        IP属地:四川8楼2010-01-25 03:44
        回复
          后记:潍水之战的决策得失之探微
              发生在齐地的潍水之战,虽然不是楚汉正面战场之间的争雄,仅是侧面场楚汉之间对战略要地齐国的争夺。但是此战却对楚汉之间的胜负起到关键性作用,称之为楚汉之争转折性战役并不为过。汉军的胜利不仅剿灭西楚的另一只有生力量,更在于掌握了战略的主动,使西楚的大后方完全暴露在汉军的铁蹄下。此战结束后,连一直主攻不可一世的项羽也感到战略的危机,主动派说客游说韩信自立三分天下,可见潍水之战的影响之大。
              潍水之战不仅仅是楚汉之间军事的一次争逢,更是楚汉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一个综合较量。期间形式变化之快,过程之曲折也另人咋舌。首先,刘邦高瞻远扬,一面自己正面战场拖住项羽,一面派大军进攻齐国,并且派使者游说齐王。通过武力加外交不但得到一个强力盟友,更是得到一块进攻西楚后方的战略后盾。西楚集团毫不相让,一面派辩士游说汉军主将背约袭击盟友,一面组织大军准备随时对汉军进行反击。形式果然如西楚所料,韩信为自己的私欲偷袭结盟的“友邦”,齐王一面逃于坚城一面派使者求救于楚。西楚迅速大军北上,汇合于齐军于汉军对峙。形式完全翻了一翻,西楚不但解决自己战略上的危机,并得到盟友,处于战略战术上的巨大优势。
              这一切的优势在龙且错误的战术下化为乌有,对于此战后人仅着眼于龙且骄兵必败,而忽视其政治因素的一面。但是是不是因为政治利益政治因素,而龙且的大战略方向就正确,仅仅是战术中的失误呢?不是,军事依附于政治,为体现其政治意义获得政治利益而行事。但是不是一味的为其政治而放弃军事的优势导致军事失利,说到底政治利益还是要靠正确的军事行动来实现的。由此,龙且虽然深刻的考虑到政治因素,却没有深刻的考虑到军事的因素。龙且手下显然仅看到军事因素却忽略政治因素(当然施展他的策略至少不会大赔本),关于军事和政治之间关系的处理是摆在军事家面前一个永恒的难题,没有绝对的政治也没有绝对的军事,一切看你如何在其之间权衡利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回到我们的主题,龙且在面临潍水之战前的形式如何才是最佳的战略,兼顾到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呢?
              我们从当时的形式看,高密西侧的潍水东西两岸,扎住齐楚联军和汉军隔河对峙,兵力基本双方平衡,齐楚联军稍占优势,但是联军的作战效率显然低于单一军种,所以两方都无压倒性的实力。齐地西南有田横势力,东南有田光势力,东北有田既势力,而汉军千里作战,不但粮草问题难以解决,在齐人地盘作战会随时遭到齐人反噬。面临这样的局面,龙且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力否立即作战的战略,依托潍水坚守高密,一面让田广招齐人在后方反汉,一面厉兵秣马,积极备战,等待随时出击。残余的田氏势力更是好棋,可以让田横军迂回济北郡,收复失地,断绝汉军后路割断刘邦和韩信联系。令东南的田光军沿潍水北上,东北田既军西进潍水上游,一边可以南北和高密成夹击形式,一边可以甚至直接威胁齐郡,趁机收复都城。龙且甚至可以派出一只机动骑兵辅助田氏势力捣乱其汉军后方。“兵者,造势也”,如此大张旗鼓的造势,其形式逼得汉军不得不急于求战。此时龙且一边积极备战准备随时出击,一边表现出死守坚城坚决不与汉军交战的态度。“兵者,诡道也”。现在摆在汉军的路只有三条,上策:立刻退兵,此策不但汉军难以接受,而且退兵并不是容易之事,龙且完全可以一边追击,一边发动后方的齐人阻击拦截汉军,在野战中击溃汉军主力。中策:一面留下大军监视齐楚联军,一面派机动部队剿灭南北,以及后方的齐人反扑。这样也好,两个对峙的双方,就是要利用一切力量调动对方运动。动则容易露出破绽,动则容易兵力分散,动则容易士卒疲惫。龙且可以等待战机,汉军如调遣太多军队去剿灭齐人,则进攻主力军队,击败主力军队;如调遣太少军队去剿灭齐人,则无法应付齐人的反扑。下策:率领大军强行进攻高密,此策龙且更可高枕无忧,有天险可距,有坚城可守,兵力又占优势,汉军只能损兵折将。总之,龙且最好的选择就是备战而不出战,欲战而示之怯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无为而无所不为,把主动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时间,地点决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齐人配合自己完成战略计划,这里就需要政治交涉,政治交易,而齐人面临国家既灭有求于楚,不得不依从于楚。确定齐人的权益以及在齐的政治利益,完全可以把齐人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可惜,龙且选择了最失败的时机与汉作战。其忽视军事与政治之间平衡是一方面,其内心欲得齐之大半,裂土封王的急切心理也导致他急于求成,想立下不世功绩,而忽视战争的最基本的原理,先胜而后战,以致一朝得失,遗恨千古。
              在此战中,韩信又一次发挥“兵者,诡道也”这个千古不颠的真理,并且辨证的把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潍水本来是韩信进攻齐楚的天然屏障,半渡而击是兵家最基本的常识。韩信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把自己摆在半渡而击的位置,引诱对方进攻,而自己则半渡而击。并放水分隔齐楚联军为两部,各个击破,由此为楚汉之争的成败获得转折性,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此战种种的前因后果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而且其间的种种得失问题也应该令人深思,并从中让后人得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IP属地:四川9楼2010-01-25 03:45
          回复
            参考文献:
            (1)(3)(6)(7)(10)(11)(30)(36)(37)(39)史记《 淮阴侯列传》
            (2)(5)(12)(29)史记《高祖本纪》
            (4)(8)范学辉《重评韩信的灭齐之战》,《江海学刊》1994年第一期
            (9)周聘《汉灭齐战役考释》
            (13)(28)(38)史记《田儋列传》
            (14)(18)辛德勇《韩信平齐之役地理新考》,《九州》第一辑
            (15)(21)史记《曹相国世家》
            (16)(22)(32)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7)韦一《西楚九郡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98年 第一期
            (19)(24)(25)(26)(34)(35)史记《高祖功臣侯表》
            (20)武国卿,慕中岳在《中国战争史二》,湖北人民出版社
            (23)(33)史记《傅靳蒯成列传》
            (27)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31)汉书《陈胜项籍传》
            (40)郭秀琦《灌婴攻陷彭城献疑》,《阴山学刊》2000年3月,第13卷,第一期
            注解: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表》记载陈武“击齐历下军田既”,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陈武“击齐历下军临淄”,似乎陈武仅参与历下与临淄两战,但是历下军似乎没有田既,田既后来军于胶东郡,是不是陈武后来又参与胶东破田既?尚未可知
            本文转自姚磊的文章:
            潍水之战
            --------楚汉另一战场的角逐


            IP属地:四川10楼2010-01-25 03:46
            回复
              还是菜九段的 汗


              11楼2010-01-25 15:28
              回复
                其实 这是菜九段的个人看法 我觉得可以改成论文
                菜九段最喜欢的就是打压韩信的功劳 他就是典型刘粉么


                12楼2010-01-25 15:29
                回复
                  很多东西根本就不对


                  13楼2010-01-25 15:29
                  回复
                    回复:13楼
                    看来你对这个人很有看法了。
                    哎,在别人公司上班,业绩是要分点给老板,很正常的。
                    只是吧里有很多力挺淮阴的文章了,所以我才转他的过来,多点声音。集各家之长,是我吧的宗旨,不能一点反对声音都没有吧,何况这文还算不上反对的声音。


                    IP属地:四川14楼2010-01-25 16:39
                    收起回复
                      呵呵,其实我蛮喜欢菜九段这种说法,他坚决认为政治与军事的统一性,这点其实说得很对,只是他将政治的手腕过分强加于军事上,将军事上的战略谋划和战术安排都囊括到政治之中就明显有失偏颇了,其实正是照他这么说才更体现了韩信绝世的军事才能,在蔡九段不断强调韩信所打战役个中的各种因素条件和政治背景时,其实他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前提,韩信没到来时,刘邦集团根本对于走出关中乃至能与其它势力逐鹿中华是一种不敢奢望的无奈,这点应该不用再多解释。当时的刘邦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诸侯王,而且是一个身处穷乡僻野的蛮荒之地,人员兵将不断判逃,物资保障匮乏,总体实力相当不济的一个集团军,此时刘邦集团军在政治上是完全被扼制和被动无助的,这点也不用再多解释。刘邦集团要能活,唯有走出函谷关打出三秦之地,靠军事战争的胜利来为自身赢得兵员物资储备和真正可以立足的根据地,这样也才能为他们自己带来政治资本和决战天下的筹码,枪杆子里出政权,那么是谁为刘邦开创了这个他本不敢奢望的局面并扭转了政治上的被动,不是萧何、不是张良、不是陈平、不是夏侯婴、不是曹参,很显然,唯韩信耳!


                      IP属地:广东15楼2010-01-25 17:28
                      回复
                        回复:14楼
                        不知道该怎么叫你 M?小M?
                        其实我不是觉得不要转这篇文过来 我只是对菜九段的这些战役的分析不喜欢罢了
                        他喜欢事后来讨论 比如刘邦的奖赏制度是谁砍了谁谁的头,是个小兵一样封侯
                        而菜九段就开始无限的改造,什么这个也是强人,那个也是强人,这个侯那个侯
                        却不好好看看史实上原本的战役到底是怎样
                        他为了刘邦摸黑张良的程度我就不想说了,我在张良吧看到很多喜欢张良的人看到他的谬论都感到气愤,当然他也不敢正大光明的摸黑韩信,只敢曲线压低,他的观点其实他早就在千古谁人识张良得出来过了,说刘邦的汉三杰都被拔高了,如果说韩信和萧何还算是这么回事的话,那么张良就是完全靠他的铁哥们刘邦
                        


                        16楼2010-01-25 19:03
                        回复
                          我不是针对楼主 而是针对菜九段这个人 呵呵


                          17楼2010-01-25 19:04
                          回复
                               一、张良地位无限拔高的基础
                                 历史不会把荣誉平白无故地送人,张良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肯定与他的历史贡献是分不开的。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就肯定了其历史功绩。汉定天下后,胜利者君臣在探讨成败得失时,刘邦有一段非常精彩有名、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历史表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汉人好大言,其中又以刘邦为最。所谓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刘邦信口开河于上,以下人等胡说乱道就更加不可收拾。刘邦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没有实事求是,有点意气用事,有点信口开河。而他信口开河的直接后果是给自己上了套子,这个套子是他是个没本事的人,完全是因人成事,但这不是事实。为什么说他是信口开河,因为后两人的事迹还与事实接近,尤其是萧何的事迹与本事确实是刘邦不具备的。而摆明了被排在第一位的这个张良的作用,尤其是这个评价,显然得不到具体事实的支持。张良的事迹俱在,可还真没有哪一桩能当得起这个评价。于是汉高祖给张良特制的这顶帽子太大,帽子底下没人。这顶帽子不仅把张良罩没了,也把天下后世的人全给罩进去了。
                            =====================================================================
                            这就是菜九段的结论 他的千古谁人识汉张良
                            


                            18楼2010-01-25 19:06
                            回复
                              而且菜九段还有一点就是喜欢YY
                              比如他在历史的侧影一文中 写到
                              韩信在布置另一道坚固的防线 而项羽避过韩信却从另一道袭击刘邦
                              不知道他从得出这东西的 在天涯上很多人也对这一段匪夷所思 对于韩信迷项羽迷都是如此


                              19楼2010-01-25 19: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