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254贴子:1,145,161

传道授业解惑虽然仅知道一点皮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传道授业解惑
虽然仅知道一点皮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9-13 09:33回复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9-13 09:37
    回复
      一个人喜欢什么。
      也就是,会对什么焕发出无限的激情。
      想到这个就有充满力量。
      喜欢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人。
      所有的人,莫不如是。
      这是人生的秘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9-13 13:48
      回复
        人生的烦恼在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喜欢什么样的事,二者之间存在鸿沟。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9-13 13:49
        回复
          道德经中只讲了一个意思。
          去做还得靠自己。
          若人了解这个意思,
          人却因自己胜不过自己,
          不能按照这个意思去做,
          了解了还是毫无用处。
          了解还不如不曾了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9-13 17:30
          收起回复
            道,讲不明白。
            但是道可以讲。
            只是受文字语言的限制,无法描述清楚。
            甚至字面上看完全互相矛盾。
            不过,文字只是载体。
            关键是去看老子表达的意思,而不是文字表达的意思。
            真实的意思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王弼的言、象、意。
            用两个词语概括总结: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9-13 17:44
            收起回复
              道德经只讲了一个,道。
              也就是自然。讲的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也就是,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
              没有例外。
              世间万物有各种各样的因,自然会有各自对应的果。
              虽然无有穷尽。
              但是因果之理,宇内皆通,亘古未变。
              始终就是那一个:自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9-13 18:01
              收起回复
                因果,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好因好果,一种是坏因坏果。好坏之分:
                好果,就是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坏果同理。
                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为什么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转化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好果?
                是因为有好因。
                那么,焦点来了,好因或坏因到底是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9-13 18:27
                收起回复
                  说因,因为要用到道德经中的原文,所以先说说道德经的玄。
                  用一句老子的话来说玄:正言若反。
                  好的话,看起来好像是不好的话。
                  就如良药苦口利于病。
                  良药是苦药,医病是要用苦药。
                  老子也是一样,讲道用了许多苦语。
                  比如,绝圣弃智、柔弱处下、无知无欲。。。
                  因为这些苦药才是良药,苦语才是真理。
                  苦只是表面出来的,是外在的。好才是真实的,内在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9-13 19:42
                  收起回复
                    继续说玄。之前说,
                    外在表现出来的,
                    往往和内在的正好相反。
                    就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谦虚是贬低自己,表面上看是不好,但实质上是让人进步的。
                    同理骄傲。
                    再比如,勤俭与奢侈。
                    勤俭,表面上劳碌命,不好 实质上却是好的。
                    同理奢侈;
                    再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再比如,严于律己者好,自由放纵者不好;
                    。。。
                    注意要分辨表面的好与不好。
                    这些外在表现与内在实质的好与不好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相反?
                    高低、胖瘦、来回、前后、明暗、贫富、多少、爱恨、善恶。。。
                    概括起来,也就是阴阳。
                    易经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
                    那么,如何来判断一件事物或者此事物其中的一个方面是阴还是阳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9-14 00:57
                    收起回复
                      阴阳只是特定两者之间的对比。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人之所以能够认识到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人们能够对比才知道。
                      善恶亦如此,阴阳尽皆如此。。
                      不过更准确地来说,阴阳只是二者程度的不同。
                      道德经第二章:前后相随。
                      为方便描述简化一下,
                      我们把任何一种描述的一个程度当做一个点,这种描述的全部程度当作一条水平线。
                      直线有无穷的点,点与点相连。
                      以左边的点为阴,以右边的点为阳。
                      那么,取出其中的一个点,也就是特定的一个程度。你能说这个点是阴还是阳?
                      不能。
                      因为没有指出对照点,或者对照段。
                      取任意这个点左边的点或段来说,二者中这个点为阳。
                      取任意这个点右边的点或段来讲,二者中这个点为阴。
                      举例子,一户人家,贫富程度为,家中所有资产除去欠债,有100万。
                      贫富的所有程度为,从欠无穷尽到资产无穷尽。
                      对家资十来万的来说,家资100万的这家很富裕。
                      对家资千万的来说,家资100万的这家很贫穷。
                      同样是100万,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
                      也就是说,若有一个程度,我们没有指明对照物,我们便不能说这个程度的阴阳属性。
                      阴阳是差异的二者相互而成的。称此为阳,彼为阴。
                      没有任意一个存在,就没有另外一个的阴阳属性。
                      可能会有疑问,人们生活中平时也不指明参照对象就直接说了阴或阳?
                      就比如,我们都会想马云很富。
                      再比如,这个孩子不好好学习。
                      这是因为,在说或想这话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已经建立了参照物。
                      而听话的人也有同样的潜意识,自然而然建立起了同样的参照物。
                      而说话的人也明白听者知道,就没有明确的说出来。
                      就比如,现在马云比 比尔盖茨还富么。
                      这里就是明确了参照物。马云为穷。
                      没有参照物,就没有阴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9-14 02:23
                      收起回复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我们自己的话的对照物,分析一下老子的话的对照物。
                        看看老子的话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我们平常所说的话容易分析。
                        比如,我们说,这个人很勤劳。
                        那么对照物是什么,是大多数人。
                        我们说,那个人很谦虚,对照物也是众人。
                        而老子绝大部分的描述则不同。
                        其实,一切仅在于参照物的不同,而导致的理解的差异。
                        我们要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式,打破现在社会人群潜意识中认定的参照物。
                        理解了老子事物描述中的参照物,就理解了老子的话。
                        就从正言若反开始分析吧。
                        其中有一组:正与反。
                        细细想一想,老子指的那两个事物?
                        。。。
                        一个是内在的真实的实际上的言,此言为正言。
                        一个是外在的表现出来的人直观感觉到的言,此言为反言。
                        想想,同一个事物,却有着两面。
                        这两面还是同一个事物。
                        这就是同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
                        相反,有些人阿谀奉承、吹嘘拍马。
                        表面上是好话,实际上则是坏话。
                        也就成了反言若正了。
                        这儿的好坏,就是指的话的两面。
                        正因为有这两面,才有好与坏。
                        (其实,表面上的一面只是人感受到的,若人没有感受分辨的能力,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两面了。也就是圣经上亚当吃了善恶果,可以分辨善恶,人从此有了罪。这个暂不展开分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9-14 03:41
                        回复
                          那么,老子没有明确指出参照物的那些描述呢?
                          就比如,绝圣弃智。
                          难道老子是不赞成人们当一个圣人有智慧的人么?
                          很显然不是。
                          说明我们理解的参照物为社会大众是错误的。
                          之前已经说了,没有参照物,就没有阴阳。
                          既然老子描述:人应该不圣
                          那么老子的意识中,另一个应该为圣的这个参照物是什么呢?
                          细细想想,就明白了。
                          表现出来的人与真实的人。
                          两相比较,表现出来的圣贤与智慧,不要超过,真实自己具有的圣贤与智慧。
                          比较起来自己外在表现要平凡与愚拙。(是外在表现上的,比如贪图享受,这在外在表现其实是聪明)
                          所以圣人们都很谦虚。
                          苏格拉底曾说,我除了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以外,别的什么都不知道。
                          之所以会进步,就是因为他的心感受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会进步,成为圣人。
                          这就是绝圣弃智。
                          老子的很多的描述,都是如此。
                          (当然也有不是的。比如“大道”里的大字,比如“圣人”里的圣字,比如“处其实不居其华”中的实与华,等)
                          老子的很多描述,描述对象,是外在人感觉表现上的。隐藏起来的对应的参照物,是内在真实存在上的。
                          事物程度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有交错时的稍瞬即逝、擦肩而过,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要么外在是阳,要么外在是阴。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老子说的无欲无知、上德不德、柔弱胜刚强、知其白守其黑。。。等等等等的意思了。
                          这样我们就会知道,老子原本是让我们想好进步的。而不是愚民。
                          这样就可以通读道德经中老子所讲的话了。
                          只是参照物不同而已。
                          我们有时候感觉好人没有好报,我们有时候感觉谦虚勤劳忧患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就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只是参照不同而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9-14 09:14
                          收起回复
                            分辨阴阳
                            阴:善恶之恶、智愚之愚、高低之低、上下之下、左右之左、明暗之暗、前后之后、爱恨之恨、有无之无、尊卑之卑、贵贱之贱、生死之死、动静之静、攻守之守、褒贬之贬、大小之小、刚柔之柔、强弱之弱、黑白之黑、光暗之光、正反之反、谦傲之谦、虚实之虚、福祸之祸、冷热之冷、松紧之松、枯荣之枯、甜苦之苦、悲欢之悲、离合之离、阴晴之阴、圆缺之缺、喜怒之怒、哀乐之哀、笑骂之骂、雌雄之雌、多少之少、增减之减、劳逸之劳、老幼之幼、出没之没、始终之始、美丑之丑、施受之受、定乱之乱、众寡之寡、是否之否、否泰之否、奇正之奇、真假之假、进退之退、脏净之脏、巧拙之拙、清浊之浊、圣凡之凡、屈伸之屈、软硬之软、承启之承、难易之易、抑扬之抑、顿挫之挫、顺逆之逆、来回之回、舍得之舍、勇怯之怯、教学之学、繁简之简、胜败之败、表里之里、内外之内、升降之降、藏露之藏、隐现之隐、通堵之堵、快慢之慢、好坏之坏、桀驯之驯、深浅之浅、薄厚之薄、升迁之迁、输赢之输、贫富之贫、疏密之疏、远近之远、功过之过、轻重之轻、康病之病、公私之公、分合之分、廉贪之廉、奢俭之俭、洁污之污、开闭之闭、归纳之归、国家之家、夫妻之妻、水火之水、存亡之亡、精神之精、乾坤之坤、迎送之送、主次之次、荣辱之辱、对错之错、道德之德、因果之因、粗细之细、城乡之乡、问答之答、倨恭之恭、消涨之消、浓淡之淡、勤懒之勤、损益之损、首尾之尾、先后之后、严松之严、利弊之弊、吉凶之凶、主仆之仆、盈亏之亏、聚散之散、赔赚之赔、呼应之应、缓急之缓、听说之听、推拉之拉、首尾之尾、伸缩之缩、生熟之生、恩仇之仇、追逃之逃、正副之副、正负之负、是非之非、俯仰之仰、曲直之曲、言行之行、嫁娶之嫁、主客之客、买卖之卖、新旧之旧、盛衰之衰、睡醒之醒、坐立之立……
                            还有一些,比如:彼此、殊同等。没有说出孰好孰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9-21 19:54
                            收起回复
                              回到说因。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事物内外表现都是相反的。
                              所以,我们外在看起来应该处于不好的一方。
                              或者说,我们真实的内在应该处于好的一方。
                              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为了表述的方便。
                              把本质、真实、事实、隐藏起来的、内在的一方,简称为内。
                              把现象、感觉、表面、显露出来的、外在的一方,简称为外。
                              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就是指,外阴,则事物向好发展。外阳,则事物向不好发展。
                              或者说,内阳,则事物向好发展。内阴,则事物向不好发展。
                              那么,好因坏因是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好因是外阴内阳,结好果。
                              坏因是外阳内阴,结恶果。
                              上一楼展示的,也就是阴阳,尽皆如此。
                              这其中有一个需要特别说出来。
                              那就是:善恶。(包括了对错。)
                              我们应该外在作恶。怎么理解?
                              其实理解了就知道是对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9-21 20: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