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吧 关注:80,470贴子:2,553,500

回复:开一个楼,记录我的读书与看番日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其重要性已经远远溢出了政治史范畴。历来对安禄山为什么叛变这个问题有多种看法。著名汉学家蒲立本的这本书初版于1955年,当时列为伦敦东方学丛刊第四种。 蒲氏从安禄山出身来历入手,然后重点分析了他叛乱之所以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还具体论述了河北地方形式与李林甫在中央专权对于安禄山在幽州起兵的影响。蒲立本这本书因为分析独到,鞭辟入里,且运用史料细致,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安史之乱甚至是唐代财政史,朋党史等领域必看的一本书。
我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蒲立本利用史料的精细程度,也是比较赞叹,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这本书的正文部分与注释部分差不多长度,因为注释过于长,所以不能采用当页注,而是把注释集中在章末的形式。且发现了久违的注中注,就是在注释中还有注释。下面我就借着几个我比较关心的问题来讲一讲这本书的论点。


IP属地:辽宁429楼2021-02-21 23:07
回复
    蒲立本所运用的史料主要就是旧新唐书中安禄山本传,以及成书于九世纪的姚汝能撰写的《安禄山事迹》,再就是《资治通鉴》。当然这是主体,像《张九龄文集》这些有关中央与边镇通信保存比较多的资料,也都使用,只不过比例不如正史。从史料来看,貌似没什么新奇的,但是蒲立本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把正统史料辨析的清清楚楚,以解决史学上长期引起争论的问题。他通过在四大主要史料之间文字排比,发现《旧唐书》的来源是《肃宗实录》,这叫史源学。而《肃宗实录》是在代宗朝撰写的,也就是叛乱刚刚被平定不久。所以我们现在传记中有关安禄山的文字,不可能不带着一种批判的视角来撰写。《新唐书》中增加了很多内容,从文字关系来看,可能有另一批史料作为参考,但是有些新内容无史源,因此蒲立本认为不太可靠。在史料真实性上,事迹强于旧唐书,新唐书的作者对于史料不严谨,其实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也批评过新唐。


    IP属地:辽宁430楼2021-02-21 23:13
    回复
      第二章(第一章为引言)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是
      (1)安禄山的真正的父亲是谁
      (2)安禄山的出生地是否是营州柳城
      安禄山的亲祖父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安禄山事迹》中史思明下令给安禄山撰写墓志时,明确提到他的祖父是逸偃。那么按照逻辑来说,如果一个人的亲父亲是谁都不知道的话,那么如何知道他的祖父。墓志中的这条信息其实告诉我们安禄山的亲父亲是可以考证的。
      蒲立本的考证逻辑大体是这样的。首先在史料中安作为一个姓氏出现,都会跟着一个胡字,其实早在1925年著名日本东洋史大家桑原骘藏就说过安来自粟特,现在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蒲立本更进一步,讨论了安禄山**胡的成分,且认为在唐代史料中**胡特指粟特人与突厥人的混合血统。安禄山的母亲为突厥贵族,他父亲是粟特人。在《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中,提到西域杂胡在隋朝末年占据哈密,首领石万年,石也是粟特姓氏,他在以前则是北突厥颉利可汗的部下。进一步说明杂胡可能是一个特指词,而不会是泛称唐朝周边所有藩族,甚至也不能把范围限定在唐朝西北或东北。蒲立本明显在这里是以陈寅恪的昭武九姓为基础进行推论。


      IP属地:辽宁431楼2021-02-21 23:24
      回复
        约定的梦幻岛第二季第5.5集√
        约定的梦幻岛第二季第6集√


        IP属地:辽宁432楼2021-02-22 19:02
        回复
          摇曳露营△ 第二季第7集√
          咒术回战第19集√


          IP属地:辽宁433楼2021-02-22 19:04
          回复
            所有史料都一致认为,安禄山生活在一个安姓家族,这个安姓家族有两个,一个是安道买,一个是安延偃、安波注。安波注与安延偃同为逸偃的儿子。在史料中一般认为安延偃是安禄山的继父。蒲立本认为如果世系是对的,那么通过排除法可以知道安延偃是安禄山真正的父亲。安道买在唐史最早出现在697年,且很快消失在历史之中,安波注在742年时为河西节度使麾下的都知兵马使,安禄山此时与安波注官职差不多。蒲立本进而通过郭子仪那个奏文,郭子仪为安思顺的部下,安思顺是安波注的儿子,是安禄山的堂兄弟。在安史之乱时站在唐朝一方,后来被哥舒翰忌恨,制造冤狱处死。郭子仪的奏文要为安思顺平反。我们可以知道安禄山真正的继父是安波注,他的父亲并没有到过唐朝,而是在突厥,两唐书中安延偃的文字出奇的少,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IP属地:辽宁434楼2021-02-22 23:50
            回复
              如果我们认为安延偃是安禄山亲父亲,则安禄山不可能出生在营州柳城。蒲立本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见识的想法,就是一个人的传记中最初提到的地方,不一定指的是出生地。之所以给人印象,安禄山出生在营州柳城,是因为安禄山在那里发迹。安禄山的出生年月可以明确知道在公元703年的2月10日。安延偃原属北突厥,在公元716年,默啜可汗死,他的侄子阙特勤篡位,安禄山母亲来自于默啜可汗那一支,所以安延偃率部迁移到中国,不久死去,安禄山被叔伯领养。当时安禄山十三四岁的样子,史料中直到七年后才记录安禄山。巧合的是此时安波注一家出现在西北,出现在史料中。安禄山正是在西北逐渐凭借自己的军功,引起了当时陇右节度使张守珪的注意,在733年张守珪调任幽州节度使的时候,安禄山已经成为他手下得力干将。从此处开始安禄山在史料中频繁出现。所以阅读历史需要非常强的逻辑,来判断史料撰写的意图与任何可能性时,需要逻辑的助力,所以有人把史学家比喻成侦探是有一定道理的。


              IP属地:辽宁435楼2021-02-22 23:51
              回复
                在蒲立本写这本书前,传统史学观点,认为安禄山发动叛乱是因为和中央关系紧张,加上河北地方连年饥荒,带有农民起义的性质。虽然不能说每个史学家抱持着这种观点,但是代表主流说是不过分的。蒲立本是较早打破这种主流说的人。他这本书把重点放在了背景上,即唐代中期的财政状况,军制特点,以及唐玄宗时代中央的朋党问题。在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安禄山叛乱的原因会得到一个较为丰满的解答。所以我跟很多人说了,看这本书对于研究唐代政治史,经济史,关陇河北关系等等问题是极有帮助的。


                IP属地:辽宁436楼2021-02-22 23:51
                回复


                  IP属地:辽宁438楼2021-02-23 23:45
                  回复
                    其次是漕运问题,关中地区产粮能力不是很高,在唐朝初期,朝廷需求量不大的情况下,弊病尚且被掩盖住,但是发展到中唐时期,关中对于粮食需求量就激增到十倍左右。这也是为什么从七世纪下半叶开始唐朝中央从长安迁至洛阳。在8世纪初的时候,汴河与黄河之间的连接处堵塞多年,唐玄宗是想常驻长安的,在他执政的时代,漕运问题开始改善。先是裴耀卿建议使用转运仓接力的形式取代之前全程转运的方法,这样能提高运输的效率,还能减低脚钱。裴耀卿的漕运改革是成功的,关中粮食问题得到解决。此外和籴,折租纳布等政策也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的。唐玄宗的财政改革对于唐代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韦坚,王,杨慎矜等人的勾剥行为也是促成后来唐玄宗奢侈享乐的一大因素。


                    IP属地:辽宁439楼2021-02-23 23:46
                    收起回复
                      唐玄宗时期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朋党,仅以宰相数量来说,玄宗一朝前后出现25位宰相,宰相频繁更迭的背景是因为当时党争太厉害了。如果硬要拿一个判断标准来说,唐朝在武则天大力推广科举考试之后,出现了关中贵族集团与新兴科举入仕集团的对立。唐朝初期的勋贵重臣大多来自于关陇一带,文武将相承袭西魏、北周、隋的世业。许多家族互相结婚,包括皇室李氏在内很多人都有胡族血统,唐代的府兵制、均田制无疑都来自关陇(关中)本位政策。后来这个集团加入了南朝梁陈的皇室后裔。而新兴的科举集团大多数来自于山东与江左,有些甚至来自于岭南,比如著名的张九龄是岭南曲江人,他的文集就叫《曲江集》。两个集团的很多理念都不同,这是党争的最主要原因。我前面说的财政部分,提到的很多人物其实都是关陇贵族,宇文融是北周皇室的后裔,杨崇礼、杨慎矜父子是隋炀帝后代、萧嵩是后梁明帝的玄孙。宇文融的括户政策直接伤害到江南地主阶级利益,当时宰相著名的文学家张说就直接抨击括户政策,后来宇文融联合御史台,其中有一位叫崔隐甫是河东崔氏,来弹劾张说。我们熟悉的李林甫也是最初被宇文融拉入阵营。蒲立本在第四章,全书最长的一个章节来论述玄宗朝的党争问题。其实说的关陇与地方的矛盾。李林甫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擅长权术,史料中把李林甫描写的太阴险狡诈是后代对于安史之乱的一种后知后觉氏的写法,带入太多主观偏见,其实李林甫这个人是很有些才华的,《唐六典》是他编纂的,当时的财政政策也是在他的坚持下推行的。唐玄宗选择了关陇,是因为当时这批人支持财政集权的策略,如果反过来,可能李林甫就消失在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关陇贵族后期对于权力的滥用,给安禄山叛乱造成条件。


                      IP属地:辽宁440楼2021-02-23 23:47
                      回复
                        唐代的军制在唐玄宗时代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早期的府兵制转换成了一种军镇制度。府兵制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削弱地方,因为折冲府的兵力需要经常调到京城,且将领经常换任。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府兵制逐渐崩坏,其次来自北方边境的藩族入侵压力增加,先是吐蕃,然后是北突厥与契丹。唐朝在公元678年建立第一个军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边军的数量以应对藩族。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更是加强了军队的职业化。在以前,行军的指挥官或者折冲府的武官是由朝廷官员来担任的,当然这些人拥有军事才能。但是随着边军的发展,已经从行军变成了长驻军,地方将领在所在地的时间越来越长。且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往往自己领有御史职衔,这在前代是闻所未闻的,因为御史的目的是监军,如果节度使自己领有则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必然下降。这从技术条件上支持了安禄山后来的叛乱。


                        IP属地:辽宁441楼2021-02-24 22:07
                        回复
                          蒲立本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是安禄山与李林甫其实并没有史料中写的那么糟糕,当然作者本意不是为两人翻案,而是要我们从唐代整个历史背景去思考两人所走的道路。如果以安禄山为什么反叛为题,我想可以作如下解答。唐玄宗时代的财政政策并没有引起民间大的动荡,毋宁说玄宗解决了很多小农佃农无地的问题,加上漕运的改善,在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样传统观点认为安禄山叛乱有农民起义的性质就很难站住脚。但是财政政策引发的其他问题,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着唐代的历史。首先财政政策在中央,导致了玄宗大量启用关陇贵族,如果说唐玄宗朝的前期继承了一些武则天时代的班底,宰相中有很多新兴科举人才,那么从宇文融到裴耀卿到韦坚与王则是不折不扣的关陇贵族。两个集团的矛盾在玄宗朝也是开始于财政改革。也就是说财政改革在经济上获得成功,在政治上却带来了灾难。玄宗在位期间,宰相换了25人,政权中尔虞我诈的斗争不觉,可能不仅仅是李林甫,杨国忠擅权的问题。如果朝廷出现派系,一定双方都有问题,比如张九龄在正史中之所以是正面形象,与他罢相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把张九龄的文集都看了,你会知道这个著名的文学家对于军人是有点过于看不起了,这本身是不理性行为。以至于因为不通文墨,他会反对武将去担任边将。唐玄宗本人知道关陇与科举两派的斗争,所以他力求做到平衡,但是即使如此,还是避免不了朋党问题。那么你把问题全部扔给李林甫就有点太简单思维了。李林甫专政16年,其实并不是一直稳稳的操控大权,他本身至少有两次处于非常危险的情况,第一次是在李适之在宰相期间,也就是开元末年,李林甫丢了对节度使的控制权,天宝元年丢失了兵部。随后他在户部的权力被逐渐夺去,此时科举一派渗透到御史台,你很难说这种情况状态下的李林甫可以说一不二。第二次是在天宝七年之后,这次是新贵杨国忠的挑战。到天宝十一年李林甫病死。四年时间,李林甫阵营中的人被贬逐的很多。安禄山在河北时很多上司都算科举一派的人,比如李适之,裴宽,这两人毕竟都担任过幽州节度使。天宝二年时吏部选官案的时候,安禄山肯定知道李林甫与李适之的矛盾,所以他此时是有意识站在李林甫的对立。再到后来和杨国忠联手,安禄山最后再和杨国忠对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远在河北的安禄山与朝廷中朋党问题有关,且此人是一个成功的政客(贬义)。与杨国忠决裂的时刻,就是安史之乱最终爆发的原因。然后唐朝的兵制造成了安禄山叛乱的技术支持。府兵制的崩坏与募兵制的建立,让边将拥有强大的军力与不受限制的权力。安禄山后来身兼三镇节度使,如果算上盟友,整个唐朝的北方岌岌可危,他最终叛乱不是简单的自负。最重要的一点是,唐朝时期河北山东与中央一直以来就有离心力,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安史之乱结束几十年,河北当地还为安禄山史思明建立寺庙祭祀的原因。说的酷炫一些不是安禄山成就了河北,而是反过来河北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安禄山。河北与关陇的离心力远在唐朝之前就埋下了,就是北齐与北周,而北周,隋,唐是一脉的。隋炀帝时期与唐朝对于高丽的征伐,直接导致河北的衰落,唐朝统一中国最强大的敌人也出现在河北山东。使得唐朝对于这里不太喜欢,你从唐朝不在河北设置军府就能知道。公元698年突厥与契丹的侵入,河北最快放弃抵抗,要不是狄仁杰安抚可能真出事了。因此我们发现当安禄山反叛的时候,他手下无论异族还是汉族人都相当团结。我想这就是唐代史中著名的河北问题的表现,从陈寅恪到谷霁光到蒲立本到仇鹿鸣多少代史学家都被这个问题吸引就一点也不奇怪。且河北与江南的漕运比关中更方便,所以安禄山的粮食有充足供应,这就是历史的反讽。这就是为什么蒲立本在书中最后附录玄宗朝宰相家世,这就是为什么要附录宇文融裴耀卿的财政奏文,这就为什么在说安史之乱前用博士论文去论述整个玄宗朝的财政与朋党军制问题。因为这些长程因素(年鉴学派意义上的)蝴蝶效应能成功解释安禄山叛乱的根源。唯一令我遗憾的是,蒲立本后来去研究中国汉语音韵学了,他后来成为这个领域的巨擘那是另一个学术故事,在这里不去赘言了。如果他当年坚持作唐代史研究,仅从他这本博士论文中拥有的非凡史识,我能断言他一定会为唐代史研究开出另一个天地。


                          IP属地:辽宁442楼2021-02-24 22:09
                          回复
                            暗芝居第八季第7集√
                            悠哉日常大王第三季第6集√
                            悠哉日常大王第三季第7集√
                            五等分的花嫁第二季第7集√


                            IP属地:辽宁443楼2021-02-24 22:15
                            回复
                              七大罪愤怒的审判第6集√
                              七大罪愤怒的审判第7集√


                              IP属地:辽宁444楼2021-02-25 1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