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吧 关注:80,484贴子:2,553,624

回复:开一个楼,记录我的读书与看番日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与此不同的是英雄徙边记的历史叙事常常见于人们所想象的、建构的他者之历史。这种叙事的一个共同结构是,一个失意英雄从核心往边缘地带迁徙,在远方的异地成为了王。我前面说的吴太伯奔吴(从岐山到长江中下游)、箕子去朝鲜(从殷商到朝鲜)、庄蹻王滇(从楚国到云南)、无弋爰剑西羌始祖(从秦国到现在的青海河湟地区)。这都是从中心到边缘的英雄徙边记模式。
我们再细致分析这四组例子可以发现,箕子与吴太伯是商、周的王子,庄蹻是楚的将军,无弋爰剑是秦的奴隶。同样为华夏英雄教化蛮夷戎狄,东北与东南的蛮夷待遇好于西南,更好于西北。这间接流露出创作此文本的华夏人对于中国四个方位哪一个更接近华夏的认知,有高低的判别。与此同时也证明了,即使是我方的失意英雄照样可以教化蛮夷,更不用说华夏文明的核心了。王明珂是研究族群的著名学者,他所举的例子大多关于族群边界移动。文本结构其实不只这几个,作者也说了,他的英雄征程记与英雄徙边记是专门用来研究族群边界的。


IP属地:辽宁343楼2021-01-24 16:16
回复


    IP属地:辽宁344楼2021-01-24 16:17
    回复


      IP属地:辽宁345楼2021-01-24 16:19
      回复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可以看做是王明珂众多学术著作的方法论总结。我在这本书中至少能看到《华夏边缘》、《游牧者的抉择》、《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书的知识论基础。王明珂从历史学中什么是真实入手,以族群的视角分析了典范历史书写与边缘历史书写的区别。从而揭示了历史学中本相与表相互动关系的实质,第七章文本结构与情境结构的讨论是这条逻辑链条的终点。作者以此提出了三种文本分析策略,这三个策略我认为适用于史学研究。王明珂属于新史学学派,也就是受到哲学与社会学中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一批人。他在书中坦言受到布尔迪厄、埃利亚斯、吉哈德、保罗.利科、福柯等人影响。这些伟大学者的研究在历史学上确实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让史学家进入熟悉的线性历史中的一个剖面,让自己回到古代当一个古代的“当代人”。在那里观察政经地位、知识、权力不对等的人际互动中之个人言行,分析其间流露的个人情绪、情感、意图,以此来理解个人的行为表征(习俗、穿着、饮食、宗教信仰、礼仪与祖先源流)。埃利亚斯的社会圈、布尔迪厄的场域、福柯的知识与权力的交织也是这种方法。运用此方法的人可以被称为具有反思性认识的人。


        IP属地:辽宁346楼2021-01-24 16:19
        回复
          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第二季第16集✓


          IP属地:辽宁347楼2021-01-24 23:01
          回复
            咒术回战第14集√
            咒术回战第15集√


            IP属地:辽宁348楼2021-01-24 23:02
            回复
              五等分的花嫁第二季第3集√
              约定的梦幻岛第二季第3集√


              IP属地:辽宁349楼2021-01-25 16:16
              回复
                今年第四本 董桥 著 胡洪侠 编选《董桥七十》海豚出版社。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50楼2021-01-25 17:48
                回复
                  海豚出的这本书,是著名书话家胡洪侠先生编选的(胡的书我也有,我也读过),为了给董公贺寿。书中正好70篇文章,如果从1977年香港版《双城杂笔》开始算起来,董桥的文集迄今出了30多种,胡洪侠就是从这些文集中挑选文章组成这本书。所以我在读这本书前,已经知道内里肯定有很多文章我读过,因为董桥的书我收了一堆,也看了一堆。青葱学生时代,没少从先生这长见识。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那就是这70篇文章基本上都是董桥写父执、写师友、写同辈的文字。如果以时髦的文学理论“他传往往是自传”来解读,这本书也可以当成董桥的七十自述,我想也能管窥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活在那一批人身上的风骨与傲气。


                  IP属地:辽宁352楼2021-01-25 17:54
                  回复
                    董桥忆人忆事的文字非常独特,他往往从人物的涵养,兴趣写起,自然流露出董桥与这些人的交往琐事,以至于“传主”的性格与人格。他文章题目很少出现我回忆回忆什么这种死板的格式,文字更是真性情,几十年看书藏书玩古董练习书法的董桥,写出的文字确实和大陆很多作家那种固定模式的腔调不同。很多人想模仿董桥,可是这种长年累月积淀的文人气与学养怎么是你想学就能学到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说,董桥文章的特点。


                    IP属地:辽宁353楼2021-01-26 21:55
                    回复
                      董桥回忆的人物大多是自己身边人,他早年在印尼求学,后来辗转香港与台湾,中间又去英伦访学几年,加上家世是传统的书香门第,造就他一生接触的人以文人(尤其是老派的文人),学者居多。我在前面说了,看中国现代文化史,董桥的文章是一个切入点,因为他写的很多人物,你在课本中难寻。比如申石初,董桥1965年携家带口迁到香港,那时的他,白天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境遇当然不能和今天比。董桥在香港最初认识的贵人就是申石初,我查了一下百度,这么厉害的人竟然没有百科,所以我前面说了,难寻啊难寻。申石初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因此外文那是一流的),战后在牛津游学两年,又去了巴黎深造。后来到香港搞文学翻译,搞月刊创作。关于他的学识,用董桥的话说“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成果”,但是申石初为人低调,造成如此饱学之士,不曾扬名。董桥年轻时的英文功底不少得自于申石初的教导,中文的造句窍门也受到申石初的启发。比如白话文要写出文言文的凝练,文言文要透露白话的真切。董桥说他受用到老,我们今天再去读董桥的文章,那种有如明清小品文一样的清淡风流,确实是真话。申石初五十年代和法国英国学者交换学术心得,来去鸿雁两年,满纸满信都是手写的法文英文,还有十几封引用一大堆拉丁文,满页都是眉批脚注,这是细腻的学问和含蓄的功力。董桥的回忆文章写得情真意切,那篇文章题目叫“南山雨”。引用自明朝诗人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这首诗是在董桥生活落魄的时候,申石初老人送给他的手抄诗词册子中的一首诗,申石初说苦闷的时候,读读诗词,日子会变的漂亮些。董桥当年不知道毕九歌是谁,其实毕九歌现在中文系的很多人也不知道,我就用这个问题问倒了四五个中文系。申石初老先生说那是他抄写清代王渔洋的《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空亨的后代,能诗,可惜只留传了这一首七绝。董桥用“南山雨”做题目,一是感怀当年申石初对自己的温暖与教导,二是把申石初比喻为严九歌,学问与名利真的是没有缘分的两种东西。


                      IP属地:辽宁354楼2021-01-26 21:55
                      回复
                        像这种梦影前朝般的回忆文字,写了很多。这本书非常适合反复阅读,有些文章的人物互相也认识。我举一个例子,在这些文章中董桥写了吴鲁芹与乔志高(各一篇)。因为60年代他在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和台湾的美新处常常联络。吴鲁芹何许人也,那是台湾有名的散文大家,前两年上海书店出版社还出过一套他的散文集,那是刘绍铭编纂的。文风和梁实秋、朱自清类似。董桥则形容为“老吴的散文确然带着山居剪烛的线装幽趣,也带着炉边冥想的烫金智慧,襟上袖口显然沾过陆放翁的征尘苏曼殊的泪痕,呢帽风衣显然染过毕尔彭的酒香海明威的猎烟,他笔下从此饱蓄东方的浑古和西方的澄莹。”这比喻写的太聪明也太迷人,吴鲁芹1918年生人,比董桥大了24岁。


                        IP属地:辽宁355楼2021-01-27 23:16
                        回复


                          IP属地:辽宁357楼2021-01-27 23:18
                          回复
                            读董桥的文章,让我想到普鲁斯特笔下的逝水年华,就像玛德琳蛋糕的味道让普鲁斯特回忆起全部童年一样,董桥笔下的蛋糕换成了老一辈文人学者的关怀,学识以及涵养。董桥用这些串成了他特有的“人生自述”。


                            IP属地:辽宁358楼2021-01-27 23:19
                            回复
                              今年第五本 董桥《小品卷一》海豚出版社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59楼2021-01-27 2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