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不同的是英雄徙边记的历史叙事常常见于人们所想象的、建构的他者之历史。这种叙事的一个共同结构是,一个失意英雄从核心往边缘地带迁徙,在远方的异地成为了王。我前面说的吴太伯奔吴(从岐山到长江中下游)、箕子去朝鲜(从殷商到朝鲜)、庄蹻王滇(从楚国到云南)、无弋爰剑西羌始祖(从秦国到现在的青海河湟地区)。这都是从中心到边缘的英雄徙边记模式。
我们再细致分析这四组例子可以发现,箕子与吴太伯是商、周的王子,庄蹻是楚的将军,无弋爰剑是秦的奴隶。同样为华夏英雄教化蛮夷戎狄,东北与东南的蛮夷待遇好于西南,更好于西北。这间接流露出创作此文本的华夏人对于中国四个方位哪一个更接近华夏的认知,有高低的判别。与此同时也证明了,即使是我方的失意英雄照样可以教化蛮夷,更不用说华夏文明的核心了。王明珂是研究族群的著名学者,他所举的例子大多关于族群边界移动。文本结构其实不只这几个,作者也说了,他的英雄征程记与英雄徙边记是专门用来研究族群边界的。
我们再细致分析这四组例子可以发现,箕子与吴太伯是商、周的王子,庄蹻是楚的将军,无弋爰剑是秦的奴隶。同样为华夏英雄教化蛮夷戎狄,东北与东南的蛮夷待遇好于西南,更好于西北。这间接流露出创作此文本的华夏人对于中国四个方位哪一个更接近华夏的认知,有高低的判别。与此同时也证明了,即使是我方的失意英雄照样可以教化蛮夷,更不用说华夏文明的核心了。王明珂是研究族群的著名学者,他所举的例子大多关于族群边界移动。文本结构其实不只这几个,作者也说了,他的英雄征程记与英雄徙边记是专门用来研究族群边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