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华北地区的人类资源竞争,及一连串的经济生态变迁与社会政治变迁,造成华夏与非华夏边缘的出现。从战国时期到汉末,华夏通过扩大边界增加农业资源到达了人类生态的地理极限,而后巩固这个边界直到现在。在这一过程中许多非华夏族群人群“失忆”,王明珂命名为结构性失忆与历史记忆重塑,得以加入华夏之中。
在近代中国的建构中,我们则发现华夏与华夏边缘开始合而为一,首先传统的蛮夷戎狄(在古代是真真正正对于非我族类的贬称),如今成为少数民族。王明珂这本书最后几章就是在讲如今的少数民族是怎么形成这个概念的。他曾经在川西北的羌族部落生活好几年,作为田野调查,掌握了很多羌族的历史传说。事实上羌族这个名称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才成立的,王明珂采访的很多当地老人说年轻的时候都认为是汉,没有羌族的概念。
羌族的形成起源于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学者在岷江上游进行的民族学、语言学识别工作,学者把分布在理县、汶川、茂县与黑水东部、松潘南部的许多土语由于“相似性”而被归类为一种语言“羌语”。但是当时很多地区的土著语言消失,且人们普遍宣称本家族祖先为外来汉人,他们在那一次都被识别为“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