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吧 关注:336贴子:330
【一、智慧论】
1.什么是智慧
我是用“现象学”的方法来还原什么是智慧,虽然最开始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现象学还原。
现象学还原通俗的说就是去掉个人的评价好恶,让事物还原到原始的现象中去,然后再重新反思评价一番。比如说一个人“肤白貌美”,还原之后就剩下“肤白”,貌美不美是个人好恶就先悬置起来。
【我用现象学还原智慧的之后得到的是“和通常的思维不同却更符合人的期望”】,简单的说就是“因不同而更好”。这就是智慧。
现在我要重新反思这个还原。
首先,有没有一种东西一定不犯错且只会更好?比如逻辑思维,标准的演绎归纳。有没有可能逻辑思维有时候并不好?那肯定是有的,逻辑思维有它的对立面就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有时候比逻辑思维有用。既然逻辑思维做不到一直更好,就不用再讨论更多了,不同的思维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因此,我们说一个通常被认可的观点——当精力不受制约时,【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认识会更符合人的期望。】
有一种学问一直在追求智慧,也是在寻求不同,就是哲学。
哲学在如何“不同”这方面其实做了很多了,所有的出名的哲学家,几乎都在干这样的事:寻求不同。
比如中国的老子,他诉说的是“柔弱的力量”,不是强大的力量;西方的康德,想的是对于理性本身的反思;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思维,正反一起想;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表达方式“语言”的反思,等等。
哲学家这般不同的认识,都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似乎让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直到如今后现代的形成。后现代,就是众说纷纭的松散体系。
哲学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异类,十种哲学可能得有九种是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相悖的,著名哲学家往往有“网红”的结构,要么太超前,要么想复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不同。又因为是“寻求不同”,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乌托邦式设想,所以多数过的比较郁闷,这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在古代能读书的闲人往往家资殷实,或者有一些稳定的生计。虽然也有一些更悲催的倒霉蛋,比如躲在木桶里的第欧根尼,住在疯人院靠妹妹照顾的尼采等。
其实呢,多数人或者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困苦的,所以哲学在绝大多时候,在个人层面能起到给予心灵慰藉的作用(在群体上,宗教的作用更大),这是人们通常认为或吹嘘某种哲学“高尚”的原因。哲学的思维并不是天生高尚的,大多时候哲学思维并不如“通常的思维”稳定。如果通常的思维不如哲学思维稳定,那么,它就不能成为通常的思维,这是自然选择的。
那什么是“通常的思维”呢?


IP属地:天津1楼2020-05-28 17:56回复
    2、通常思维的一般形式与特点
    通常的思考方式就是本能的、直接的思考,这显然就是大部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我概括一下我的理解。
    (1)应激与本能的安全需要
    饿了想吃;渴了想喝;若觉察到危险,不喜欢门后的黑暗;诸此种种。
    (2)欲望
    欲望来自于太阳的能量,太阳的能量首先传给食物,然后传给人,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欲望也可以说是一种能量描述方式。】
    欲望是有意识参与行为的潜在动力。
    我从认知过程描述几种欲望
    <1>新奇
    这是欲望的发起点,它起到关注的作用。
    <2>思考
    最常见的是【类比】,这是应该是先天的,每个正常的人类都会的;
    【分析】和【综合】相比之下就不那么常见了,有些智力低下的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由于新奇欲的存在,思考倾向于思考和通常不同的东西,“思考的积累”会导致新的或者不同的思想。
    <3>情感
    这是群体存在所要求的,在个体认知局限时,群体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群体让个体更稳定。比如你看见小孩子会觉得可爱,听见他的哭声会觉得心烦,这都是原始的情感欲望造成的。
    <4>成功
    这让欲望具有持续性,用以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5>性
    群体生存需要。
    (3)欲望与美
    本能的安全需要对应了【田园式的美】,其他欲望也都对应一种【美】,这么说好似美是客观的,实际是决定美不美的还有个人习惯。
    (4)习惯
    在人身上,系统内外趋于稳定之后,习惯就会形成,它在系统内外成因的原理,之后还会讨论。
    习惯让事情简单,减少新奇,减少能量消耗,太多新奇会让人疲劳。习惯占成熟人类行为的大多数情况。你会为自己的主队赢得比赛高兴,却不是在客队赢时马上转为支持客队。
    习惯也体现在“存在感”,习惯即是某种意义上的惰性,越是惰性的东西,向外界输出信息越稳定,这样它才能被标识,标识是对于“存在感”的肯定。无法标识意味着“不曾积累”,对于人意味着“毫无存在价值”。比如在网络上人们非常乐于把人标识为“工业党”“带路党”“小粉红”“富二代”等等这些。
    (5) 宗教表象——群体性习惯
    宗教与道德起源于“不同的思维”,但是当它们被人广泛接受之后,内核往往被掩盖,它们基本以群体性的习惯存在(因为一旦成为群体习惯,不需要内核也能传播)。比如,佛教的民间信徒中,十个有九个都不知道佛教的四谛是什么,我曾问过一个人,他说是“善”。
    这种看似的愚昧性,就是通常思维的常态。


    IP属地:天津2楼2020-06-04 16:27
    回复
      (6)伦理道德——群体性习惯
      一旦一种群体习惯形成,那么它一定是稳定内部结构的东西,伦理道德就是这种,它可以让你更稳定,它可以让你和外部更和谐。道德伦理只是下游产品,它的内核早被掩盖,道德起源于智慧。当野蛮不好用时,才产生的道德。
      比如说我们中华民族尊敬老人,动物世界没有这样的,你老了,你就优胜劣汰了。但是我们不是,我们有道德。这个“尊敬老人”是怎么来的?首先,不能谁弱,我们就欺负谁,为什么不能欺负?因为这样会导致好勇斗狠,你不展示你比别人强你就挨欺负。那样一个团体里会一直冲突不断,而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内部结构,这样我们才可能去合作去种地、挖渠、打猎;其次呢,老人最早也有壮年的时候,那时候老人领导年轻人,到老了,如果年轻人就看不上老人了,会形成一种以下犯上的风气,这种风气要不控制就跟动物一样,狮王到一定年龄,可能都没老呢,就被更年轻力壮的狮子赶出族群,这样就不能建立一个长久的稳定结构,我们人挖渠修水利可能一干要很多年,需要有人一直稳定的领导很多年,而不是我可能就干俩小时村支书,那我还想挖渠的事么?只剩下短视。尊敬老人,其实是尊敬领导,也就是儒家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领导像领导,下属像下属,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大家都别越位。看着是道德在约束人们,实际是智慧在形成道德时起作用。
      比如我听人讲得另外一件事:一时间一条主要道路上生了很多强盗群体,路人很少能躲过所有强盗的抢劫,于是这条路出名了,路人全绕道走,强盗就没了营生。然后有强盗组织大部分的强盗团伙开了个会,商量出一个办法,就是收路人的过路费之后发放凭据,持此凭据可在这条路上畅通,如若被抢,还会帮助路人抢回失物。这样抢劫行为,变成了合同守信行为,这种往伦理道德正向的转变,恰是因为有智慧想出了与通常不同的办法而来的。
      有的时候道德不好用,其实很正常,因为道德是非常迟钝的,以前说妻子要无条件服从丈夫,那叫妻德,有上千年都这样,现在说就是封建思想了。我们人一生很难经历道德的大幅变化,所以道德很多时候是死的。死的东西处理具体活的问题,肯定不会天衣无缝。道德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只能从智慧上讨论,智慧产生道德,先于道德。
      在需判断复杂问题的道德与否上,道德本身时常毫无作用,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直接自己证明自己。比如吃猪肉,肯定对应了一头猪死去了,若不吃猪肉,这头猪可能就不会死,要善良是不是不该吃肉?食素主义者就这么想的。我们判断这个主要依据也只能是智慧,比如我们建体系,吃东西的体系是什么样的?所有生物都会吃东西,我们人也就不过是智力高一点的动物,然后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活着就得吃,吃肉不吃肉没本质的区别,不存在道德伦理问题。素食主义者可能建体系就不一样,他们说在能量转化上,吃素比吃肉更节省。所以你看最后可能是两种科学观点的对抗,不再是道德问题。
      所以,我们如何对待道德伦理呢?如果我们能用智慧分析出道德是如何运作的,那么可以考察它在当下是否还是合适的,若是道德太迟钝,那可以就公开自己的想法,表述自己的合理性,促使产生新道德;当新道德不易被接受时,自行自素,做出结果再面对质疑往往是更常见的做法。当个人无力分析道德如何运作的时候,也就没有能力质疑它,那只能遵守它,对于弱者来说,道德是保护他的,让他在道德约束下的行为的存在势能更强。
      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随心所欲的浪,却不会破坏规矩”是一种可追求的境界。


      IP属地:天津3楼2020-06-12 08:31
      收起回复
        (7)结论
        【通常的思考方式的特点:先天的、应激的、习惯的、从众的】
        这些带有先天性的欲望和习惯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他们往往较为稳定,但是如果偏执的追求其中的一种往往构成悲剧(不合期望)或者难以持续。你若追求新奇,可能粗茶淡饭就没味道;若只追求思考,那一定制约你的行动能力;若只追求情感,二人或多人的苛刻要求很容易让情感关系崩溃;若只追求成功,要么是孔乙己那样的自我安慰式的成功,要么是放弃其更多可能性的豪赌……
        而世界其实一直不缺偏执的人,因为这样能量消耗少而且容易积累,所以禁欲主义一直都有市场,从否定积极性的态度做到不偏执,也就不会受伤害。然而欲望的实质是进化来提供稳定性的,相对的禁欲就是不稳定的,也是不人道的,禁欲可以是一个临时港湾,而不是彼岸大陆。


        IP属地:天津4楼2020-06-12 08:48
        回复
          3、强化通常的思考行为方式
          (1)重复
          将尚未稳定的系统,通过重复,获得稳定系统的外部关系,从而使此系统稳定下来。稳定对于个人的意义就是获得习惯。
          系统寻求环境(使其稳定)。
          (2)环境培养
          直接将新的关系强加给系统,迫使系统内部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直至形成习惯。
          环境改造系统。
          (3)驯服
          强制系统改变,持续不断的施压,以获得新习惯。
          极端的例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强力塑造系统。


          IP属地:天津5楼2020-06-18 20:00
          回复
            4、压抑通常的思考行为方式
            (1)逻辑理性客观
            逻辑——基于语言思维(人类专有的思维方式)而诞生的公理性规律。
            理性——试图摒弃个体情感的影响,构建系统考察问题,通常被认为是基于逻辑,也倾向基于社会习惯。
            客观——试图完全摒弃个体的经验的所有影响,构建系统考察问题,通常被认为基于逻辑,也倾向基于社会习惯。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压抑通常的思考,以获得更多的角度。
            (2)宗教内核
            没有比佛教(或者说某些流派的佛教)更加彻底摒弃通常的思维方式,佛教教你“万事皆空”,什么新奇情感都别要了,更不需要胡思乱想,甚至生命,那也是可以抛弃的,比如“舍身喂虎”;有的流派就叫你去“坐苦禅”,啥也别干。
            为什么有这样的宗教?
            第一,所有人类的思维都有一个熵减的过程,就是变得更有秩序,倾向偏执的一元论,因为这样能量消耗最少。宗教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易获得的一种出路,这种群体习惯当然也有惰性,或者说成“存在势能”。
            第二,思想都是起源于不同的,宗教思想当然要跟通常的思维不同,宗教思想进化的终点就是和通常思维相悖(所以有宗教,就一定有邪教);
            第三,成熟的宗教往往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给人安慰,比如原罪视角(佛教苦谛认为所有生命的生活都是痛苦的),比如主宰者视角(神),比如来生视角。


            IP属地:天津6楼2020-06-18 20:02
            回复
              (3)反思
              反思就是主动去意识思维行为过程,然后再用外在的系统检验这个过程。不是思考我该怎么做,而是思考我为什么会这么做,试图把因应激和习惯造成的缺陷排除掉,得到不同的思维。
              所有不同的思维的核心都是压抑通常思维。


              IP属地:天津7楼2020-06-26 17:31
              回复
                二、存在论
                智慧追求不同,而通常的思维又更稳定,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判断事先判断智慧追求的不同是否符合我们的期望呢?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追求的是智慧还是愚蠢?事实是如果有一个模板让所有追求的不同都成为智慧,那智慧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这是相同的思维方式,所以那个完美的模板不存在。
                不过,我们可以事先避免一些错误,因为这些错误“反存在”。
                这里的“存在”,可以简单理解为“存在者”。
                存在者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的提出以我的思维存在为前提,乍一看好像不怎么牢靠,其实还是很牢靠的,我的思维不存在,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这是一个合理的结构。
                存在之为存在,本身就有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虚无,虚无是用来理解存在的,我不把虚无标识为存在,因为一旦这样做,所有对于存在的讨论都要讨论虚无,本身对于存在的讨论就有些吃力,因为这几乎是对事物所有共性的总结。我把虚无单独标识出来,可以让讨论简单很多,就像只知道实数不知道虚数一样,事情简单了,也不影响对于共性的总结。(讨论虚无的意义在于隐喻)
                1. 存在者都有【差别】
                没有差别意味着此“存在者”之前和之后都没差别,时时刻刻都没差别,那就不需要重复认知,我也无法同一时间形成两个相同的认知,无差别则不存在。
                对差别的认知可来源于对“空间”的现象学还原,我们一提空间,一般的想法是房子的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周围布满了界限,也就是与周围有差别,有差别才有空间,没有差别,空间毫无意义。
                所以智慧追求差别,而且从来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是因为差别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因万事皆有差别,所以应实事求是。
                2. 存在者普遍【联系】。
                存在者与我没有联系,意味着它不曾与我有联系,也不存在以后联系的可能,那么我也就不能,也不需要在乎它。所以存在者通过与我的联系而变成普遍联系。
                相关理论:“蝴蝶效应”“十大经济学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3. 存在者都有【惰性】
                惰性可能起源与宇宙大爆炸之初,与大爆炸这个力量相对的保守的力量,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有迹可循,不会无缘无故的苹果变成桃子。存在者有迹可循,我的思维才能有迹可循,才有意义。
                惰性在个人身上是习惯;在集体上是习俗,风俗。
                相关理论:牛顿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存在主义(也就是人本主义,人的存在第一)。
                4. 存在者时刻【变化】
                一旦存在者不是联系变化的,由于惰性,就意味着,它之前不会变化,之后也不会与我有联系变化,它不会改变我,我不会改变他。不曾联系变化的东西一旦联系变化就是魔法,就不是有迹可循,我们的一切思维也毫无意义。不联系变化的东西,对于我,就是不存在。
                对于惰性与变化的认知可来源于对“时间”的现象学还原,比如人感觉时间可能是通过太阳光线的变化,每天“不变”的太阳起落和每天随太阳变化的光线,我们感觉到变化是因为有的东西没怎么变,独有惰性或独有杂乱的变化,时间都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惰性的原因,所有的变化趋向更少的影响他者,“更少的影响”又是一种确定的形式,所以【相似的事情发生,倾向获得相似的结果】。因而出现了逻辑,规律,定律,科学知识,精密度稍差一些的有系统模型,命理等。
                而对于一种理论,大抵应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即如果你有两个或多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或可证伪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因为这一原理遵循了“很少的影响”“更少的消耗”这样的原则。“奥卡姆剃刀原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实际非常人性化,因为“更简单”这样的词汇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是不同的结果,某人熟悉了解的,可能是简单的,对另一人却不一定简单。而“可证伪”往往事情是需要对象能够量化,而且有一定的重复才有意义。不同的人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常有不同的结果。
                相关理论:广义热力学第二定律(混乱程度增加)。
                至此,我们得到两组有些辩证对应的词来解说存在,其中“差别”对应了空间,“变化”对应了时间,我不用空间、时间这样好似更加全面的词是因为,我需要找到一些对应的词来解说差别和变化,也就是“联系”和“惰性”。由于语言的维度一多,运用和理解起来都很有难度,所以二维的辩证思维可以成为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这样辩证思维就能描述一些简单而有普适性的规律了。


                IP属地:天津10楼2020-07-09 21:49
                回复
                  三、系统论
                  1.系统的概念
                  系统就是自内而外的存在平衡的对象。
                  这里用的是哲学术语的“对象”,它是主观的。一般的说,系统思维的对象是中数问题。
                  2.系统思维的优点
                  (1)构造系统即是开拓角度(充分尊重存在者的差别)
                  系统思维所建的系统,一般都不会是通常的意义下的系统。比如,一杯水撒了,通常的系统的应对是:扶起杯子,擦干水;换个不易被碰到的地方或换个重心低的杯子或换一种盛水方式等等这些。而系统思维不会满足于此,系统思维可能会思考真正的危害来自水的漫延,水为什么会漫延?就像牛顿被苹果砸,这时候可能会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封闭系统的熵趋向增加,系统趋向无序。
                  因构造系统是开拓角度,所以系统思维一直在寻找智慧与不同,长久的训练可以使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层次增多。
                  (2)平衡思想代替结果论(充分尊重存在者的惰性与变化)
                  通常的思维是应激线性的,就是问“发生了什么”,然后做出反应。“发生了什么”和“做出反应”都是结果,而系统思维把“发生了什么”、“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的其他方面放到一起组成一个系统,考虑的不再是结果,而是对于系统平衡的影响,系统思维里没有结果,只有平衡。“应对方式”也不只是针对“发生了什么”这一件事,往往在更大的层面寻找获得平衡的方法。比如中国有个词叫“网开一面”,意思就是围困东西的时候你不能把他逼入绝境,留下他可以逃生的空间,要知道“兔子急了也咬人”,围三面留一面叫它跑(或者围四面允许它投降),这种思想就是注重平衡,尊重敌人的存在惰性(求生欲望),而不是通常思维简单的想,我们人多人猛,打死敌人,我们赢了。
                  (3)主动控制代替被动反应
                  因为构造了系统,注重了平衡,系统思维在更大的层面一直监视控制着“发生了什么”,从而更早的知道系统的走向,更早的反应的实质就是控制。控制思想是系统思维的核心之一。
                  比如高手下象棋的时候,心中都有成熟的棋谱与杀法,每一步都在控制着局面,防御着对手的局面;如果心中没有这些,只明白杀掉对面的老将算赢,那就是新手中的新手,几乎很难赢。
                  (4)具有一定内发性,不用系统学习也能用的不错。
                  这是相对科学学习来说的,即是作为常人,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学习需要10年以上。而系统思维,并不一定需要系统的学习,它只是一种看待事情的方式,它是很多智慧的中国古人常见的思维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系统思维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人人都能用的很好,它是积累的,如果主体素质较差,系统思维可能流于封建迷信。


                  IP属地:天津11楼2020-07-15 22:15
                  收起回复
                    (3)劝张绣再次投降曹操
                    贾诩在官渡之战的前拒绝了袁绍的使臣,劝张绣再次投降曹操。贾诩说的理由是:袁绍兵多粮足,不会重视我们;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志向远大,又是危困之季,肯定会不计前嫌。
                    有了上面的分析,知道贾诩早就在谋划以何种方式投降曹操,这个策略就好解释了,也算印证了之前的分析。而贾诩的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曹操给贾诩第一个官职是执金吾,封都亭候(关羽也只是个亭候),留守有兵权武将,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公卝安局局长,当然利于贾诩与曹操众臣打好关系;张绣拜杨武将军。两人事后有功,封赏都会比别人多。
                    2)贾诩之后被封为冀州牧,这个有意思,冀州当时是袁绍的地盘,这是个虚职。但是曹操打赢袁绍,名义上可是贾诩把冀州给曹操的哦,那这个册封就是说,是因为贾诩在**操困难时刻,提升了军队的信心与舆论风向,是贾诩给了我冀州。
                    这样的前瞻性,对于平衡的变动的警觉,主动控制的思想正是系统思维追求的。
                    (4)劝曹操曹丕不用急于攻打孙权刘备
                    父子俩都没听贾诩的,然后有赤壁之战战败,曹丕征战无功。
                    贾诩的理由是“先胜后战”“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应先文后武”,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有了荆州,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我们内部稳定,没有破绽,那早晚孙刘都会投降。实际上在多年后孙刘后人都没有做最后的抵抗就投降了。系统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尊重存在的惰性,乱世局面谁不想一统天下?即使没有孙刘也有其他人不服,只有让人们意识到曹魏确实是有资格统一天下,系统才算平衡,强行统一而观念不变,一样后患无穷。若追求统一,也就是最终的平衡,那么先要天下人服你曹魏,先文后武。
                    父子俩没听贾诩的,曹操赤壁之战丢了荆州,奠定了三国鼎力局势,曹丕征战几次也毫无功绩,反而让司马懿找到了上升的阶梯。


                    IP属地:天津13楼2020-07-23 00:27
                    回复


                      IP属地:天津14楼2020-07-23 00:31
                      回复
                        反例:春秋郑庄公谋臣——祭足。
                        祭足认为应该早早解决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以及偏爱弟弟的母亲武姜的威胁,思维线性的“有威胁”就“早动手”,庄公却等到共叔段有实际反叛行动之后才名正言顺动手,一举铲除后患,后又“掘地见母”,全都留下美名。
                        ‚周恒王有意虚弱郑庄公的实力,祭足就割取了周恒王领地温地的麦子和成周的谷子,这做法小孩子一样,损人不利己,加深的还是与君王的矛盾,不管是不是祭足的主意,作为郑国最重要的谋臣就这么屁颠屁颠的去割了,真的是不可理喻。
                        郑国自此与周王朝不和,之后有周桓王率领陈、蔡、虢、卫各国军队讨伐郑国。
                        ƒ郑庄公死后,祭足受庄公遗命立公子忽;受宋国威胁赶走公子忽立了公子突;祭足因把持朝政,公子突要杀祭足,祭足就把公子突赶跑了,又迎回公子忽;有大臣跟公子忽有矛盾,杀了公子忽,祭足不敢迎回公子突,又新立了郑子亹;郑子亹与齐襄公有仇,却偏要去会盟,祭足劝不住,自己没去,结果郑子亹被杀,只好又立郑子亹的弟弟郑子婴。立四个君主,小聪明好像不少,但是每一步都是线性反应。
                        ④齐桓公的大臣认为“祭仲已死,郑国无人”,可见祭足这货连个接班人都没培养出来,有的看法认为郑庄公可算到春秋五霸之一,到了这个祭足之后,郑国就是个“朝秦暮楚”的小国了。


                        IP属地:天津15楼2020-07-23 00:32
                        回复
                          4.基础系统
                          (1)封闭系统,其内部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即内部各部分趋向于平均。
                          例:好为人师
                          (2)平衡系统
                          平衡系统都是理想化的,它的存在为了提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追求稳定,不一般的情况,人们追求变化与发展。稳定的意义在于减少变量,让相关系统更加可控。
                          (3)耗散结构系统
                          就是消耗“散的”东西,维持和推进系统平衡。耗散结构是个专业术语。
                          能量(也就是“散的”)充足活跃,不断给予系统,会让让系统内部趋向于有序,到达一定程度也会形成(对象)秩序或突变。
                          因为太阳提供能量,最后转化为人类的欲望,所以人类所在的系统宏观上一般都满足这样的系统。


                          IP属地:天津17楼2020-08-02 21:13
                          回复
                            5. 简单关系与其动态系统
                            对于差别、联系、惰性、变化的标识,称为关系。关系本身就是系统思维的产物,因为关系不是唯一的,但是关系一旦被标识,即便失去了系统思维的活力。(不过标识也是认知需要)
                            以下关系皆为基础的两个存在者的关系。
                            (1)从属关系
                            若消灭A,B也随之全灭;反之不然;则可说B从属于A。
                            A更基础,更稳定,一旦湮灭更难恢复;B更具体,更高级,更灵活,若A的基础不曾破坏,更有能力自愈或者他愈。这是因为,一旦基础的更不稳定,高级的就不应该作为整体存在。
                            电脑坏了,我们换了一个内存,电脑能好了。电脑是高级的可以处理复杂信息的设备,内存条单独存在没什么用处,相比之下,电脑比内存条要好修,但是电脑比内存条容易坏(因为电脑坏的原因并不只有内存条)。
                            就是越低级越稳定,越高级越灵活。
                            王东岳有个递弱代偿原理,讲的就是这个。
                            在从属关系中,个体组成整体,整体纳新时也倾向吸收能更好融合的个体。这是由于系统变化时倾向更少的接受外部影响,影响少的自然是那些和系统更好融合的。有俗话说就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工作也是一样的,你不适合干什么,你偏去干,运气就会差。你要真的是铁头去干,那就是新生事物诞生的过程,整个系统运作,最难的就是新系统诞生。
                            对于个人,他处于某种状态,那么他就会被吸引到某种相似的环境中,古人劝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是这个意思。
                            由于太阳的能量,熵的增减,导致整体与个体,一个在显露,另一个就在孕育(基于人对于信息的处理)。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并列关系
                            A共性(互利)——相似相容,作为整体在一起更有存在感。若是耗散结构系统,通过能量积累、涨落,部分的极限融合或者整体的突然塌陷就可以完成所谓的“无中生有”、“质量互变”,形成整体,或者形成拆分。这种无序中自组织成有序是很难的。“难”的意思是,人的常规认知很难注意到其中细微的变化。
                            B竞争关系——博弈论
                            (3)对立关系
                            消灭其一,另一个也将不复存在,因为必须有差别,主体无法自己反映自己。一个在显露,另一个就在孕育。
                            例:A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B物极必反。
                            (4)因果关系
                            这是最为常见的认识与方法,它描述的是一先一后的两者,符合【相似的事情发生时倾向获得相似的结果】。
                            在整体中,因果关系,又可以体现【果因性吸引】。
                            如:一个物体A放到无限延展的光滑平面B上,会使B形成微小形变,为了更容易得到需要的现象,夸大结果使B形变成类似“V”型的形变,当我们拿出A再放A时,A将很容易滑倒“V”型底部,从而形成类似重复之前操作的现象。本来是A使B形变,后来变成形变使A更容易放到预定地点。这种系统现象称之为【果因性吸引】。
                            因果性和【果因性吸引】往往构成了事物的主要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联系。
                            在生理上,我喝酒,引起身体的各种反应,经多次重复,我形成酒瘾,从而我更爱喝酒。
                            事情若经多次重复,会形成一个【模型】,让它更倾向于重复发生。
                            因果更容易发生,果因在表象上需要时间积累或者多次重复。


                            IP属地:天津18楼2020-08-09 19:24
                            回复
                              四、易经与简单模型
                              易经中的很多卦辞爻辞都是云里雾里,这种不确定性却是一种开放形式,滋养了很多理解的形成,在经过历史沉淀,好的留下,坏的淘汰,这种经过历史沉淀的是真的厉害。
                              易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里面充满了系统思维的智慧。
                              1.总论
                              易经(周易)是一部关于系统变化模型的著作,也可以用于占卜。
                              占卜是如何可能的呢?我们说【系统倾向于更少的受外界影响】,造成了事物运作模式相似,两个复杂的系统,它们相似的东西就会很多,我们知道用抛硬币做决定是不怎么好用的(我们倾向多抛几次),因为系统太简单了。而易经的测试过程相当复杂,这个复杂的过程可以让被测者与测试系统连接起来(两个系统相似的地方连接),让被测者的状态影响测试,然后根据一般模型给出测试结果。因为易经的模型接受了时间的考验,所以错肯定不会错哪里去,准确也是很有可能的。
                              孔子有句话是“善易者不卜”,强调的是易经构建模型本身的力量,如果能自主的分析形势确定主体所处的模型,那占卜就不是必要的了。
                              2.结构
                              (1)双阶式
                              大多数卦的结构是双阶式——先是变化的开端,达到初平衡,然后经过试错能量积累,达到再平衡,最后是系统稳定后对于外部的影响。例如乾,坤,屯,蒙等。
                              对于双阶式,只要开端顺利,初平衡很容易达到,而试错能量积累过程都差不多(当然也很重要),再平衡也就没什么新奇可言,所以我们的认知盲点往往在一头一尾,如何开始和如何收尾。
                              (2)多阶式
                              也有一部分的卦的结构是多阶式——能量不断投入,平衡不断形成。例如需,临,观,噬嗑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云里雾里,不太懂。


                              IP属地:天津19楼2020-08-17 2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