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论吧 关注:58,492贴子:2,940,187

《科普》双盲·随机·分组对照—— 一种科学方法的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科普》双盲·随机·分组对照—— 一种科学方法的由来
一、分组对照实验
它最初源自航海中的坏血病,这种病从牙龈出血直到全身溃烂而死。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水手们长期漂流在海上,没有新鲜蔬菜水果,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但当时不知道,只好胡乱实验,有喝稀硫酸的,有喝海水的,但基本都没用,有时碰巧好了,但闹不清究竟是喝什么好的。几百年过去,一直找不到真正合适的药。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25 19:33回复
    到了1747年,英国军舰上有一位医生林德,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分组对照实验”的方法,把12位生病的海员分成6组,每组两人,分别用不同的验方,比如第一组吃橘子、柠檬,第二组喝稀硫酸,第三组喝海水……结果六天之后奇迹发生了,第一组吃橘子、柠檬的好了,其他组都没好,反复试都是这个结果,于是真正对症的药找到了,就是吃水果。
    虽然因为当时科学还不够发达,背后的病因(缺乏维生素C)并不知道,但确切有效的疗法和药有了,这就够了。这就是“分组对照实验”的神力。
    林德发明的科学方法几经周折,直到林德去世后才最终被承认,坏血病从此在英国海军中被消灭,英国也因此成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人们彻底信服了林德的“分组对照实验”。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5-25 19:34
    收起回复
      二,放血疗法如何退出历史舞台
      首先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源自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和伽林,说人的生命依赖四种体液,血,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这四种体液对应空气,水,土和火,和中国的“金木水火土”接近,多 了个“气”少了“金木”。古希腊人认为血在四种体液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伽林大夫认为血是人体产生的,经常“过剩”,正如中医里滋阴派讲的“阳常有余阴常不 足”一样,中医滋阴,古西医于是就放血。伽林还和把人体皮下的动静脉血管和身体各个内脏器管联系起来,所谓“相表里”,得不同的病,就在“相表里”的血管 上开口子放血,例如放右臂静脉的血治疗肝病,放左臂静脉的血治疗脾脏的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5-25 19:39
      回复
        一直到中世纪,放血的实施者都是教堂的僧侣,直到1163年 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才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民间,具体的讲是交给了理发师,现在理发馆的招牌,就是旋转的红蓝白的筒子,红色是动脉血,蓝色就是静脉血。理 发师们发展了一整套的放血操作规程和工具,切割血管的刀片叫“柳叶刀”,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就是来自放血用的刀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5-25 19:39
        收起回复
          这位记者翻阅了费城那几年的死亡报告,发现被本大夫治过的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别的病人,于是发表文章说本大夫和他的学生们为人类人口的减少作出了突出贡献。本大夫一怒之下,于1797年在费城起诉了这位英国“诽谤者”,官司的成败是显而易见的,一方是费城的英雄,著名的大夫,一方是诽谤费城声誉的外国人,法庭宣判本大夫获胜,罚这位Cobbett记者50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法庭的宣判相当于从法律角度声明放血疗法是有效的。
          但几乎就在法庭宣判的同时,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病了,生病那天是1799年12月13日,是个星期五,Friday the 13th,西方迷信是个“百事不宜”的倒霉日子。到14日,几位本大夫的学生,给华盛顿放掉了近2500毫升血,就是人体血容量的一半,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华盛顿死于失血性休克。这个时候,人们开始质疑放血疗法,有用还是有害?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5-25 19:40
          收起回复
            加速死亡,放血的真实“疗效”
            10年之后,苏格兰军医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开始认真研究放血疗法,他采取的手段是临床观察,他把366名患病的士兵平均分成3组,3组的病人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类似,所接受的治疗也一样,唯一不同就是两组病人不放血,一组病人接受传统的放血疗法,结果是不放血的两组分别有2和4个病人死亡,而接受放血疗法的组竟然死了35人。遗憾的是,这一重要的发现没能发表,直到1987年人们才从故纸堆里找到当时的记录。又等了10年,法国人皮埃尔.路易(Pierre Louis)发表了他7年时间对近2000名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放血疗法明显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人们对放血疗法的信念开始动摇,以后很多文章发表,都证明放血疗法给病人的伤害远远大于给病人提供的帮助,尽管如此,人们2000年的观念很难更改,1833年法国还是进口了4000多 万只帮助大夫放血的水蛭,又称“蚂蟥”。因为蚂蟥有三个口(吸盘),每个口里都有上百颗尖利的牙齿,这个小吸血鬼吸血的时候,还能释放出可以防止血液凝 固,扩张血管的物质,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实施放血疗法的重要工具,比较变态的大夫还用刀片把蚂蟥的身体划开,蚂蟥就前面吸血,血马上就又从刀口里流出来,成 了加速放血的管道。
            以后的数十年时间,随着反对声音的逐渐加强,不断的科学证据都证明放血疗法对病人的伤害,这个流行了2000多年的疗法终于走出了历史的舞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5-25 19:41
            回复
              那个稀里糊涂的“放血疗法”最终也靠“分组对照实验”,被证明不但毫无作用,而且治死的病人比不放血多得多。于是人们以为,今后再遇到各种真伪闹不清的疗法,都可用此法鉴别,其实以后的历史证明,只靠简单的“分组对照实验”还远远不够,且往下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5-25 19:43
              回复
                三,自愈效应
                实际上有许多病不治自己也能好,比如感冒,吃药半个月才好,不吃药两周也好了。这就是自愈,是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
                有一种病叫“急性腮腺炎”,腮帮子肿得像猪脸一样,中国过去民间疗法是,在腮帮子上画虎或写虎字,取“虎能食猪”之义,过几天果然病好了,于是人们普遍相信画虎有效。实际上这是一种可以自愈的病,不画虎照样好。
                所以,如果要实验一种新药是否有效,必须要在分组中增加一个“对照组”,即不治疗,看看病能否自愈。如果对照组也好了,说明这个病可以自愈,跟吃你那种新药没什么关系。如果对照组好不了,而吃药的那组好了,证明这个病不能自愈,只有吃药才有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5-25 19:44
                回复
                  四、安慰剂效应
                  二战中,有一次美军伤员太多,战地医疗的麻醉药用完了,伤员们一个个喊痛不止,军医毕阙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暂时采用骗术,以生理盐水冒充麻醉剂给伤员注射。没想到凡是注射了盐水的伤员全都不疼了,不叫唤了,毕阙惊得目瞪口呆。
                  战后毕阙经过研究,终于弄清,这种骗术其实就是心理暗示,但真有效果,这就是所谓“安慰剂效应”。于是,分组对照实验中必须再增加一个安慰剂组,一种新药有效没效?是真有效?还是安慰剂式的假有效?比如给病人分组给药时,安慰剂这组实际上给的是玉米淀粉,但包装得跟真药一样。只有当吃了安慰剂的这组病没好,而吃了真药的那组确实好了,才能证明你这个药确实有效果,不是靠安慰剂效应治好的。
                  这样,证明一种新药是否有效,起码要有三个组,一、对照组:不治疗,看能不能自愈;二、安慰剂组:看吃安慰剂能不能好;三、治疗组:吃药。如果一二组都好不了,只有吃药的第三组能好,才能证明新药有效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5-25 19:45
                  收起回复
                    五,双盲
                    以上三个组的方法总起来叫做“单盲”,即只是病人不知道真假,是“盲”的,但医生并不“盲”。
                    后来又发现,尽管把安慰剂包装成真药模样,但大夫的态度也会暴露出真假。因为大夫知道哪一组是真药,哪一组是安慰剂,大夫态度就不一样,对吃真药那组眼神中很自然透出关切,对安慰剂组就比较糊弄事,病人就能猜出我吃的原来是安慰剂,安慰治疗效果就没了。
                    怎么办呢?大夫也得“盲”,药由独立的第三方给大夫,大夫也不知道哪是真药,这就是所谓“双盲”。只有这样实验才能更客观。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5-25 19:47
                    回复
                      挺好的,这吧里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科学普及的帖子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0-05-25 19:48
                      回复
                        六,随机
                        后来人们又发现,分组时也不能有偏颇。比如有意无意中把病轻的分在治疗组,吃真药,而病重的分在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治疗组的病人好了,仍然无法确定是因为他们病轻而痊愈?还是因为吃药而痊愈?反过来病重的分在治疗组也会产生偏差。
                        再比如,挑选病人时如果多选择比较年轻的,或比较老的,也会产生偏差。因为年轻人抵抗力强,好得快,老人好得慢。等等。
                        怎么办?挑选病人和分组时必须要做到随机,不能搀杂任何倾向性,这样才能更公正,更客观。现在电脑上有随机函数,更方便从大量病人中随机挑选实验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5-25 19:48
                        回复
                          七,大样本
                          最后人们还发现,挑选的病人不能太少,否则偶然性就会起作用。比如某些人免疫力特别强,不怎么用药也能好,有些人免疫力特别弱,即使治疗用药完全到位也好不了。
                          统计学上有个“大数原则”,偶然情况毕竟很少,取样数量越大,偶然性就越不明显,也就越接近真实。
                          为什么实验一种新药需要那么长时间?就是实验的病人样本要多,时间要长,花钱也就多。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5-25 19:49
                          回复
                            完毕,以上部分资料来源果壳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5-25 19:52
                            收起回复
                              顶。。。。。。。


                              18楼2020-05-25 2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