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5,120贴子:2,177,479

回复:万字长文说透强迫症:强迫症,到底是个什么鬼?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现阶段把自己当作一个病人也没什么,就像我们在感冒的时候,知道自己生病了,但是,不因此而定义自己就是病人,因为,疾病状态是会随着我们的不断调整而改变的,所谓,正因为状态不好,才要改变。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他知道以后依旧可以健步如飞,但当下,允许自己只能勉强行走。给自己一个时间,慢慢调整好自己。开创新的局面,才能结束过去的纠缠。要克服症状,并不是关注症状,而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有多少的建设。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286楼2022-06-20 20:20
回复
    其实现阶段把自己当作一个病人也没什么,就像我们在感冒的时候,知道自己生病了,但是,不因此而定义自己就是病人,因为,疾病状态是会随着我们的不断调整而改变的,所谓,正因为状态不好,才要改变。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他知道以后依旧可以健步如飞,但当下,允许自己只能勉强行走。给自己一个时间,慢慢调整好自己。开创新的局面,才能结束过去的纠缠。要克服症状,并不是关注症状,而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有多少的建设。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287楼2022-06-20 20:20
    回复
      人类的一切热情,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因他想使生命有意义。必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让他能激发促进生命的热情,让他感觉到生命活力与人格完整,这是唯一的道路。
      ——弗洛姆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313楼2022-09-27 10:19
      收起回复
        生命,都是自己的功课。所谓幸运,就是你身边能有温暖的人。
        但其意义也仅此而已,绝对大多数时刻,都是你独自面临生命的挑战。
        ——吴桐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351楼2022-12-07 19:28
        收起回复
          善用强迫症的巨大力量
          遇到太多来访者遭受强迫体验的困扰,那种强迫的思绪和体验,像是逆流而上的河流,顽固,不断逆向上游。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这种方向,便能将其汇入生活的大海,释放出无限的可能。
          这些思维念头,尽管固执,却也凸显了我们的执着和毅力,如同逆流而上的河流一样,无惧无畏,勇往直前。这本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只是没被引导,被引向了一个个无尽的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改变这种状态,让强迫不再是束缚,而是力量的源泉呢?
          答案就是改变方向。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强迫思维,开始积极地探索和理解它,我们就开始了改变。我们可以试着寻找这些思绪的源头,理解它们,将它们的力量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一旦我们做到了这一点,这些曾经固执的思绪就会如同汇入大海的河流,成为无限的可能。它们将不再是困扰我们的束缚,而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我们可以用这种力量去追求我们的梦想,去实现我们的目标,去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
          强迫症,本身就是一种执着的表现,只是这种执着被引向了一个不利的方向。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它,接纳它,然后引导它,运用它,我们就能从中找到力量、智慧,以及无限可能。我们的强迫体验和思维,可以变成我们生活的燃料,推动我们前进,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理咨询感悟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473楼2023-06-17 23:46
          回复
            今天是热闹的端午节,祝您端午安康!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依旧有来访者找我,他们不分节假日,一次甚至在大年初一,我还和一位来访者连续聊了三个小时。
            我深深理解,当人们面临困境,他们的痛苦和迷惘并不会因为时间或节日而消失。然而,我总是倾向于建议他们,节日过后再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
            很多人的困扰和内心煎熬,其实就源于对各种情境不能区分,他们在休息的时候心神不宁,却在焦虑之时任意放纵。这样的生活方式无比煎熬,不能适当的调节和放松,让人心灵始终处于紧绷的状态。
            因此,我们必须主张生活的松弛有度,这也意味着不必时刻惦记着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学会享受当下,尽情体验节日带来的美好。
            所以,在这个端午节,让我们一起放下忧虑,沉浸在节日的美好之中。
            ——心理咨询感悟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475楼2023-06-22 16:38
            回复
              种植你的内心花园:自爱之道,人际之道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际黄金法则"一直是我们引导人际交往的基石——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对待别人。这个原则深入人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哲学或宗教,都有这一教诲的影子。然而,当我们走进现代社会,更深层次的洞察出现了,那就是你如何对待自己,别人就可能如何对待你。
              首先,你如何对待自己的方式,会直接反映在你的外在形象上。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你越老,你越会意识到你的外表是你对待自己方式的反映"。这不仅仅是指你的外在形象,更是指你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如果你对自己充满了尊重和爱,这些积极的感情将会影响你的行为,进而影响他人对你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要想真正做到爱自己,并非易事。我们都有自己的过去和未来,都有我们无法释怀的痛苦和恐惧。但是,只有当我们停止内心的苦恼,停止过度关注过去的错误和未来的不确定,我们才能真正地对自己好,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正如一个深刻的忠告:“暂停并记住——停止精神上自我虐待。停止对过去的错误痛苦和对未来的担忧”。生活本就足够艰难,没有必要再加上额外的恐惧、惊慌和焦虑。你的灵魂正在呼唤爱和鼓励。深呼吸一下,活在当下,找到对自己的同情。然后,出去善待自己,照顾好自己的需求。你值得被善待。
              所以,把爱和尊重给予自己,就如同种植自己的花园,装饰自己的灵魂。不要坐等别人给你带来花朵,而是自己去种植和装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拥有自己和给予他人。
              正是如此,我们如何对待自己,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自我形象,也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当我们把爱和尊重给予自己,就像灵魂的美学家,精心装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也能学会如何尊重和爱他人。
              这种对待自己的方式,就像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一种练习与习惯。每当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充满了爱和尊重,我们就会在别人面前展现出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让人们更愿意接近我们,也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然而,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我们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觉察、提升和探索,才能找到对待自己的最佳方式。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愿意去改变,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到。记住,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敢于去尝试。
              对待自己的方式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照出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当我们开始爱自己,尊重自己和接纳自己,我们就能在别人的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让这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477楼2023-06-24 17:44
              回复
                自己的战场:在挑战中塑造自我
                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我们经常听到“机会”和“命运”这两个词。我们习惯于认为,机会是外在的,需要等待,命运就是阶层,是注定的,难以改变。
                然而,我想告诉你的是,机会和命运都是需要靠自己争取和把握的。无论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决定的。命运,它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把握的。我们每一次选择和决定,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命运。
                把生命想象成一块画板,有人在这上面画出了五彩斑斓的画,有人却只是简单的黑白画。然而,无论何种颜色,何种画风,都应该是自己主导的。因为这是你的生命,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呢?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是生活的主人,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诗人鲁米说:河水深及你的膝盖,不要老想喝他人水袋里的那口水。
                我们每一步都在前行,每一次都在跨越生活的险滩。虽然路途艰难,但只有一步步凭借自己的力量前进,才能离我们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近。无论前方有多少难关,只要有决心,我们都可以跨越。
                当我们回首过去,那些曾经咽下的苦涩,其实都是我们成长的养分。那些曾经觉得痛苦的经历,都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从中学到了怎么面对困难,怎么抵抗压力,也从中体验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而那些我们走过的路,那些风景,无论是风光明媚,还是荆棘丛生,都将最终成为通往幸福的风景。
                正如我们学员总说:要感谢遇到的苦难,虽然没有让我变得早慧,但至少让我学到了怎么应对它的本领。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有权力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权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别人可以给我们建议和帮助,但终究是我们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决定自己的生活。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幸福还是悲伤,我们都要有一颗敢于面对生活的心。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挑战,不断成长,无论如何,都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
                ——心理咨询感悟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479楼2023-06-28 21:51
                收起回复
                  飞行人生的修复与创新
                  每个人诞生时就像是开启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的坚固程度往往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些人的飞机坚固耐用,飞行稳定,而有些人的飞机却随时可能面临解体的危险,让他们在飞行的过程中感到惶恐不安。面对飞机的种种问题,他们必须在飞行的同时进行修理,甚至需要逐步构建新的飞机。
                  有些人因未能成功转型在中途坠毁,但也有人在飞行的艰难过程中成功地打造了全新的飞机,这架新飞机不仅性能优越,而且克服了先前所有的缺陷,为他们展现了全新的飞行高度和可能性,超越其他的一成不变的飞机。
                  这启示着我们,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难以避免,但它们也提供了成长和自我超越的机会。我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自我适应和完善,而非沉溺于自怨自艾的情绪之中。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自我挑战,我们不仅能修复我们的“飞机”,还能创造出全新的、更为强大的“飞机”,实现人生的全新飞行。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521楼2023-10-05 18:19
                  回复
                    很多人痛苦的根源是有这样一个信念:我需要变得伟大,我才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523楼2023-10-07 09:28
                    回复
                      在心理咨询中,许多家长询问是否应该带孩子出国旅游拓展视野。我通常持保留意见。
                      认为旅游能增长见识,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旅游所带来的见识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旅游者只会感到身心疲惫,没有余力去真正吸收新知识。旅游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新奇的出游体验。
                      只有当一个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见识,他们才会出于内心的渴望去旅游,去与心中那片远方相会。
                      曾看过一个视频,一位母亲抱怨说,带孩子去旅游,孩子们只是换个地方睡懒觉,换个环境玩游戏,对于名胜古迹或历史故事,毫无兴趣,最后只是喊累。旅途过程中还不断和家长发生冲突。
                      一个孩子,只有当他们的内心变得宽广,对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框架,才会有动力去见识实体的世界。比如,只有当他们了解了文艺复兴,知道了那些历史故事和人物的爱恨情仇,才会有兴趣去意大利,否则,他们看到的只是建筑。
                      怎样拓宽孩子的内心世界呢?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父母的知识分享和传递来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父母承担孩子走向世界的桥梁。但父母的知识和阅历有限,帮孩子找到好书,鼓励他们去深入阅读。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639楼2024-08-26 15:25
                      回复
                        是精益求精,还是强迫的陷阱?
                        文/吴桐
                        X先生是一位工程师,他有一个让自己都感到疲惫的问题:每次提交报告前,他必须把每个数据检查三遍。即使已经确认数据无误,他仍会在离开办公室后会突然担心:刚才有没有可能漏了一个小数点?于是,他又折返公司,再逐条核对。
                        这个行为已经持续了三年。他告诉我,刚开始他也觉得没什么,精益求精是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可是,现在事情越来越严重了,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有时在一天内多次返工,导致整组的进度延后,甚至被领导点名批评。他推了推眼镜,用力地睁了几下眼睛,依我的直觉,他的问题有些严重了,可能泛化到身体的各种感觉了,我明显觉得他感受到他对眼睛的感觉不舒服,这可能都是强迫体验泛化的结果。他很困惑,觉得明明自己是很努力地在改变,但为什么结果越来越糟呢?
                        这就是强迫症的典型陷阱之一:对“确定性”的过度追求。
                        强迫症的核心机制,是一种“反复确认”的心理模式。 它让你相信,只要再确认一次,就能解除内心的不安。然而,现实却是,越确认不安感越强。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反强化”——你每一次尝试确认,都在潜意识里给“我需要确认”、“我深陷了反复确认”打上了更深的烙印。
                        我问他:“如果你不返回去检查会怎样?”他沉默了很久,说:“可能会出错,后果很严重。”但当我们具体讨论这些“严重后果”时,他才意识到:他实际担心的不是错误,而是失去对工作和生活的控制感。
                        强迫症不是逻辑的问题,而是情绪的问题。 我们越害怕,越需要通过“行为”来确认安全,但越确认,越失去安全感。真正的解药,不是用确认去对抗不安,而是学习如何接受不安,带着不安去行动,在行动中创造安全感和积极体验。
                        我告诉他,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在一个“小概率错误”面前练习顺其自然,回不回去检查都可以,把纠结是否要去检查的感受当作你目前状态下的必然状态。你的注意力,需要投注到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生活中去,当你内心中有了“大事”,才会让眼前的强迫体验变成“小事”。我们不是通过克服强迫体验让自己安心,而是让内心广阔后对强迫无感。
                        最后,我和他一起制定了适合他当下的实践内容,并约好下次再谈实践后的感受。
                        好的状态,是在现实生活中用正确的方式训练出来的,而非在头脑中思考出来。


                        IP属地:中国台湾664楼2024-12-11 15: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