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备命吧 关注:1,022贴子:108,339
  • 10回复贴,共1

【书评】《钢和泰学术评传》王启龙,邓小咏,北京大学出版社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评】《钢和泰学术评传》王启龙,邓小咏,北京大学出版社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10 17:07回复
    钢和泰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一定是非常陌生的,我当年看三联《读书》杂志(1997年钱文忠先生的一篇文章)无意间才知道了这位在民国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钱文忠的那篇文章写的声情并茂,遂让我下定决心,要找一本钢和泰的传记来一睹其人风采。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5-10 17:23
    回复
      钱文忠的老师是季羡林,熟悉学术界的人知道,季老是国内著名的印度学家,一生钟情于梵文与印度文化。而钢和泰论辈分是季羡林的老师。钢和泰是北京大学第一个梵文教授,对于梵文藏文汉文佛经对堪的成就,放在整个20世纪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他的语文学造诣,甚至让陈寅恪跟他研讨了十年的梵文。王启龙与邓小咏(两人为夫妻)写的这本书,是国内第一部钢和泰传记,虽然成书比较早,有很多篇章出现相同文献重复出现的问题,甚至有一点那个时代传记的味道,可以参看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的利弊。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对于了解钢和泰的一生(虽然他早逝),他的学术贡献与北京的缘分,与哈佛燕京学社的故事,以及钢和泰教出的一大批蜚声海外的学生,这本书是相当准确翔实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5-10 17:24
      回复
        钢和泰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于冷门学术的坚守,要知道一般人读汉文的佛经就已经很难了,更不用说读原典,梵文版的佛典,有时候汉文与梵文的佛典失传的情况下,只有藏文本可以阅读,于是还要掌握藏文。语文学对于一般人也是极度枯燥的门类,比如上古汉语发音的问题,在钢和泰的时代,就是研究音韵学的学者也只能使用反切,而不懂援用外国古老文字来对堪古音。古音构拟一直是一个国家中只有几十个人钻研的学问。可以说是冷门中的冷门。而这恰恰就是钢和泰研究的领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5-10 17:26
        回复
          钢和泰出生在俄属爱沙尼亚,本名亚历山大.冯.斯太尔.霍尔斯坦。钢来自斯太尔的意译,和泰来自霍尔斯坦的音译。从姓氏就可以知道,钢和泰的父母家族都是日耳曼人,而且都是贵族。因为这层环境,钢和泰很小就懂得德语、俄语和法语,他后来的很多学术论文除了用英语之外,主要使用这三门童年语言。高贵的出身让钢和泰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学习,也塑造了他勤奋为学,坐得住冷板凳的性格。这些将影响钢氏的一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5-10 17:26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5-10 17:28
            回复
              在王启龙、邓小咏两人合写的这部书之前的中文世界,有关钢和泰的专著很少,且个别文章对于他的学生时代叙述混乱,在《钢和泰学术评传》这本书中,作者对于这混乱的时间线进行了梳理。我简短说一下,钢氏9岁离开家进入学校,跟我们正常人想象的不同,他没有进入小学而是直接进入中学(爱沙尼亚小镇珀瑙高级文科中学),钢和泰在这里学习了古希腊文与拉丁文,15岁时被送入爱沙尼亚多尔帕特的高级文科中学,并在18岁进入当地的多尔帕特帝国大学。直到进入大学之前,钢氏接受的都是当时正宗的贵族教育,如果说人生有几个分水岭的话,那么大学是第一个,钢和泰正是在这里从学习神学转变到学习比较语言学,这为他今后研究梵藏汉语音对堪打下了第一个坚实基础。20岁的他转到德国柏林大学,师从当时著名的东方学家韦伯与葛尔德纳学习梵文与波斯祆教古经。因为是学术评传,王邓二人在书中还特意介绍了韦伯与葛尔德纳的学术成就。这就是学术评传与一般传记相比的一个优势。24岁的钢和泰进入德国的哈勒—威登伯格大学继续深造,之后写出了博士论文“羯磨灯第二分研究”,钢和泰在这篇论文中对梵文进行了精雕细刻的语言文献学考证研究与注释。我要说的是,如果你想了解一位学者的研究方法,最简单与直接的路径是看他的博士论文,钢和泰的这篇论文,其实奠定了他后来研究佛教文献的路数,是非常鲜明的。25岁的钢和泰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并没有安于停顿,对于研究梵语这种冷门的学科,博士只是一个起点,他毅然踏上了游学之路。先是在圣彼得堡帝国大学轻松通过教师资格考试,1902年来到德国梵语研究重镇哥廷根大学,师从凯尔洪恩与吕德尔斯,这里面说一下,后来陈寅恪到柏林大学学习东方语言,也师从吕德尔斯。陈寅恪与钢和泰在北京的中印研究所还一起研习过十年的梵文藏文。后来季羡林去德国师从吕德尔斯的学生瓦尔德施米特,所以我在前文说了论辈分,钢陈是季羡林的老师。1903年钢和泰进入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师从麦唐奈教授学习梵文。1905年进入波恩大学师从雅各比学习印度哲学,这对于理解佛经是必不可少的技能。1909年回到圣彼得堡帝国大学任助理教授。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钢和泰把勤奋钻研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1916年离开圣彼得堡的钢氏前往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后半生将要一直生活的国度—中国。根据钢氏与梁启超后来的交谈可以知道,钢和泰最初来中国是为了解决当时困扰学术界的迦腻色迦问题。谁能想到他1917年来到中国之后因为十月革命的缘故,就再也没有回到俄国,这份经历让我想到以赛亚.伯林离开故乡来到英伦,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英伦更确切的说是牛津大学一样。作为两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庶几相似的命运。是时代是历史造就的传奇。令人唏嘘令人慨叹。
              钢和泰之后在中国进入过北京大学,成为北大第一个梵语教授。我要说的是北大今天的梵语系这么强的原因,是因为钢和泰给她打下的。后来除了一年访学哈佛,并被哈佛聘为中亚语文学教授回到北京主持中印研究所之外,钢和泰在中国生活了将近20年,直到他1937年去世。钢和泰有一个梦,那就是在中国建立中印研究学派,他为了这个梦钻研教学出版学术著作孜孜不倦到自己最后的生命那一刻。直到他干不动了,哈佛给他开了一年带薪休假为止,他才停下思考与手中的笔,但是这一切都太晚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5-10 17:29
              回复
                在王启龙、邓小咏两人合写的这部书之前的中文世界,有关钢和泰的专著很少,且个别文章对于他的学生时代叙述混乱,在《钢和泰学术评传》这本书中,作者对于这混乱的时间线进行了梳理。我简短说一下,钢氏9岁离开家进入学校,跟我们正常人想象的不同,他没有进入小学而是直接进入中学(爱沙尼亚小镇珀瑙高级文科中学),钢和泰在这里学习了古希腊文与拉丁文,15岁时被送入爱沙尼亚多尔帕特的高级文科中学,并在18岁进入当地的多尔帕特帝国大学。直到进入大学之前,钢氏接受的都是当时正宗的贵族教育,如果说人生有几个分水岭的话,那么大学是第一个,钢和泰正是在这里从学习神学转变到学习比较语言学,这为他今后研究梵藏汉语音对堪打下了第一个坚实基础。20岁的他转到德国柏林大学,师从当时著名的东方学家韦伯与葛尔德纳学习梵文与波斯祆教古经。因为是学术评传,王邓二人在书中还特意介绍了韦伯与葛尔德纳的学术成就。这就是学术评传与一般传记相比的一个优势。24岁的钢和泰进入德国的哈勒—威登伯格大学继续深造,之后写出了博士论文“羯磨灯第二分研究”,钢和泰在这篇论文中对梵文进行了精雕细刻的语言文献学考证研究与注释。我要说的是,如果你想了解一位学者的研究方法,最简单与直接的路径是看他的博士论文,钢和泰的这篇论文,其实奠定了他后来研究佛教文献的路数,是非常鲜明的。25岁的钢和泰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并没有安于停顿,对于研究梵语这种冷门的学科,博士只是一个起点,他毅然踏上了游学之路。先是在圣彼得堡帝国大学轻松通过教师资格考试,1902年来到德国梵语研究重镇哥廷根大学,师从凯尔洪恩与吕德尔斯,这里面说一下,后来陈寅恪到柏林大学学习东方语言,也师从吕德尔斯。陈寅恪与钢和泰在北京的中印研究所还一起研习过十年的梵文藏文。后来季羡林去德国师从吕德尔斯的学生瓦尔德施米特,所以我在前文说了论辈分,钢陈是季羡林的老师。1903年钢和泰进入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师从麦唐奈教授学习梵文。1905年进入波恩大学师从雅各比学习印度哲学,这对于理解佛经是必不可少的技能。1909年回到圣彼得堡帝国大学任助理教授。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钢和泰把勤奋钻研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1916年离开圣彼得堡的钢氏前往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后半生将要一直生活的国度—中国。根据钢氏与梁启超后来的交谈可以知道,钢和泰最初来中国是为了解决当时困扰学术界的迦腻色迦问题。谁能想到他1917年来到中国之后因为十月gm的缘故,就再也没有回到俄国,这份经历让我想到以赛亚.伯林离开故乡来到英伦,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英伦更确切的说是牛津大学一样。作为两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庶几相似的命运。是时代是历史造就的传奇。令人唏嘘令人慨叹。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5-10 17:31
                回复
                  钢和泰之后在中国进入过北京大学,成为北大第一个梵语教授。我要说的是北大今天的梵语系这么强的原因,是因为钢和泰给她打下的。后来除了一年访学哈佛,并被哈佛聘为中亚语文学教授回到北京主持中印研究所之外,钢和泰在中国生活了将近20年,直到他1937年去世。钢和泰有一个梦,那就是在中国建立中印研究学派,他为了这个梦钻研教学出版学术著作孜孜不倦到自己最后的生命那一刻。直到他干不动了,哈佛给他开了一年带薪休假为止,他才停下思考与手中的笔,但是这一切都太晚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5-10 17:34
                  回复
                    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篇章,叙述的就是钢和泰在北京的学术生活,他与民国黄金一代的北京学术圈的交往,他编写的一部部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他教出来的学生,这里面我还要说一句,钢和泰属于那种低调的学者,他的实力不是体现在给自己标榜什么,而是他周围都是些什么人,像陈寅恪能和他钻研梵文十年,就说明了一切。钢和泰教出的学生,一大堆后来组成新生代西方的汉学家阵容,我不必赘言。钢和泰也是第一个将外语种引进构拟中国古音的学者,引起了当时中国学术界著名的“音韵学辩论”,后来现代音韵学走的是钢和泰的方法路子,说明了钢和泰的正确。这些都是钢氏的学术贡献,我想说作为一个学者,钢和泰和陈寅恪都是我敬仰的先辈,这两个人在性格上类似,都沉稳的可以,钢与陈是那种几十年读书不轻易写书的人,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的学术著作都不多,陈10多本,钢不到10本。但是两人这些著作全部都是传世的,钢的梵藏汉对堪佛经,至今依然是语言学的经典,并且我可以断言以百年为单位,也写不出来几本这样的书。钢氏一生待在北京,陈后来半辈子待在中山大学,这都是康德式的学者,能坐住学术冷板凳,我能说的还是那句话了不起。此外我从钢氏私人书信还能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学者,每每遇到外行内行的询问,他总是认真查找资料给别人解惑。他与胡适的友谊,他为了买下珍贵的史料藏文《甘珠尔》,不惜替哈佛先垫上自己的工资这些事情。都是一个真性情的学者。无论为学还是做人都是那么的纯粹。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5-10 17:34
                    回复
                      走笔至此,我脑海中浮现出老北京大学的一幅画面,燕园河畔漫步,小小的家庭研读班中三五位蜚声学界的教授与几个年轻助手切磋琢磨的美好景象。那是一个一心一意读书的时代。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5-10 17: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