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更新了,简单跟大家聊一下最近都干了些什么吧,前不久先是给家里两幅字画配了个外框,一幅是任政先生写给我父母的结婚贺词:

另一幅是藏在任政这张字后面差不多大小的一张山水画,估计也是当年姑父的朋友送的吧:

大家都知道我最近身体不太好,除了春节前后写过一些春联,又很久没写字了,看到大家不断上传漂亮作品,有时还是挺手痒的,这两天回顾了一下这些年学书的历程,翻了翻保存的一些旧作,觉得挺有意思的,跟大家分享一下,算是对本贴3、4楼里内容的一些补充吧。我前几天先是把书桌前的墙粉刷了一下,之前墨迹斑斑的,这下又焕然一新了,之后就能以崭新的姿态开启新的学书旅程了:

这张丧乱帖就是3楼里发过的那张,经过这么多年纸张看上去更古朴了:

接着又翻出了一些古董级旧作,比如这张2014年的九成宫,看到这字就能回想起当年苦练基本功的情形:

下面这张圣教序也是3楼发过的,来张正面照吧,现在回头看虽然写得都很稚嫩,但基础打得还算比较扎实:

下面这张蜀素帖,就是3楼里说没发出来的那张,当时上手米芾感觉还挺顺手的,但之后没有继续深入,不然我今天的行书就会是另一种风格了:

还翻到一张瘦金体行草“喷香舞雪”,纸张也变得超级古旧了:

我跟吧里很多朋友一样,特别喜欢瘦金体小行草的那种飘逸灵动,可惜徽宗的此类作品太少了,所以之后才选定了风格类似的宋高宗行书千字文作为主攻方向,下面这张临作就是4楼里发过的那张,说实话,当时临帖确实非常用心,每一笔都竭尽全力忠于原作:

当时定下的目标就是“能随手用这种风格写作品”,这两年已经初有成效了,随便写一两句话甚至抄一首诗,基本还是可以驾驭的,比如看到赵孟頫的“结字因时相传 用笔千古不易”,自己脱帖写出来就是这种效果:

就这两句话,我想简单展开说几句,前两天逸哥说他想在参展方面努力一下,我觉得非常不错,很多朋友练书法,练着练着就会逐渐失去动力了,我觉得一方面就是他们没有给自己制定类似逸哥这样的明确目标,另一方面是他们始终没有想明白我们究竟在练什么,很多人所谓的练书法就是在不断重复机械式抄帖,实则就跟看电视剧消磨时间差不多,效率自然就非常低。其实书法的核心技法问题,就是上面这两句话里所提到的“用笔”和“结字”,我希望大家都能用心体会一下赵孟頫的这几句论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我平时在同写活动中不断给大家强调的点画与结构的问题,这又好比武侠里的内功与招式,两者不可偏废,而内功又略重于招式(有人认为这两句话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用笔”与“结字”是同等重要的,我认为这些人都是小学语文都没有毕业的,另外像张旭光老师经常引用启功先生的观点,认为“结构第一”,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书法本质的理解肯定是有差别的,但我显然更赞同老赵的观点,就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例子,又或者看看虚竹有了内功后打出的普通少林长拳威力有多惊人),相信大家只要理解了书法的本质问题,每天练字时,头脑里就能有明确的指向和侧重点了,就会感觉收获满满而不会再迷茫了!
最后提一句,之前也跟逸哥他们说过,我今后一段时间主要还是会专注于吧里的同写活动,所以抽空就在想新的题,目前已经拟了约20道,可以覆盖到年底了,如果新手跟着把每一期的单字都认真写到过关,基本就把各单项技术都练了一遍,绝对可以跻身业余高手的行列了!好了,今天就跟大家闲聊到这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