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学①之道2,在明明德③,在亲民4,在止于至善5。知止而后有定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高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知道目标何在,就会引发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可能保持平静的心情;保持平静的心情,才可能安于所处的环境;安于所处的环境,才可能迸行周全的思虑;进行周全的思虑,才可能领悟目标的价值。外物的存在有根本部分,也有末节部分;事件的发生有结束阶段,也有开始阶段。知道这一切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的理想了。
【注解】
①大学:“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培养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大学》则是《礼记》中的一篇,从儒家立场说明大学的宗旨与理想其中谈到修养的方法与成效,可以当做“初学入德之门”。就其所定目标看来,“大学”也可以称为“大人之学”。
②道:原指途径,引申为正途、规则、理想等。
③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指彰显。然后,“明德”是高明的德行,表现为善的行为。“明德”一词在《书经》为常用之语,指称先王之明德,亦即君王对百姓的善行,参考《书·梓材》。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彰显一个人高明的德行。由此可知,人若未受大学教育,则未必彰显其明德。因此,学习与修养是必要的,是成己成人的第一步。大学即在教人明白此理。
④亲民:“明明德”的表现是善的行为,其重点在于自我修养。亲民则是就善行的效果而言。依儒家所说,“善”是一个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一个人行善,就会对“别人”产生正面影响,推而广之,即是亲近爱护百姓。从“明明德”到“亲民”,其间联系全在儒家对“善”的定义上
⑤止于至善:“至善”可以就形式上说,指完美的目标。也可以就内涵上说,指完全安顿一切人际关系,亦即抵达世界大同的境界。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由此可知,这是尧舜也觉得难以做到的事。
⑥知止而后有定:大学是教育机构,所以要由“知”人手;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再努力去“行”;修身实践到完美的程度,则是一生的事。“知止”是知道目标何在,然后才有“定、静、安、虑、得”这五个步骤。最后的得”,依然是指领悟目标的价值而言。因此,前面的“知”是学习所知,后面的“得”才是自己的心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求学未到“自得之”的阶段,很难引发实践的力量。
⑦物:原指万物,包括人与事在内。在此,“物”指与我相对及相关者。即使就万物而言,若非与我相关者,则我何从知之?为何知之?知之何益?因此,“物”除了我在仰观俯察所接触的自然界之外,主要皆就人与事而言。譬如,与人相处,须知各种人际关系及基本规范;遇到事件,则须懂得适当的处理方式。至于“物有本末”一词,则《大学》多次提及“本末”,如“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一个人具体的角色或职务则是“末”。由此可见“物”的焦点在于“与我相关的人与事”。
⑧事:事指事件,在时间过程中出现及结束者。事因人而起,有人也才有事。离开了人与事,万物只是依循固定规律、保持平衡生态,并处在流转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⑨由“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可知,《大学》依然以求“知”为主。至于近道”,则表示真正的道(理想)还须付诸实践
⑩大学有“三纲领八条目”之说,为南宋朱熹(1130-1200年)之见。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则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大学章句》)如此一来,“止于至善”兼指前二者而言,“三纲领”之说如何成立?王阳明(1472-1528年)则说:“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大学古本序》)他又说:“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大学问》)依他所云,这三纲领其实是同一件事。
大学①之道2,在明明德③,在亲民4,在止于至善5。知止而后有定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高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知道目标何在,就会引发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可能保持平静的心情;保持平静的心情,才可能安于所处的环境;安于所处的环境,才可能迸行周全的思虑;进行周全的思虑,才可能领悟目标的价值。外物的存在有根本部分,也有末节部分;事件的发生有结束阶段,也有开始阶段。知道这一切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的理想了。
【注解】
①大学:“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培养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大学》则是《礼记》中的一篇,从儒家立场说明大学的宗旨与理想其中谈到修养的方法与成效,可以当做“初学入德之门”。就其所定目标看来,“大学”也可以称为“大人之学”。
②道:原指途径,引申为正途、规则、理想等。
③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指彰显。然后,“明德”是高明的德行,表现为善的行为。“明德”一词在《书经》为常用之语,指称先王之明德,亦即君王对百姓的善行,参考《书·梓材》。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彰显一个人高明的德行。由此可知,人若未受大学教育,则未必彰显其明德。因此,学习与修养是必要的,是成己成人的第一步。大学即在教人明白此理。
④亲民:“明明德”的表现是善的行为,其重点在于自我修养。亲民则是就善行的效果而言。依儒家所说,“善”是一个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一个人行善,就会对“别人”产生正面影响,推而广之,即是亲近爱护百姓。从“明明德”到“亲民”,其间联系全在儒家对“善”的定义上
⑤止于至善:“至善”可以就形式上说,指完美的目标。也可以就内涵上说,指完全安顿一切人际关系,亦即抵达世界大同的境界。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由此可知,这是尧舜也觉得难以做到的事。
⑥知止而后有定:大学是教育机构,所以要由“知”人手;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再努力去“行”;修身实践到完美的程度,则是一生的事。“知止”是知道目标何在,然后才有“定、静、安、虑、得”这五个步骤。最后的得”,依然是指领悟目标的价值而言。因此,前面的“知”是学习所知,后面的“得”才是自己的心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求学未到“自得之”的阶段,很难引发实践的力量。
⑦物:原指万物,包括人与事在内。在此,“物”指与我相对及相关者。即使就万物而言,若非与我相关者,则我何从知之?为何知之?知之何益?因此,“物”除了我在仰观俯察所接触的自然界之外,主要皆就人与事而言。譬如,与人相处,须知各种人际关系及基本规范;遇到事件,则须懂得适当的处理方式。至于“物有本末”一词,则《大学》多次提及“本末”,如“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一个人具体的角色或职务则是“末”。由此可见“物”的焦点在于“与我相关的人与事”。
⑧事:事指事件,在时间过程中出现及结束者。事因人而起,有人也才有事。离开了人与事,万物只是依循固定规律、保持平衡生态,并处在流转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⑨由“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可知,《大学》依然以求“知”为主。至于近道”,则表示真正的道(理想)还须付诸实践
⑩大学有“三纲领八条目”之说,为南宋朱熹(1130-1200年)之见。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则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大学章句》)如此一来,“止于至善”兼指前二者而言,“三纲领”之说如何成立?王阳明(1472-1528年)则说:“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大学古本序》)他又说:“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大学问》)依他所云,这三纲领其实是同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