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进一步要了解的是什么,孔子所谓的仁到底是什么意思?仁义的仁,我们都知道孔子说过两次他的道是一以贯之。那这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得到一个答案是曾参所说的忠恕。但是曾参说的对不对呢?显然是有问题的。那只能代表曾参个人的意见,为什么?因为同时跟曾参跟孔子对话的时候呢,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个曾参小孔子46岁;第二个曾参是孔子学生里面比较鲁钝的,参也鲁。一个比较鲁钝的学生又比较小的46岁,绝无可能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为什么?因为孔子另外提过一贯之道,他批评一个学生叫做子贡,子贡小孔子31岁是高材生,在言语科里面列名的。所以一个这么聪明的学生又比曾参大了整整15岁,他都被孔子说你的观点不对,我不是多学而致知,我是一以贯之。所以呢,曾参说的忠恕是二,而不是一,你再怎么解释都不是一。但曾参老年的时候,晚年的时候说出答案来了,在论语的泰伯篇里面曾参说什么呢,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参这种时候说对了。仁才是孔子的一贯之道。这点几乎学者们没有什么样的争论,大家都认为仁这个字是孔子的一贯之道。但是仁这个字什么意思?很多人把它说成诸德之总称如何如何,那个东西太抽象了。孔子的仁一定要分三个层次来看:第一个他说的是人字性;第二个才是人之道;第三个谈的是人之成,人的完成。在论语里面出现的时候,弟子问仁学生请教老师什么是仁的时候,通常问的是第二个层次:老师,我这个学生的人生的路该怎么走?我们这样解释是很合理的。为什么?因为所有像孔子这样的层次的老师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比如释迦牟尼佛,他的弟子常问的是我要怎么做才能成佛?耶稣的弟子要问我怎么做才能得救?孔子的学生就要问仁。我们自己中国人反而觉得他在问什么?他问的就是我的人生的正路该怎么走?而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发现孔子有一个最好的学生叫做颜渊。颜渊这个学生的特别在于什么?在论语这本书里面,孔子的学生不管有多少个好学的,只有一个得到孔子认可的就是颜渊。德行科第一名的就是颜渊,就是他是一个既好学德行又表现最杰出的学生。他请教孔子一个核心的概念:什么是仁?那这个答案肯定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但是正好是最大的遗憾,历代以来都把这个颜渊问仁后面的理解呢,理解有所偏差。他的整段话其实大家都很熟悉。颜渊问仁,我现在用白话文,我所理解的白话整个说一遍。颜渊请教老师他的人生正路该怎么走?孔子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接着孔子继续说没有停下来。他说有谁能够一段时间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肯定他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上人生的正路是要靠自己的,难道要靠别人吗?但是克己复礼为仁前面的四个字克己复礼,向来被解释为两阶段:约束自己、克制自己不好的东西然后去实践礼。那这就是仁。这一来的话这个人自己好像是一种有问题的东西,欲望很多的,需要加以克制或约束。但是后面那边怎么办呢?为仁由己,那这个人又变成要由自己了,自己又是好的。前面克己,己有问题,后面由己,己又是好的。同一句话里面孔子说的己,不应该有这样的矛盾。所以我把它讲成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是一件事。克己两个字把克翻译成能够在古代很常见。克明德,克明俊德,大学里面引用的尚书的材料多的很。那你说为什么克己把己放第二个字呢?在论语里面至少有两三个例子是如此。孔子提到无为而治,他提到舜,恭己正南面,己放第二个,恭己正南面。子贡请教老师什么是读书人?孔子的回答第一句就是行己有耻,己放第二个字。代表古代一个说话的习惯,当我讲我自己的时候,可以把己放在第二个。恭己正南面、行己有耻,这边所谓的克己复礼一样的用法,没有什么矛盾。并不是说己如果是主词的话为什么不放在前面呢?这是古时候用语的习惯。我举三个例子在论语里面的应该是够了。所以在这里有个关键就是孔子回答颜渊的其实是一句话:人生的关键在于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小时候都是听父母说、听老师教要这样、要那样,我们照着做是被动的。哪一天我们自己觉悟到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那就是人生的正路。所以孔子他整个的思想从自我的觉醒开始,你在一个乱世里面礼坏乐崩,你不可能复古,因为古代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了。那这个时候你只有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