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吧 关注:26,393贴子:986,198

看的一个视频,讲儒家人性论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还有各位贵宾。今天这场演讲是我们系非常难得非常特别的一场演讲,因为我们邀请到我们系上最有影响力的傅佩荣教授来讲一场中国哲学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儒家的人性论。傅佩荣老师呢,他在我们系上是最资深的老师,从民国62年就到我们系上来服务,任教到今天四十年左右非常的资深。那么他的著作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在论、孟、学、庸、老、庄,还有易经,还有这个儒家的那个天论发微啊,那么儒家哲学的新论,还有西洋哲学的一些著作。如果再包括影印的作品的话就著作本身都不够形容了,有上百种了上百种的。那么,傅佩荣也是我们哲学系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老师,因为他经常在大陆各地演讲,像包含了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还有这个山东电视台、东方卫视有许多的重要的电视台来讲国学。所以啊,他的这个听众,他的学生可能几十万几百万都不晓得,不计其数,所以他影响力非常大。这也是在台湾的一些哲学界同道,我们进到哲学系的一些学生,在问的时候说你对哲学是为什么会感兴趣呢?很多同学啊,他在高中阶段看了傅老师的一些作品,看了傅老师一些书,受到一些启发。所以呢傅老师呢是我们这个系影响最大的一个老师。那么今天讲的这个中国哲学这个题目呢,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因为傅老师今天讲的这个儒家的人性论,基本上孔孟为主,那么孔孟是在先秦时代,那先秦时代的就是整个中国哲学发源的阶段,所以在这个发源的阶段,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里面有讲道儒道墨法名阴阳,这个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可是真正最有影响力的呢,还是儒家。作为中华文化主流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在儒家的思想里面的最重要、最核心、最基本的思想又是什么呢?就是人性论,就是人性。所以今天我们特地邀请傅佩荣教授来谈儒家的人性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那么傅老师待会的演讲时间的就是一共有九十分钟,最后会留下三十分钟的时间来让大家来提问讨论。那么下面呢,我们就以最热烈的掌声来欢迎傅佩荣教授。


IP属地:广东1楼2020-04-01 17:08回复
    谢谢李主任的介绍。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儒家的人性论。我所谓的儒家主要是指由孔子所创始,由孟子所发展的一套哲学。那么这套儒家呢,他的表现在很多学者身上都看得到,外在的表现有三点:第一个尊重传统,那是针对过去来说;第二个关怀社会,是针对现在来说;第三个重视教育,针对未来下一代来说。所以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儒家非常多,几乎所有的学者有心于改造、改善这个社会的人都属于儒家的学者,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内在的主张。那么儒家内在的主张也有三点:第一个是他肯定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君子,这个可能性就跟人性有直接的关联;第二是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你光说可能,他可以选择嘛,所以还要加上第二个他应该成为君子,那么这个应该两个字就可能让他牺牲生命;第三个是当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呢,一定会影响别人也趋向于君子这个目标,所以这三点是内在的主张。那么三点内在的主张就未必是所有的号称儒家的学者能够掌握的。我们今天就是要设法说明这一点。


    IP属地:广东2楼2020-04-01 17:09
    回复
      真正儒家的人性论到底要来如何理解,那么我们如果说就这个来看的时候呢,有一些核心的观念要先说明。比如说:你如果说人性跟善有关联,那么什么叫善?因为善这个概念很多地方都在用。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知道,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那么儒家如果说谈到人跟善的关系,他对善应该有清楚的界定。另外一个是超越界就是天的概念。因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孟子也多次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天跟人的关系,所以这种天到底是什么?他不是一般人所能经验上或是认知上所能掌握的,所以这两个是在开始的时候呢,就要做一个界定的。好,接着,我们就要从孔子开始说起。孔子这个人呢,他自己说自己八个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个古代表传统,所以我们就要问:孔子所相信的、所喜好的、所传授的古到底是什么?这是个关键的问题。那个古如果很好,一直维持的话,孔子没有必要另外提出他的学说。就因为那个古出了问题了。所以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那个古到底是什么。你如果从这个古代的经典,像书经、易经里面去看的时候呢,就知道传统以来呢,他虽然没有像儒家、道家这样的哲学系统,但它对于人的观察已经相当的清楚了。比如有一句话:孟子引用过在尚书-泰誓天降下民,原来写的是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就是天跟上帝都属于超越界。人类出生的来源你没有明确的研究或是根据的话呢,只能说就是那种天或上帝吧。但是老百姓啊,需要国君、需要老师。这是中国传统的信念,到后面就提到什么?提到许多领导者相互之间鼓励的时候都会说小心啊,老百姓啊,有欲望,但没有主,这个主代表领导人,他就乱掉。后面又一再强调开始都还不错,但是最后就不好了。所以我引用一些资料诗经、书经里面都是一样的立场。老百姓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因为人小的时候不太会犯什么错,开始的时候也不会就是复杂的计较。但是后面的发展都是有问题的,所以孔子所面对的古啊,所喜欢的古代到底是什么?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出现了一个人物叫做周公。周公最大的贡献就是制礼作乐。所以孔子所崇尚的古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这个礼乐的制作。因为礼乐的制作可以使一个社会可以维持稳定。也是等于是君跟师他们所努力,本身要努力也要靠礼乐来维护的,整个老百姓的这个社会能够平安的发展。那么,问题在于说孔子的年代是春秋时代末期,天子失德,天下大乱,礼坏乐崩。所以礼坏乐崩就变成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原来维持整个社会稳定的力量现在瓦解了。瓦解的时候怎么办呢?就出现两种虚无主义,第一种虚无主义是在价值上出现虚无主义。它两个特色:第一个善恶不清、善恶不分,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第二个分了也没用,因为善恶没有报应。如果一个社会善恶不清,并且善恶没有报应的话,老百姓就有个问题:我为什么还要行善呢?这问题很严重。在价值上出现虚无。第二个情况是更复杂的叫做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这属于道家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今天暂时不谈。


      IP属地:广东3楼2020-04-01 17:09
      回复
        所以孔子面对这个古代社会的一个对人性的理解,知道说一般老百姓靠自己是不行的。那这个观点孟子后来用一句话说的很清楚。他说在舜的时代看到老百姓的情况很担心。因为老百姓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很悠哉而没有受教育就接近**。孟子的话。那这个话是完全反应的诗经里面、书经里面对于一般老百姓的观察。那么后面就需要教育了。所以孟子后面提到教育是提到五伦这样的教育。但是这个教育不能脱离礼跟乐,因为礼跟乐也是教育的主要的内容。所以在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代表他陷入一种困难,就是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要行善避恶。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比较超越性的思考:人活在世界上,你叫他行善避恶只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社会规范,就是包括礼乐法律在内的,从外面来的,给你的压力让你行善避恶。你做的好给你鼓励,做的不好给你惩罚、给你约束。但是礼坏乐崩的时候,这第一点的约束力慢慢消失。第二个理由:你行善避恶是因为什么呢?是宗教信仰。信仰宗教之后呢,他自己自然就有死后的考虑,他要为来世考虑这些。但是宗教信仰并不是只有一个信仰,他是多元化的。并且很多人根本不信任何宗教,所以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跟和谐,无法发挥它应该有的力量。所以只剩第三个行善避恶的方法就是受制于良知,良知每个人都有。但是他需要透过教育启发,让一个人自己觉悟。一般老百姓只是看着做,你上面怎么做我跟着做。那么在孔子的时代的天下乱了,你照上面的做法不可能的,已经没有人给你示范。德治不见了、礼制也不见了,剩下法制了。那法的话只能由外面来规范,这是非常不理想的情况。所以儒家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就要说明到底什么是人性,让你设法从人性内在找到良知,有一种主动的力量,让每一个人自己从内在愿意去行善。这就是孔子提出他的哲学:儒家思想的一个背景。我们在探讨孔子思想的时候呢,从他信而好古那个古代出了问题。所以他那个时候呢,他没有选择余地。他必须竭尽全力,承先启后。他的承先启后,我们换成了另外一个词叫:承礼启仁。先就是礼,礼乐的礼;仁就是那个孔子所开启的仁义的人。但仁这个字不是那么容易的,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词。那应该如何理解呢?


        IP属地:广东4楼2020-04-01 17:09
        回复
          所以我们如果说看到孔子提到人性,一般来说只承认一句话是大家都同意的,就是在论语阳货篇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因为性相近三个字是有些问题的,你如果说我们是人类,人类当然有人类共同的性吧,你应该说性相同啊。你为什么说性相近呢?代表他不从人有天生的固定本质来衡量一个人,他反而从人天生具有的能力。人的具体的生命的情况跟他整个生命的可能发展的方向来看一个人。我说相同或相近这两个词在宋朝经过讨论,像朱熹就认为孔子应该说性相同啊,性相同的话就是本善。但是这个思维呢,不是孔子的思维。孔子当然知道人性都是人嘛,人有人性这是没有问题的。人性应该相同啊,不然怎么叫人类呢。孔子就故意说性相近。他说的不是人有某种固定的本质,他不认为人有某种固定的本质或者人的这种固定的本质就算有的话,对实际的人生没有什么太大作用。那习相远呢就代表自然的跟文化的后天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跟其他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需要重视教育、重视政治,所以这两句话可以做这样的理解。那后面接着就要说了,孔子到底从什么地方开始有他的独到之见。我们如果谈孔子的话呢,我们说新的见解:承礼启仁这个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根据何在?有两句话:第一个孔子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我们说礼呀,礼呀,难道指的是那些祭祀的时候的祭品吗?玉跟帛吗?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我们说乐啊,乐啊,难道只是指钟鼓这种乐器吗?玉帛跟钟鼓代表什么?实行礼乐的必要条件跟它的形式。孔子说那个不是真正的礼乐。另外有一句话正好回应了这个问题,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问题是仁义的仁,这个字什么意思?我先照我的理解来说,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情感,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情感,能用乐做什么呢?我这边把仁义的仁翻成真诚的情感。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边需要讨论。没错,等一下我就会做一个说明,所以从这两段话,礼乐跟人的关系就知道所谓的礼坏乐崩就是礼乐剩下纯粹的形式,而失去了它真正的内涵,就是人的真实的情感。儒家思想是要恢复你人性真实的情感,让你的良知产生作用,然后你内在就有力量让你行善避恶。然后呢,行善避恶之后快乐也由内而发。这样就构成一个圆满的对人性的理解,所谓的宗教上需要报应不在死后,而在于当下。君子坦荡荡心安理得的一种体验。那么这里面当然牵涉许多复杂的问题了。


          IP属地:广东5楼2020-04-01 17:09
          回复
            我们再进一步要了解的是什么,孔子所谓的仁到底是什么意思?仁义的仁,我们都知道孔子说过两次他的道是一以贯之。那这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得到一个答案是曾参所说的忠恕。但是曾参说的对不对呢?显然是有问题的。那只能代表曾参个人的意见,为什么?因为同时跟曾参跟孔子对话的时候呢,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个曾参小孔子46岁;第二个曾参是孔子学生里面比较鲁钝的,参也鲁。一个比较鲁钝的学生又比较小的46岁,绝无可能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为什么?因为孔子另外提过一贯之道,他批评一个学生叫做子贡,子贡小孔子31岁是高材生,在言语科里面列名的。所以一个这么聪明的学生又比曾参大了整整15岁,他都被孔子说你的观点不对,我不是多学而致知,我是一以贯之。所以呢,曾参说的忠恕是二,而不是一,你再怎么解释都不是一。但曾参老年的时候,晚年的时候说出答案来了,在论语的泰伯篇里面曾参说什么呢,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参这种时候说对了。仁才是孔子的一贯之道。这点几乎学者们没有什么样的争论,大家都认为仁这个字是孔子的一贯之道。但是仁这个字什么意思?很多人把它说成诸德之总称如何如何,那个东西太抽象了。孔子的仁一定要分三个层次来看:第一个他说的是人字性;第二个才是人之道;第三个谈的是人之成,人的完成。在论语里面出现的时候,弟子问仁学生请教老师什么是仁的时候,通常问的是第二个层次:老师,我这个学生的人生的路该怎么走?我们这样解释是很合理的。为什么?因为所有像孔子这样的层次的老师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比如释迦牟尼佛,他的弟子常问的是我要怎么做才能成佛?耶稣的弟子要问我怎么做才能得救?孔子的学生就要问仁。我们自己中国人反而觉得他在问什么?他问的就是我的人生的正路该怎么走?而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发现孔子有一个最好的学生叫做颜渊。颜渊这个学生的特别在于什么?在论语这本书里面,孔子的学生不管有多少个好学的,只有一个得到孔子认可的就是颜渊。德行科第一名的就是颜渊,就是他是一个既好学德行又表现最杰出的学生。他请教孔子一个核心的概念:什么是仁?那这个答案肯定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但是正好是最大的遗憾,历代以来都把这个颜渊问仁后面的理解呢,理解有所偏差。他的整段话其实大家都很熟悉。颜渊问仁,我现在用白话文,我所理解的白话整个说一遍。颜渊请教老师他的人生正路该怎么走?孔子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接着孔子继续说没有停下来。他说有谁能够一段时间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肯定他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上人生的正路是要靠自己的,难道要靠别人吗?但是克己复礼为仁前面的四个字克己复礼,向来被解释为两阶段:约束自己、克制自己不好的东西然后去实践礼。那这就是仁。这一来的话这个人自己好像是一种有问题的东西,欲望很多的,需要加以克制或约束。但是后面那边怎么办呢?为仁由己,那这个人又变成要由自己了,自己又是好的。前面克己,己有问题,后面由己,己又是好的。同一句话里面孔子说的己,不应该有这样的矛盾。所以我把它讲成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是一件事。克己两个字把克翻译成能够在古代很常见。克明德,克明俊德,大学里面引用的尚书的材料多的很。那你说为什么克己把己放第二个字呢?在论语里面至少有两三个例子是如此。孔子提到无为而治,他提到舜,恭己正南面,己放第二个,恭己正南面。子贡请教老师什么是读书人?孔子的回答第一句就是行己有耻,己放第二个字。代表古代一个说话的习惯,当我讲我自己的时候,可以把己放在第二个。恭己正南面、行己有耻,这边所谓的克己复礼一样的用法,没有什么矛盾。并不是说己如果是主词的话为什么不放在前面呢?这是古时候用语的习惯。我举三个例子在论语里面的应该是够了。所以在这里有个关键就是孔子回答颜渊的其实是一句话:人生的关键在于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小时候都是听父母说、听老师教要这样、要那样,我们照着做是被动的。哪一天我们自己觉悟到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那就是人生的正路。所以孔子他整个的思想从自我的觉醒开始,你在一个乱世里面礼坏乐崩,你不可能复古,因为古代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了。那这个时候你只有怎么办呢?


            IP属地:广东6楼2020-04-01 17:10
            回复
              自我的觉醒。所以我特别用几句一般不太使用的话: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其实意义很深。三军统帅可以被抓走,但是一个老百姓、匹夫脑袋里面打定的主意,你不能拿走。代表什么每一个人都要替自己打定一个主意,这个主意不管是做生意、要赚钱还是什么做、没关系。代表什么人应该掌握到自己生命的出发点,选择我的目标。第二句是一个比喻:他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你要堆一座山差一竹筐,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平地上开始堆土,虽然离这个一座山很远,往前进,是我自己前进。吾止也、吾往也。将这个吾作为一个主词来说的话,都是人生的要进要停全部在我自己。也就是因为孔子很多地方谈到类似的观念,就是自我要觉醒。你要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后面才能提到什么关键的一句话: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他说行仁的机会离我很远吗?只要我要,立刻就可以行仁。好了。我们要问人生有什么东西是你要就有了?这个我不是只有孔子,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说。绝不是外在的财富、地位、名声、权力这些东西我要照样要不到,也不是朋友、也不是家庭、也不是所有的外在的一切。人生只有一样东西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就是真诚由内而发去行善。只有这一件事。我欲,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孔子他前面用很多方式来表达一个人生命的自我的觉醒是关键。而目的就要凸显这句话:我欲仁,斯仁至矣。代表什么?只要你愿意,行仁的力量由内而发。所以孔子整个的思想,他这个如果我们用来描述说仁的三个层次的话呢:第一个我们就要说关于人之性方面。我把这个仁讲成:你只要真诚就会发现人性是向善的。我这40年左右在台大教书、在各地谈到儒家都讲人性向善。受到很多批评、很多奚落、很多嘲笑,我也不可能一一加以辩驳。我想今天在这里说的稍微清楚一点。人性向善并不是说善在外面,我去向它,不是那个样子简单的一种方式。向代表力量,力量只来自于真诚,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人作为万物之灵就他可能不真诚了,那人为什么不真诚?因为他计较利害,当你计较厉害的时候就不考虑真诚,只看利害关系。你如果真诚的话就不用计较利害,可能比较辛苦、比较吃亏。但是你会觉得心安理得,所以真诚是一个人是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或是以具有人性的一个生命来行动的一个出发点。好。一个人如果真诚的话就会发现内在有一股力量要求自己行善。什么叫善等下再说,这叫做向。向就是力量。人如果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那善是关键的。


              IP属地:广东7楼2020-04-01 17:10
              回复
                我们谈到善的概念非常的复杂,西方学者从近代以来就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叫做善是不能定义的。这话基本上是对的,当你说到善的时候不可能不提到恶,你说恶的时候又提到善,变成循环定义了。但是呢,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宇宙万物里面只有人类才有分辨善恶的要求跟行善避恶的要求,只有人类。所以在这里一方面你要避开自然主义者的谬误,西方学者很强调这一点。我也特别在这个上课的时候给同学们查看西方的西洋哲学百科全书,里面有关自然主义者的谬误这一条。为什么?我先简单说明,说明一下什么叫做自然主义者的谬误。西方学者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什么天生的性质,不能够加上某种价值。因为任何价值都是人在选择、思考、行动之后才产生的,你生下来的时候不具备那个后天所得到的某些善或恶的价值。所以如果有一种学说主张人生下来就有善或是恶的话,这种学说就犯了自然主义者的谬误。这就是这个西方学者基本的立场。儒家没有犯,这个没有。但他如果被讲成本善就犯这个谬误了,一个小孩生下来什么都没做,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就说人性本善,或是社会上有一个人杀人放火你也说人性本善。那这又是犯了自然主义者的谬误。孔子、孟子没有那个问题。所以你不能犯自然主义者的谬误,不能把先天的就把善跟人性拉在一起。但是你又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宇宙万物里面只有人类才有分辨善恶的要求,代表什么?善跟恶跟人性必有某种关联。否则为什么只有人类才分辨善恶呢?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说人性向善的话,一方面避开自然主义者的谬误,而另一方面又把善跟人性有某种关联。否则你没有理由叫一个人行善避恶。他如果人性不是向善的话,所以我在这里就把孔子的思想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如果真诚的话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让他行善。


                IP属地:广东8楼2020-04-01 17:10
                回复
                  那接着更关键的是什么叫善?善不可能作为一个本质性的定义。像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任何一样东西归属于某一个类:它的定义就是类加上总差。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定义,但是你可以有一种功能性的定义、操作性的定义,就是大家都在使用善这个概念,它必定有可以使用上的一种定义,那这时我们就发现儒家里面所说的善没有例外的、所指的都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比如前面提到孟子说到:舜担心老百姓没有受过教育就接近**,于是命令契作为司徒,教以人伦就是五伦。五伦就是五种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而孟子后来经常提到善,用四个字孝、悌、忠、信是五伦里面的四伦。他没有特别提到的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比较属于个人生活的小的圈子。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儒家所说的善一定是人与人之间,而不涉及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所以孔子家里马厩失火,他只问一个问题:有人受伤吗?他没有问马的损失,那这里面也正好反映出来儒家是个标准的人文主义。人的力量有限,你不可能唱高调说:我要爱所有的一切等于谁都不爱了,儒家来说的话就是关心人,这个跟我一样的同类的层次。行有余力我再来照顾其他生物。这是孔子的一个清楚的立场。孟子也接过来。所以这就是儒家对善的界定。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但是什么叫适当?这里面需要什么呢,我先把答案说出来,因为根据这个孟子的思想,你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你判断两个人之间关系是否适当要考虑三点:第一个内心感受是否真诚呢?这是我自己负责,我要真诚对待这个人;第二个对方的期许是否沟通呢?对方都有互动的关系,他一定对我有某种期许,希望我做成这个、做成那个,我要跟他做理性的沟通;第三个我们之间一定有某种社会规范是既成的。社会规范要遵守。所以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三个考虑起来就可以找到适当。但是这三个有时候互相冲突,那怎么办呢?以真诚为主,真诚是不能妥协、不能谈条件、不能打折扣的。但是对方的期许可以调整,你对我期许太高,沟通之后你可以降低。社会规范可以改变,它只适合大多数人会有一些变化的情况。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孟子的学生请教说:如果舜的爸爸瞽瞍杀人,舜怎么办?舜当然是很真诚啊,我宁可不做天子,我要做儿子。做儿子就负责保护爸爸,做天子就要执行法律,这很简单。你不能两个都要,所以孟子会说舜会选择做儿子,背着爸爸逃走。为什么?他尽到自己真诚的心所要求的这一点。你说他违背法律,我已经不跟你争天子了,天子我不做了。你要追可以追啊,我沿着海边逃跑,代表我知道这是违法的,所以我逃跑。那抓到的话我只好认了啊。这个事是舜绝不会去革命的,就认真的给爸爸送牢饭。这是个假设性的问题,就好像在论语里面孔子跟叶公的对话一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直就是真诚。爸爸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爸爸隐瞒,这里面就有直。为什么?法律不能脱离人的真诚。西方不管再怎么讲法律也有良心原则,就是你法律不能违背我的良心。我的良知,所以这都是相似的对人性的深刻观察,而有了一种理解。所以儒家来说的话呢,人之性是向善的是这个意思。因为真诚所以你会有力量由内而发让你去跟每一个人建立适当的关系,是否适当需要受教育才能知道社会规范是什么,人情世故是如何,所以孟子为什么会说人不受教育就接近**,原因就在这里。


                  IP属地:广东9楼2020-04-01 17:10
                  回复
                    但是大多数人提问的时候呢都在第二个层次:人之道,就好像前面说颜渊请教什么是仁,等于他问老师我这个学生,我的人生路该怎么走?孔子就因材施教。我们这边顺便补充一句:如果你把孔子回答颜渊的话:克己复礼讲成克制自己的欲望的话,那对颜渊太不公平。颜渊是孔子学生里面最没有欲望的,这点没有问题。这孔子不可能因材施教对颜渊说你克制你的欲望,颜渊一定吓一跳。庄子里面就写到这一段说:学生已经三个月没有吃肉,没有喝酒了,老师还要叫我守斋。庄子笔下的孔子说守的是心斋。那是道家了。所以代表谁都知道颜渊没有任何欲望了,那你还叫他克己,那不是太过分了吗?并且这样教学不是失败了吗?错了。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是能够自己做主。把他最主要的观念:化被动为主动教给他最好的学生。所以整个儒家思想就在于这句话:化被动为主动。我的人格才能挺立起来,我才能够行善完全出于内在良知的要求。也是因为这样子外面礼坏乐崩没关系,你可以重新找到行善避恶的出发点。


                    IP属地:广东10楼2020-04-01 17:10
                    回复
                      所以人之道就在于择善固执。你如果讲人性本善的话,没有择善的必要。就因为人性向善,所以你需要去懂得什么叫善,要受教育。懂得善之后还要择,还有固执,坚持下去这是人生的正路,所以才可能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跟那个固执两个字有关。那么人的生命完成就是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所以你如果把善了解为: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实现的话,那个止于至善就是平天下。大学里面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你通过我们上面所说的背景才能够理解什么?才能够理解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志向。我们都念过孔子跟学生谈志向,子路是很豪爽的学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非常豪爽,重视朋友超过重视个人的财物。但是不要忘记子路这个志向还不够高。天下有谁不对朋友好?朋友这两个字顾名思义是互相的,你对朋友好,朋友对你好,这个任何一种文化不是儒家也照样说对朋友好。所以子路在孔子学生里面不能算是高层次的。但是颜渊不一样。颜渊的志向就是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夸耀自己优点,不要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千万不要把无施劳翻成不要张扬自己的功劳,因为根据我的研究,颜渊没有什么功劳。他活了四十岁就死了。没有做官造福百姓,也没有钱造桥铺路。所以无施劳是不要推给别人劳苦的事情,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这一来一往之间就是两个字:无私。没有私心。相对于前面的子路有私心,我对朋友好。颜渊就是没有私心,所以得到孔子更高的肯定。那么孔子本人的话再进一步他要止于至善,他的志向是12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没有说我孔子只照顾孔家的人,只照顾鲁国人,他的老者,少者指天下人。请问古今中外在地球上有谁达成孔子12个字的理想?没有。所有宗教的创始者,所有伟大的哲人没有一个人做到孔子自已的志向,孔子自己也没做到。那我们现在就要问了,你达不到的志向,你为什么要说?老年人都得到安养;做朋友的互相信赖;青少年都得到照顾。你做不到,你为什么要说是你的志向呢?因为你对人性的看法使你不得不有这样的志向,我简单重复一遍。孔子认为人有人性,人性是向善的,你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让你行善,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别人是谁?天下人都是别人。所以我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只要我有能力,我一定尽我的力量由近到远、由亲到疏让所有人都可以安顿,这就是儒家的理想。这种理想说出来之后呢,只要是正常的理性没有不佩服的。你没有理由反对这种理想啊。而每一个人如果都了解孔子的理想,并且愿意做的话,由自己开始做起,这个世界能够不好吗?这个世界马上就改善了。所以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虽然没有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完全的理解,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是论语里面随便几句话都会给人很深的启发,是因为它的系统是非常完美的系统,也就是人性向善的一个系统。但是孔子有很多话都是学生问了才说不够完整,所以需要靠孟子把它加以发展。


                      IP属地:广东11楼2020-04-01 17:10
                      回复
                        孟子发展最主要有两点:第一个是把孔子的仁的理想用在实际的社会上叫做仁政。你只要行仁政,那就没有人可以挡住你,可以统一天下。要求其实很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就可以统治天下,统一天下。代表当时战国时代中期啊,那种战争的情况非常惨烈,所以孟子对于梁襄王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你不喜欢杀人就可以统一天下,代表当时的诸侯,有权力的人随便杀人。


                        IP属地:广东12楼2020-04-01 17:11
                        回复
                          但是孟子贡献呢除了这点之外更重要在什么地方?在于对人性跟人的关系作为一种深入的一种分析。孟子里面提到一句话是讲儒家的时候最经典的一句话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后面到中庸的时候,第二十章就把第二句话改成诚之者,人之道也。从思诚到诚之其实意思是类似的。思代表自觉,我要有一种自觉。诚代表忠于自己。所以思诚两个字对孔子来说的话,是完全符合孔子原来的想法的。我必须思:自觉,诚:我必须忠于我自己,那就是人生的正路。人生的正路是由内而发的。那请问为什么把人之道跟天之道分开谈呢?因为天代表整个自然界,有时候古人用天这个字包括天地,天地万物。整个宇宙发展的法则是一个规律。因为它是自然界,有它的规律。它没有不照规律的可能性,所以叫做诚者,天之道。人不一样,人有自由可以选择,所以西方哲学就喜欢说自然界属于实然,人有应然。所以人就有选择的可能,有选择就可能犯错,就可能不真诚。所以孟子说思诚者,人之道。我要主动愿意去真诚,那就是人生的正路。所以这就是孟子开始对孔子思想确实了解啊。而他后面继续分析的是有关人性跟善的关系,深层的一种分析。但是这里面又出现问题了,什么问题?在孟子书里面有两次提到: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第一次是在这个三点六公孙丑上第六章。第二次在十一点六就是告子上的第六章,都在第六章。第一次说的时候,他说的比较清楚通顺,比较从容。我们这边特别引出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他加上之端这两个字。但是第二次是在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说外面的人有三种对人性的看法。但是老师你只说性善到底怎么回事呢?孟子回答学生的质疑的时候比较着急了。他就说的一段话,直接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这边改成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两段话前面完全一样,后面不一样就引起很多讨论。尤其第二段话恻隐之心,仁也。很多人就想这是人性本善。看到没有恻隐之心就是仁啊。但是两段话对照,你就要问了,如何理解古代的文字?


                          IP属地:广东13楼2020-04-01 17:11
                          回复
                            我对于古代的文字学各个方面没什么研究,只是长期阅读经典之后有一些心得。当你说两句话的时候,比如我现在举个例子:第一句孔子者,儒家的创始人也。第二句孔子者,圣人也。这两句话不一样哦。第一句话我说孔子者,儒家之创始人也。这个者跟也代表等于,孔子就等于儒家的创始者。第二句话呢我说孔子是圣人也,代表什么?孔子属于圣人这一类。我们学过西方哲学都知道你讲肯定命题的时候,后面的他不是一个周延的命题。孔子是圣人,代表圣人还有别人。孔子是圣人里面的一位,孔子是一个人,当然周延了。圣人在这里是不周延的,代表孔子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圣人了。但是当你说第一句孔子者,儒家之创始者也。那等于是一个分析定义,基本上没有问题。直接是等于的,孔子等于儒家的创始者。但你不能说孔子等于圣人。你这样说的话就会犯到一个所谓的名家的谬误。公孙龙子说的:白马非马。白马非马当然是我们一听都知道不对啊。白马怎么不是马。那他可以说白马如果是马的话,那黄马也是马,那白马等于黄马。那就出问题了。所以当你说白马是马的时候,不是白马等于马,而是白马属于马这一类。那黑马也是马,黑马也属于马这一类,马这一类有很多的马。所以白马和黑马不等于,但并不冲突都属于马。这样才能够理解在孟子里面的这两段话。所以孟子在前面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是画等号。为什么?因为他后面提到人心有这四端就好像人的身体有手脚四肢一样,这是孟子原文说的: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就是等于。但是你后面说:恻隐之心,仁也。这不是等于,这是属于。就是你侧隐之心发出来的是属于仁的这个范畴所做的事。这样解释这两段话就没有什么矛盾,我们对古文使用的比较精简扼要,我只能就我粗浅的理解使他们之间没有什么矛盾。这一来的话,那就可以避开其他的问题,说什么恻隐之心就是仁。其实恻隐之心要做出来行为之后才是仁、才是义、才是礼、才是智。因为在孟子书里面的有关善的用法没有例外的,只要谈到善是个名词都是指行为,没有任何地方不是指行为的。如果善指行为的话,他怎么可能是先天的属于人的某种本质呢?


                            IP属地:广东14楼2020-04-01 17:11
                            回复
                              所以,这就是我们在这个阅读的时候知道,在孟子里面绝对没有人性本善的念头。你一定要说的话只能说还是向善。因为这是侧隐之心,心的四端是你有的。他还用很多比喻来说像水开始流、火开始烧、野兽奔向旷野。他都用三个动态的方式描写人跟善的关系,就是人类要行善的时候或者百姓要归向一个仁德的国君的时候,兽之走圹,都用一种动态的方式来描写人对于善的一种倾向、一种要求。对善的归往,没有例外。所以我们在研究儒家的时候,在这个地方就可以解决长期以来的这个问题。尤其在我们这边提到所谓的: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前面的是讲的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后面就说这个。一个人真诚到极点叫做至诚。未有不动者也,不可能不去行善的。这个动当然是指行善,因为前面所谈的都是对父母如何、对朋友如何是指行善的。相反的,他说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你不真诚的话,你没有能够行善的。但在这里呢,我们要加一个小小的注解,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真诚也可以行善。为什么?他计较,行善对他有利。但是孟子不认为这个属于行善,当你真诚的去做一件善事的时候这是行善,因为他是出于内在的,会使自己的生命产生变化的。相反的,你如果计较分析厉害。然后你去行善的话。那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我们认为也算行善,因为我们不可能判断一个人内心,但是孟子认为不真诚而做出来的善的行为,他认为不能算是行善。这是孟子比较稍微用词激烈的地方,就是他不跟你妥协。所以我们这边就要说,很多人不真诚而行善。为什么?计较。认为行善是最好的。像西方所说的行善是最有利的。行善就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这样的观点。所以孟子他说过这样的话:至诚,未有不动者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两句话合在一起看,你就知道说这个真诚带来的力量有多大,一定要由内而发才是一个真正的善。而真正的善对人来说的话,那种快乐难以想象。为什么?因为人性向善。所以那个做法是完全符合人性的要求。那么再进一步来看,孟子里面提到出于: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句话太明显了,如果人性跟善的关系可以直接说的话,孟子就不用说比喻了。他说比喻的时候,那就代表说人性不容易直接观察,所以他说人性跟善的关系就好像水跟下的关系,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下的。请问下是水的性,还是水的向?下当然是水的向,水向下流。那这个善呢?善当然是人性的向,人向善走。我们不可能在读这句比喻的时候,把他说成人性等于善,所以人性本善。没有办法这样说,你看到人无有不善,千万不要以为人性本善。他是要用这个方式来说明什么?来用水无有不下比喻人无有不善,他是一个动态的一种过程。用像水向下流是最明显的观察来表示人性向善,这是这个孟子的一种这个说法。


                              IP属地:广东15楼2020-04-01 17: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