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名人志士韩世英(露骨雪侠)
韩相五(1882——1945),字世英,自号“盐川居士”, 漳县盐井汪家庄人。自幼聪颖好学,善读古籍,受业于名儒硕师颉少伯先生,深为其所重。1910年,经北京大学就读,亲聆章太炎先生教诲,颇受其革命思潮的影响,191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历任甘肃中山大学(后改为甘肃学院,即兰大前身)主任干事、教授、出版科主任、甘肃省教育厅督学,1937年卸任回乡,1938年在家乡见到了来西北考察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及王树民,并以以其《重修漳县志》相赠客人,专家在《漳县考察日记》这样描摹:“村口有伟丈夫相候,乃邑名士韩世英君也。状貌魁梧,英气落落,言如其貌”,溢美之词,跃然纸上。1943年任漳县参议会参议长,曾呈文省上申请免除漳县粮赋,惜乎未准。
他治汉学,通经史,为陇上知名学者;他擅书法,善指画,尤精于短文短诗;他为人正直,不善治家产,而特重其家教,所生三子,次子韩瑨、三子韩璋均为北大毕业。
他热心地方文化,对漳县历史沿革、文章典籍、风物名胜等十分爱好,立志为家乡文化事业有所贡献。在甘肃学院任职期间,着手重修县志,他利用业余时间翻阅了大量典籍资料,假期中走访乡野遗老,参观名胜古迹,调查收集文物资料,对民国14年的《漳县志》,“是者存之,误者正之,缺者补之,纷者理之,未及记者续记之”,于1934年完成了《重修漳县志》,自费印刷120余套,大部分馈赠于兰州及本县亲友、名人。当时时漳县的许多碑文如《重修盐井镇河堤碑》、《颉少伯先生行状》 等等多出其手。
韩世英先生,性格豪爽豁达,为人率直不阿,常以清白自励,不与社会同流合污:“百事无成误鹅关,清风雨袖四时寒。平生自问无长处,不使人间造孽钱”。
回乡闲时访友吟诗,常嘲弄世俗,戏谑豪绅,且出口成章,幽默机敏,辛辣尖锐,往往令正直之士开怀捧腹,让奸邪之徒汗颜扫地。某日在席间吟诗面刺以办学为名、变卖庙产、中饱私囊的教育局长:“非僧头似础,席卷庙乾坤。诸寺炳火净,一家成富翁”。
民国年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政府下拨的少量赈灾款大多落入贪官污吏手中,一次他在宴席上讥讽某姓水的乡长道:“处处哀声处处鸣,赈灾原来不济贫。近水楼台先得月,何时照到远乡人?”让其人哭笑不得。
民国时漳县城的规模是“一个西瓜滚出城,两个老汉对烟瓶”,但“民少相公多”,乡长、保长之流为数不少,而且多数贪污腐败,鱼肉百姓,韩世英诗云:“我独说城大,人皆嫌城小。荤荤一大城,百姓何能了?!”
抗战时,国民党军旅长梁某曾驻盐井,盐井百姓受害不浅,调走时乡绅名人设宴送别,相五口占一绝相送:“风雨送行旅,送君如送穷。愿将己不欲,施予东洋人!”梁某十分难堪,又不好发作,悻悻而去。
象这样嬉笑怒骂的打油诗很多,在当时广为流传,如他到兰州城隍庙观看神像时戏作:“四大金刚一团泥,张牙舞爪把我欺。你说你是真罗汉,胆敢同我洗澡去!”《咏盐山寺》道:“慢道盐爷胡子长,身上穿件破衣裳。人间到处高楼起,神庙至今无有墙。”
逝世后,县人有挽联一副:“大笔直书,曾与邑中四万生民请命;正言不讳,誓为人间一切不平疾呼”
韩相五(1882——1945),字世英,自号“盐川居士”, 漳县盐井汪家庄人。自幼聪颖好学,善读古籍,受业于名儒硕师颉少伯先生,深为其所重。1910年,经北京大学就读,亲聆章太炎先生教诲,颇受其革命思潮的影响,191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历任甘肃中山大学(后改为甘肃学院,即兰大前身)主任干事、教授、出版科主任、甘肃省教育厅督学,1937年卸任回乡,1938年在家乡见到了来西北考察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及王树民,并以以其《重修漳县志》相赠客人,专家在《漳县考察日记》这样描摹:“村口有伟丈夫相候,乃邑名士韩世英君也。状貌魁梧,英气落落,言如其貌”,溢美之词,跃然纸上。1943年任漳县参议会参议长,曾呈文省上申请免除漳县粮赋,惜乎未准。
他治汉学,通经史,为陇上知名学者;他擅书法,善指画,尤精于短文短诗;他为人正直,不善治家产,而特重其家教,所生三子,次子韩瑨、三子韩璋均为北大毕业。
他热心地方文化,对漳县历史沿革、文章典籍、风物名胜等十分爱好,立志为家乡文化事业有所贡献。在甘肃学院任职期间,着手重修县志,他利用业余时间翻阅了大量典籍资料,假期中走访乡野遗老,参观名胜古迹,调查收集文物资料,对民国14年的《漳县志》,“是者存之,误者正之,缺者补之,纷者理之,未及记者续记之”,于1934年完成了《重修漳县志》,自费印刷120余套,大部分馈赠于兰州及本县亲友、名人。当时时漳县的许多碑文如《重修盐井镇河堤碑》、《颉少伯先生行状》 等等多出其手。
韩世英先生,性格豪爽豁达,为人率直不阿,常以清白自励,不与社会同流合污:“百事无成误鹅关,清风雨袖四时寒。平生自问无长处,不使人间造孽钱”。
回乡闲时访友吟诗,常嘲弄世俗,戏谑豪绅,且出口成章,幽默机敏,辛辣尖锐,往往令正直之士开怀捧腹,让奸邪之徒汗颜扫地。某日在席间吟诗面刺以办学为名、变卖庙产、中饱私囊的教育局长:“非僧头似础,席卷庙乾坤。诸寺炳火净,一家成富翁”。
民国年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政府下拨的少量赈灾款大多落入贪官污吏手中,一次他在宴席上讥讽某姓水的乡长道:“处处哀声处处鸣,赈灾原来不济贫。近水楼台先得月,何时照到远乡人?”让其人哭笑不得。
民国时漳县城的规模是“一个西瓜滚出城,两个老汉对烟瓶”,但“民少相公多”,乡长、保长之流为数不少,而且多数贪污腐败,鱼肉百姓,韩世英诗云:“我独说城大,人皆嫌城小。荤荤一大城,百姓何能了?!”
抗战时,国民党军旅长梁某曾驻盐井,盐井百姓受害不浅,调走时乡绅名人设宴送别,相五口占一绝相送:“风雨送行旅,送君如送穷。愿将己不欲,施予东洋人!”梁某十分难堪,又不好发作,悻悻而去。
象这样嬉笑怒骂的打油诗很多,在当时广为流传,如他到兰州城隍庙观看神像时戏作:“四大金刚一团泥,张牙舞爪把我欺。你说你是真罗汉,胆敢同我洗澡去!”《咏盐山寺》道:“慢道盐爷胡子长,身上穿件破衣裳。人间到处高楼起,神庙至今无有墙。”
逝世后,县人有挽联一副:“大笔直书,曾与邑中四万生民请命;正言不讳,誓为人间一切不平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