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和姐姐的爱情为何是神圣的爱情,又为何会实现哲学上意义的问题,我会做出如下的阐释和论证,而能够到达上述条件的前提是,首先你得有一个姐姐,这里的姐姐并非一定是亲姐(但多指亲姐),而是具有这类角色特性的人,其次你必须对她有足够的好感。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现实的意义,和幸福的意义以及爱情的意义。
这是大致模板:现实意义→幸福意义→爱情意义→俄狄浦斯情结→神经症内心冲突→原欲→和姐姐爱恋的好处→现实中的麻烦→解决的方法论
以下所做的开头的三大部分看似与姐姐相恋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但都是为了让你更深刻的意识到和姐姐的爱情有多么的美好,这样对现实深刻的见解可以赋予这一爱情神圣的不可约束性。
从现实意义→幸福意义→爱情意义,由宏观人类发展逐渐缩小到个体情感意义问题,就是为了更方便的阐述下面与姐姐相恋有直接关系的关键问题。
我首先要借用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一段话来展开描述。
现实是想象的现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有这项共同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施泰德洞穴的艺术家可能真的相信有狮人守护灵的存在。虽然也有些巫师是骗子,但多半都是真诚相信有神与恶魔的存在。
至于百万富翁,他们多数也是真诚的想象世界上与金钱和有限公司。而对于活跃的人权主义者来说,他们多半也是真诚地相信人权的存在,虽然其实所谓的联合国、利比亚和人权都只是我们想象出的概念,但在2011年,我们说联合国要去利比亚政府尊重其公民的人权,并没有人会认为这句话是谎话。
虽然现实是虚拟的,而社会也确实需要这种想象,共同的想象是社会能够运转的条件。但是并不能因此就不说它们是虚拟的。
它们确实是虚拟的,事实不会为了尊重人类或者尊重社会而变化。而且如果不理解它们的虚拟性,就不能理解人类之中广泛存在的欺骗、隐瞒、斗争。
虽然有人认为这些想象支持了社会的运作,所以不能说它们是虚拟的。而我认为虚拟的就是虚拟的。
说到底人类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社会是运转还是不运转根本无关紧要。虚拟的就是虚拟的,人类认识不到现实的本质就是认识不到。
金钱就是虚拟的数字,法律就是虚构的约束。如果法律有哪怕一点的现实意义那么法律就不需要了,因为即使不那样费力制定法律它也会现实的影响世界。
而它只是编造的。所以要不断的改造,补充,不断的被违反,被利用。
人类在宇宙中就是如此渺小,实际存在的就是重要的。只有认识到法律的虚幻性才不会被法律欺骗。才会明白制裁罪犯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秩序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人造的正义。
才会明白电车难题不过是基于人类建立的虚假的道德观而产生的悖论,才会明白自然是不会存在悖论的。
一切虚拟的都是为了实际存在而服务。为了维护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把虚拟当作事实只不过是愚弄无知之人的手段罢了。
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复杂的思考。如果告诉他们法律是虚幻的他们就会违法。所以要欺骗他们,说法律是真实的,是正义的。
尽管法律事实上在哪里都被玩弄践踏,但是不让他们知道对社会有利。而既然我们已经在思考了,我们就必须承认它是虚幻。
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这就像个博弈游戏,你如果考虑利益,就会被迫加入这个游戏,毕竟人类是社会动物。
法律,道德,社会,金钱,全部都是骗局。人们可以不遵守,可能不被惩罚,即使被惩罚也不过是以暴制暴。
尽管很多智者大部分都还在相信着善良啊秩序啊什么的。在我看来就像是站在真理的殿堂门前抬脚折返一样。
不过我也相信他们只是为了书能卖出去才那么写,或者至少有人是这样的。
因为无论这个世界无论多么真实残酷冷漠,但人总有点信仰才能活得好一点,他们相信的那些真情和意义,应该就是精神性超越生物性的表现,尽管精神性是生物性的派生,但就像现象学认为的一样,此时此刻的感觉对个体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人更愿意活在虚拟和谎言中。
然而他们那样不过是放低自己的精神性来讨好肉体的生存本能罢了,但这并不是说精神性无法超越生物性,只是很少很少。
他们愿意活在谎言中,那么我就想办法制造谎言欺骗他们,夺取他们的价值,那样大家都得到了幸福,你觉得这样也无所谓吗?
这个就是现实。
宗教的骗子会告诉他们,只要相信就好,相信就可以幸福
然后说,捐出你们的财产,因为耶稣说富人是进不了天国的
最后拿这笔钱大吃大喝养女人,现实就是这么回事。
然而知道了一切之后就很难再去追求幸福和快乐了,所以哲人们追求的都是精神的完整性。哲人们追求精神的完整性是因为他们的精神不完整。哲学最初的动机就是认识到自身有所无知。
至于那个理由是单纯的好奇还是从痛苦中觉醒因人而异。然而精神完整又能怎样。世间并没有什么能一句话把一切串联起来的真理。也没有能滴进物质里把物质变成金子的神奇水滴。
所以从马克思和尼采开始哲学就开始追求现实层面的进步了。
在我看来知识的尽头就是一片虚无。历来的哲学家探索真理最终证明的不过是没有真理罢了。知识到达了尽头,那么一切都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相信事情有意义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行动的驱动力。都是自欺欺人。
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那么一切都可以,也都不可以。之后就不再是知识所能解决的了。尼采呼吁重估一切价值,呼吁建立新道德,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句话也是文字游戏。根本就没有真理,而且这也不是真理,只是一个无奈的结论。
但抛除人类自身认为的价值,本就一切没有意义。
纵观人的一生,基本都处于无意义的状态,例行化的进行日常。
然而,也是有办法可以摆脱这种生物性的以及现实虚拟条例的约束的。
我只知道一个办法,答案是人与人的情感,虽然这是利用了人类属于高度社会化动物的生物性特性。 但是仅仅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情感中最有艺术和高度的创造,则可以使精神性摆脱生物性的约束,实现作为人的超越,也能够感受到纯粹的幸福和美好。
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超越生物性的幸福,我们就必须去了解这样的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否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么,更别提得到它了。
对于幸福的定义,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另一派叫作“完善主义”。完善主义,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强调精神上的满足,而另一有影响且较为极端的则是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叔本华,叔本华认为所有的幸福都来源于欲望的满足,而这样的感觉是短暂的,消散之后迎来的则是无聊和困顿,且又有寻求另一欲望的刺激追求诞生。
从人的一生的尺度来讲,人一直徘徊于贫穷和无聊的两端,且时时承受痛苦的折磨,乐总少于苦,这也有进化的功劳,因为进化环境往往充满威胁,只有对威胁的感知足够灵敏,我们才能更好的传承自己的基因,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关注的负面点远多于正面点的生物性基础。
所以苦中作乐是人生常态,而人类却又为何甘愿如此?答案是基因赋予的死亡恐惧以及自然态度。
什么是自然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对一切常见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的、被常人将“对于日常生活的疑问”括号化亦即悬置了的状态。自然态度把有关于我们自身、他人、客体世界的种种问题置而不论,把这些问题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于朴素的直接生活中,我们活在赋予意义的活动里,只在这些活动当中觉察到已构成的“客观意义”这个客体性。
自然态度是构造一个过程的基础,只有当自己把自然世界“放入括号”,而在现象学还原当中只注意自己的意识体验后,才会觉察到这个构成的过程。
这也叫作跳出情境,跳出我们日常生活的情境,以客观而审慎的态度来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对保持自然态度的孤立自我来说,全然看不出这种借由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等术语标示的问题。
只有当我们经过“痛苦的努力”才能将注意力由客体的世界转向于内在意识流。但是,往往有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们不缺乏痛苦,但是缺乏对痛苦的观察和理解。
以至于这个世界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样的跳跃,甚至终其一生都随波逐流苟活在连自己也不明白的日常生活中,即使有些人在某些时刻做到了,但是由于缺乏毅力或者逃避等因素,又让自己回到了日常中,虽不至于与芸芸众生一般,但却错过了许多自我升华的机会。
这些现象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遮蔽”,也是现象学社会学作为现代社会理论思考的内在维度之一的流派内部的努力的基本特征。
行动者在其世界中,在其日常生活中的操劳、烦恼之中,也就是说,在“从事、贯彻、探查、询问、考察、谈论、规定”之中,在“委弃、耽搁、拒绝、苟安”之中,在人云亦云、庸庸碌碌、顾事顾惜中,在欢喜、羡慕、痛恨、自责中,在哀悼和伤心中,貌似不存在矛盾和终极的问题、貌似没有问题然而并非没有问题的状态中,在无序和非理性的状态中,以及其他各类情绪(如焦虑—被遮蔽的焦虑和罪恶感)中的状态。
正是这种“遮蔽”的作用,才使人得以以“例行化” 的方式度尽一生。
而行为主义则贴近于唯意志论的流派,但最为显著的不同是,行为主义者否认“意识”、“灵魂”等概念的存在,只研究能被科学所研究且具有实证性的现象。
对行为主义者而言,所谓“快乐”是由催产素、睾酮素、多巴胺等激素或神经递质作用的结果,而得到这种快乐的最好方法,便是研究有机体的S(刺激)-R(反应)模型,只要掌握了有机体这一模型,正如行为主义之父华生所言,便可以预测、控制、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而放眼人生也是痛苦居多,这种“痛苦体验”究其原因是源于人类的情绪反应,在华生的“小阿尔伯特”(一个婴儿)构造基本条件反射实验时,在多种情境下,“小阿尔伯特”所做出的负面情绪反应居多,且在其他婴儿身上也是如此。
这类非习得性反应是构造条件反应的基础,通过泛化在多种情境中形成触发条件,而未经特定构建的情境则会因类似情境中已存在而未分化的S-R联结而产生迁移,这种迁移正是弗洛伊德所言的移情作用。
弗洛伊德的解释也对应了这样的现象,这可以利用弗洛伊德对爱和移情之爱的解释来作比较,‘所有的爱都是一种重复,一种婴儿期反应的重复;而移情之爱则因为某种不太清楚的原因,被重复束缚道一种远超浪漫爱情的程度。’
弗洛伊德所说的重复,正是对应了华生所说的未分化的S-R模型的迁移。按照线性逻辑推论,以负面情绪居多的习得性反应通过泛化后所产生的S-R联结网络,再经由移情作用普适到类似情境,这种关系经由马太效应呈指数式增长。
即使经由长期的教育使得特定的S-R分化,但也难以对整一个网络形成大的影响,因为环境本身对有机体的刺激输入从来都是偏向于负面S-R模型的,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对于快乐反应的触发条件往往高于负面反应的条件。
随着认知科学与遗传进化学的发展,这些实验结论有力的支撑行为主义研究者的结论。
从遗传进化学的角度来讲,环境常常有不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因素,也正因为如此生物才会处于不断进化的状态,能够剩下来的都是经由环境筛选的,而这种通过筛选的目的以及有机体生存的欲望究其根本都是为了基因的终极目的-“复制”所服务。
为此,基因为它的载体(也就是我们)设下一套精密的程序。而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因为环境总是处于复杂且不断的状态中,而基因常常处于冬眠状态,为了应对复杂的环境,它需要载体能够自行地处理一些变化迅速且复杂的问题。
于是,看似智能的意识诞生了,而为了防止载体叛乱或是不理会基因的目的,基因又为它设下了种种规则与限制,为人们赋予欲望与情绪等,以为自身复制提供保证。
当然,并非所有的基因都这样,而只是多数通过筛选的,都是如此,除开基因突变。基因的自私性也不难解释,从分离畸变、部分基因无用,且许多基因仍处于闭合状态,就可以明白,基因为复制所服务,基因只为载体启用了最低下限的能力,在保证可以完成复制任务的前提下又能节省自己的能量资源,但也有少数人的基因由于突变或是杂合的不一致性,而使得强约束力减弱。
情绪存在的本因正是如此,那些由人们主观地认为最美好的东西,不过是基因用来监察人类是否仍然效忠于基因的工具,也是一套用来进行奖惩的工具。
情绪的产生机制正是如此精密,它通过有机体的感受而产生波折,而有机体的躯体变化是由于电位变化或是激素、神经递质的作用而触发的,而触发的条件则是由基因设定的,基因为此设下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作为基础,不断地在人类的意识模型中传承。
例如恐惧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基因使载体活下去的关键。人类会自然地对蛇类动物产生恐惧感,几乎所有未曾见过蛇的初生婴儿在初次见到蛇都会出现恐惧反应。
在远古时代的人类,倘若有人觉得蛇可爱并上前摸一把,那么他的存活率还有多少?他的基因也无法通过复制而继续保留下去,余下的基因不仅会让有机体的皮质醇等能够产生压力和恐惧的激素分泌水平上升,也会让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上升以做好逃亡的准备,这正是基因为适应环境而设下的规则,也是环境选择保留下的规则。
另一非习得性情绪便是爱,这种爱是更广义的爱,产生这种反应对应的刺激便是基因的目的需求。反之,越是接近这种目的需求,那么关于此类的情绪反应就会越强烈。
而从华生所做的实验便可以观测出,,当一个婴儿在哭泣时,如果抚摸他的身体或是性器官,他便会“咯咯”地笑,眉开眼笑。
这很好的表现了为何性是永恒不衰的话题,也是为何人们谈及两性关系时会展现出极大的兴趣,越接近基因的终极目的-复制,那么类似于催产素、睾酮素、多巴胺、乙酰胆碱等激素和神经递质分泌便会变得越发旺盛,两性关系亦是如此。
所谓爱情正是这种情绪波折(包括低谷点)的产物,契合了基因的目的,情绪的生理反应是所有爱情的必要条件,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情感能被时间冲淡。
首先,先区分情感与情绪的概念。
从关系社会学的角度定义情感,情感是产生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的衍生物,情感作用于个体互动的关系网络之中,而互动网络同样塑造着情感,情感更像是互动网络的一种契约,它无法被还原为个体分析,它只存在于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只有从整个网络整体上看,它才具有意义。
而情感的基础元素便是情绪,行动者通过某种意向性的行为与另一个个体产生联结,在互动的行为刺激中形成特定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情绪类型与反应触发频率构造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框架,亦即对此人的感觉,以及对此人的感觉做出反应的行为。(所以,在对待类似的陌生人身上,我们的大脑为了方便,又会产生移情作用,即采用对待类似的熟人的行为框架来对待这个陌生人。)
这种感觉镶嵌在每一个行为事件中,亦即记忆。正是这些复合联结的产物构造成一个完整的存在体验,即情感。
那么理解情感的定义后便不难理解为何时间可以冲淡情感了。情感联结程度的衰减原因,要么是彼此的互动减少,要么是互动的有效刺激减少,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造成情绪波折的程度趋于平缓,而这种平缓则是会对情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从行为主义的研究出发,那么解释的原因就是因为刺激输入频率减少亦或情绪阈值增加(刺激输入的有效度下降),从而造成对兴奋作用的电位水平、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分泌水平降低,躯体反应和所谓的心理感受减弱;
例如基因赋予人类在两性关系中吸引力的计算法则,而计算过程并非主观意识决定的,完全由潜意识的自发式系统完成,而主观意识只是起承担结果作用,而这种作用就是由于电位、激素、神经递质等生理性因素产生的。
对于这种关系,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有个有趣的比喻,即象与骑象人。这种比喻,象征了两种人类的认知系统,这两种认知系统在不同的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第一种:灵魂与肉体 第二种:显意识与潜意识 第三种:左脑与右脑 第四种:控制化系统与自动化系统 第五种:理性与感性
通过这些名词的名称,我们多少也能看出象象征了什么、骑象人又代表了什么,很显然,这四种分类方法,前者都是骑象人,后者都是象。(对于四种分类方法则不详细探究)
大象:指人内心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各种理性的思考,提出理性的要求,但是却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正如上述行为主义的研究结果,无论是哪种分类方法,它们都一致的认为,骑象人是象的法庭辩护律师。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演化的进程中,人类进化出了一套心理判断的双生系统,一个系统负责判断厌恶程度,另一个系统负责判断喜爱程度,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这也意味着,它们会选取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偏向于哪端,那么你对这个事物的喜厌就会被确定下来。
而这一切,都是在人的无意识中进行的,速度非常快,连人本身都无法察觉到计算过程。这正是所谓的感性,也正是自发式系统。
至于说骑象人是大象的辩护律师,原因是人们对某件事情是否喜爱的判断因素是自身的无意识运算,并非是由合理的理由与逻辑推论判断的结果。
相反的,人们对于自己本身不确切的理由感到不安,这会导致行为与意识不一致,从而造成认知失调。为了调节这种不安,骑象人会编造许多合理的故事和理由来辩护自己的行为。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特别是在道德逻辑上的判断,在受到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姐弟或者兄妹乱伦是不符合道德的,是邪恶的。
然而这些人做出这样的判断并非是合理的思考,而是根据内心那套喜厌系统来进行瞬间判断,随后再利用骑象人对这个判断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辩护。
所以,上述那条吸引力运算程序所产生的情绪感受的产生原因往往是行动者意识无法觉察的。如同这条公式:吸引力=颜值X情绪感受(情感),这个计算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在结果超过基因允许的界限(为增强基因的适应性,但常出现偏差)之后,行动者将被强有力的吸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行动者不明原因真相,将会导致行为与意向性的不一致产生的不适感,这正是上述的认知失调。
正如上述所解释的,人们尝试编造理由使其行为合理化。所以,行动者之间维系情感的语言和行为承诺(契约)其实并不具有长远的维持作用,这个过程起作用的是在承诺过程中的符号刺激、语境加工从而影响激素、递质作用来取得效果的。
客体的名义联结并不会影响关系网络的互动(结婚也是名义的联结,但许多婚姻之所以起到增加亲密度的作用是因为这是作为一种承诺随后在承诺过程中由上述原因所产生的作用)。由此观之,时间之所以能够冲淡感情(包括幸福感和欲望的满足感)是因为有机体长期缺乏相应的刺激,或是由于刺激反应的递减效应(适应性原则)。
这项结论充分有力的论证了叔本华认为人在欲望满足后得到短暂的幸福感,随即是无聊与空虚的观点。而从整个人生的尺度来看,由于负面反应刺激远多于正面刺激,且正面刺激反应之后又会带来负面反应,所以就如同在贫困与无聊中徘徊,在他看来,幸福只是个小插曲,是基因为复制的伟大宏图而设下的诱惑。
正如同这句话,基因的社会规则就是人类的行为本能,基因的社会规律就是人类的生命规律。
但仅仅从微观角度上论述幸福是不够的,还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行为与主观感知的交互作用,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对幸福的分析,而首要阐述的是幸福的主观感知概念。
古希腊的两位哲学家说过两句关于幸福却相反的话:
什么事情都不要去想,就是最快乐的生活方式
另一句:为了幸福,审慎的思维很有必要
相信第一句话的人往往是相信真理而又无法忍受真相的人,他们最鲜明的特点是不完全的认识真理规律,而且认识的过程也并非是热爱和主动的。
正如一副讽刺漫画所描述的:小明与小虎在用箱子小车玩滑坡游戏,小明对小虎说‘真的,简简单单才是真的幸福。因为当你发现事物的本质后,你会发现它相当的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你想得到幸福就得做出改变,而做出这样的改变意味着你要去做不喜欢的事情。’
而当车子加速后,小虎慌忙说‘快看!前边是悬崖!’而小明却用手捂住眼睛‘我看不见。’于是他们摔了下去,小虎‘我不觉得我能享受这种幸福……’
这充分的说明简单的幸福只具有空壳,在面对灾难痛苦的降临时不堪一击,而他们却依旧在安慰自己、欺骗自己,相信上帝相信命运相信多彩的不可预料而又命中注定的幸福,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些自我归因偏差,试图脱离规律、逃避责任,否认世界运转规律逃避现实的机械性。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负担太重了,所以把一切都交给了神,交给了终极拯救者或者是“领头羊”。
而另一句话展现的正与行为主义相似,利用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环境的规律找到相应的刺激,接近幸福的本源,而有机体的行为反应界定了这一切的基础。
对于行为主义感知的交互作用,机能主义对其作出了充分的规律阐述。机能主义迥异于常人理解的目标导向行为分析。根据目标模型,产生行为的原因在于实现某一目标(即行为受目的驱使)。
有机体渴望获得某个物体或达到某种状态而采取行动。例如,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知状态,而这种状态是我们想达到的,所以我们才会产生行动。
而机能主义则是从更高层次对此做出解释。从局部来看,这种渴望确实能经由满足而达到幸福状态,但这只是行为的附带现象。为了说明这种差异,假设有个人认为‘我饿了,我想吃东西。’
随后他走向冰箱取食物。而机能主义主张这种想法并不会发起行动(想法只是附带出现的)。此人走向冰箱,仅仅是因为过去感到饥饿时在冰箱里发现过食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新角度,但后来的人证明了这只适用于自动化系统,甚至可以说理论本身也不完全正确。)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幸福作为一种情绪体验与主观感知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符合这种适应性行为所附带的现象(这种角度下的主语并非基因而是行为),这种现象正属于S-R反应联结模型的反应结果。那么如何理解所谓的“命运的幸福”呢?
命运的现象令许多人疑惑不已,而在自然选择理论中,根本无命运这一说法,并且这个过程是没有目的性的。种群中的个体会发生随机变异,某些变异具有适应性,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因而得以选择并延续。
因此,尽管自然选择是积极的过程,但它并不具有目的导向。两栖动物不会这样想:“哎呀,如果我能弄清怎样在陆地上产卵,那么我就能成为爬行动物了!”
事实上,由于随机变化的结果,某些两栖动物是在更为坚硬的甲壳内产卵的。随着地球逐渐变得更为温暖和干燥,这些卵更具有生存优势。最终,这些动物演化为爬行动物。
整个过程都是随机选择的结果,不具有目的性。正如所罗门阿施所言“自然选择……没有目的却产生了与有目的行为相同的结果。”
而命运论真是犯了这样的逻辑错误,将结果当成了原因。
行为的机能主义观与自然选择的过程非常相似。就像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理特征是由其适应性结果所塑造的。得到强化的行为能巩固或重复,未获得强化的行为则会减弱和消失。
就像在陆地上孵卵可以提高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一样,适应性行为也成为动物生存技能的一部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行为对于幸福的影响,讲述桑代克的效果律是不可或缺的。桑代克在对工具性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析充分说明了特定行为的形成。
因为幸福作为某种适应性行为的附带现象和反应,那么了解这种行为的形成条件至关重要,而且这也能充分说明固化的格式塔模式(即人际上的行为模式)的形成原因。
桑代克把各种动物关在迷箱里。把食物放在迷箱外。当动物表现出桑代克任意规定的正确反应时,动物就能逃离迷箱,获得食物。
首先,动物会表现出随意的行为(这些随意动作在概念上类似于种群成员所发生的随机变异)。有时,动物会碰巧做出桑代克规定的正确反应,因而动物可逃离迷箱并获取食物。之后再把动物放入迷箱,它就能更快地做出正确反应。经过多次这样的尝试,一把动物放进迷箱,它就能马上做出正确反应。
行为主义用S-R联结来分析这种行为。食物的强化作用使得行为(反应)和迷箱(刺激)建立联系。一旦把动物放入迷箱,它就会表现出与环境线索联系最为紧密的任何行为。
这种情况下,此反应就是桑代克事先确定的正确反应。行为主义者认为,特别要注意动物从来不会为了逃离迷箱或得到食物而做出正确的动作。
相反,动物之所以做出所谓的正确反应,仅仅是与其他行为相比,这种行为通过食物的强化作用与迷箱刺激联结最为紧密。
桑代克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学习涉及的过程显然为一种选择过程。动物面对某种困境或“情境”。它会表现出各种反应,由它的天生本能或者先前的训练决定。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现实的意义,和幸福的意义以及爱情的意义。
这是大致模板:现实意义→幸福意义→爱情意义→俄狄浦斯情结→神经症内心冲突→原欲→和姐姐爱恋的好处→现实中的麻烦→解决的方法论
以下所做的开头的三大部分看似与姐姐相恋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但都是为了让你更深刻的意识到和姐姐的爱情有多么的美好,这样对现实深刻的见解可以赋予这一爱情神圣的不可约束性。
从现实意义→幸福意义→爱情意义,由宏观人类发展逐渐缩小到个体情感意义问题,就是为了更方便的阐述下面与姐姐相恋有直接关系的关键问题。
我首先要借用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一段话来展开描述。
现实是想象的现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有这项共同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施泰德洞穴的艺术家可能真的相信有狮人守护灵的存在。虽然也有些巫师是骗子,但多半都是真诚相信有神与恶魔的存在。
至于百万富翁,他们多数也是真诚的想象世界上与金钱和有限公司。而对于活跃的人权主义者来说,他们多半也是真诚地相信人权的存在,虽然其实所谓的联合国、利比亚和人权都只是我们想象出的概念,但在2011年,我们说联合国要去利比亚政府尊重其公民的人权,并没有人会认为这句话是谎话。
虽然现实是虚拟的,而社会也确实需要这种想象,共同的想象是社会能够运转的条件。但是并不能因此就不说它们是虚拟的。
它们确实是虚拟的,事实不会为了尊重人类或者尊重社会而变化。而且如果不理解它们的虚拟性,就不能理解人类之中广泛存在的欺骗、隐瞒、斗争。
虽然有人认为这些想象支持了社会的运作,所以不能说它们是虚拟的。而我认为虚拟的就是虚拟的。
说到底人类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社会是运转还是不运转根本无关紧要。虚拟的就是虚拟的,人类认识不到现实的本质就是认识不到。
金钱就是虚拟的数字,法律就是虚构的约束。如果法律有哪怕一点的现实意义那么法律就不需要了,因为即使不那样费力制定法律它也会现实的影响世界。
而它只是编造的。所以要不断的改造,补充,不断的被违反,被利用。
人类在宇宙中就是如此渺小,实际存在的就是重要的。只有认识到法律的虚幻性才不会被法律欺骗。才会明白制裁罪犯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秩序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人造的正义。
才会明白电车难题不过是基于人类建立的虚假的道德观而产生的悖论,才会明白自然是不会存在悖论的。
一切虚拟的都是为了实际存在而服务。为了维护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把虚拟当作事实只不过是愚弄无知之人的手段罢了。
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复杂的思考。如果告诉他们法律是虚幻的他们就会违法。所以要欺骗他们,说法律是真实的,是正义的。
尽管法律事实上在哪里都被玩弄践踏,但是不让他们知道对社会有利。而既然我们已经在思考了,我们就必须承认它是虚幻。
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这就像个博弈游戏,你如果考虑利益,就会被迫加入这个游戏,毕竟人类是社会动物。
法律,道德,社会,金钱,全部都是骗局。人们可以不遵守,可能不被惩罚,即使被惩罚也不过是以暴制暴。
尽管很多智者大部分都还在相信着善良啊秩序啊什么的。在我看来就像是站在真理的殿堂门前抬脚折返一样。
不过我也相信他们只是为了书能卖出去才那么写,或者至少有人是这样的。
因为无论这个世界无论多么真实残酷冷漠,但人总有点信仰才能活得好一点,他们相信的那些真情和意义,应该就是精神性超越生物性的表现,尽管精神性是生物性的派生,但就像现象学认为的一样,此时此刻的感觉对个体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人更愿意活在虚拟和谎言中。
然而他们那样不过是放低自己的精神性来讨好肉体的生存本能罢了,但这并不是说精神性无法超越生物性,只是很少很少。
他们愿意活在谎言中,那么我就想办法制造谎言欺骗他们,夺取他们的价值,那样大家都得到了幸福,你觉得这样也无所谓吗?
这个就是现实。
宗教的骗子会告诉他们,只要相信就好,相信就可以幸福
然后说,捐出你们的财产,因为耶稣说富人是进不了天国的
最后拿这笔钱大吃大喝养女人,现实就是这么回事。
然而知道了一切之后就很难再去追求幸福和快乐了,所以哲人们追求的都是精神的完整性。哲人们追求精神的完整性是因为他们的精神不完整。哲学最初的动机就是认识到自身有所无知。
至于那个理由是单纯的好奇还是从痛苦中觉醒因人而异。然而精神完整又能怎样。世间并没有什么能一句话把一切串联起来的真理。也没有能滴进物质里把物质变成金子的神奇水滴。
所以从马克思和尼采开始哲学就开始追求现实层面的进步了。
在我看来知识的尽头就是一片虚无。历来的哲学家探索真理最终证明的不过是没有真理罢了。知识到达了尽头,那么一切都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相信事情有意义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行动的驱动力。都是自欺欺人。
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那么一切都可以,也都不可以。之后就不再是知识所能解决的了。尼采呼吁重估一切价值,呼吁建立新道德,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句话也是文字游戏。根本就没有真理,而且这也不是真理,只是一个无奈的结论。
但抛除人类自身认为的价值,本就一切没有意义。
纵观人的一生,基本都处于无意义的状态,例行化的进行日常。
然而,也是有办法可以摆脱这种生物性的以及现实虚拟条例的约束的。
我只知道一个办法,答案是人与人的情感,虽然这是利用了人类属于高度社会化动物的生物性特性。 但是仅仅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情感中最有艺术和高度的创造,则可以使精神性摆脱生物性的约束,实现作为人的超越,也能够感受到纯粹的幸福和美好。
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超越生物性的幸福,我们就必须去了解这样的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否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么,更别提得到它了。
对于幸福的定义,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另一派叫作“完善主义”。完善主义,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强调精神上的满足,而另一有影响且较为极端的则是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叔本华,叔本华认为所有的幸福都来源于欲望的满足,而这样的感觉是短暂的,消散之后迎来的则是无聊和困顿,且又有寻求另一欲望的刺激追求诞生。
从人的一生的尺度来讲,人一直徘徊于贫穷和无聊的两端,且时时承受痛苦的折磨,乐总少于苦,这也有进化的功劳,因为进化环境往往充满威胁,只有对威胁的感知足够灵敏,我们才能更好的传承自己的基因,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关注的负面点远多于正面点的生物性基础。
所以苦中作乐是人生常态,而人类却又为何甘愿如此?答案是基因赋予的死亡恐惧以及自然态度。
什么是自然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对一切常见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的、被常人将“对于日常生活的疑问”括号化亦即悬置了的状态。自然态度把有关于我们自身、他人、客体世界的种种问题置而不论,把这些问题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于朴素的直接生活中,我们活在赋予意义的活动里,只在这些活动当中觉察到已构成的“客观意义”这个客体性。
自然态度是构造一个过程的基础,只有当自己把自然世界“放入括号”,而在现象学还原当中只注意自己的意识体验后,才会觉察到这个构成的过程。
这也叫作跳出情境,跳出我们日常生活的情境,以客观而审慎的态度来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对保持自然态度的孤立自我来说,全然看不出这种借由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等术语标示的问题。
只有当我们经过“痛苦的努力”才能将注意力由客体的世界转向于内在意识流。但是,往往有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们不缺乏痛苦,但是缺乏对痛苦的观察和理解。
以至于这个世界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样的跳跃,甚至终其一生都随波逐流苟活在连自己也不明白的日常生活中,即使有些人在某些时刻做到了,但是由于缺乏毅力或者逃避等因素,又让自己回到了日常中,虽不至于与芸芸众生一般,但却错过了许多自我升华的机会。
这些现象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遮蔽”,也是现象学社会学作为现代社会理论思考的内在维度之一的流派内部的努力的基本特征。
行动者在其世界中,在其日常生活中的操劳、烦恼之中,也就是说,在“从事、贯彻、探查、询问、考察、谈论、规定”之中,在“委弃、耽搁、拒绝、苟安”之中,在人云亦云、庸庸碌碌、顾事顾惜中,在欢喜、羡慕、痛恨、自责中,在哀悼和伤心中,貌似不存在矛盾和终极的问题、貌似没有问题然而并非没有问题的状态中,在无序和非理性的状态中,以及其他各类情绪(如焦虑—被遮蔽的焦虑和罪恶感)中的状态。
正是这种“遮蔽”的作用,才使人得以以“例行化” 的方式度尽一生。
而行为主义则贴近于唯意志论的流派,但最为显著的不同是,行为主义者否认“意识”、“灵魂”等概念的存在,只研究能被科学所研究且具有实证性的现象。
对行为主义者而言,所谓“快乐”是由催产素、睾酮素、多巴胺等激素或神经递质作用的结果,而得到这种快乐的最好方法,便是研究有机体的S(刺激)-R(反应)模型,只要掌握了有机体这一模型,正如行为主义之父华生所言,便可以预测、控制、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而放眼人生也是痛苦居多,这种“痛苦体验”究其原因是源于人类的情绪反应,在华生的“小阿尔伯特”(一个婴儿)构造基本条件反射实验时,在多种情境下,“小阿尔伯特”所做出的负面情绪反应居多,且在其他婴儿身上也是如此。
这类非习得性反应是构造条件反应的基础,通过泛化在多种情境中形成触发条件,而未经特定构建的情境则会因类似情境中已存在而未分化的S-R联结而产生迁移,这种迁移正是弗洛伊德所言的移情作用。
弗洛伊德的解释也对应了这样的现象,这可以利用弗洛伊德对爱和移情之爱的解释来作比较,‘所有的爱都是一种重复,一种婴儿期反应的重复;而移情之爱则因为某种不太清楚的原因,被重复束缚道一种远超浪漫爱情的程度。’
弗洛伊德所说的重复,正是对应了华生所说的未分化的S-R模型的迁移。按照线性逻辑推论,以负面情绪居多的习得性反应通过泛化后所产生的S-R联结网络,再经由移情作用普适到类似情境,这种关系经由马太效应呈指数式增长。
即使经由长期的教育使得特定的S-R分化,但也难以对整一个网络形成大的影响,因为环境本身对有机体的刺激输入从来都是偏向于负面S-R模型的,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对于快乐反应的触发条件往往高于负面反应的条件。
随着认知科学与遗传进化学的发展,这些实验结论有力的支撑行为主义研究者的结论。
从遗传进化学的角度来讲,环境常常有不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因素,也正因为如此生物才会处于不断进化的状态,能够剩下来的都是经由环境筛选的,而这种通过筛选的目的以及有机体生存的欲望究其根本都是为了基因的终极目的-“复制”所服务。
为此,基因为它的载体(也就是我们)设下一套精密的程序。而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因为环境总是处于复杂且不断的状态中,而基因常常处于冬眠状态,为了应对复杂的环境,它需要载体能够自行地处理一些变化迅速且复杂的问题。
于是,看似智能的意识诞生了,而为了防止载体叛乱或是不理会基因的目的,基因又为它设下了种种规则与限制,为人们赋予欲望与情绪等,以为自身复制提供保证。
当然,并非所有的基因都这样,而只是多数通过筛选的,都是如此,除开基因突变。基因的自私性也不难解释,从分离畸变、部分基因无用,且许多基因仍处于闭合状态,就可以明白,基因为复制所服务,基因只为载体启用了最低下限的能力,在保证可以完成复制任务的前提下又能节省自己的能量资源,但也有少数人的基因由于突变或是杂合的不一致性,而使得强约束力减弱。
情绪存在的本因正是如此,那些由人们主观地认为最美好的东西,不过是基因用来监察人类是否仍然效忠于基因的工具,也是一套用来进行奖惩的工具。
情绪的产生机制正是如此精密,它通过有机体的感受而产生波折,而有机体的躯体变化是由于电位变化或是激素、神经递质的作用而触发的,而触发的条件则是由基因设定的,基因为此设下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作为基础,不断地在人类的意识模型中传承。
例如恐惧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基因使载体活下去的关键。人类会自然地对蛇类动物产生恐惧感,几乎所有未曾见过蛇的初生婴儿在初次见到蛇都会出现恐惧反应。
在远古时代的人类,倘若有人觉得蛇可爱并上前摸一把,那么他的存活率还有多少?他的基因也无法通过复制而继续保留下去,余下的基因不仅会让有机体的皮质醇等能够产生压力和恐惧的激素分泌水平上升,也会让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上升以做好逃亡的准备,这正是基因为适应环境而设下的规则,也是环境选择保留下的规则。
另一非习得性情绪便是爱,这种爱是更广义的爱,产生这种反应对应的刺激便是基因的目的需求。反之,越是接近这种目的需求,那么关于此类的情绪反应就会越强烈。
而从华生所做的实验便可以观测出,,当一个婴儿在哭泣时,如果抚摸他的身体或是性器官,他便会“咯咯”地笑,眉开眼笑。
这很好的表现了为何性是永恒不衰的话题,也是为何人们谈及两性关系时会展现出极大的兴趣,越接近基因的终极目的-复制,那么类似于催产素、睾酮素、多巴胺、乙酰胆碱等激素和神经递质分泌便会变得越发旺盛,两性关系亦是如此。
所谓爱情正是这种情绪波折(包括低谷点)的产物,契合了基因的目的,情绪的生理反应是所有爱情的必要条件,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情感能被时间冲淡。
首先,先区分情感与情绪的概念。
从关系社会学的角度定义情感,情感是产生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的衍生物,情感作用于个体互动的关系网络之中,而互动网络同样塑造着情感,情感更像是互动网络的一种契约,它无法被还原为个体分析,它只存在于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只有从整个网络整体上看,它才具有意义。
而情感的基础元素便是情绪,行动者通过某种意向性的行为与另一个个体产生联结,在互动的行为刺激中形成特定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情绪类型与反应触发频率构造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框架,亦即对此人的感觉,以及对此人的感觉做出反应的行为。(所以,在对待类似的陌生人身上,我们的大脑为了方便,又会产生移情作用,即采用对待类似的熟人的行为框架来对待这个陌生人。)
这种感觉镶嵌在每一个行为事件中,亦即记忆。正是这些复合联结的产物构造成一个完整的存在体验,即情感。
那么理解情感的定义后便不难理解为何时间可以冲淡情感了。情感联结程度的衰减原因,要么是彼此的互动减少,要么是互动的有效刺激减少,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造成情绪波折的程度趋于平缓,而这种平缓则是会对情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从行为主义的研究出发,那么解释的原因就是因为刺激输入频率减少亦或情绪阈值增加(刺激输入的有效度下降),从而造成对兴奋作用的电位水平、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分泌水平降低,躯体反应和所谓的心理感受减弱;
例如基因赋予人类在两性关系中吸引力的计算法则,而计算过程并非主观意识决定的,完全由潜意识的自发式系统完成,而主观意识只是起承担结果作用,而这种作用就是由于电位、激素、神经递质等生理性因素产生的。
对于这种关系,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有个有趣的比喻,即象与骑象人。这种比喻,象征了两种人类的认知系统,这两种认知系统在不同的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第一种:灵魂与肉体 第二种:显意识与潜意识 第三种:左脑与右脑 第四种:控制化系统与自动化系统 第五种:理性与感性
通过这些名词的名称,我们多少也能看出象象征了什么、骑象人又代表了什么,很显然,这四种分类方法,前者都是骑象人,后者都是象。(对于四种分类方法则不详细探究)
大象:指人内心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各种理性的思考,提出理性的要求,但是却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正如上述行为主义的研究结果,无论是哪种分类方法,它们都一致的认为,骑象人是象的法庭辩护律师。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演化的进程中,人类进化出了一套心理判断的双生系统,一个系统负责判断厌恶程度,另一个系统负责判断喜爱程度,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这也意味着,它们会选取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偏向于哪端,那么你对这个事物的喜厌就会被确定下来。
而这一切,都是在人的无意识中进行的,速度非常快,连人本身都无法察觉到计算过程。这正是所谓的感性,也正是自发式系统。
至于说骑象人是大象的辩护律师,原因是人们对某件事情是否喜爱的判断因素是自身的无意识运算,并非是由合理的理由与逻辑推论判断的结果。
相反的,人们对于自己本身不确切的理由感到不安,这会导致行为与意识不一致,从而造成认知失调。为了调节这种不安,骑象人会编造许多合理的故事和理由来辩护自己的行为。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特别是在道德逻辑上的判断,在受到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姐弟或者兄妹乱伦是不符合道德的,是邪恶的。
然而这些人做出这样的判断并非是合理的思考,而是根据内心那套喜厌系统来进行瞬间判断,随后再利用骑象人对这个判断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辩护。
所以,上述那条吸引力运算程序所产生的情绪感受的产生原因往往是行动者意识无法觉察的。如同这条公式:吸引力=颜值X情绪感受(情感),这个计算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在结果超过基因允许的界限(为增强基因的适应性,但常出现偏差)之后,行动者将被强有力的吸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行动者不明原因真相,将会导致行为与意向性的不一致产生的不适感,这正是上述的认知失调。
正如上述所解释的,人们尝试编造理由使其行为合理化。所以,行动者之间维系情感的语言和行为承诺(契约)其实并不具有长远的维持作用,这个过程起作用的是在承诺过程中的符号刺激、语境加工从而影响激素、递质作用来取得效果的。
客体的名义联结并不会影响关系网络的互动(结婚也是名义的联结,但许多婚姻之所以起到增加亲密度的作用是因为这是作为一种承诺随后在承诺过程中由上述原因所产生的作用)。由此观之,时间之所以能够冲淡感情(包括幸福感和欲望的满足感)是因为有机体长期缺乏相应的刺激,或是由于刺激反应的递减效应(适应性原则)。
这项结论充分有力的论证了叔本华认为人在欲望满足后得到短暂的幸福感,随即是无聊与空虚的观点。而从整个人生的尺度来看,由于负面反应刺激远多于正面刺激,且正面刺激反应之后又会带来负面反应,所以就如同在贫困与无聊中徘徊,在他看来,幸福只是个小插曲,是基因为复制的伟大宏图而设下的诱惑。
正如同这句话,基因的社会规则就是人类的行为本能,基因的社会规律就是人类的生命规律。
但仅仅从微观角度上论述幸福是不够的,还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行为与主观感知的交互作用,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对幸福的分析,而首要阐述的是幸福的主观感知概念。
古希腊的两位哲学家说过两句关于幸福却相反的话:
什么事情都不要去想,就是最快乐的生活方式
另一句:为了幸福,审慎的思维很有必要
相信第一句话的人往往是相信真理而又无法忍受真相的人,他们最鲜明的特点是不完全的认识真理规律,而且认识的过程也并非是热爱和主动的。
正如一副讽刺漫画所描述的:小明与小虎在用箱子小车玩滑坡游戏,小明对小虎说‘真的,简简单单才是真的幸福。因为当你发现事物的本质后,你会发现它相当的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你想得到幸福就得做出改变,而做出这样的改变意味着你要去做不喜欢的事情。’
而当车子加速后,小虎慌忙说‘快看!前边是悬崖!’而小明却用手捂住眼睛‘我看不见。’于是他们摔了下去,小虎‘我不觉得我能享受这种幸福……’
这充分的说明简单的幸福只具有空壳,在面对灾难痛苦的降临时不堪一击,而他们却依旧在安慰自己、欺骗自己,相信上帝相信命运相信多彩的不可预料而又命中注定的幸福,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些自我归因偏差,试图脱离规律、逃避责任,否认世界运转规律逃避现实的机械性。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负担太重了,所以把一切都交给了神,交给了终极拯救者或者是“领头羊”。
而另一句话展现的正与行为主义相似,利用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环境的规律找到相应的刺激,接近幸福的本源,而有机体的行为反应界定了这一切的基础。
对于行为主义感知的交互作用,机能主义对其作出了充分的规律阐述。机能主义迥异于常人理解的目标导向行为分析。根据目标模型,产生行为的原因在于实现某一目标(即行为受目的驱使)。
有机体渴望获得某个物体或达到某种状态而采取行动。例如,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知状态,而这种状态是我们想达到的,所以我们才会产生行动。
而机能主义则是从更高层次对此做出解释。从局部来看,这种渴望确实能经由满足而达到幸福状态,但这只是行为的附带现象。为了说明这种差异,假设有个人认为‘我饿了,我想吃东西。’
随后他走向冰箱取食物。而机能主义主张这种想法并不会发起行动(想法只是附带出现的)。此人走向冰箱,仅仅是因为过去感到饥饿时在冰箱里发现过食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新角度,但后来的人证明了这只适用于自动化系统,甚至可以说理论本身也不完全正确。)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幸福作为一种情绪体验与主观感知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符合这种适应性行为所附带的现象(这种角度下的主语并非基因而是行为),这种现象正属于S-R反应联结模型的反应结果。那么如何理解所谓的“命运的幸福”呢?
命运的现象令许多人疑惑不已,而在自然选择理论中,根本无命运这一说法,并且这个过程是没有目的性的。种群中的个体会发生随机变异,某些变异具有适应性,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因而得以选择并延续。
因此,尽管自然选择是积极的过程,但它并不具有目的导向。两栖动物不会这样想:“哎呀,如果我能弄清怎样在陆地上产卵,那么我就能成为爬行动物了!”
事实上,由于随机变化的结果,某些两栖动物是在更为坚硬的甲壳内产卵的。随着地球逐渐变得更为温暖和干燥,这些卵更具有生存优势。最终,这些动物演化为爬行动物。
整个过程都是随机选择的结果,不具有目的性。正如所罗门阿施所言“自然选择……没有目的却产生了与有目的行为相同的结果。”
而命运论真是犯了这样的逻辑错误,将结果当成了原因。
行为的机能主义观与自然选择的过程非常相似。就像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理特征是由其适应性结果所塑造的。得到强化的行为能巩固或重复,未获得强化的行为则会减弱和消失。
就像在陆地上孵卵可以提高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一样,适应性行为也成为动物生存技能的一部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行为对于幸福的影响,讲述桑代克的效果律是不可或缺的。桑代克在对工具性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析充分说明了特定行为的形成。
因为幸福作为某种适应性行为的附带现象和反应,那么了解这种行为的形成条件至关重要,而且这也能充分说明固化的格式塔模式(即人际上的行为模式)的形成原因。
桑代克把各种动物关在迷箱里。把食物放在迷箱外。当动物表现出桑代克任意规定的正确反应时,动物就能逃离迷箱,获得食物。
首先,动物会表现出随意的行为(这些随意动作在概念上类似于种群成员所发生的随机变异)。有时,动物会碰巧做出桑代克规定的正确反应,因而动物可逃离迷箱并获取食物。之后再把动物放入迷箱,它就能更快地做出正确反应。经过多次这样的尝试,一把动物放进迷箱,它就能马上做出正确反应。
行为主义用S-R联结来分析这种行为。食物的强化作用使得行为(反应)和迷箱(刺激)建立联系。一旦把动物放入迷箱,它就会表现出与环境线索联系最为紧密的任何行为。
这种情况下,此反应就是桑代克事先确定的正确反应。行为主义者认为,特别要注意动物从来不会为了逃离迷箱或得到食物而做出正确的动作。
相反,动物之所以做出所谓的正确反应,仅仅是与其他行为相比,这种行为通过食物的强化作用与迷箱刺激联结最为紧密。
桑代克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学习涉及的过程显然为一种选择过程。动物面对某种困境或“情境”。它会表现出各种反应,由它的天生本能或者先前的训练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