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爱青吧 关注:36,745贴子:575,813

回复:这个杀人抛尸案件留下的线索很多。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大脱不开关联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9楼2020-08-01 19:32
回复
    楼主咋不更了呢


    IP属地:辽宁280楼2020-08-12 13:00
    回复
      很多东西需要很多时间,精力来回揣摩,感悟。以上文字也是随思路匆匆写就,很多错别字,逻辑有些地方混乱。也没做改动。基本表达出我对该案的分析的思路。期间颇多困惑无解,深夜静思无眠。几次想要放弃,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希望我的思路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由于很多资料都不是太准确详实,所以再分析下去意义不大。如果有新的感悟我会继续发上来,供大家参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81楼2020-08-13 16:53
      收起回复
        我隐隐之中感觉凶手就藏在南大里。为什么这么说,如果该案遇害的南大学生不是成教生,而是科班的大学生。那么学生失踪不久就会被发现,说明凶手很对受害人的选择是精心挑选的。也对成教生的学习,生活作息管理也很熟悉。说起成教生,大家了解的很少。内里的东西我比大家知道的多一些。在96年,成教生是需要参加成人高考的,过了分数线才录入学籍备案。分数不过线是拿不到毕业证的。由于是成人教育系列,所以管理很宽松。不是内里熟悉的人不会知道其中的弯弯绕绕的。而且凶手选择的是新生,而不是老生。主要是新生刚到新环境,一切还都不熟悉,容易下手,也容易得手!而且,多次多地点抛尸不被发现,留下的包装基本没留下有价值的线索。一个普通犯罪分子在那个年代作案能不留下指纹就已经不简单了。更别说能想到DNA技术了,凶手对作案痕迹的处理的思维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符,起码思维要超越当时的普通大众的认知。绝不会是一个社会底层人能做到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82楼2020-08-24 00:19
        收起回复
          不论真实情况什么样,楼主的分析我很佩服。


          来自iPhone客户端284楼2020-08-25 22:03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85楼2020-08-25 22:20
            回复
              在96年,家里能有个vcd看看港片,打打游戏机就已经很ok了。不像现在是个信息时代,随时能上网浏览需要的信息资料。我在96年就只是知道警察会通过指纹侦查犯罪。dna指纹技术听都没听说过。即使是现在也只是听到过用dna技术破获某大案的新闻,至于具体是什么技术就不会再深究了。南大碎尸案中,证物很多,但有价值的线索很少。在刑事侦破检验中有句名言,每一次接触都会留下痕迹。这件案件即使放到20年后的现在,以现在高度发达的科技刑侦技术,对一百年前疑案的开膛手杰克的身份也能大致认定。但对南大案却很难找到突破口。即使请来华人神探李昌钰也无能为力。说明凶手对犯罪痕迹的处理是颇具专业功底也是滴水不漏的,同样对警方的侦破技术手段和后期发展也是相当了解的。以96年当时一个普通犯罪分子的认知是很难有这种知识储备和防范手段的。这个犯罪分子很不简单!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86楼2020-08-27 12:14
              回复
                分析的很好啊...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87楼2020-08-27 13:48
                回复
                  这起案件案发至今,仍无法侦破。罪犯几乎做的天衣无缝。可以这么说,罪犯每个细节都考虑的很周全。应该是个老手。这次96南大碎尸案绝不会是凶手首次作案。至少之前。在南大附近也应该有过类似的失踪未破的疑案。我查看了一下,1992年11月10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陈彪院士在去往南京大学的途中失踪,至今未果。感觉些两起案件从地理位置闹市和南大的关联来说高度重合。感觉这两起案件有并案侦查的必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88楼2020-08-28 19:06
                  收起回复
                    南大陈彪院士失踪案:1992年11月10日上午6时半,刚年满70的陈彪老者从南京市北京东路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出发,到南京大学天文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这段路并不算长,对这位老者来说极为熟悉,他不知走过多少遍了,骑自行车15分钟也确保能到。然而从他出门走上这条路,就神秘失踪了。
                    当天早晨9时许,在南京大学天文系会议室里,人们焦急地等着这位老科学家是左等右等不见来。会议主办人员往老者家里打电话询问,家人回答早就出发了! 上午10时许,会议主办方再次电话询问老者家人。双方都没有消息,开始着急。 随后几天,几个月,几年,报警,登报,发布寻人启事, 希望能大致判断出失踪者的下落。然而至今始终一无所获。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89楼2020-08-29 09:58
                    回复
                      陈彪院士,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著名的天文学家。92年在去往南大的途中失踪。96南大碎尸案,从职场角度看,受到冲击最大的也是从事天文的曲校长。从表面看两案没有交集,但这两起案件内在隐含的线索节点是天文,这绝对不是巧合!凶手肯定和天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和陈,曲两位当事人在天文上有某种工作交往。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90楼2020-08-29 10:16
                      回复
                        陈彪院士在去南大途中失踪,让我联想起美国的章莹颖失踪遇害案。两者都是在途中失踪的情况类似,正常情况下在闹市失踪,交通要道人来人往基本没有作案的空间,只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中途上了一辆汽车。导致被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91楼2020-08-29 12:13
                        收起回复
                          陈彪院士70高龄,(社会经验丰富,不是关系熟悉的人不会被其诱骗的,)或者在途中遇到熟人,被诱骗到附近的住处被害。从两案的案发地理特征,红线为陈彪院士行动路线,圆圈圈出的的位置,为两案高度重合的区域。或为凶手居所所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92楼2020-08-29 13:52
                          回复
                            线索越多,岔口就越多,并不是所有线索都会指向一个人的。所以像dna,指纹这种指向性的技术能大幅度的帮助破案。你就比如,我只是比如贴吧所谓的线索,说有目击者刁失踪当天上了辆车,在缺乏监控的98年,然后那个年代南京街头马自达较多,习惯性思维就是马自达车主很有可能,但是98年很多人对车的认知并不全面,看到车就习惯性觉得是马自达,也可能是桑塔纳,甚至可能上车的并不是刁,就这样一条目击者的线索,可以把侦办方案带入一个死胡同,浪费相当一部分警力去排查车辆了。那会电脑根本不普及,甚至别说网络了,车管所的记录都是纸质的,你去申请车管所协查,跑遍南京所有车管所去查询马自达车主信息,再去排查马自达车主作案可能性,这点工作量,外加申请协查的时间,可以花二十多个警力三天的时间,最后汇总的信息很可能是没有用,或者具有错误指向性的。如果当年有监控,或者目击者上车的信息是准确的话,早破案了,就说明这条贴吧爆出来的当时目击者线索并不准确。


                            IP属地:上海293楼2020-08-29 14:48
                            收起回复
                              上次分析作案位置图3处。和陈彪院士失踪路线有重叠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94楼2020-08-29 22: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