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吧 关注:14,609贴子:323,577

洛阳最兴盛的朝代——东周,历516年,谁敢争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周王城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东周灭亡。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1楼2020-02-07 11:37回复
    东周盛世,谁与争锋~~


    2楼2020-02-07 17:21
    回复
      秦只有十多年,唐朝也不到300年,东周516年。


      3楼2020-02-07 17:24
      收起回复
        对对对,乌龟的寿命一般都比老虎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2-08 03:26
        收起回复
          东周时期的文化大爆发,文化繁荣程度,西安的朝代没一个比得了,当时洛阳还是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名副其实的都市,洛阳可从来不缺文化,不像西安一个土蛮夷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2-08 13:14
          收起回复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2-08 13:58
            回复
              姬周王室本陕西人,后稷居邰,公刘迁豳,古公亶父迁岐,文王迁丰至武王迁镐,都在关中。周幽王“举烽火戏诸侯”尔失信,致戎破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洛邑后,竟在洛邑苟安了500多年。不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哪一个都不是东周王室可以比的。
              这500多年间,东周王室(陕西人)被诸侯不放在眼里,但竟被洛邑奉若神明,直至近3000年后的今天。也不知是陕西人的荣耀,还是河南人的荣耀。


              7楼2020-02-11 14:37
              收起回复
                从成王定都于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可以看出洛阳还要包括西周部分时期
                的都城。应该比516更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2-12 21:32
                回复
                  《尚书 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
                  毕命记载周康王在宗周对毕公发布命令,但是康王却说“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就是说周公辅助成王,把殷商遗民迁到洛邑,让他们接近王室,从迁移到(洛邑)以来已有三代之久。如果按某些学者的观点周公营洛只是建立辅都的话,西周几百年王室一直在宗周的话,那么殷商移民迁到洛邑,又如何靠近千里之外宗周的王室?所以周康王说周公把殷商遗民迁到洛邑,让其靠近王室,这里所说的成王的王室,只能在成周,不可能在宗周。
                  虽然《毕命》康王对毕公发布命令是在宗周,但是《毕命》里康王对毕公的命令却全文都在强调治理成周的重要性之高,“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指把周公当年的重任拖付给毕公,“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指王朝的安危,就取决于能否在洛邑治理好殷商遗民,“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指毕公治理好成周,就会建立无穷的基业,也会有无穷的美名,“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指治理好成周就是治理好先王(成王)的大业。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周敬王“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周康王在《尚书 毕命》指出治理好成周就是治理好成王的大业,周敬王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指出东都成周为成王崇文德之处。《左传 宣公三年》周使王孙满对楚成王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众多的周代文献均记载成王奉武王遗命营建新都洛邑后定都于洛邑,由于秦代的焚书导致周代史料绝大多数缺失,汉代学者见到众多周代文献均记载周朝开国成王定都洛邑,但为何出现平王东迁,汉代学者所能见到的周代文献见不到记载,因此就有个别学者提出成王未居洛邑,周朝的国都还在宗周(汉代学者把宗周理解为镐京)的假说,因此才平王东迁。如果成王未长居洛邑,为何《尚书 毕命》周康王说殷商迁到洛邑,让其靠近王室,难道周康王搞不清成王时王室在成周还在宗周?周康王还说治理好成周就是治理好先王(成王)的大业(钦若先王成烈)。周敬王说成周为成王崇文德之处,周使王孙满称成王定鼎于郏鄏。按照某些周朝后世学者想象出来的成王未居成周之说,为何周康王不说成王大业是治理好宗周?为何周敬王不说成王崇文德在宗周?为何王孙满不说成王定鼎宗周


                  IP属地:河南12楼2020-02-13 20:27
                  收起回复
                    所谓的西周定都镐京论,只是由于后世学者对西周历史认识水平过低,部分学者意淫出来的,西晋时出土的《古本竹书纪年》里有完整的西周历史,其来源是春秋霸主晋国的国史,《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王)迁九鼎于洛,洛邑告成,(成)王洛邑定鼎。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穆王以下都西郑。”学者付强《新见第三件舲簋铭文考释》西周中期青铜器舲簋上记载“唯正月初吉丁丑,昧爽,王才(在)宗周,令邑于郑”。“《古本竹书纪年》:“穆王元年筑袛宫于西郑,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穆王以下都西郑,穆王所居有郑宫、春宫。”穆王时期的旗伯簋铭文:隹(唯)正月初吉辛未,王客(格)郑宫,这里的郑宫就是《古本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穆王元年筑袛宫于西郑的郑宫,以上所举的西周中期的郑都指的是这个西郑,西郑过去学者认为在汉代的郑县,即今天的陕西华县。经过近三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大家基本否定了这个看法,认为穆王时期所居的郑宫,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秦德公元年初居壅城大郑宫”,秦德公是在西周穆王时期所建的郑宫的基础上改建扩大,所以叫大郑宫,地点在现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境内。令邑于郑,的意思就是王命令舲在郑这个地方建立都邑。”所以按照《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周朝开国成王定都于洛邑,西周中期周开国百年穆王迁都于郑,这个郑地,近年来通过西周青铜器带有“郑”铭文大量出土于宝鸡凤翔,学术界才知道穆王以下都于西郑,指的是迁都于周原的郑地(宝鸡凤翔)。


                    IP属地:河南13楼2020-02-13 20: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