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梁林陈评论》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本文所讨论的梁思成、林徽因和陈占祥合著的评论文章,标题为《对于巴兰尼克夫先生所建议的“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几个问题”》,是笔者在多次赴中央档案馆查档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原文为竖排的机打稿,共11页,首页署名为“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自右至左的顺序)。为便于讨论,以下以《梁林陈评论》代称。
这篇《梁林陈评论》档案,并非一份单独的卷宗,而是一份标题为《关于中央人民government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报告的“附件2”,而该报告“附件1”的题名则为《苏联的建设计划》。笔者在这次查档时,未能看到《关于中央人民government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及“附件1”的原文,但也并无大碍。就前者而言,它无疑正是“梁陈方案”报告(梁思成,等,1950a),在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可以查阅(图1),《梁思成全集》等也已完整刊载。“附件1”的内容也不难推测,《梁林陈评论》中曾提到:“关于苏联发展城市计划的资料,我们一向非常重视,『一九四四——四五年苏联的建设计划』已译出备供参考”(梁思成,等,1950b),“附件1”应该就是《一九四四——四五年苏联的建设计划》的译文或其内容摘要。
图1 《关于中央人民government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的封面及正文首页(国家图书馆藏本)
应该说,能够查阅到《梁林陈评论》一文并得以全文抄录,已属万幸。因为这份文件属于中共中央的档案,其“受文者”为毛,查阅难度可想而知;而根据中央档案馆的查档规定,通常只允许摘抄,较少允许全文抄录,且所抄录文件须经过专门的审查程序方可提供;在有关人员对抄录档案进行审查时,还经常会作删剪处理。也正是意识到这份档案的独特价值,笔者在抄录的过程中还进行了专门的核校,保证了抄录内容的完整和准确。
查阅国内各类文献系统,包括相当权威的《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全集》《林徽因全集》以及陈占祥的文集《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城市规划师陈占祥》等,均未收录《梁林陈评论》一文。根据笔者从事规划史研究的阅历,关于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以及北京建筑和城市规划史的相关研究中,也未曾提及过这篇文章。因而,《梁林陈评论》一文,极大可能是学术界的首次发现。
大家可能会关心:《梁林陈评论》一文是何种面貌?笔者查档所得只是一份手抄件而非复印件,无法展示其原貌。不过,在中央档案馆查档时,笔者曾经注意到,其排版格式与“梁陈方案”文本极为相像,由于《 梁林陈评论》是作为“梁陈方案”的附件所提出并同时上报,笔者推测这两份文件甚至很可能是由同一个打字员使用同一台打字机所编排。由此,笔者使用手抄件的文字内容,根据查档工作的记忆,参照《关于中央人民government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一文的排版格式(图1),编排了《梁林陈评论》一文的首页(根据记忆想象复原版,图2),以供参阅。
图2 梁思成、林徽因和陈占祥合著《对于巴兰尼克夫先生所建议的“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几个问题”》手抄件首页(左)及根据查档记忆复原版式(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