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吧 关注:14,609贴子:323,578

“苏定方献俘京师”等两条史料“京师”考,备份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20-01-03 14:16回复
    隋唐时期的正史史料对于隋唐时期的京师定义是非常明确的,两京制下皆有称呼。今天着重就两条史料进行展开,论点如下:


    IP属地:上海2楼2020-01-03 14:16
    回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是两京制而不是所谓的五都制
      何为首都?一者要有名号,即名正言顺;二者典司之重鼎,即朝政覆奏之所;三者帝王驻跸,京都辇舆所在;四者四祀不绝,有南郊明堂之祭;五者宗庙所在祭享不缺;六者宫室完备,有北宸紫微之势。满足以上几点或绝大部分即可称首都。至于西京无明堂之祭而混于南郊,东京高宗时期未立宗庙却是首都皆如此类。
      五都制起于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时期,一时垂设而已,既不具备上述多个条件,也非盛唐制度,不做表述。在盛唐之前称京都者唯有长安,洛阳,太原,但结合史料与上述条件可知,太原也并非首都之选。
      其实两京制是有真实记载的:
      《旧唐书.张玄素传》载,唐太宗欲兴修洛阳宫室,张玄素劝解到:“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劳役过度,怨讟将起。”用的是两都制度而非三都,此时太原未立都号,情有可原。
      《旧唐书.礼仪志》:“太常博士王彦威等奏议曰:谨按国初故事,无两都并建宗庙、并行飨祭之礼。伏寻《周书》、《召诰》、《洛诰》之说,实有祭告丰庙、洛庙之文,是则周人两都并建宗祧,至则告飨。然则两都皆祭祖考,礼祀并兴。”中晚唐穆宗太常博士之言,称两都立庙而非三都五都。
      如果说以上还不清晰,那么请看下面记载:
      《旧唐书.礼仪志》:武宗朝工部尚书薛元赏等议:“今国家定周、秦之两地,为东西之两宅,辟九衢而立宫阙,设百司而严拱卫,取法玄象,号为京师。既严帝宅,难虚神位,若无宗庙,何谓皇都?位宜存于两都,庙可偕立;诚难专于二祭,主不并设。”(快打他!敢称洛阳也是京师!)
      《旧唐书.礼仪志》武宗朝太常寺:“历代以降,建一都者多,两都者少。今国家崇东西之宅,极严奉之典,而以各庙为疑,合以建都故事,以相质正,即周、汉是也。今详议所征,究其年代,率皆一都之时,岂可以拟议,亦孰敢献酬于其间?详考经旨,古人谋寝必及于庙,未有设寝而不立庙者。国家承隋氏之弊,草创未暇,后虽建于垂拱,而事有所合。其后当干戈宁戢之岁,文物大备之朝,历于十一圣,不议废之。岂不以事虽出于一时,庙有合立之理,而不可一一革也。今洛都之制,上自宫殿楼观,下及百辟之司,与西京无异。”
      以上非常明确的点明了京师以及唐朝是"两都者少"的两京制,盖棺定论,至于三都五都云云皆未提及,翻遍整个唐史都难见将后者地位等同于前者的荒谬言论。德宗宰相杜佑所著《通典•州郡典•卷第一百七十七•河南府》载:“至于我唐,并为帝都。”更是极为真实的写照,而在唐廷的制敕与言论记载中,几乎均为”两京“并举,罕有听闻”三京“者,也可见一斑。


      IP属地:上海3楼2020-01-03 14:16
      收起回复
        长安武德以来一直称京师?
        《旧唐书.地理志》京兆府载:”天宝元年,以京师为西京。”按此,长安一直称京师,在唐玄宗天宝元年才改称西京。
        《唐会要》关内道又载:”京兆府,武德已来称京城。开元元年十二月三日,称西京。“按此,长安一直称京师,在唐玄宗开元元年才改称西京。
        上面两者就出现矛盾了,长安改称西京中间差异幅度二十余年,到底信谁?答案是都不正确,长安称西京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唐玄宗。
        《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二十四年,车驾发东都,还西京。”
        《旧唐书.中宗本纪》:”景龙二年,是冬,西京吏部置两侍郎铨试。“
        《唐会要》唐中宗:”景龙二年,侍中苏瓌充西京留守。“与《旧唐书》苏瓌传同
        《唐会要》唐睿宗:”垂拱三年,文昌右丞相苏良嗣为西京留守。“与《旧唐书》苏良嗣传同
        《唐会要》唐高宗:”咸亨二年,以雍州长史李晦为西京留守。“
        《金石萃编.奉先寺像龛记》:”咸亨三年,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道禅师”。
        西京留守,皇帝驾在东都的长安实际最高领导人,官号是西京而不是京师,足见早在唐高宗后期,长安已经称西京而不唯独称京师,因此上述武德以来京师等称呼皆是长安根本站不住脚。
        再者,京师也并非是首都的唯一代名词:
        《旧唐书》文水县:“以天后乡里县,与太原、晋阳并为京师。”文水太原晋阳是京师?或者这三个地方属于长安?
        《唐会要.卷九郊议》永徽二年太尉长孙无忌等引前朝奏议云:“以为郊即圜丘。圜丘即郊。犹王城京师。异名同实。符合经典。其义甚明”长孙无忌在引南郊圜丘史料时一并用了京师王城,最后制可,可见时人态度与名词含义。
        《旧唐书.高宗本纪》建东都诏:“二京之盛,其来自昔。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置槷之规犹勤,测圭之地载革,岂得宅帝之乡,独称都於四塞;来王之邑,匪建国於三川。”结合以上,你看唐高宗说的来王之邑是不是王城。


        IP属地:上海4楼2020-01-03 14:17
        回复
          为什么这两段京师指洛阳?
          《旧唐书》:“显庆五年,命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统兵讨之,大破其国。虏义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伪将五十八人等送于京师,上责而宥之。。。及至京,数日而卒。。。送就孙皓、陈叔宝墓侧葬之,并为竖碑。”
          《旧唐书》高总本纪:”十一月戊戌朔,邢国公苏定方献百济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则天门,责而宥之。“
          从行文来看,目的地只有一个,就是皇帝所在的京师洛阳,根本没有其他着墨地方,详细解析如下:
          两唐书没有任何敌国首领不送往皇帝处的记录。
          高宗自显庆四年十一月就到了东都,根本没有往来西京记录。
          参照其他俘虏记录,《旧唐书》:”鸿胪卿萧嗣业于石国取贺鲁至,献于昭陵。“”右骁卫郎将高侃执车鼻可汗诣阙,献于社庙及昭陵。“可见在长安时,高宗朝均会献俘虏于昭陵且着重写出,但百济却无此描述。
          苏定方八月破百济十一月献于洛阳,自朝鲜到河南历时三个月,而唐高宗从长安到洛阳就要一个月路途,是什么样的速度能在三个月之间去了从朝鲜长安再到洛阳再到长安?又是什么样的脑回路绕个大圈先到长安,又是谁给的胆子绕过皇帝送给皇太子???
          ”及至京,数日而卒“本话意思是百济王到了京师洛阳后,没几天就挂了,唐高宗”两京之盛“”东西两京“无不标榜东都称京的事实,而现在此话竟被人扭曲成百济王到了长安就死了?然而百济王墓就在东都邙山啊,除了发笑没办法,真是没文化真可怕。
          ”送就孙皓、陈叔宝墓侧葬之,并为竖碑。“孙皓陈叔宝这些后主都在邙山,再次证明“及至京,数日而卒”到底是到了那里。让我们回味一下“等到义慈到了京师长安,没几天就死了。这才是正确的解释”这闻之令人不禁发笑的笑话。
          《旧唐书.张九龄传》:”开元二十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洛阳),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
          由上可知,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资治通鉴载张九龄五月加中书令)因安禄山事件与唐玄宗当面奏议,张九龄与唐玄宗俱在文中京师,妄言什么张九龄在西京,真是胡编乱造也要有个限度。
          《旧唐书.安禄山传》:“二十年,张守珪为幽州节度,禄山盗羊事觉,守珪剥坐,欲棒杀之”
          二十年还是一个小偷,咋十九年就送京师了?穿越了?还循环穿越?
          再来看一下张守珪在送安禄山前后的动作,《旧唐书》:“二十一年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剌、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二十三年春,守珪诣东都献捷”可见张守珪所往来的帝国中心一直是洛阳。
          那么执送安禄山这一个小败将可能去长安吗?
          我们且收录一下唐代献俘传首的记录:“高侃执突厥车鼻可汗。献太庙。”“苏定方俘贺鲁到京师”“左骁骑大将军苏定方。讨思结阙俟斥都曼。献俘于东都。上御干阳殿。定方操都曼等以献。”“李绩平高丽还。上令领高藏等俘囚。便道献于昭陵。”三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擒其首领奉职。伪可汗泥熟匐为其部下所杀,传首来降。”““定襄道大总管裴行俭。执降俘突厥阿史那伏念等献之。”“开元二十二年六月,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大破可突于。。。斩屈列及可突于等,传首东都。” “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幽州节度使副大使张守珪。大破契丹林胡。遣使献捷。择日告庙。”我们可以发现献俘传首无一不是在皇帝所在地进行,从无例外。
          再看《旧唐书》一则记录:“乙卯夜,京兆人权梁山伪称襄王男,自号光帝,与其党权,屯营兵数百人,自景风、长乐等门斩关入宫城构逆。至晓兵败,斩梁山,传首东都。”发生于长安的谋逆尚且传首东都,为何一个发生在幽州的小小的送败将事件会被曲解为送到长安???
          因此问题核心就是皇帝及张九龄在哪里?
          《旧唐书.玄宗本纪》:二十二年春正月己丑,至东都。
          此问题圆满结束。


          IP属地:上海5楼2020-01-03 14:17
          收起回复
            史霸西 会看你这些东西 他们压根儿不认这些东西 上次一个西吹就不认史记 说什么史记是纪传体 不是编年体 这样都能找到喷点 我就回了一句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就不吭声了 所以想靠这些东西说服史霸西 想多了哥门儿


            IP属地:河南6楼2020-01-03 15:14
            收起回复
              最后再抛一条:
              《旧唐书.桓彦范传》,唐中宗神龙元年五月:“臣闻京师喧喧,道路籍籍,皆云胡僧慧范矫托佛教,诡惑后妃,故得 出入禁闱,挠乱时政。陛下又轻骑微行,数幸其室,上下媟黩。。。“
              《资治通鉴》:”而诸武封建如旧,并居京师,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
              是长安,哈哈


              IP属地:上海7楼2020-01-03 20:24
              回复
                有人说诸武并在京师是指的长安,桓彦范弹劾的是长安僧,所以京师不是洛阳?
                桓彦范当时什么官位?
                《旧唐书》:“明日,太子即位,彦范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拜纳言,赐勋上柱国,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又改为侍中,从新令也。“

                桓彦范说的什么话?
                《旧唐书》:“彦范尝表论时政数条,其大略曰。。。臣闻京师喧喧,道路籍籍,皆云胡僧慧范矫托佛教。。。”
                后果呢?
                《旧唐书》:“帝竟用三思计,进封彦范为扶阳郡王、敬晖为平阳郡五、张柬之为汉阳郡五、崔玄暐为博陵郡王、袁恕己为南阳郡王”
                什么时候被贬?
                《旧唐书》:“二年,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以武三思与韦氏奸通,潜谋诛之。事泄,为三思诬构,言同皎将废皇后韦氏,彦范等通知其
                情。乃贬彦范为泷州司马、敬晖崖州司马、袁恕己窦州司马、崔玄暐白州司马、张柬之新州司马,并仍令长任,勋封并削。”
                《旧唐书》:“二年六月戊寅,特进、朗州刺史、平阳郡王敬晖贬崖州司马,特进、毫州刺史、扶阳郡王桓彦范泷州司马”
                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在桓彦范是在身为侍中的时候发表言论,然后唐中宗明升暗降,至神龙二年六月贬斥为一州司马。
                因此问题是此时桓彦范及唐中宗在哪里?


                IP属地:上海9楼2020-01-04 00:51
                回复
                  《旧唐书》:“神龙元年十一月戊寅,加皇帝尊号曰应天,皇后尊号曰顺天。壬午,皇帝、皇后亲谒太庙,告受徽号之意,大赦天下,赐酺
                  三日。己丑,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
                  《旧唐书》:“二年春正月丙申,护则天灵驾还京。。。户部尚书苏瑰为侍中西京留守。。。洛阳城东七里许,地色如水”
                  《旧唐书》:“二年九月,祝钦明贬青州刺史。壬寅,幸白马寺。”
                  《旧唐书》:“二年冬十月己卯,车驾还京师。戊戌,至自东都。”
                  可见唐中宗在神龙二年十月才去长安,有人竟然掐头去尾拿武则天灵驾说事儿?谁告诉你唐中宗护棺了?哪本书写了?唐中宗九月还在白马
                  寺,正月就穿越回长安了?
                  因此可知唐中宗,诸武,桓彦范京师均在京师洛阳。


                  IP属地:上海10楼2020-01-04 00:51
                  收起回复
                    至于慧范,神龙元年到神龙二年出入京师宫廷是挺合逻辑,但这是洛阳又跟长安有什么关系?
                    《新唐书》:“长安浮屠慧范畜赀千万,谐结权近,本善张易之。及易之诛,或言其豫谋者,于是封上庸郡公,月给奉稍。主乳媪与通,奏
                    擢三品御史大夫。御史魏传弓劾其奸赃四十万,请论死。中宗欲赦之,进曰:"刑赏,国大事,陛下赏已妄加矣,又欲废刑,天下其谓何?"
                    帝不得已,削银青阶。大夫薛谦光劾慧范不法,不可贷,主为申理,故谦光等反得罪。玄宗以太子监国。。。监察御史慕容珣复劾慧范事”
                    可见慧范参与洛阳的神龙政变,辅证其人在京师洛阳,也可见慧范之事从武则天时期一直持续到唐睿宗时期,弹劾不断,无伤分毫,桓彦范说的是他也是神龙元年二年的慧范,请问如何论证到长安

                    《旧唐书》:“二年闰月乙卯,以特进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三人为滑、洺、豫刺史。。。丙申,僧会范、道士史崇玄等十余人授官封公
                    ”此段恰恰证明桓彦范的言论发表在神龙元年正月左右,正月则天灵驾都还没到长安,你诸武又穿越了?


                    IP属地:上海11楼2020-01-04 00:51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01-04 08:21
                      收起回复
                        @斗蛋先锋😁 @Makena’s @贴吧用户_5V8D6Ab 要点脸吧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0-01-04 08:21
                        回复
                          精品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1-04 12:02
                          回复
                            唐睿宗时洛阳也称京师:
                            <新唐书>:
                            久之,下诏阳若复辟者。睿宗揣非情,固请临朝,制可。乃冶铜匦为一室,署东曰"延恩",受干赏自言;南曰"招谏",受时政失得;西曰"申冤",受抑枉所欲言;北曰"通玄",受谶步秘策。诏中书门下一官典领。
                            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又畏天下有谋反逆者,诏许上变,在所给轻传,供五品食,送京师,即日召见,厚饵爵赏歆动之。
                            这里的京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洛阳!
                            建议楼主好好整理一下上面的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都能找到唐朝京师洛阳的记载。成为一文。
                            唐高宗、唐睿宗、唐中宗、唐玄宗时,洛阳都被称为京师。


                            IP属地:陕西15楼2020-01-05 12:09
                            收起回复
                              敬晖等帅百官在洛阳给唐中宗的奏折:“五运迭兴,事不两大。天授革命之际,宗室诛窜殆尽,岂得与诸武并封!今天命惟新,而诸武封建如旧,并居京师,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上不许。
                              ----《资治通鉴》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二年
                              春,闰正月,丙午。武三思以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尚在京师,忌之,乙卯,出为滑、洺、豫三州刺史。
                              -----《资治通鉴》
                              这两段中唐中宗的京师都是指洛阳。


                              IP属地:陕西16楼2020-01-05 12:18
                              收起回复